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暗香文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暗香故乡】香炉(散文)

精品 【暗香故乡】香炉(散文)


作者:范晓生 举人,4452.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92发表时间:2018-07-29 22:28:54

【暗香故乡】香炉(散文)
   鲁迅先生的《故乡》,我上中学的时候是学过的,只是相隔了二十余年,文章内容在我脑中早已经模糊,原本地将它还给了当初教授我语文课的先生。
   再遇该文,是在儿子的课外读物《朝花夕拾》一书中。周未,孩子写作业,妻洗衣,我于一旁闲坐翻看手机。妻见我闲着,便嘱我去看《朝花夕拾》中的某文,说:“你好好看看,语文可是你的长项,等孩子写完作业了,你好同他一起交流交流文章心得,这是老师交给的任务!”
   文不长,片刻我便看完。因是学生课外读物,为便于学习和理解,文章的注解和赏析在每篇文的段中和文后都有,并不需要我吃力地去捉摸。看儿子离写完作业尚早,慕于鲁迅先生的大名,我也藉此时机翻看书中的其它文章。看目录中有《故乡》一文,想到此前我也曾写过三两关于故乡的粗浅小文,便想认真拜读和学习,好感受文豪笔下那不一样的“故乡”。
   现时的读文,与先前上学时老师逼着诵读、理解自然是不同的,更在意了文章的意境和深度。“故乡”于鲁迅先生笔下,在“现时、过去、未来”三个不同时空间对比、转换着,用犀利的文字深刻揭示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更是通过对人们“辛苦麻木而生活”的生存状态描写,来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读到“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他又要所有的草灰……”一段时,我便被那副“香炉和烛台”触动了心弦。一个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折磨得如同木偶人的中年闰土,在“母亲”已经允诺“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后,他却捡了桌、凳、抬秤和木灰,而“香炉和烛台”这等同生计并无多大关联的物件,亦被闰土选中,以至“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不得不说,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人们在辛苦和麻木的生活之余,只能依靠“香炉和烛台”所代表的“希望”来慰藉对现实生活失望的内心,将内心对于美好和生活的希望寄托给神灵。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那还是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以制瓷为主业的小镇乡人为了生活,常会拉了小车出去到全国各地售卖瓷器。瓷器主要以日用的杯、盘、碗、碟为主,搭配着卖一些装饰摆件,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则为香炉和烛台。那时尚不懂这些东西为何会畅销,现在想来,这大概也和改革开放有关,宗教信仰更加自由了,求神拜佛的自然也就多了,加之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意识中人们一直就有敬鬼神、祖先的传统,虽经了解放后的历次运动,革除了人们的很多传统封建陋习,但在突然放开后,便难免会有一个反弹的过程,有些是正常需要的,也有沉渣泛起的,但不管怎样,只要合理,只要不影响他人,国家还是持包容开放的态度,充分保证人们的信仰自由。所以,那时香炉与烛台的销售旺盛,也当是在情理之中的。
   时隔近三十年,我家所在的小镇搞古镇旅游开发,镇街上慕名而来的游客也便蜂拥而至,逢了周未和假日,更是人潮汹涌,瓷镇人便借机在各家门前摆起了售卖瓷器的摊位,都想乘着旅游开发的东风来分一怀羹。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那些各样精美的装饰摆件并不热销,反倒是平素最不起眼的瓷制和面盆以及瓷蒜臼最为畅销,占据畅销排行榜第三名的则是香炉。这些东西的畅销,不但出乎小镇人的料想,也令那些制瓷窑主所始料未及。要知道,平素这些不起眼的东西,销路和销量并不好,生产这些东西的瓷窑都是勉强在维系着。小镇人本想着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出来旅游一定会喜欢买些精美的瓷器带回去,却没想买得最多的东西,竟是和面盆及蒜臼。
   对于和面盆以及蒜臼的畅销,我是能够理解的,能在周末及假日来小镇的,当然都是以短途游客居多,这些人多是中原及周边省份的人,饮食上主要以面食为主,况且国人又都偏爱食蒜,居家过日子,捣蒜自是少不了蒜臼的。自古以来都是“民以食为天”,这两样东西的畅销本不足奇。
   而香炉的畅销,起初我是有些不明白的,按现实社会的经济及文化发展,人们应当是求神拜佛这些日渐少了的,怎的这香炉反而成了畅销品,莫非信仰佛、道等宗教以及搞迷信活动的人更多了?
   联系现实生活,我还是给自己找到了香炉畅销的答案。
   现在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求财心切,大多数商户都会敬关公,起初我以为大家是敬重他的义气,后来才知道,那关公的另一个身份是“武财神”,人们敬他为的是“财”,而不是传统上我所认为的“义”。人们对于财的渴求,便转化为对关公的崇拜,请一尊关公回去时时敬拜,自然少不了焚香,这当是香炉畅销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近些年各地的大小寺庙又开始兴盛起来,人们把自己内心的各种世俗需要,不去修为,不去努力,而是转化为向神佛许愿和祈祷,用焚香和散香火钱的方式,求去病免灾,求心灵解脱,求神仙保祐,求官运亨通,求四季发财。总之各种各样的理由都能在寺庙和神仙这里求得慰藉。而寺庙烧香总是要逢了初一或是十五才灵验些的,为显心诚和求心安,很有一部分人是要请些神像在家里日常祭拜的,这香炉自然也就成了必备之物。媒体上不也时常曝出某某官员在求升官发财,在家里供奉着纯金的神像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多看看有关反腐内容的新闻,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此,对于香炉畅销的原因我也就明白了。对比鲁迅先生《故乡》中的闰土,想起他所要的烛台与香炉,我总觉那闰土的心思倒是更纯粹些,他只是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寄托在神像身上,他所求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而现世中的这许多的烧香拜神的人,则更多地是有目的地将自己的欲求硬塞给神佛,这样的烧香目的,终归是让人害怕的。就如同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所写的那样:“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而在《故乡》的文末,鲁迅先生用“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来作为希望。我想,我们的希望就是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周围,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理想,而不是将希望与理想寄托在香炉上。这便是鲁迅先生所希望的,也是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所希望的。

