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八一】记忆里比酒还甜的爱(赏析·家园)

编辑推荐 【八一】记忆里比酒还甜的爱(赏析·家园) ——简评从冯岩译诗中流淌出的英伦风


作者:媛婕嫣 布衣,23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09发表时间:2018-07-31 17:00:38

【八一】记忆里比酒还甜的爱(赏析·家园) 谛听EdSheeran(黄老板)写给女友抒情到纯粹的歌曲《你的感觉是否也和我一样》时,让我想起一句话,“情感表达中最美丽的方式便是情到深处自有诗,意到浓时必有韵。”歌曲是可以歌唱的诗歌。母语版的自不必说,可对于外文盲点的人来说,那些穿透内心的欧美版的歌曲,最让人关注的想必就是那些带有诗性的译词了。
   说到译词,就不得不谈及译介者。
   记得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明确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文明交流互鉴的首要前提就是通过译介者了解自己国度以外的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幸赏读到那些世界文学的译作。崔姗、韩雪在《英语文化与翻译研究》一书中曾说过,“文化交流以语言为媒介,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而王家新在《翻译与中国新诗的语言问题》中也曾提出,“我们现在愈来愈趋向于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的时代了。如今,任何一个国家的诗歌都不可能只在自身单一、封闭的语言文化体系内发展,它需要在‘求异’中拓展、激活、变革和刷新自身。在这样一种全球语境下,我们已进入一个‘互译’时代。”
   译者冯岩正是秉着这样的初衷与情怀外诗汉译,不间断为读者推送有着高品质英伦格调的译作。她希望通过自己孜孜矻矻的迻译,让我们了解到不同文明下的不同文化与不同表达。就像今天,她要沿着英国现代诗人科林•伊恩•杰弗里的情感轨迹,带我们体验一场有着异域风情的永恒和顽固,那是记忆里比酒还甜的爱。
   她在《你的脸》中这样译道,“我是多么渴望看你的脸/可爱地令人陶醉/给我的心带来那么狂喜的愉快/是用华丽的色彩添补春天缺失的花开/一块森林的谷地珍藏美好的记忆/免于秋天落叶中寒冷的皈依/奥,看那么让我心动的缪斯/让我徘徊在甜蜜的幻想里/把贵族仅有的庄严写在十四行诗上/以示我的忠诚和渴望/我在你的爱里煎熬。”
   通过冯岩的译文不难看出,这首诗传达出来的信息是一种难以宣之于口却占据整个胸膛的暗恋状态。那是狂欢着维多利亚式的简单深邃与煎熬,更是款款深情敞开心底的一种爱的表白。
   诗人在诗中直言不讳的渴望,被译者冯岩充满技术内核的笔触描摹得饱满而有光泽。在翻译的标准上,她没有偏离严复在《天演论》中所提出信、达、雅的基本要素。她的译诗既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又没有随意增减内容。她的词语搭配典雅得体、准确无误,且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盎然。她以一种唯美而自然流露的英伦风,踩着东西方语境的鼓点,初写黄庭、精当而神似地意译了这首代入感极强的爱情诗,从而为我们展示出这样一副桥段:诗人在为一个人产生莫名的爱恋与喜欢后,那张脸从此便定格在他的记忆中辗转徘徊、甜蜜幻想。但由于害怕被拒绝或某些不可言明的缘故,他又不得不将这种爱意深埋心底,将他贵族仅有的尊严付诸于诗行,而精神却被他留在爱中不由自主地煎熬。
   其实爱情这个主题对于诗人来说,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永不过时、予以尝试和心之向往的核心话题;都是一种无法抑制的黯然欣喜与痛苦回味。那种甜蜜的忧伤于中西方思想文化体现上可谓没什么太大的区别,都呈现在文字中做着自己积极的精神置换。若论差别的话,便是最显明的语言符号、语气声调、节奏以及结构安排的巧妙处理了。
   余光中在谈翻译时曾说,“译者应该是一个学者,但是反过来,学者未必能成为一个译者。”关于这一点,村上春树的思想可谓与之不谋而合。村上不无骄傲地说,“我喜欢翻译!尽管有很多人从专业翻译家‘变身’为作家,却没有一个现役作家能随意变身为翻译家。”而北岛在关于诗歌的翻译观上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诗人译诗才是最好的——那些既是诗人又是翻译的中国人是最值得提倡与信赖的。”
   冯岩作为美国西俄勒冈大学访问学者,不但身为大学英语教师、副教授,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诗人。她一边作诗,一边译诗,曾有大量译作刊发在各种杂志并获得奖项。她是北岛观点中适宜客观要求的人选,加上出国访问的经历,所以,冯岩的译诗总能做到不失法度,在语言形式、内容以及风格上力求与原诗保持等值状态。可以说,她是一位出色而有前景的中国女诗人兼译者。
   巴尔胡达罗夫曾说,“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这似乎跟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既定标准有一定的关联之处。可是对于译介者来说,真正能领悟内涵而付之到笔端却是往来不易,就连著名翻译家杨绛先生也不得不承认翻译是一项苦差,既不能擅作主张,又要一切听从原著,何况还是一仆二主的状态。这恰当的比喻怕是没谁与之比拟了。她说,“译介者要同时伺候两个主人:一个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而村上的文学翻译合作者柴田元幸也曾说过类似的话,他说,“译者在中间,一头是原文本,另一头是译文本,译者要把自己的爱分配给左右两个“异性”。译者的爱总是这样不专一,简直不纯洁。”
