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西风】关于“吃”(随笔)

编辑推荐 【西风】关于“吃”(随笔)


作者:山野和风 秀才,104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31发表时间:2018-07-20 23:20:15

【西风】关于“吃”(随笔)
   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是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我的降生好像就是冲着这艰难的年月来的,因此对于“吃”有着切肤的感受。当时还处在农业公社化时代,土地集体所有,所有人都在生产队一起劳动,大家形象地称这种生产方式叫“大锅饭”。按理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啊!然而,人们鸡叫起,睡半夜,却填不满肚皮。为何会出现如此局面呢?深究其因,一是当时还沿袭着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科学技术在农业上没有很好地推广应用,生产力不高,粮食产量很低。二是当时农村的生产组织形式束缚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家同样经历了饥饿的威胁,好在父母勤快,拼了命地挣工分,全身心地养活一家人,一家老小总算与死神擦肩而过。那个年代,吃白面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生产队的小麦收割打碾了,分到每家每户手里的小麦少得可怜,在水磨上不够垫磨堂,只能在自家的石碾子上推了,留着家里来了亲戚或给孩子们过生日时才肯奢华一回,平时只能光顾玉米、土豆、高粱这些五谷杂粮了。即使这样的伙食,也是吃了半年挨半年,凑凑合合过一年。每年春天是最灰色的日子,春天一到家里就断炊了,只能是东家借、西家要,更多的是用野菜充饥。有一年,刚过完年,家里就揭不开锅了,父亲费劲口舌哀求村支书,才从大队里借来了一麻袋玉米。这件事已过去四十多年了,但深深地刻在了我心底,那天父亲把借来的玉米倒在上房走廊上,里面尽是老鼠屎,玉米粒被老鼠咬得残缺不全,一片狼藉不堪,我们一家人头对着头,蹲在地上拣了整整一天老鼠屎,就这包玉米磨成面粉和着野菜将就了半年,就是这包和着老鼠屎的玉米救了一家人的命。
   古人早有“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界碑立在那里,但面对自己幼小的儿女饿得哇哇哭,哪有父母忍心不管的?为了活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乞讨现象极为普遍,每天总有一些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左手提着布袋,右手拄着打狗棍的乞讨者的身影在村子里晃悠。有时候一天会来四五个乞讨者。因为有求于人,乞讨者来到门前,总是挂起一副忧郁哀愁的面孔,言语极其甜蜜恭敬:“有人吗?行行好,我家的孩子饿得快不行了!”“救救我们一家人吧,我们三天都未见一口饭了!”见了男的总要亲切地叫声爸爸或老哥,见了女的总要喊声阿姨或嫂子,然后幽幽咽咽地掉几颗泪。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心生怜悯与同情呢?即使家里没有多余的粮食,也要匀出一勺半碗的。有时家里没有面,拿出半块刚出锅的玉米耙耙或半块玉米面干炕。我经常看到乞讨者从我母亲手里接过馍馍时的场景,他们一边点头称谢,一边从面袋里战战兢兢拿出个洋瓷碗来,一脸的愧疚之色:“阿姨,真不好意思,又要给你添麻烦,把你家的凉水给一碗行吗?”母亲给倒了碗开水,并且提醒:“是开水,别烫着!”乞讨者满脸感激地接过水,坐在大门外的一块石头上,用开水泡着吃下那块玉米面馍馍,最后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有时候有的乞讨者舍不得吃讨到的馍馍,就会在石板上晒干拿回家去给老人或孩子吃。
  
   二
   受饥饿的困扰,节约成为普及了的一种习惯。不论男女老幼,不管吃什么饭,吃完都会把碗舔了。舔碗时的专注,舔到碗中面粒时的那种享受的惬意,那熟练地动作,自然的神情,没有丝毫的矜持与羞涩,现在的年轻后生永远无法体会得到。每当饭粒、馍馍渣掉到地上,大人们便毫不迟疑地捡起来,小心翼翼地凑到嘴边,噗噗地吹掉灰尘,慢慢地送进嘴里。每当此时,有些孩子就会皱起眉头,觉得大人的举动有些夸张。大人们就吓唬似的说,你糟蹋的粮食会变成蛆,你死后就要吃这些蛆。或者更恐怖地说,下辈子这些蛆就把你吃了。这话虽然寒碜,但吓唬归吓唬,孩子们还是很快学会了大人们的节约习惯。
   那年月少油少面,能填饱肚子也就不错了,哪有几菜几汤的待遇,上顿下顿是玉米面做成的饭或馍,饭食种类单一,吃菜是一种奢望。因此平常,人们口味一致,经常会不约而同地做同一种饭。饭熟了,大家端着饭碗走出家门,今天凑到东家,明天凑到西家,要么聚在谁家大门口边吃边拉闲。有时因为谁说了一句笑话,东家的王叔笑得前仆后仰碗里溢出了汤,西家的李姨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掉了馍,那场面既有忘掉烦忧的欢愉,又有浪费了米面的疼惜,于是倒了汤的一脸无助,丢了馍的急忙拾起来连吹带擦,然后美滋滋地放进嘴里。
  
