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情感小说 >> 【西风】棺材记(小说)

绝品 【西风】棺材记(小说)


作者:茧庐主人 举人,374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988发表时间:2018-08-09 20:46:00
摘要:心愿了啦,百年后有个安然归宿了呀!上好的杉木,轻飘,透气,耐腐,干爽,死后睡着肯定很惬意,也十分便于接上天地之气。所以,那年的圆枋酒卢早林弄得特别排场,像过大寿一样,该来的亲眷全都来贺了喜,十分圆满。虽然,那年卢早林才四十二岁。但谁不是从一出生就奔往死了呢?早点安排好死时的后事,便可以安心的活了。

【西风】棺材记(小说) 一、
   在这间用来停棺的黑暗柴间,卢早林绕着两口棺材踱了一圈,才在属于自己的这口棺材前停下,伸出颤巍的手轻轻掀开蒙在上面的黑色塑料薄膜,又对着薄膜上的灰尘吹了口气,将灰尘吹成了一缕烟,然后看着这缕烟在手机电筒的光线里,幽蓝的灵魂一般徐徐上飘。循着这缕烟尘,卢早林的思绪回到了他和这两口棺材的那段往事。
   这两口棺材制于90年代末,做棺材的木料是从割界的邻省山上抢回来的,为这,卢早林还受过伤,但值,心愿了啦,百年后有个安然归宿了呀!上好的杉木,轻飘,透气,耐腐,干爽,死后睡着肯定很惬意,也十分便于接上天地之气。所以,那年的圆枋酒卢早林弄得特别排场,像过大寿一样,该来的亲眷全都来贺了喜,相当圆满。虽然,那年卢早林才四十二岁。但谁不是从一出生就奔往死了呢?早点安排好死时的后事,便可以安心地活了。
   这棺材确实是抢来的。八十年代末到九十代初的那段日子里,属于本地山上的杉木之前被砍光了,于是,大家只得到邻省的山上去盗砍,邻省人当然不让,结果,发飙了,将这边人当成了贼,组织起青年汉子们扛着鸟铳梭镖满山找这边人,抓一个打一个,还要被抓的家人出钱赎人。这边也不甘心,这山上的东西又不是你种的,那是老天爷降给凡间人做房子和棺材用的,凭啥我们就不能砍!何况,真不去砍这杉木,难道我们这大山里头的人死了还去睡马尾松枞柴板?所以,这边也拧上了,拉起了队伍,上山时至少是十数人一伙,而且,除了带上砍树的斧子和断锯,有些还在腰带上别了一把发令枪改的手枪铳。
   反正,为了那块杉木棺材板,那几年,这座两省交界的山上打架流血的事几乎从来就没断过。抢过来抢过去的,用戾气和鲜血换来了做一口棺材的杉木料。年轻的卢早林也参与了,他还记得,有次他落单了,没命地跑以逃避敌方的追杀,最后被逼得从几丈高的石壁上飞身跃下,落地时手臂被一块石头划拉了一道口子,杀年猪样地喷血。
   没想到这才隔了不到三十年,为了死后的这口棺材,又要用上“抢”这个字了。是抢,这点卢早林笃信不疑。从乡里开会回来,卢早林就知道这回要抢棺材了。本地风俗,棺材落地是不能动的,可是,这回不但要动,而且还是一动再也就回不了原位了。这谁会愿意?就他自己也绝不愿意啊。但政策上的事,谁能拽得过呢?下午的会上说,县里已经开过动员会了,所有的公职人员全都在殡葬改革倡议书上签了字,同意改革火化。现在,就是乡村推进的事了,做了十多年村干部现在又当了村支书的他还能不懂这个理!故而,卢早林开完会后就仿似秋霜打了的茄子,别说精气神,就是连每顿不能少的酒,也品咂不出任何味道了。邱乡长说,这是从上到下各级政府全部通过了的事,是定局,谁也翻不了盘,天王老子都得给往火葬场的炉子里钻!话都到这份上了,还能有什么转机,只能像当初收统筹款生猪税一样,为了国家利益,不得不与人民群众发生点冲突了。
   “唉,不就占一个穴嘛,这怎么就错了?几千年都葬下去了,也没见山上有多少坟头啊!”卢早林喃喃自语。他听说,殡葬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改善坟墓围村浪费土地,但他更清楚,农村钻山洞埋人其实根本就占不了什么地。因而,他对政府的这道政策实在有些想不通。
   想到这,卢早林拍孩子的头一般拍了拍属于自己的这口棺材,这口比老婆的那口高些,二尺八的雄头,很伟岸。看着,卢早林居然有点泪意了,用手拭了把,又嘟嚷:“去吧,但愿最终你们还能回来!”
