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剪烛西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窗】曾经有一种风俗叫分享(散文)

编辑推荐 【西窗】曾经有一种风俗叫分享(散文)


作者:禅残 童生,959.4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85发表时间:2018-07-26 14:16:06
摘要:也许,那些美好的风俗将永远消失,那些美好的往事只能回味。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脑海里回忆,在文字里品味。

不久前一位初中同学在微信上发了一条朋友圈:
   看到海带,让我想起小时候村里哪家有喜事就挨家挨户赠送一碗海带(的情景),我们方言叫“表”,当天家里桌上就会多一道菜。我们村大,同姓几百户,那得用多大的锅煮啊!现在村里依着道路建房,成十字型,村头村尾几公里,不再像以前那样群居在祠堂周围。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表海带、表糖、表饼干的风俗早已没有了。
   看到这段话后我深有感触,马上写下“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八个字的评论,并表示要写一篇文章纪念家乡这类已经基本消失的风俗。同学回复说,“那早点写,以后没人记得了”。
   由于懒惰,这事儿一拖再拖,转眼就过去了两个月零一天。可我一直惦记着它,感觉再不动笔,就像是欠了家乡风俗一笔无法偿还的债似的。
   大约在我读高中之前,这类风俗还广泛流行于我的家乡。以我们村为例,那时谁家如果有了好吃的东西,都会赠送一点给邻居乃至全村的人。
   在我的家乡话中,这种行为就叫“biào”(四声,与读“鱼鳔”的“鳔”同音),与同学理解的“表”字意思一样,音同调不同。“biào”,和烟民们给人递烟(或散烟)的“递”(或“散”)字意思相同,即解释为“赠送”。但我更愿意将这种赠送理解成“分享”。赠送本就是将自己的东西无偿分享给别人。
   说起我们村各家当时彼此分享的东西,那就多了去了。一种是全村范围分享的,如猪血、寿面和喜糖之类;另一种是小范围分享的,没有固定是什么东西,十分杂乱。
   谁家若是杀了猪,总会将猪血做成一大锅美味可口的菜,我们那叫“旺子”——必定要加上姜、葱、蒜和辣椒等作料,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欲滴、食欲大振,那味道仿佛现在还弥漫在我周围的空气中——然后挨家挨户端上一碗,可以说全村一家都不会落下。在大人们忙不过来的时候,小孩们就自告奋勇地充当送猪旺子的使者,感受那种分享的快乐。
   谁家为老人办寿宴,虽然一般只请本家同族赴宴,不大可能请全村人吃饭,但宴后给每一户人家送上一碗寿面是必不可少的。不与全村人分享,得不到全村人的祝福,寿宴算不上圆满。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儿时人家端来的寿面——放在一个能放四个大碗以上的红色木质大托盘里,细长的米黄色挂面,配上绿油油的葱花和红艳艳的辣椒粉,汤里飘着油花,惹得人忍不住咽口水。
   如果谁家生了小孩,到了满月或是百日之类的大喜日子,一定会买上几十斤糖果饼干,在全村逐门逐户地送,与大家分享他们的开心事儿。那个年代的糖果饼干配料朴素、样式单调,远不如现在的好吃。但对于当时的小孩来说,那绝对是难得的美味零食,一到手就迫不及待地要舔上一口。
   遇上谁家结婚大喜,不管是娶媳还是嫁女,新人进门或离家时,都要先到村里的众厅(祠堂)走上一遍,在欢天喜地的锣鼓喇叭鞭炮声中,领着浩浩荡荡的迎亲送亲队伍,带着必不可少的花生和糖果。还没走进村口,他们就会受到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小孩们的热烈欢迎。一进众厅,新娘就会将花生和糖果撒在地上;小孩们则一轰而上,抢着地上的花生和糖果。而在婚宴结束之后,每户人家都会收到一份来自新婚人家的喜糖。当年的那些喜糖不像现在这样被装在一个精美的红色小袋或小盒子里,都是散装的,或十几粒,或七八颗,比较随意。但随意的分享更觉自然真诚,更显礼轻情意重。
   以上叙述的分享是全村范围内的礼尚往来,接下来要说的分享是小范围里的频繁交流。
   谁家要是有了好吃的东西,准会给邻居和关系好的人家送上一点。逢年过节时,比如春节前,谁家先做了糖片(书面语叫做冻米糖,以前是我们家乡一带过年时的主要零食),一定会先送一点给邻居们品尝。虽然家家都会做糖片,但大家还是乐意分享不同手法做出的不同味道。寻常日子里,比如谁家做了一个好菜,或自认为做了一个好吃的菜,都会叫正在吃饭的邻居端着碗过去夹上一筷子。这种看似普通的分享实则更弥足珍贵,很能促进邻里间的感情。
   当时我们村邻里之间甚至还流传着一种借饭的风俗。有时谁家碰上饭不够吃(当时电饭煲还没普及,做的一般是捞饭,远不如现在用电饭煲煮饭方便)的情况——一般是晚上,都会去左邻右舍家借上一碗或几碗应急,等第二天煮了饭再还。还回去的饭必定比借来的饭多,通常堆得满满一大碗,颇有滴水情涌泉报的境界。
   除了体现于物质领域,我们村那时的分享文化还反映在精神层面。
   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我们村拥有电视的人家很少,看电视很多时候是一种集体活动。我家是全村最早买电视的两三户人家之一,很多村民晚上到我家看电视。每到夜晚,我家都挤满了人,有坐靠背椅的,有坐小板凳的,有坐长条凳的,有坐沙发的,还有人坐在我和哥哥的床上……男女老少黑压压一大片,给我们家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对此,我们家不但不感到厌烦,反而每天敞开大门热情地欢迎大家。那种精神上的分享,带来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
   ……
   记忆的闸门一旦被打开,那些关于我们村乐于分享的风俗和往事就在脑海中一一涌现,令人回味无穷。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许多多的农村人通过各种途径离开了农村,有的已在当地买房进城,有的仍在沿海等发达地区打工。在此背景下,我们村生活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我家更是在很多年以前就搬离了那里),仍然留在村里的人也深受外面花花世界的影响,思想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那种生发农村分享文化的土壤不复存在,分享文化便随之逐渐消失。本来,农民不断离开农村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非常遗憾的是,这也直接造成了某些美好风俗的消失。
   时代发展不可逆转。也许,那些美好的风俗将永远消失,那些美好的往事只能回味。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脑海里回忆,在文字里品味。
  