   三
   贫穷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华大地上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农民们终于看到了摆脱贫穷的曙光,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生产队的土地承包给了农民,大家有了自主权,积极性空前高涨,农忙时节,村子里男女老少倾巢出动,埋头田间,精耕细作,粮食产量连年丰收,人们逐渐能吃饱肚子了。但一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小麦种的较少,因为玉米产量高于小麦,成本又小。玉米面口感没有白面吃起来舒爽润滑,玉米面是主粮,吃白面只能隔三差五。土地刚承包到户那会,每家每户只分到一头牲口,我家和邻居赵叔家合伙务地。一天早上去给赵叔家种小麦,吃干粮时,两家人凑到一块边吃边聊,赵叔感叹道:“现在的政策真好,我们终于能填饱肚子了,但上顿下顿离不开玉米面,要是每天能吃一顿白面饭那该多好啊!”
   斗转星移,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小麦的产量高了,种植的面积多了,白面成了饭碗里的主角,人们每天何止吃一顿白面,顿顿不离白面,舔碗的现象也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大伙儿向往的能经常吃到白面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随着粮食大面积丰收,人们对粮食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开始热衷于开荒以增加种植面积,荒山荒坡、河滩沟壑、边边角角能开挖的都开挖出来种了粮食。福兮祸所依,物极必反,随之而来的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山洪肆虐,生态恶化,人们饱尝了大肆开荒的恶果。党和国家认识到了盲目开荒的严重危害,在西部地区提出了退耕还林的伟大战略,国家给予补贴,鼓励农民在自家山地里种草植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生态治理进一步加强。谁都不会想到,退耕还林后,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力涌向城市,支援城市建设,进城务工给每个农民家庭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人们已经不靠土地就能维持生计了,有了钱,超市里有的是上好的米面油,人们由原来只吃面食,逐渐发展到米面、蔬菜、蛋奶肉穿插着吃,注重营养搭配,均衡饮食了。市场上一年四季都有充足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吃食已和季节没有关系了。更让我们振奋的是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四十年,已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人们向往的已不再是吃饱,而是吃好的美好憧憬。
  
   四
   但我要说的是,国家强大了,人民富裕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要记着痛定思痛的道理,我们曾经饥饿过,因此我们要懂得节约。2013年“光盘行动”一度成为十大新闻热词、网络热度词汇,最知名公益品牌之一。“光盘行动”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带动大家珍惜粮食、吃光盘子中的食物,这一倡议得到了从中央到民众的支持,光盘行动由一个热心公益的人发起,光盘行动的宗旨: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养成生活中珍惜粮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习惯,而不要只是一场行动,不只是在餐厅吃饭打包,而是按需点菜,在食堂按需打饭,在家按需做饭。“光盘行动”,提醒与告诫人们:饥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更要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吃的相当一部分粮食还依赖于从国外进口,2018年,特朗普政府不顾中方劝阻,执意发动贸易战,美国人卡断了对我国的小麦进口,这是我们的生命线,在危难时刻,是俄罗斯挺身而出救了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毫不吝惜的倒米撒面,剩饭剩菜,别人没有这么做,我们更不能!
   我们必须牢记:“吃”是永远的话题,“节约”是永远的警钟!
  

共 318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民以食为天,吃饭第一。老一辈的人都经历过缺粮的日子,因此对粮食看的比什么都重要。本文记述了三年困难时期农村缺粮的情景,并分析了缺粮的原因。改革开放包产到户的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科学种田普遍落实到全国农村,使我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又向小康迈进。生活好了,吃饭再不发愁了,但我们仍要保持勤俭节约的传统,因为“吃”是永远的话题。作者提醒人们不忘过去,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推荐欣赏。感谢赐稿西风。 【编辑 海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海牛        2018-07-20 23:24:50
  不忘过去,珍惜现在,放眼未来,让我们努力为国家的强盛贡献力量。
2 楼        文友:山野和风        2018-07-21 00:37:57
  感谢海牛老师熬夜编辑我的文字,这种奉献与敬业的精神令我由衷敬佩,精准的编按令我鼓舞。我真诚的希望老师多拍砖指导!顺祝夏安!
3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8-07-24 06:12:10
  从“吃”上可以看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带来的好处都体现了出来。感谢和风带来新作!祝好!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4 楼        文友:山野和风        2018-07-24 07:29:34
  小时候的那种艰难岁月永远铭记于心,今天物质生活丰富了,但勤俭节约的习惯不能丢!感谢姐百忙中关注与鼓励!问好,夏安!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