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八一】灵魂论辩的维度(随笔·家园)

精品 【八一】灵魂论辩的维度(随笔·家园) ——写作拾贝(六)


作者:陈亚珍 举人,4326.4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65发表时间:2018-08-21 12:48:01
摘要:最低的也是最高的。天无墙而自高!地无测量自厚!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劲风无人吹而自动,草木无人种而自生……道是自然,自然即为道,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这才是亘古不变的律动!一切人为,皆为短命!!山高水长都随自然天成。把心拐带走的永远是世间吊胃口的期望和希望值——虚荣。

【八一】灵魂论辩的维度(随笔·家园)
   《灵魂论辩的维度》,这个话题是我30年写作实践的感悟,一个作家在写作实践中如何提升自己的灵魂维度,怎样在重重困境中精神突围,说来各有各的不同。文学最终拼搏的是什么?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才可一步一步提升?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重点。 
  
   一、阐述灵魂论辩的维度
  
   我无意于讲写作技巧、方法、结构、语言、语境、细节之类的话题。我认为这对作家来说是最基础的技术,凡会说话的都有自己的方法、语调。凡会写文字的都有自己的格局和气质。技巧是方法,文字语言是工具,每一个写作者各有各的办法。永远处于模仿的,只能是“写作”不叫“创作”。别人的技巧方法只能是别人的,你去学别人的就是复制不是原创。当然,初写可以借鉴,如果没有超越,你永远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我说,写作是码字,创作是探索。
   我所说的灵魂维度,无论是散文、随笔、诗歌、中、短、长篇小说都要一个“魂”!没有这个字,任何文体都是苍白的,有好的语言没有“魂”,也不过是孔雀身上华丽的羽毛,既飞不高也飞不远。有好的构架没有灵魂,作品是一杯白开水。灵魂是文中的心脏,精神是文中的骨骼。灵魂维度不是一步登天,是作家的生命品格和艺术品格经过淬炼后的升华,是作家内心的阶梯,直接反应作品内在逻辑的格局。
   文学爱好者、作者、作家,是写作的三个层面。我个人以为:爱好者是兴趣层面的,即:模仿期。作者层面的,即:有了自己的技巧方法和审美观点。创作层面的,即:没有任何技巧方法的痕迹自然天成,其理性与感性浑然交织真达事物本质。也可以说是:真、善、美三个层次,是递进的,也是合一的,因为真是载体,善是内容,美是形式。任何艺术形式“美”是最高境界。但没有“真”不接地气,没有“善”缺少厚度,有了真与善,美才能成立。美是直达事物本质的境界。
   庄子说:“技近乎艺,艺近乎道”。这是说,踏着技,架着艺,通向道。这是文学三个层次。文人墨黑客为什么要行万里路呢?因为艺术美,往往取之于自然美,自然即为道。所以说,“文以载道”应是不变的真理!
   谈到灵魂论辩的维度,其实与上述有关,他既是作家自身的修炼,也是艺术的修练。一个作家如果没有经历过精神困顿和灵魂挣扎,就成不了大器,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可能有独特的发现,也就没有独立意识和独创精神。文学就是走单桥,你必须是独一个的你自己。有了独特的人生体验,便会写出独特的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果没有被流放的经历,没有遭受精神突围和灵魂的超越,他就不会成为“灵魂的解剖师”。托尔斯泰是个基督信徒,善,是他一生的主题。可是他最后在餐桌上吃饭时想到,我在吃肉,别人在受苦?然后扔下筷子出走,生命终极在流浪的路上。显然,他面对世间的贫穷、饥饿、邪恶,他的一生都在遭受灵魂折磨,他希望世界,和平、温暖,没有纷争,没有贫穷,没有战争,然而他的理想并没有实现,于是他绝望地闭上了眼睛。虽然肉体消失了,但灵魂如一把火炬,他为人类留下了永远为之奋斗的理想。
   巴金如果没有经历过谎言的耻辱就不会写出《忏悔录》。忏悔是爱的唯一途经!但必须具有灵魂维度的人才能扺达这样的境界。作家与众不同的是面对生活不断地思考,未经思考的生活不能称之为生活,只能说他在活着。会思考,有思考是作家的特质。
   卡夫卡说过:“人不是从下往上长,而是从外往内长”。刘再复在《罪与文学》里说:“第一流作家不约而同放弃了语言表现日常经验世界逼真性的传统,把语言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推向极致!当然,作家不是灵魂的权威,也不是良知的权威,文学不是按照某种灵魂的蓝图塑造灵魂,而是展示灵魂的的光明与黑暗,伟大与渺小,并发出灵魂的呼唤。把人的隐蔽的心理过程充分展示与描写,读者才看到实实在在的灵魂论辩和人性世界的双音。”我谓之灵魂论辩的维度。
   下面结合我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我在文学过程中的三次顿悟,或者说是灵魂论辫后的超越。
    
