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遇见】红薯的记忆(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遇见】红薯的记忆(散文)


作者:李向荣 布衣,32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80发表时间:2018-08-02 17:56:12
摘要:走过岁月,总有一些时光让人难忘,难忘过去那苦难却荣光的日子。


   前几日上街买菜,大街边有小商贩在卖红薯,一问价钱,我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三块钱,真贵啊!”转念一想现在是三伏时节,红薯正在膨大期,这么一条伶仃的红薯,就像细细高挑的妙龄少女般亭亭玉立,身体还不是那样的丰腴饱满,贵也在情理中,而记忆中的故乡的红薯是几分钱一斤或者最多一二毛钱吧!
   在上世纪六零七零一代人的记忆里,红薯应该是主粮,因为它耐旱、产量高,由此也获得庄稼人的青睐,在那吃不饱的年月里,它是庄稼人赖以生存的口粮。以前学历史,知道了甘薯就是红薯,家乡人叫做红苕,知道这种农作物来自南美洲,并且知道玉米、甘薯在明代已经引进到中国,并且在清朝康熙乾隆时期大量栽植,由于这些作物高产,曾经促进了康乾时期人口的大量生长。并且它在饥寒的岁月里应该是个活宝,使人活命的宝贝。
   八零年代初,奶奶那时健在,冬日里,全家人每日里多以红薯为主粮,几个红薯蒸在锅里,就是早饭,家人把蒸好的红薯放进大海碗中,出得庭院,村里人几乎都是蒸红薯,因此有中午吃的红薯饭,下午喝的红薯汤之说,一天三顿都离不了红薯。红薯吃多了烧心,所以现在一提起红薯,我的心不由得会产生灼心的条件反射。奶奶不识字,那时红薯有许多品种,比如说“陕薯”、“农大”、“八八三”’,是不是这样写,反正也无从考证了,人家问她吃啥饭,她说吃了点“焕蒲”,焕蒲乃表姐大名,惹得旁人哈哈大笑。因为小时候红薯吃多了,所以那段往事时时记忆犹新。
   事实证明红薯全身都是宝。
   那时的农民普遍吃不饱,所以生产队就把红薯作为主要农作物去种植。每年惊蛰过后,该是红薯育秧时期了,人们把贮藏在地窖里的红薯取出来。在平坦的地方挖一个几平米的长方形的条坑,这坑大概深一米左右,然后在下面铺上麦秸,然后把红薯整齐地摆成几排,像整装待发的哨兵,占满了整个条坑。然后在上面敷一层薄土,再于上面盖一层麦秸,然后给苗床泼水。苗床上面砌成坡形,上面再盖上一层厚的白色的塑料棚,是为了让它充分吸收阳光,春寒料峭的天气里,每天傍晚还要给上面苫上一层草垫子,防止红薯因低温天气被冻坏。一两周过去了,那红薯秧苗便会密密匝匝地长出麦秸层。这就是红薯的一种自然育秧法。还有一种火秧育苗法。是在苗床下面加温提高温度,以便让苗秧快速生长,这种育秧法,完全要掌握火候,不然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在当时生产队时期那简直是挺壮观的一种景象,小孩图个热闹,放学后经常去育秧场去踅摸一番,看看红薯秧子长了没有。
   等到清明过后,天气变热,村民们再把红薯秧子从苗床拔起,窝在泥盆里,是为练苗,使得秧苗能更好的适应外面的环境。然后秧苗就被移栽进广阔的田地里,这田地要起好垄,以利于红薯后期蓄水,利于秋后收获。
   这红薯秧苗有顽强的生命力,移栽时仅需要一瓢水左右,这秧苗便就扎下了根,在贫瘠的田土里成长,它有顽强的生命力,不日便迅速地长开藤蔓,到得三伏日就已经铺得满地都是,并且开出了状似喇叭的红里带白的花朵,它的块根在底下迅速生长,它是贫瘠的土地上的苦难的孩子,历经着阳光雨露,历经着干旱水涝在顽强生长。每到暑期,我们在其间给牲畜拔草,顺便也吃熟透了的龙葵的黑色果实,抑或是吃田地里偷偷长出的野西红柿,甭提有多惬意呀!
