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又见人模(散文)

精品 【菊韵】又见人模(散文) ——儿时的那情那事


作者:文涯 秀才,1192.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48发表时间:2018-08-04 22:17:45
摘要:人模是在泥巴上印图,火烧制作,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手工制作类儿童游戏。

【菊韵】又见人模(散文) 清明时节回老家祭祖,看到老家院子里有一颗榆树桩长的很有诗意,我便想刨下来,带回去,做个树桩盆景。
   一锨下去,居然在老榆树的根部刨出了一个小瓦罐。
   同村同龄的老王喜出望外,急忙攥住了我的锨,变声变气儿地说:“有宝贝了,有宝贝了!”说完,匍匐下身子,双手作狗刨状,土就从他身体的两侧向后喷出。不一会儿还真抱出个红溜溜的陶制瓦罐儿来。
   打开一把揪盖子的一刹那,我们俩都惊呆了,原来里面是一罐子人模。
   人模也就是我们小时候玩腻了的印泥模子。
   我俩小心翼翼地一块一块儿掏出来,一组组码放,居然码放了五组,60块儿人模。
   我兴奋起来。要是形容我当时的兴奋度,那简直比刨出一罐子“袁大头”来还兴奋。
   老王甚至还能找出,那块儿是他烧制的,那块儿是我烧制的。
   于是,我俩席地而坐,把这60块儿人模按照“他的”和“我的”一一分开来,分完了,居然没有任何分歧。
   人模是在泥巴上印图,火烧制作,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手工制作类儿童游戏。说起来和雕版印刷的印模差不多。简单地说,就是把泥巴按在人模上,印出各种动物的形状,晒干。然后“火烧令坚”,成瓦质,是艺术化了的瓦片。
   就是这一简单的土游戏,陪伴了我贫穷的童年。让孤寂的生活有了念想,有了可以持续挖掘的趣味。甚至,可以说,那诸多关于人模的故事,让童年的记忆变得富丽堂皇。
   ……
   在我的记忆里,制作人模的工程浩大,工序芜杂,但也是小时候获得幸福感最大的玩法。
   印制土人模,需要的材料是海量的。我的家乡——南北沙河围成的菱形小岛,其上最不缺的就是红黏土。这种土,质地细腻,粘性持久,最适合印人模。把土做成泥巴,一旦成了熟泥,印时不沾模不糊模,干后不裂口不变形。
   初夏,天暖,柳叶全。暖阳懒懒,河水潺潺。
   高一个矮一个的男孩儿女孩儿们,吃过甜甜的蒹筋(蒹葭的絮苞),扯下一根柳枝,拧下一条长长的柳皮管儿,牙齿咬齐,就可以当做笛子吹了。低音高音掺杂的笛声响起后,小伙伴们就戴上柳帽,占成进攻队形,向河边进发。河中心有一脉细流,细流边裸露的河床泥块儿裂成四方连续图样。刮掉上面的白泥,下面就出现了色红质黏,细腻泛青的好泥。当男孩子们把这好泥运到岸上后,岸上的女孩子们就开始一块块地举过头顶摔下,再摔下,不一会儿就摔软了。这时,需要有经验的男孩子检查,看泥巴像面团似的就算熟了。
   这还不算好,还要拿到村口的大碾子上,大家围成一圈儿,喊着号儿,唱着歌儿,相互打闹着转圈儿轮流摔土。有时候,还可以把土做成一个窝窝,口儿朝下摔在碾盘上,就会听到“啪”的一声,随即看到裂开的大洞。谁和谁摔做的窝窝大小不同,声音也就各异,也就有了好听和难听之分。泥巴摔的时间长了会越来越软,越来越细腻。直到里外颜色一致,味道一样,软硬相同的时候就算成了。这时候,需要有一个称作“小师傅”的小伙伴一一检验,他也就是捏吧捏吧,感觉软硬适度,揉手不沾泥,搓泥不裂缝,截断无蜂窝,就算熟透了。这道工序靠的全是耐力,练就的是技术。没耐心,没力气,没技术就出不了好泥;出不了好泥,印出的人模儿就不好看,甚至不能定型还容易撕裂。
   印模先是从走村串巷“换铺扯套子”的货郎担子上换来的。从家里拿一个大玉米棒子就可以换三个人模。卖货的货郎大多是流着鼻涕的老者,冬天戴着油黑发亮的破毡帽,夏天戴着塌陷了帽边儿的破草帽。推着“吱吱扭扭”的独轮车,车上盖板玻璃下面有一个个方匣子。匣子里面除了五颜六色的糖豆,江米条,大爆米花球,……各种小玩意儿、小泥人偶、皮娃娃、泥叫叫、小人书,然后就是一摞一摞的人模儿印模……
