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醉

  醉


作者:江河月 童生,735.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20发表时间:2009-12-28 14:39:41
摘要:以轻松的心情,写出自己的切身体验,诠注“醉”的涵义。

一位老汉迎面走来,歪歪邪邪地打着“8”字脚。很显然,他喝醉了。
   我走上前去,扶着他,轻声问道:“您住在哪儿呀?我送您回家吧!”
   老汉喷着酒气味,舌头有些不听使唤,结结巴巴地嘟哝着听不清的话语。我一边扶着晃荡的他摇摇摆摆地走着,一边反复问他的住址,老半天才弄明白他家住城西,便将他送了回去。
   出门往回走,我自己也有些恍惚了,漫不经心地走了一段路,忽然想起这“醉”字,觉得挺有些意思。拆开来一分析,便感觉出古人造字的伟大,令我对“仓颉们”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
   这“醉”是由一个“酉”字与一个“卒”字组成。“酉”字加三点水(氵)便是一个“酒”字;这“卒”便是指一个人(古时称士兵为“卒”)。“卒”在“酉”旁,组成一个“醉”字,意思就是:一个人把“酒”旁的水喝干了(“酉”字本身就是一个象形字,是酿酒装酒的器具,也有表“酒”之意。),自然就会“醉”了。再说,一个好酒的酒徒,长卧在酒边,哪有不“醉”之理?很显然,这“醉”字是个会意字。
   说起这个“醉”,我还真有些害羞。回想起自己那一次喝酒,醉的情形比起这老汉来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是暮春时节一个双休日的中午,一个已有十五年没见过面了的大学同学,带着他的漂亮夫人突然造访,我便邀来同城的几个同班同学作陪,在一家酒楼宴请他们。
   老同学相见,格外亲切,嘘寒问暖的话语,化作那醇醇的酒香钓着胃口,有意无意地把别后的思念之情转变为饮酒的力量。在此种情形下,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都显得苍白无力,唯有豪爽成为第一要着。
   酒菜一上桌,大家便一面举杯相互豪饮,一面开着玩笑,说一些有趣的故事,把在学校读书时做的那些天真可笑的、羞于启齿的、马大哈式的,甚至是见不得光的事都提到桌面上来陈列、曝晒,并作为饮酒的由头和引线。“揭露”隐私,“审问”疑惑,“追究”心情,洞开求学时期鲜为人知的小秘密、小动作。回答得满意者赏酒一杯,也是喝;回答不满意者,或者拒绝回答者,罚酒一杯,也是喝。
   到后来便不需要讲理由了,划拳猜令,谁输谁喝;再到后来,大家争做“豪爽汉”,不讲客气地喝。这是我有生以来喝酒最多的一次,真的是喝了个一塌糊涂——六个男人灌下两瓶54度的高度酒,外加一箱半啤酒。参战的每一个男同学,都喝得面红耳赤,东倒西歪。有一位已经喝得烂醉如泥。好在同时有三位同学夫人(包括贱内也在内)一起参加了宴会,女同胞们行为谨慎,未参与鏖战。散席时,她们便成了“救护队”,远客安排好了住宿旅馆,就近的送上了的士。我也是被老婆搀扶着回家的,迷迷糊糊有些神智不清了。
   不是我酒后要发感慨,这醉酒真的是太伤身体了。就是那一次,我感觉象害了一场大病似的,直到第二天傍晚,脾胃还很不舒服,肚子饿了也不想饭吃,更不要说还想再喝酒。
   事后老婆告诉我,那天扶我到床上后不久,肚子就翻江倒海,吐了一地。她花了好一阵才弄干净,洒了香水后还有浓浓的酒酸味,于是把家里的窗门大开,用电风扇大吹大搅,好半天才使那酒气味缓缓散去……现在回想起来,肚子里还下意识地有点儿鼓胀呢。
   去年夏天,我在街上行走时看到了一醉汉,回家便写了一首打油性质的七律诗,诗的题目就叫作《街头醉汉》:“徐公酒量誉江洲,某日豪斟醉街头。泥巴吻额三花脸,秽物缠身八卦图。紫眼朦胧睁无力,乌唇呕吐咳不休。行人见此微言戏:别把糊涂作风流。”
   这诗写在我醉酒之前,是对自己看到过的现象的真实描述,想不到后来我自己也出现了类似情形,得到了一种佐证。我曾暗自嘲笑:这是不是给自己一种预测式的自画像呀?!
   对于喝酒,中国的酒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古人造字对酒的深思熟虑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艺术家更是将酒作为一种获得智慧与灵感的引子与力量。“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当时号称“第一醉鬼”的刘伶在《酒德颂》中曾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文化精神的典型体现。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描写醉僧怀素诗云:“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而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又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还在《独酌成诗》中写自我感受是:“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后来人们称誉大诗人李白既是诗仙又是酒仙,称誉杜甫为诗圣酒圣。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宋朝文学家苏东坡在《和陶渊明〈饮酒〉》一诗中有:“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仅仅是写诗如此,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
   直至现在,有的酒店老板为了招揽顾客,便将酒家招牌冠以“太白遗风”呢。
   我的朋友圈里,也有不少酒客。我们几个要好的朋友曾私下里一起评议过,按照酒量大小排名的十大“名人”外号是:“张酒仙、万酒圣、方酒神、徐酒王、李酒鬼、兰酒缸、黄酒桶、易酒坛、邹酒罐,我排最末端,叫“江酒葫芦”。
   酒文化不是一言一书可以写尽杯中之能事的。对于酒的看法与感受,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民间流传说人生少不了“四宝”——酒、色、财、气,“无酒不聚情缘,无色不成世间,无财不生贪欲,无气不动地天”,“酒”是排在第一位的呢。但劝教者又有注脚说:“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可见这“四宝”也是有利有弊的,没有不行,过了也不行。虽然常有“酒逢知己千杯少”之说,甚至有人用“酒如其人”来衡量人的豪爽、耿直与否的标志,然而,因醉酒误事、闹事,惹出祸端者却不少,还因酒精中毒而身亡者也不乏其人。所以,大凡告诫饮酒者,总是以“少则有益,多则有害”来规劝友人。
   喝点小酒,能控制在醉与不醉之间,那才是最好的。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有名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种怡情养性的“醉”,那才是一种境界;在许多人大喝特喝酒的时候,有人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能遇事注意把握一种“度”,那才是一种睿智。无论是崇高的境界还是灵聪的睿智,如果把酒能喝到把握十分得体的程度,那皆多好啊!
   醉,是一种情状,也是一把戒尺!

共 27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酒文化很是博大精深。文本对此作了较好的表达。无论是崇高的境界还是灵聪的睿智,如果把酒能喝到把握十分得体的程度,真的是幸事!【编辑:夏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09-12-28 15:34:46
  洋洋洒洒一篇酒文字,不错。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2 楼        文友:江河月        2009-12-29 09:10:44
  谢谢夏冰编辑品读赐评!
爱好文学,喜欢写写诗歌、散文,曾在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文学作品。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