   “你这个老倌头,有病啊,三更半夜跑到这来干什么?”卢婶冷不丁的声音让卢早林吓了一大跳。
   “鬼鬼祟祟的,你才有病呢!”回转身的卢早林瞪了老婆一眼,又盯向自己的那口棺材。
   “这政府也是,吃饱了撑得没事干了不是,你管计划生育还说是怕到头人多了管不好,可这死人居然也操上了心!”卢婶夜饭间见卢早林闷闷不乐,早把事情了解了个透。这大妈倒不上心是火葬还是土葬,但她知道老伴儿却是个老观念,恐怕心里会解不开。所以,饭间还安慰了几句,说没什么来生不来生,只要这辈子过好就行。卢早林回梗她,说这不是来生不来生的事,火葬,那是没家没子的和尚!常人几千年来从来都是入土为安的。见老伴这脸色,当时卢婶便住了口。可没想到这老倌的心思居然重成这地步,这都快两点了,他居然还在柴间看这两口棺材。
   “你一个女人家懂什么!睡去吧,我在等你女婿。”卢早林叹了口气。
   “啥?等他,几十里地的,他这大半夜来干啥?”卢婶瞪目诧舌。
   “要不,你去煮点面条什么的吧,他差不多也快到了。”卢早林轻推了一下老婆的肩膀,然后一前一后离开了柴间。
  
   二、
   姚怀礼到卢早林家时,卢婶还没收好碗筷。卢早林自己则正坐在方桌边的红木沙发上抽烟喝茶。见姚怀礼进屋,卢早林赶忙起身让座,并自觉地把烟给熄了——姚怀礼不抽烟,甚至有点忌烟。姚怀礼是乡纪检委员,挂点他这个村。
   “下午还是明天开支委会?”姚怀礼也不客套,直奔主题。
   “明天吧,这事有点头疼,我得好好想想怎么去开这会,姚委,这事太大了,弄不好会出事呢!”卢早林实话实说。
   “嗯,可能吧!移风易俗说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老大哥,有什么好想法?”作为一个乡纪检委员,姚怀礼算是很另类了,他很少像其他纪检工作人员一样终日板着脸,在这个七千多人口的乡镇,除了工作时间,他一般都叫人老哥大姐婶子兄弟或妹子。卢早林很喜欢他这点。
   “好想法?你老哥现在都成了浆糊。姚委,就昨天会议上的哪些内容,真推行起来,恐怕我的祖宗三代都要被人骂了,欺人莫欺棺啊!你凭心说一句,这种做法,到底是对不对?”卢早林一脸无奈。
   “殡葬改革的本身肯定没有问题!老哥啊,你看看,就我们这,每年办丧事那折腾了多少钱,坟墓越做越大,丧礼越来越铺张,给老百姓带来了多少负担。村里的小黑,不就因为一下连葬了两老背上了重债,到现在还因为没钱打着光棍……只是,这集中收缴棺材,确实是有点简单过激了,毕竟,这延承了几千年的老习惯,没谁能说放就能放下。”姚怀礼喝了一口卢婶递过来的热茶,接着说:“可不过激一点又不行,如果只是磨嘴皮子,恐怕再过一百年也推行不下去。老哥,政府这也叫没办法啊!”