   自从包干到户后,田土可以由农户自己经营,大家干劲更浓了,那时父亲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他在田地里种小麦、玉米,也种黄豆、花生,当然也种红薯,彼时红薯再也不是用来裹腹的粮食作物了,它马上转变为经济作物了。
   那时,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还是小麦、玉米、红薯,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但是红薯的经济价值日益渐露端倪了,他已经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换了。父亲用它去做红薯淀粉、漏粉条、晒红薯片。
   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他在春日里建苗床、育红薯秧,除了自己家栽种外,他还走街串巷,把剩余的秧子卖掉,他好像有魔法般,清晨用自行车驮着一大包秧子,到向午就回家了,红薯秧子卖来的钱可以补贴春荒缺钱之苦。
   秋日里,等到秋霜时至,薯叶经霜后,叶子变黑,父亲便和母亲进行挖红薯的繁重活计了。那时天高气爽,太阳已不那么毒了,他们先把茎蔓用镰刀割掉,然后根据土层暴起的地方用耙子去挖红薯,要知道这一窝有时有四五个大小不等的红薯,要十分小心以免让它们受伤,因为受伤的红薯很难贮存。一天的活计干完后,他们用笼筐把他们装上架子车拉回家,回家后把他们分类,好的要放入地窖中贮存,以备冬日食用和来年用来育苗之用,一部挖坏的或者过大的可以用它去晒薯片、做红薯淀粉。不几日,几亩红薯就收获完毕。
   大量的挖坏的和个儿过于大的红薯在那时有一部分早早被擦成红薯片子,这道工序往往是在傍晚进行,是在一块长方形的木板上锯出镂空的一小部分,用来固定刀片,然后把红薯放在上面通过刀片切割,擦出一片片的红薯片子,翌日清晨再把它们晾晒到空地上,等到这些片子完全晒干,然后把它卖到专门收购薯片的地方。这晒薯片要看天气,如果天气不好,擦好的薯片就会发黑发霉,那么一切就前功尽弃了。我记得每年这时候家人就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一旦有雨丝飘来,就要把这半干的片子收回去,天气晴好后再晒出来。有一年半夜天气变得像要下雨的样子,父亲就吆喝一家人起来,在暗夜里捡拾薯片,其辛苦自不待言。这晒干的薯片公家收购后听说用来制造碘酒,也知不知道真是这样。总之特别劳心劳力的事情。剩余的薯片可以把它磨成粉,用来做红薯饸饹面,关中人当时普遍的一道家常饭。那时我们生产队有一架饸饹面床子,蒸好的红薯面团放进床子里,一个人坐在上面使劲压,饸饹面就从细网里落下来,当然那时是人工的床子费时费力,不像如今的机器床子省时省力。现如今人们吃的是饸饹面美食,那时人们为的只是填饱肚子而已。
   另外一部分的红薯用来做红薯淀粉,等到红薯收获完毕,父亲把下剩的红薯淘漉干净,拉到有擦粉机的人家去,这擦粉机就是把大个的红薯擦成稀粉,拉回家倒入大水缸中,然后支起过滤包,这过滤包是用较薄的纱状的布做成,把稀粉状的红薯粉渣倒入包中,添入一定量的水,反复搅拌,然后用夹棍拧挤,那淀粉就随同水流入器物中,包里的去掉了淀粉的红薯渣滓倒掉或晒干了用来喂猪。沉淀的淀粉从缸里挖出,晾干成块后贮存起来,等到冬日里张挂粉条之用。
   红薯淀粉还可以用来做凉粉,或者漏粉面鱼鱼。做淀粉的工序费时费力。许多年里做红薯淀粉一直都是父母的辛苦活。那时正是天气寒凉时节,这活计需要同冷水打交道,这样的劳作也许是造成父亲后来身体风湿病的一个起因吧。