   记得老货郎姓崔,我们就叫他“老吹”。他有时候,故意把独轮车子放在我们放学的路口,“扑棱,扑棱”地摇动他那个磨得油亮油亮的卜郎鼓,要不就拼命地吹口哨。完了就是露着个大金牙喊着“换——铺扯——套子唻——”“香烟洋火芝麻糖!”几声吆喝以后,孩子们就呼啦啦地围了一圈儿,开始讨价还价。货郎“老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想买东西的人。你还价就还价,反正看你手里有钱,他就不会让你走,总能给你一件合适的小东西让你满意地拿走。价格二分的、五分的、一毛的,一毛五的、两毛的不等。看孩子们都喜欢人模,他就开始涨价,于是,买不到的孩子就哭起来。他于是就大声的说:“别让孩子哭,你给点零钱拿去算了,孩子哭上火了可不上算!”这样,大人往往是搁不住劝的,都红着脸买下,沉着脸塞给孩子,努着嘴拉起孩子就走。
   这火烧人模,红红的瓦,烧的那是均匀好看,上面的图样大多是十二生肖、生旦净末丑、花鸟虫鱼、家禽家畜等。价格有二分、五分、八分、一角、一角五不等。孩子们往往是为凑全十二生肖而奋斗。
   我是不会向家人死乞白赖地要钱买人模的。感觉家人挣钱不易的我偷偷学会了自己制作人模。
   人模的印模,形状不等,圆形、方形、梯形居多,有的是不规则的,直径三到四厘米左右。是一种反版阴模,要想制作这种阴模,需要先会制作阳模。
   这就需要在一块儿平整的泥板上刻写,像刻写印章一样,刻写反字儿或反画儿。
   然后,还要学会临摹各种图案。动物花草好说,但是那些卡通人物,如铁臂阿童木等,线条很多,不好做。起初,可以覆盖一层纸,用铅笔涂抹后,就出现了人模图案的轮廓,然后,按照这些轮廓再誊印在母版上。随着孩子们的玩乐需求增加,人模就复杂起来,居然有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黑旋风李逵”等连环画人模,这也许就自然形成了文化融入。也算是我的文学启蒙,很小就知道四大名著里的一些人物故事,就从这里学来的。
   我当时的刻模技术,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居然能娴熟地刻写十二生肖图案,而且还能刻成个性版;能刻写四大名著的重要人物,而且还能刻成故事版。这些都是货郎担上都买不到的绝版。这样,我就能用一块儿绝版换别人五到十块儿普通版的,那时,感觉很是沾光,很是得意,很有获得感。
   那时候,制作多了。我能一眼看出,哪种泥模子需要多少泥巴,一揪就能取得合宜的一块泥,并迅速揉圆滑,放好印模稳稳地压实摁平,正好是这么一块儿,薄厚一致。
   不像其他人,泥多了还得小心地沿着印模边沿把多余的泥用小刀削去,毛糙边不好看。
   我做的泥巴,软硬合适,很容易将人模和泥印分开,一个人模印好啦。放到通风的地方晾一上午,就能翻面,而且不会变形。不像别人的,泥巴不是软就是硬,有时候,软的不能定形,印出来就瘫作一团,前功尽弃。
   人模在阴凉处晾几天,就干透了。那时,娘做馒头烧朽木,馒头熟了,炉膛里还有红红的余炭,于是把干了的人模放在一块铁板上,轻轻放进灶火塘,上面再覆盖一些碎木渣。一边给爹娘烧洗脚水,一边观察人模的情况,等完全红透了,没有阴影了,就可以出炉了。土人模就烧成了瓦质,成砖红色,击之有脆音发出,不变形,图案清晰,说明烧制成功。那时候,娘看到我烧好了,总是瞅着我笑,后来我才知道,娘是故意给我留火炭的。不然娘会把火烧的正好,不浪费一点儿火炭的热量。
   那时候,听人说,窖藏人模,人模就能变得油亮好用。我于是常常把人模码放在小瓦罐里,在院子里挖一个小坑,窖藏起来,还真不裂也不走形。也不怕被玩伴们偷了。还经常刨出来,到星期天的时候,去大街上显摆。
   那时候,人模多寡是衡量一个孩子“富有”和“贫穷”的标杆。我的人模大多是自己刻画的,图案清晰,而且有个性,这是众多孩子羡慕不已的。所以,总能在“赛人模大会”上出彩,在伙伴们中间交口称赞,都想学手艺,但我最终也没有让他们学成。因为,大人警告我:上初中了,要好好学习啦。于是,我封存了自己的宝贝,封存了自己的手艺。不想,这也就封存了和小伙伴们的友谊。很多小伙伴因此说我保守,疏远了我,使得我上初中的日子一直是在孤独地学习。
   可好,后来的我从学习中有找到了乐趣。从学到的知识中,建立了另一个兴趣体系,我连续跳班,在高二的上半年,16岁的我就考上了大学。
   ……
   老王打断了我的回忆,问我是什么时候窖藏的人模。
   我的确忘记是什么时候了,但我记起了曾经的窖藏。感谢儿时的窖藏,文物似的,三十多年了,让今天的我,有了又见人模的惊喜。
