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我与蜂子的故事(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我与蜂子的故事(散文) ——迟来的惩罚


作者:杨忠文 布衣,248.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76发表时间:2018-08-16 18:56:48
摘要:偶被蜂子蛰伤,拉开了记忆的闸门,童年喜爱蜜蜂,伤害黄蜂的事历历闪跳了出来,怀念、自责也随之而来。

一天深夜,我正在上网,感觉到有一个小东西在我的脖子上爬动,我就用左手去拔。想不到左手食指被狠狠地刺了一下,钻心的痛。一看,是一只大黄蜂,是它蜇我,它尾部的刺已经刺入我的手指。我慌忙用右手去拿黄蜂,想把它拿掉。出乎我的意料,右手中指又被黄蜂咬了一口,真是雪上加霜。蜂子的毒刺留在左手的食指上,我把毒刺取出,蜂刺拔出后,乌黑的血从伤口(小洞)渗了出来。我忍痛按压伤口周围,想尽力把毒素挤压出来,以减轻毒素对身体的伤害。这蜂子的毒太厉害了,不一会,我的手指开始红肿,接着,左手手掌到手腕也肿了起来。手背肿得像一个馒头,用右手指一按就是一个窝。那疼痛难受的滋味真是无法形容。
   突然被黄蜂蛰伤,让我感到十分奇怪,时序已近初冬,天气开始寒冷,房门早已关上。此前,我也看不到蜂子的踪影,也没有听到它的声响,这只黄蜂究竟从何而来,何时爬到我的身上?疼痛触动了我敏感的神经,我的脑海里立即闪现出过去我与蜂子之间的一些事。
   我家曾经养过一窝蜜蜂。这窝蜂子是父亲冒着被蛰得脸变形手红肿的危险从山上用麻布口袋拿回来的。蜂子养在老屋楼梯口的土墙洞里。这墙洞是为养蜂子而专设的。这窝蜂子的家族旺盛,很热闹。走到楼梯口,就会听到用木板封住的蜂洞里传来的“嗡、嗡、嗡”的声音。如用手触摸木板,一股震颤就会迅速传遍全身。冬季油菜花盛开,产蜜多,我家的这窝蜜蜂,一年可产20来斤蜜,蜜的品质好,过滤出来的蜜,凝结后,像熬炼出来的猪油。拿一点,放到嘴里,真是甜进心呀。每到冬至前后,父亲就开始割蜂蜜。父亲点上两炷香,把盆和刀放在一边。轻轻地撬开蜂洞口的木板。哇,满满的一洞蜜,一饼挤一饼地挂着,蜂子在蜜饼上蠕动。父亲用香的烟火把蜂子熏开,再小心地割蜂饼。我第一次看父亲割蜜,看到他割到还剩两三饼时就不割了。我觉得奇怪,就问父亲原因,父亲说:“不能把蜜全部割了,要留给蜂子吃一点。”那时,家乡在冬至节有吃糍粑的习俗。母亲用糯米舂成糍粑,我们把糍粑放在炭火上烤熟,蘸上蜜吃,那滋味永远都忘不了。
   蜜蜂的生存很不容易,它们在辛勤的劳动中并非无忧无虑,它们的天敌还是不少的。蜘蛛、大黄蜂等是蜜蜂的主要冤家对头。蜜蜂常常受到它们的伤害。蜘蛛时常在蜂洞门口上方的房檐边结网,许多蜜蜂不小心撞到网上被粘住,就成了蜘蛛的美味佳肴。大黄蜂也经常飞到蜂洞口袭击蜜蜂。它捉到蜜蜂后,用嘴叼着蜜蜂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为了不让蜘蛛、大黄蜂伤害蜜蜂,我们就找来一根长竹竿,用竹竿把蜘蛛网挑去。当大黄蜂来捉蜜蜂的时候,就用竹竿击打追赶大黄蜂。
   有一年秋天,我发觉来叼蜜蜂的大黄蜂越来越多。大黄蜂一来就是三五只,这只还没赶走,那只又飞来。哪来这么多的黄蜂,是不是附近有一窝大黄蜂?看着一只只小蜜蜂被黄蜂叼去,我的心里很难受,仿佛那被叼去的不是蜜蜂,而是我的肉一般。我想,要保护蜜蜂,就只有找到黄蜂的巢,除掉黄蜂。我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发现黄蜂从东北方向飞来飞去。我估计这些黄蜂可能就住在我家的东北方向。于是我就朝着这个方向去寻找黄蜂巢。我翻过一个岭岗,往下走过几块还没有收的玉米地,来到离我家约半里的一条我们叫大地河的小河边。我站在河边四处张望,当眼睛瞄到对岸悬崖边一棵树上时,树上挂着的一个棕色的比篮球大得许多,像一个大莲蓬的东西时,我兴奋不已。大黄蜂,我终于找到你们了。我睁大眼睛仔细观看,只见许多黄蜂从蜂包中出出进进,煞是热闹。我自言自语地嘀咕:怪不得有那么多的黄蜂去叼我家的蜜蜂,原来是这里有一窝大黄蜂啊!