   庄稼人不易,父亲为了多赚些钱,在冬日里他还要把几百斤的淀粉漏成粉条。这已经到了寒冬腊月时节。大体的工序是,把大块的淀粉敲成粉状,送入粉条机(在没有粉条机的年代,村人们是怎样漏粉条的我已记不起来了),这漏出的粉条一开始是彼此粘连在一起的。在数九寒天的夜晚把它们挂在外边,在上面泼上水,让粘连的粉条冻瓷实,第二天清晨太阳刚出来,又把他们一杆一杆挂起来,挂在向阳的墙根下,让冻实的粉条在太阳与风的照耀与吹拂下晾干,还要不断地抚弄粉条上的冰凌,天气晴好的日子,粉条就松散了、晒干了。把它贮存起来几年都不会腐坏。那时漏粉条属于家庭副业,漏的多了,需要走村串巷去卖掉。
   快要过年的日子里,父亲用自行车驮好成百斤的粉条就出了门,去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去叫卖,他戴着棉帽子,戴着皮手套就出了门,销路好了早早就回来了,销路不好时要到天已经黑蒙蒙才回来。
   红薯的种植与加工几乎伴随了父亲的大半辈子的时光。红薯使得我家在饥荒的年月里能够不挨饿,在致富奔小康的日子里使得我家能有一定的活钱,以应付日益增大的开销。如果没有父母的辛勤劳作,我们做子女的是不会无忧无虑地成长的。
   转瞬我的大半辈子一晃而过,父亲也由壮年步入老年,我从小学到大学,几乎没有经历过父亲更多的苦难,到今天我一遇到挫折就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确实是不应该。
   看着他日益佝偻的身体,蹒跚的步履,还有几年来的病痛对他的折磨,我简直是无可奈何!他这人就是苦了一辈子,老来也想不了清福,佛说人到这世界就是辛苦修行的,想想过去我家种红薯的往事,我就觉得父亲的一辈子的修行就是苦辛劳作。
   红薯的荣光就镌刻在父亲劳作的记忆里。

共 33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红薯对于农村人来说都不陌生,在那些贫困的岁月里,“一年红薯半年粮”,红薯担负着很多农民的生活,作者小时候一直与红薯打交道,对它印象深刻,充满了深厚的感情。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们了解到了在不同的时令,红薯生长变化过程,作者娓娓道来,体现了专业的栽培技能,但是文字的表述又不失灵动,充满了情趣,令人叹服。红薯通过父亲心灵手巧的加工成了不同的制作变卖,增加了家庭的收入。红薯的种植与加工几乎伴随了父亲的大半辈子的时光,文末作者深情地表达了对红薯的怀念和赞美,充满对那故乡对那段岁月深切的怀念。文章语言朴实生动,叙述情感细腻,充满温馨的感染力!一篇佳作,荐阅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8-02 17:58:14
  只有经历过这样的农村生活,只有近距离地接触过红薯,才能写出这样情真意切的文字。那些红薯陪伴的时光是一道生命的印痕,让人难以忘怀和怀念。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8-02 17:59:49
  再次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感谢赐稿,给老师敬茶一杯。希望继续投稿支持晓荷社团,祝文笔丰盈创作愉快!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2 楼        文友:李向荣        2018-08-04 05:50:19
  感谢叶主编辛苦编按,炎炎伏日敬茶。
3 楼        文友:何叶        2018-08-03 20:03:23
  老师的文笔不错,给赞!感谢支持,敬茶。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李向荣        2018-08-04 05:56:47
  谢谢何叶社长夸奖,文学的门外汉而已!书写是为了抵制遗忘。社长为了社团文学兴旺付出辛劳令人感佩。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