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腐败年轻化背后的政治生态之思(杂文)
近日,贵州“70后”厅官、贵州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秋斌的落马,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清华博士毕业、34岁当县长、42岁就官至正厅,这位曾被省委记一等功表扬的年轻官员,堪称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在其曾主政的黔东南州,更有着不俗的群众口碑。据报道,十九大期间,黄秋斌曾就黔东南的绿色发展和脱贫攻坚等问题,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30多家媒体的集中采访。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评选中,身为黔东南州委书记的他,还亲自为“第二故乡”站台推介。镜头前的他气质儒雅,妙语连珠,可谁又能想到,这位曾给当地政坛带来一丝清新气息的青年才俊,竟也是典型的官场两面人呢?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干部的年轻化、高学历化,本是补充公务员队伍新鲜血液,激发创新活力的良方。可近年来,一些被寄予厚望的年轻干部,却走上了被腐蚀拉拢的不归路,实在令人叹息。也是在贵州,前段时间,“90后”基层女干部张艺因涉嫌贪污被提起公诉。据《中国纪检报》报道,案发时,她竟不过25岁,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
从“70后”落马厅官到涉嫌贪腐的“90后”基层女公务员,干部腐败出现的年轻化,原因是多方面的。年轻干部自身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的匮乏、长效监督机制的缺失,当然,还有不良政治生态的荼毒。
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成效显著,但毋庸讳言,腐败存量依然存在,增量腐败仍有发生。贪腐如同毒液,侵蚀着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康肌理,形成了某种根深蒂固又令人啼笑皆非的“官场潜规则文化”,也戕害了清明有序的政治生态。不良的职场文化“感召”下,定力不足的年轻官员们很容易走上随波逐流、“见腐思齐”的前人老路;而受损的政治生态,更会滋生“劣币驱逐良币”的荒诞怪圈,祸及年轻干部的成长。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国古代的士丈夫常以莲为洁身自好之喻,传统的廉政文化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强调个人操守和道德免疫力的“莲文化”。它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的确应该大力弘扬。但倡廉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反腐实践的复杂性。现代政治学的研究和现实的案例,一再提醒我们,法治大于人治,监督制度的设计和政治生态的清洁对权力腐败的约束作用,往往比单一人性道德的考量,更加有效。
笔者愿意相信,像黄秋斌、张艺这样的年轻干部,初入职场时,也是怀着纯洁理想,甚至以莲之美洁自况、自勉的。但最后的结局,却使人更多地想到《淮南子》里的另一句名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说到黄秋斌的落马,媒体还披露了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这名来自福建安溪的农家子弟,求学时十分刻苦,曾在秋收时,一边晒谷子,一边捧着书看,并成功考入了清华园。黄秋斌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完成从平民到“博士厅官”的华丽转身,却最终未能在贪腐违纪的泥淖里抽身。一个充满励志的奋斗故事,竟以一声叹息而收场,这冰冷的叹息或许能使更多人意识和警醒到:不清除滋生腐败的环境淤泥,莲,是很难独守其洁的;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修复良性的政治生态,为年轻干部的培养提供一方优良洁净的水土,我们才能多收获点橘的甜蜜,少品尝些枳的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