共 24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小说里,少年闰土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中年时期的闰土却寡言木讷,闰土前后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是阶级统治下的牺牲品,被生存折磨得失去了少年时期鲜活的气息。从闰土选取香炉,将希望寄托在神灵,本篇藉助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作者别有会心,由此将香炉的意态形象化,笔锋微斜,转入作者生活中香炉的变迁,从柴米油盐的碗碟盘盆,随意而平淡的笔调和从容的节奏和香有相似的节奏,到近三十年,香炉产业的兴起,也可以看得出人民正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往精神方面的过渡,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求财心切,妄想通过求神拜佛而官运亨通的现象中找到答案,较之于之前购买蒜臼和兜售烧制的瓷器餐具的务实,这种不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却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现状比闰土更可悲,作者用奇巧的对比,着墨均匀,无意于渲染而追求虚妄的好逸恶劳者的丑态便跃然纸上,与此同时,心中不平之气也豁然而出。文章首尾呼应,出语自然,一方香炉而觉人间百味,直率的笔下给我们以警示,应当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决策和部署,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为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地努力。【编辑:青瓷碗盛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803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青瓷碗盛雪        2018-07-29 22:32:47
  我知道现在很多人都喜欢香 有制香师,也看过很多人关于香道的文字,而除去那些虚妄 我们真的灵魂丰沛饱满了吗?也许只是消极避世的一种方式,很喜欢作者的这篇文章,有种针砭时弊的味道,与鲁迅先生的笔法和愿望相契合,在此祝愿创作愉快感谢你对暗香文墨的支持和信任,也希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来,当我们每个人务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时也许一个伟大的时代就药开启了。
青瓷碗盛雪,白玉炉燃香。
回复1 楼        文友:范晓生        2018-07-30 09:12:53
  感谢“青瓷碗盛雪”的精彩编辑和不吝点评,问好!
2 楼        文友:老船还行        2018-08-03 16:02:30
  拜读范老师大作。鲁迅先生小说《故乡》情节结构较单一,却给我们呈现出了许多的物事、意象,范老师这篇赏析文字没有过多的涉及,仅仅抓住闰土选择香炉带回家这一细节展开深层次剖析,一步步彰显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妙之所在。实为不可多得的好文。祝贺摘得精品。
回复2 楼        文友:范晓生        2018-08-03 22:18:01
  感谢“老船还行”老师的夸奖和点评,拙作在鲁迅先生面前那可是班门弄斧呢!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