   这种复杂的状态,不仅要求译者要通透原文,保持原本的意识形态、框架以及内容,更要逐字逐句将其内涵深挖以了解上下文之间的意义,而且在语气声调上也不能有所偏颇。特别是浸在文字中那种“言有尽而意无尽”的状态,翻译时就更是人云亦云的不好拿捏。这就需要考验译者在中西方语言学上的功力与实践经验了。况且,翻译诗作比翻译其他文体难度要高得多,通常需在考虑以上关键点的同时,还要考虑节奏与韵味之间的关系。再加上西方语言在行文的表达形式上和汉语顺逆有别,稍有偏差就会给读者造成一种“胡语尽倒,大头朝下”之感。所以,翻译诗最能考验出一个译者的整体文化学养与意蕴功力。
   “翻译既辛苦又枯燥,如果没有爱好是绝对做不成的。爱好可以使苦役不再痛苦。”——村上春树
   而冯岩对于翻译的痴迷与热爱,套用她的一首译诗最为贴切,“她的美丽/扩涨了我的激情/让我衰老的心快速复活/我把她放在我灵魂的神龛里/许多年过去了/她的美丽褪色/但她的心灵依旧美丽/我更需要她的爱。”
   翻译,给她带来了快乐。足够的兴趣,加上专业的“吻合”,更给了她足够的吸引,也迅速让她与翻译形成一种伸手可及的便利。这是她的特长和优势,故成就了她更能精当地摸准原诗的命脉。她用她“复合的文字”吹奏了她的生活,在明亮与灵动的思考下,调和出美学平衡的尺度与意义,让读者不觉醉心于她那一首首充满英伦风诱惑的译诗中。
   这是她的技巧,更是她翻译的目的。对于一个译介者来说,辛勤劳作无关紧要,只要她的译作能被读者欣赏,于她而言便是最大的欣慰了。这或许是所有译介者的心声。而柴田元幸也毫不避讳地说,“翻译的东西有读者,译者才会感到愉悦,否则就像无人食用还要拼命做菜一样,让人感到空虚。能获得读者的好评是对译者极大的鼓励,也是一种巨大的意义。”
   正基于此,为了避免粗制滥造,冯岩在遴选原作上可谓较为挑剔。倘若不喜欢或是水平低于自己的作品,她自不会将其纳入翻译的对象之内。她认为,她之所以翻译并不是为了翻译而翻译,而是为了能让广大读者通过她的译作引申为一种学习和交流,而不是为了简单的敷衍与应付。所以,为了能够紧贴原著清晰无误的表达,她一般会选择采纳在风格上与自己极为相似的作品,并秉着若诗的形式与风格没有掌握好就会影响内容的原则主张宁缺毋滥。而英国现代诗人科林•伊恩•杰弗里的诗作就是她较为喜欢与欣赏的类型之一。她不否认阿诺德的说法,“诗人的优美总是蕴藏在风格与声调里”。她觉得只有将自己的风格真切融进作者的风格,才能高效地完成两者之间思想与灵魂上的一个契合,从而制造出无可无不可的嫁接与转换。
   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对“作者风格”与“译者风格”通常颇具争议,研究半个多世纪之久,依旧没有一个完整的定论。日本著名评论家兼翻译家内田树就风格的论述上似乎有着与冯岩同样的看法,他说,“如果译者不能与作者的思维和感性产生共鸣,便无法完全翻译出译文的韵味。”他甚至提出了“翻译即是附身”的观点,以更好领略原文所传达出的信息。
   译者在文学发展与文明交流互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所以翻译工作并不简单。作为一名译者,不仅要揣摩原文的语言、文风以及表达技巧,还要考虑翻译过程有可能要承担的问题。因为原文的存在,倘若译错,就会对读者造成误导,以致缪传千里不可收拾。由此可见,作为译者不光责任重大,还要具备扎实的翻译功底才是。而冯岩于翻译上可谓“得天独厚”,中西合璧无处不学问,她是一个既认真又精神专一的人。
   在翻译的领域里,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翻译特点,冯岩也不例外。她的译诗自然、优雅、含蓄、高贵,透着英伦风不可抑制的特点应运而生。在译诗中,她尽可能保持原诗中与之匹配的意象以及不失贴切的内在底蕴,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艺术转化标签,让读者不由随着她的译文诗行渐入佳境。如“爱的尺度是什么?新生婴儿第一口呼吸的爱,是吻一个承诺。”“爱流淌在唇齿之间,风吹来时,那里充满了和平和自由,所有的人都亲密无间。”“当爱盘旋着离开,悲伤掠夺了心房,爱像一只剃须刀割掉了心尖,记忆跌成碎块,不再有明亮的想象•••”等这些直击心底且充满艺术质地的诗行将她的译诗之美均推上较高水位。
   有人说,翻译外诗与翻译中国的古诗词有一点极为相像,那就是语义翻译上的困顿。语义是语言系统中最复杂的要素,有多种多样的性质,也有多种多样的类型。这是崔姗、韩雪于《英语文化与翻译研究》一书总结出来的。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一句话或一个词或一个字会有N种解释N种意义,而这种解释和意义往往具有任意性、主观性、客观性、结构的二重性以及创造性等特点,所以在运用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根据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才能决定所标记的内容以及合理的搭配与使用。
   正是由于语义具有的复杂性,所以翻译的工作才会内外交困极尽心思。钟嵘认为,“意浮则文散”。有时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的运用单凭字典上的意义是不够的,还要考虑上下文的意义以及整体意义,还有方言以及习惯语上的意义等等,否则翻译出来就会东鳞西爪乱了方寸偏离心思。如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主旋律上的一个翻转,意义就大不相同了。
   对于译诗来讲,无论直译或意译,原诗上的节奏、韵律、意境以及语言上的美感一个都不能少。而冯岩在这方面可谓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再加上她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所以她的译诗总能做到毫厘不爽、韵味十足。她是翻译界一颗不可多得的新星。她的国界通常有两排树,一排面包树,一排佐料树。她用她的智慧与信仰进行艺术提炼与加工,在阵阵英伦风徐徐吹来之际,为我们精心奉上一道道充满诱惑的精神西餐,那是记忆里比酒还甜的爱。
  