   “姚委,你这话我就不觉得对了,火葬就不办丧礼了?那不更得多花钱!哦,还有,磨嘴皮子不行就动粗?哪有这个理!工作工作不是得花功夫去做才行嘛!只要肯认真做,哪有做不成的事了……”这话是卢婶接上来的,卢婶读书不多,可脑子很灵光,卢早林能稳妥妥在村里一干几十年,跟卢婶是脱离不开关系的。
   “一个女人家家,你懂啥呀,做你自己的事去吧。”没等她说完,卢早林就呵斥过去了。
   “哟,老嫂还真不简单啊!来,说说看,你怎么看这事?”姚怀礼也知道卢婶很有头脑,一听她这么说,感起了兴趣。
   “咱老百姓也不是个个都是死脑筋,给点时间,慢慢总会想明白的。关键是政府要把这事做好来才行,大家都不傻,火葬要真好,大家总看得到的是吧?依我看,只要政府真心为百姓好,把这事做实了,然后,动员一些想得开的人先去火葬,这不就慢慢普及了?要我,就觉得没啥,我们算是有山有地,能有地方土葬,可人家上海北京那些没地的人不也都火葬嘛。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卢婶也没坐下,就在姚怀礼身边站着摊手摊脚地把自己的想法丢了出来。
   “你扯淡,上海北京谁告诉你不愿意土葬了?死去忙你的吧!”卢早林这回真发怒了,他很不喜欢女人在男人说话时插嘴,这事跟他骨子里不支持火葬是一回事,按他自己的说法,这就叫伦理。
   卢婶只得瞪了老公一眼,然后又跟姚怀礼交代了一声,悻悻回到里间去忙自己的家务了。
   “别说,老哥,老嫂子这话还真有几分道理。只是,这政策都下来,任何人说什么都不算。不说这了,还是聊聊下一步怎么开展殡葬改革工作吧?”姚怀礼看着卢婶离去的背影,心有感触地说。
   “唉,还能如何呢,上头怎么说我们怎么做呗!姚委,说实话,如果年轻十年赶上这事,我肯定会撂摊子不做了,挨不起骂啊!可现在,过几年就退休了,不舍得啊……”说着,卢早林叹了口气,垂下了头。
   “唉,也是!”姚怀礼也叹了口气,他了解卢早林是一个怎样的人,几十年来都是村里红白喜事的主事人,谙熟所有的农村传统礼仪,是村里最有名头的礼房先生,这么一个一生从事传统礼仪的“土先生”,最后却成了土葬的扼杀者,这份心情,如何不沉重!可卢早林别无选择,否则,退休后马上就可以享受到村干部养老保险就得泡汤!做了半辈子穷村官的卢早林,割舍不得。
   许久,姚怀礼才又开口:“老哥,那你自己的老寿呢?”姚怀礼这时的眼睛明显有着负疚,他实在不忍打开这个口。
   “我自己的?”卢早林有点慌,但很快又镇定了,接着说:“我和她的在十年那次殡改后给卖掉了,这不,刚想重新再请人做两口,又碰上了这次,这下好,倒省事了。”说完这句话,卢早林又抬头对着天花板叹了声:“唉,那次是一阵风,这次,不知道会不会又是一阵风。”
   “啊,还有这事?”姚怀礼很为卢早林居然没有了棺材而意外。但意外而已,却并不怀疑,啊了一声,然后就释怀了,甚至为姚卢早林庆幸。因为他知道,十年前确曾有过一次类似的大举动,只是,因为没有提倡一刀切,后来夭折了。
  
   三、
   老朱头死了。
   老朱头早晚都得死,他已经被市人民医院判过死刑了,肺癌晚期,多则两年,少则两月的结论。可这离两月还有一个半月,他就提前死了。死前,他对儿子朱颜飞说,反正都是死了的人,赶时间,捞口棺材睡,就算是这辈子最伟大的一件事了。当晚,他就偷偷喝了半瓶用来治庄稼虫害的甲胺磷,在乡里接到七天后在这开全县殡葬改革推进会通知的第三天早上死了。
   乡里是在老朱头咽气三小时后接到这个信息的,报信的是曲友新。
   接到这个讯息后,乡长邱玉典很郁闷,这该咋办啊?让他埋?也说得过去,离县里统一行动的时候还差两个月呢。可要真埋了,该如何在几天后全县殡葬改革推进会上交代?所以,接到曲友新的短信后,郑新典重重地捶了一下自己的头。这会儿,他有点怪卢早林的全村殡葬改革动员会开得太早了,更后悔自己在县里召开殡葬改革动员会不该拍胸口。想了想,他决定找吴青副书记,吴青是县民政局调过来的,这事,他有经验。
   吴青听了这话后丝毫没有犹豫,他嘿嘿一笑,对邱玉典说:“邱乡,犹豫啥呀?天赐良机呢!你知道这事县里有多重视吧?你更知道这件事做好了那可比GDP上升几个点更能见政绩吧?那还等啥啊,拿老朱头做典型呗,别的乡想都想不到的事呢!”