   这一重大发现让我十分高兴,心想这下可好了,只要把这窝大黄蜂除掉,我家的蜜蜂就不会再遭殃了。可怎么去除掉它呢?我马上想起了与我要好的几个小伙伴,打算后边去找他们,把这黄蜂给解决了,为蜜蜂报仇。我刚进家门,弟弟就跑来对我说:“哥,有几只大黄蜂正在叼蜜蜂。”我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拔腿就去找好友阿三、小从和桥生,恨不能马上就把这可恶的黄蜂除之而后快。
   我先到阿三家,把我的发现告诉了他。他兴奋地说:“真是太好了,我们又可以吃到蜂蛹了。”我俩个又去找小从和桥生,他俩听说发现了一窝黄蜂,也挺高兴。我们几个一路叫着、唱着,赶到了河边。看着那高高的挂在岩子树上的蜂包,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怎么才能把它拿下来。阿三说用火烧,小从说这是天方夜谭;我说用弹弓射,侨生说这是用鸟枪打飞机;小从提议用大刀把树放倒,我认为这是说梦话。这些方法都不切实际,被否定了。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到上边的地边上,用石头往下冲,把蜂包打掉,然后到河边来捡蜂蛹。
   我们说到做到,立即跑到有黄蜂包的那块地边。地边有一条小路,路边是悬崖,崖顶长着几棵不知名的树,这些树枝繁叶茂。黄蜂包就挂在其中最大一棵树的一个杈枝上。地里的玉米刚刚收了,地上留下一个个秸秆桩,顶点尖尖的,好像插在地上的一把把尖刀。我们找来几十个碗一般大的石头,约好一起拿起石头同时向蜂包冲去,然后就赶快往地里猛跑。我胆子小,害怕被黄蜂蜇,又怕往地里跑的时候被秸秆戳伤脚。就对他们三个说:“我们几个还是别冲算了,防止被蜂子叮着。”小从说:“你真是胆小鬼,胆子夹在屁股上,怕什么,我们冲了就赶快跑,蜂子怎会叮得着你。”桥生说:“想吃黄泡不怕刺,想吃蜂儿子莫怕叮,你怕什么!”战斗还未开始,我就已经心惊胆颤,两腿发抖,十分恐惧,也顾不得他们的责怪和讥笑,在他们的嘲笑声中,我跑得远远的,在一个小土坎边上的一棵柿子树后面站着,看他们向黄蜂进攻。
   他们第一次把石头朝挂着黄蜂包的树上扔下去后,就飞快地往地里跑。跑了三四十米后,就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只见小从慢慢地走向地边。我们几个当中,数小从胆子最大。他观看了一会儿,大声叫道:“哎呀,石头摔歪了,没有击中,蜂包还好好的挂着,你们快点来看。”听到小从的叫声,阿三和桥生快速来到了地边,站在小从旁边。我远远看到他们比手画脚的好像商量什么,而后只见每人捡起一个石头,随着“一、二、三,冲!”的喊声,石头向挂着黄蜂包的树飞去。接着他们拼命朝我站的方向飞来。他们还没跑出40米,就发出“哎哟”、“妈呀”、“呜呜”的嚎叫声。我意识到他们被黄蜂蜇了,吓得我惊慌失措地立即跑到一个地坎脚躲藏起来,用蓑衣蒙住头,屏住呼吸,浑身哆嗦,大气也不敢出。恍惚中耳边传来“妈妈,我疼死了。”“要我怎么做啊。”“哎哟,阿啦啦,呜呜.....呜.呜......”的痛哭声。我害怕极了,蹲在地上像筛糠似的发抖。