   不知怎地,我捧着这罐子人模,居然眼圈儿发热。
   我不知道是应该感谢儿时的顽皮,还是该感谢现在的巧遇。
   我要把这罐子瓦制人模抱回城里,因为这里盛着我的童年,盛着我的记忆,盛着诸多的美好,以及诸多美好的故事。
   家里没有地方搁放,就分给单元里的孩子们,他们一定高兴。但是,他们又去哪里找泥呢?
  

共 34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次无意间的挖掘,居然挖到了从前埋下的红泥人模。由此而联想到曾经的童年。栩栩如生的叙述把读者也带回那个年代。取土,挖泥,摔泥,烧制。让每个步骤都铭刻于心。贫瘠童年时光也充满了欢乐。自己用聪明才智创作出来的人模伴随着成长沉入记忆中。如同放映的老电影一幕幕掀开,承载了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赞一个【编辑:枫魂帝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808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枫魂帝星        2018-08-04 23:23:41
  回归童年,至朴淳真感扑面而来。小小人模承载了整个童年的欢乐。感谢赐稿菊韵,问如,夏祺
拈月为诗,清静做文
2 楼        文友:叶雨        2018-08-04 23:29:50
  这些儿时的记忆被一罐人摸翻腾出来,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儿时的怀想。那个年代,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却是充盈的,有自造的玩具,有小人书,有伙伴们,是现在孩子们无法比拟的。现在学习占据了孩子们的童年时光,小学就背负了太多家长的期望,难以放松自己。好的作品总是会引起共鸣,我想去了我的小时候,沉浸在幸福的会议中了……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3 楼        文友:叶雨        2018-08-04 23:52:26
  这些儿时的记忆被一罐人摸翻腾出来,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儿时的怀想。那个年代,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却是充盈的,有自造的玩具,有小人书,有伙伴们,是现在孩子们无法比拟的。现在学习占据了孩子们的童年时光,小学就背负了太多家长的期望,难以放松自己。好的作品总是会引起共鸣,我想起了我的小时候,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了……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回复3 楼        文友:文涯        2018-08-05 07:22:58
  谢谢叶社的同感。人生总得有点回忆,这种回忆是一种回归美好和纯真的回忆。六七十年代的孩子,那是特殊的童年,电视不多、电影不少;个人电子游戏不多,集体游戏不少。在贫穷中度过,在幸福中成长,无忧无虑,快乐怡然!就是这样的。
4 楼        文友:文涯        2018-08-05 07:16:44
  谢谢编辑枫魂帝星的编按,道一声:您辛苦了!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有贫穷而快乐的童年,这似乎并不矛盾。快乐是随时能找,随时可享的,就看你如何把自己融入大自然,融入传统文化,去享受传统游戏带来的“爽”。谢谢了!!
5 楼        文友:黄金山        2018-08-05 08:45:59
  有趣味 !
活到老学到老
6 楼        文友:青涩治愈        2018-08-09 15:36:18
  欣赏佳作,拜读学习了。
文风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