   2018年7月写于广东佛山

共 22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年少时,长在乡下,那时邻里和谐,互帮互助,各种分享层次不穷,在我们老家也是。过年杀了年猪肉,不忘记给乡邻分一碗,新麦子磨了面,烙饼,也会拿出来分享。宴席酒宴过后,多余的菜品都会分给村人。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居住在格子间,关上门来谁也不认识谁各过各的日子的现象已稀松平常。物质基础有了保障,人情味儿越来越寡淡,到处都如此。作品所揭示的就是这一现象。这里有作者的感怀,也有深刻的慈悲。很有意义的作品,延展性强。推荐!【编辑:温柔小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温柔小娴        2018-07-26 14:20:37
  残嬷嬷,最近你真的是文思泉涌啊。真的很羡慕。
   我要是调整过来状态,好好写字就好了。
   容易引起共鸣的作品,喜欢。期待更多的佳作。
一个热爱文字而不靠文字过活又不甘平凡的伪小资,一个不断在文字中寻找自我完善自我的80后母亲。喜清宁,崇尚简单。
回复1 楼        文友:禅残        2018-07-27 16:05:06
  期待你的“人品大爆发”!
2 楼        文友:李锦恒        2018-07-26 14:20:43
  时过境迁,多少美好的生活俱都随着乡人的搬离而缺失曾经的记忆,惟有文字尚能畅快地记录,记录那些年那些事。
   回忆只能催人年老,那些风俗也都成为老一辈人口中的神秘传说了。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滨海新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微信公众号:锦书恒言。
回复2 楼        文友:禅残        2018-07-27 16:06:29
  下一步打算和一篇你那个《被风吹过的夏天》,继续回忆往事。
3 楼        文友:草根        2018-07-26 16:51:15
  分享在我们儿时的记忆里普遍存在,这的确是一种让人怀念的风俗,里面透着浓浓的乡情。
   社会发展是好事,但也失去了很多传统的东西,让人不舍但也无奈。
   一篇真情好文,欣赏佳作,祝福夏安!
至少,无愧于文字。
回复3 楼        文友:禅残        2018-07-27 16:07:07
  非常期待你也来一篇回忆性散文!
4 楼        文友:needing1981        2018-08-05 12:52:01
  文章的内质很丰富,但是写得有点简单有点着急,再加工和拓展一下会更厚重,有意蕴的话会是一品不可多得的好散文。不过仍能从作者的笔端走进当时,感受久违了的民俗风情和快乐。
个人公众号:哲度末至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