   “可是,这规定日期还没到呀?县里也说了允许有一点宽松啊,这么做,会不会有点黑?老百姓该咋说?”邱玉典虽说不是土生土长的人,但他也出身农村,对农村如何注重入土为安是很清楚的,这说不让埋就不让埋,于情于礼都很难讲通。
   “哎呀,你这老观念了不是,任何改革都有冲突的,人家谭嗣同还在百日维新时说过那什么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的话呢!再说,今天你不下狠招,到了既定期限后你还得下,那更头大呢。而这回做好了,咱们乡可就成了这件重大政治举措的表率了!”吴青是城市人,对土葬几乎没有任何感情,所以会下意识把对老朱头的死当成一个契机。
   想想,觉得吴青这话真的很有道理。也是,反正都得面对,那迟面对就不如早面对了,何况,这确实是一次机会!都当上乡长了,这点政治敏感邱玉典还是有的。听完吴青的这番话,邱玉典下了决心——干,豁出去了!当下,便当着吴青的面,跟乡党委书记裘丹说了知会了一声,然后又打了派出所所长龚秋词和卢早林的电话,要他们立即组织力量,开往老朱头家实施行动。
   卢早林听完电话后脑袋“嗡”了一声,他没想到,战斗会来得这么快。这几天他已经够衰了,自从开完村班子会布置了任务后,他就没消停过,虽说乡里给了政策,先主动上缴棺材的给予一千八百块钱奖励,但这点奖金丝毫没产生半点刺激,相反,几乎每到一户做工作,被做工作的人家都会说:“哟,卢书记真开放哈,都赶上美国人了;卢书记,烧了后,你该能见到你的主子耶稣了吧?天堂过得好,可别忘了我们曾是一个村子的乡亲啊!”这还不够,末了,还要问一声:“卢书记,这趟下来,奖金肯定不少吧,别忘了请客啊!”更恨的是,揶揄完了,人家连屁都不放一个,这不,都两天了,没半个人来主动交棺材。
   “老朱头啊老朱头,你也太不会赶时间死了!”卢早林又叹了一口气。可叹气归叹气,邱乡长的电话已经到了,不动也不行,于是,他无奈地掏出电话,抖着手开始从村主任到护林员一个个打电话。
   老朱头的丧仪照旧,落气后,族上的长辈就安排了人请来了道士,做了落枕经,然后掐指算了算,三天后适宜出殡。

共 792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新的事物开始推广时都会受到一些阻碍,更何况是殡葬改革,在传统观念中,人们遵循老一辈留下的习俗,土葬仪式是百姓的一种常见悼念形式。在一些人的观念中,死后躺在上好的棺木里才是圆满的结局,所以,不惜一切代价为自己抢棺木,引发流血事件。面对殡葬改革,自然会有很多人想不通。殡葬改革是指积极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旧的丧葬习俗,节俭办丧事。此篇文写出了殡葬改革的难度和艰辛,也体现了淳朴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当时面对的局面,细腻地刻画了某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所做的“正义”。此篇小说的情景和事件,证明一条真理,那就是:法大于天!任何人都不能阻碍法的实施和执行。此篇小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心理刻画很到位,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殡葬改革的真实状况。推荐赏读。感谢作者带来大作!期待更多精彩!【编辑:海韵】【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8110016】 【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20181002第1114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8-08-09 20:58:06
  感谢茧庐老师带来大作!品读您的作品,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殡葬改革确实如此篇文所描述的那样,实行起来困难重重。倾情推荐。编按如有不妥之处,还请老师多指教!顺致秋安!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回复1 楼        文友:茧庐主人        2018-08-09 23:15:35
  法大余天是没错的,殡改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民生举措。然而,在推进这项改革过程中,推行方还应关照到人民群众的情感,并要科学合理且是循序渐进地推进。本文主人公卢早林其实很悲哀,因为一方面他骨子里有着深厚的传统观念,信奉因果循环和入土为安,但迫于生活,他又不能舍弃能为他老了以后的养老待遇,结果,在当地政府急功近利的工作思路下,他陷于了极其痛苦的纠结……因而,一方面抱着希望这次活动只是一阵风,假以时日,他还能将寿枋拉回来,在死后睡上自己曾为之浴血过的棺材;另一方面,他由不得去做群众眼里的恶人,助推这项还未被老百姓接受的改革。是的,殡改势在必行,但如何去改,真的很值的为官者的认真思考。这才是本文真正的目的。非常感谢社长的精彩点评,问好夏安!遥握!