  
  
  

共 430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乍一看题目,还以为这是一篇情感散文呢,点击进来一睹,不禁戛然止步,生怕自己肤浅的知识面不能准确地把握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思忖再三,还是决定要挑战一下。这是一篇专业性和知识性都很强的文章,作者不仅用饱满的感情赞誉了当代翻译家冯岩,仰慕之情溢于言表,也用非常专业性的语言向我们诠释了翻译工作的重要意义:“文明交流互鉴的首要前提就是通过译介者了解自己国度以外的世界。”冯岩翻译作品中的“英伦风”正是基于让更多的国人通过文学作品来更准确地了解英国的文化、社会风俗、民族情感等等。文章通过丰富的事例举证,论证了冯岩通过翻译工作而彰显出的学者风范,也向我们说明了翻译工作的艰难,因为“这种复杂的状态,不仅要求译者要通透原文,保持原本的意识形态、框架以及内容,更要逐字逐句将其内涵深挖以了解上下文之间的意义,而且在语气声调上也不能有所偏颇。”而冯岩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炉火纯青,尤其是她在翻译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快乐的过程,而不是完成任务的艰辛。这都是因为她明白:“作为一名译者,不仅要揣摩原文的语言、文风以及表达技巧,还要考虑翻译过程有可能要承担的问题。”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她才做到了“用她的智慧与信仰进行艺术提炼与加工,在阵阵英伦风徐徐吹来之际,为我们精心奉上一道道充满诱惑的精神西餐,那是记忆里比酒还甜的爱。”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对于每一个喜欢文字的人来说,都不失是一种提示和指导,对于运用好我们本民族的文字抒发好本民族的情感都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好文章,拜读了。感谢老师对八一文学的支持。【编辑:今生何求】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今生何求        2018-07-31 17:20:12
  艰难地写了几句粗鄙的理解,不当之处还当不吝赐教,祝您创作愉快。
今生何求
回复1 楼        文友:媛婕嫣        2018-08-02 09:01:57
  感谢老师的精彩点评,编辑辛苦,敬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