   他们的哭声惊动了在附近做活的大人们。十多分钟后,十来个大人赶了过来。小从和桥生的母亲也急匆匆赶来了。小从的头上被蜇了二针,冒起了两个馒头样的包,仿佛要出角一般。他左眼眉上方被蜇了的地方肉缺了一点点,留下一个乌黑的小洞,半边脸肿得像一个吹满气的猪尿泡。桥生的上嘴皮被蜇了一针,肿起的嘴皮把他塑造得一点都不比猪八戒差,被蜇的右手掌,似胖乎乎的熊掌,轻轻一碰,可能就会爆裂一般。阿三的右耳像一朵被虫吃缺了的牛肚菌,把头都缀斜了。他左腿被玉米桩戳了个一寸多的大口子,血正争先恐后地冒出来。他们几个泪流满面,裂嘴龇牙,痛苦地呻吟着。浑身上下沾了许多泥巴,样子狼狈不堪。我看到他们的形象,感到可笑。但我强忍着,不敢笑。我知道,我不能幸灾乐祸。
   几十个大人、小孩围在他们三个旁边。小从的母亲抱着小从,桥生的母亲搂着桥生,我的母亲扶着阿三,我站在一边瑟瑟发抖,暗暗感到庆幸。
   小从的母亲骂道:“死伢子,那个叫你搅,不听大人的话,现在吃亏了,活该。”
   桥生的母亲骂道:“短命鬼,蜂子不惹你们,谁叫你们去冲它。这下你好受了吧?”
   大家七手八脚的帮忙,经过一阵慌乱,几个大人把小从、桥生和阿三背回了家。我也跟着回了家。
   十多天后,学校开学了。我们几个一起去上学。在路上,他们一个个指着伤疤埋怨我。小从说:“就是因为你,我们才吃了大亏,你却一点事都没有。如果你不告诉我们那包大黄蜂,我们怎么会被它们叮,受这么大的罪呢。”
   桥生说:“你真不够朋友,我们被蜂子叮伤了,你却躲起来见死不救。”
   阿三说:“这下你该满意了吧?我们为你除掉了大黄蜂。”
   对他们的抱怨,我能说什么呢,难道受到伤害的仅仅只是他们几个?除掉了大黄蜂,我真的满意了吗?
   在我们毁了黄蜂包半年后的一天中午,我家的蜜蜂突然倾巢出动,乱作一团,母亲说这是蜂子要搬家,我们用水撒向离开蜂洞的蜂子,用细沙抛向飞舞的蜂群,想要把蜂子留住,可这些都无济于事。蜂子最后还是搬走了。一窝养了十多年的蜜蜂,就这样走了。从此以后,我家就再也没有养过蜜蜂,我也很难见到大黄蜂了。
   今晚我被蜂子蛰伤,让我又想起了这些事。抬着肿大的手,看着失去刺后在拼命挣扎着的黄蜂,在疼痛中,我陷入了沉思。

共 35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生动的散文。因为一次被黄蜂蛰咬,让作者联想到了儿时的一段淘气经历。整个经过叙述的流畅形象,突出了孩子们天真爱闹爱玩的秉性。而这段经历,作者不单单进行简单描述,还蕴含了自己的思考。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去伤害另一群动物的利益,这值得吗?显然作者是给了我们读者这样一种反思。主题值得玩味。副标题“迟来的惩罚”,也代表了作者的一种启示:我们该怎样爱护身边的动物?有一定思想深度。作品语言成熟,行文生动明快。欣赏!【编辑 金叶曼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金叶曼舞        2018-08-16 19:00:14
  老师的文章充满生活情趣,又给人以思考!感谢赐稿看点!只是有个别“的地得”的使用应当注意。帮您修改了。如有不妥请告知!顺祝笔丰!
2 楼        文友:杨忠文        2018-08-16 20:24:17
  谢谢编辑老师的赐教,不足之处,今后将努力补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