2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18-08-09 21:40:25
  1976年春,我外婆走了。适逢上海市开始全面实行火葬,由政府出资,外婆享受到了免费火葬。但在实行前几年宣传期间,确实让习惯土葬的农民想不通,以致有几个病残的老者为了能死后躺在棺材里入土为安,竟有上吊的、投河的、喝农药的。但一旦全面推行火葬,坚决杜绝土葬,农民们很快适应了,再也没有土葬。只是现在火葬费用节节攀升,很让丧家无奈。
回复2 楼        文友:茧庐主人        2018-08-09 23:18:54
  嗯嗯,任何改革都需要一个推进过程,甚至有时需要流血。但殡葬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一件大事,所谓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这话用在中国人的殡葬观上也是十分合适!因而,改革推行者需要认真对待,多花些时间来逐步推进,这样,才能避免伤害群众感情,实现殡改的真正意义。问好!
3 楼        文友:衢四海        2018-08-10 05:24:01
  殡葬改革的难点在于扭转农民根深蒂固的入土为安观念。此文对这一观念的描写很形象,很细腻,很透彻,引人入胜,拜读学习了。
回复3 楼        文友:茧庐主人        2018-08-10 14:37:00
  “殡葬改革的难点在于扭转农民根深蒂固的入土为安观念。”是的,正是如此!问好!
4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8-08-10 07:08:50
  在殡葬改革的关头,主人公卢早林的内心矛盾、纠结、斗争、无奈,都被刻画的淋淋尽致,读者能体会到当时村干部的难处。改革要适应民心,才会得到老百姓的响应和执行。很欣赏老师的文笔,敬茶!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回复4 楼        文友:茧庐主人        2018-08-10 14:38:04
  非常感谢!
5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18-08-10 07:19:47
  该小说立意高深,情景真实,读来大有嚼头,令人回味不已。好文,精彩!
回复5 楼        文友:茧庐主人        2018-08-10 14:36:08
  谢谢先生抬举!
6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8-08-11 21:57:28
  恭喜加精!祝茧庐主人老师秋日安康愉快!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7 楼        文友:啸竹        2018-08-12 08:48:04
  祝贺老师又获精品,顺颂秋安。
( (
回复7 楼        文友:茧庐主人        2018-08-12 17:18:39
  谢谢!
8 楼        文友:之中        2018-10-01 23:01:57
  精品文章确实有读头。赞一个!
9 楼        文友:海韵波涛        2018-10-03 06:44:24
  一次重要的改革,一个时代的缩影。恭喜晋绝!祝老师国庆假期愉快!
岁月静好 海韵QQ786732982
10 楼        文友:江山绝品评议组        2018-10-07 17:39:15
  一篇弥散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短篇力作,以50年代我国殡丧改革为背景,书写了主人公在殡丧改革过程态度及心理的微妙变化,折射出了农村殡丧改革初期新旧势力、新旧观念的冲突与对立,以及人性的裂变,反映出人们在是非标准、伦理道德问题上的困顿、迷惘与觉醒,浓缩了新中国殡丧改革曲折的发展史及殡丧改革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过程。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