   二、个人经历奠定文学品质
  
   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城市,他就产生不了乡土文学。一个农民出身,念二十四个大学,也会对农耕文明充满眷恋。张爱玲的文学为什么充满了颓废气息,因为她经历了破落贵族的悲凉。她的作品与任何“主义”、“理想”都没有关系。文学说到底是表达作家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自身对世界的理解,从而用文字传递出独家体验。
   我的文学理想就是寻找人间之爱!
   这个话题看起来是个泛话题,但,确定了这一以贯之的品质却是与我的经历有关。我出生在“大跃进”年代,父母都是公职人员,没有时间扶养孩子,我出生三天后,就被父亲送到奶妈家去,一去六年,回到家中,我与父母陌生、隔膜。文化革命爆发,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家中的保姆不让用了,说这是剥削阶级行为,我们家所有的孩子都必须送出去,但我不是寄养,而是抱养。离开父母到一个村庄生活过九年,所饱受的孤独、恐惧、陌生、排斥、被欺,自不必说。九年后事出有因,我又回到父母身边,这一次不仅是隔膜而是疏离,情亲是一段望不到头的距离。没有爱的孩子是绝望的,是孤苦而孤僻的。亲情的疏离让我感到世界是冷漠的。我总是在想,为什么属于我的天然的感情,却揉得支离破碎?别人有的,为什么我不可以有?我问天问地问自己,难以得出合理的答案。童年的缺失,当是一生的寻求。
   我在经历着孤独、恐惧、怯懦、自卑的时候,上世纪八十年代受伤痕文学的激发,文学意念开始萌芽。我写的第一部作品是以我为原生态的长篇小说《碎片儿》。二十年前河南文艺出版社以精品推出,当时有人认为从励志情结看是中国版的《简爱》,从心灵苦难的挣扎如《红字》。批评界习惯贴标签。其实它就是我对世界的早期体验。评论家雷达先生是这样评价的:
   “一切得益于作者忠于生活,忠于心灵,忠于真实,不怕重新撕开伤口也要还原真实的决心。作者洞烛幽微,把苦难写到骨髓里去,写出了激烈的灵魂论辩。由于逼真的现实,就能表达出别人不一定能表达出的深度。”
   韩石山先生说:“当一个人情动于衷时,写作是一种发泄!苦难培养作家,由苦难产生对抗,由对抗产生仇恨,由仇恨产生对人生的热情!”
   杨占平先生更是点石成金:“作者倾尽心血,把真诚表达的一览无余。”看来,保持“真诚”的心灵,对创作至关重要。
   成一先生所言就具有鸿蒙初开之功效:“人性与社会的冲突:是所有作品追求长远传世的重要品格。以前伤痕文学往往写的是政治命运,而《碎片儿》虽然也写了伤痕,但写的是人生命运,这样的作品没有时效性,若干年后它依然有生命力,因而就能进入文学轨道。”(2002年陈亚珍作品研讨会发言摘录)
   如果没有经历过失爱的伤感和孤苦,我不可能思考苦难的成因,人类最大的缺陷是苦,所以莎士比亚一生都在写悲剧。哲学家尼采一生都在研究悲剧。耶稣基督认为人类的苦是自身的罪,所以一部厚厚的《圣经》只告诉世人一生中只做一件事:“爱人!”爱是泛话题,但真正拥有爱是人的大境界,当以一生去修炼。苦难使人澄明,苦难产生思想。所以宗教徒认为,苦难是灵性成长最好的修练。我的苦难不是父母造成的,舍小家为大家是社会的要求,但却给个体生命造成了心灵的苦难。正因我承受了不幸,苦难才赋予我艺术的取向,时代驱策了我丰富的思考。《碎片儿》去年重版,回头率依然很多,是因为激活了很多人童年时的记忆。我这才意识到,那个时候亲情的疏离,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代人的悲剧。因为舍小家顾大家,不讲儿女情肠的思维方式,高喊着爱,却大而无当,具体的爱是薄弱的,导致亲情疏离,心灵扭曲。个体的心灵状态,是民族精神的整体质量。所以,我呼唤最具体、最实在、最柔软的爱的回归!事实证明:当个体经验打通了集体经验,它就具有普世价值。
   这是我创作经验的第一次顿悟。
    
   三、个人思考与客体资源的相印
  
   再没有比“底层”作家更贴近现实,更能体会现实的击打、蹂躏、无告,试图站立又必须跪下的苦难。尼采说“要真正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我说,底层作家恰恰是站在生存的芒上质问何为生命!这并不是钻在象牙塔里的贵族们可以杜撰出来的。
   叔本华说过:“独自思考的人,只是在形成自己的见解之后,才知道与权威暗合,此时的权威也同时增强了他们二者的力量。”
   就在2001年的秋天,我在《文学报》上看到一篇文论《思潮与文体》署名为雷达,过去很少看这类文章,也有人说不要多看理论性的文章,免得理论先导,丧失感情弹性。但我发现这篇文章就像注入了魔力,我一动不动一口气读完,好像此文是专门写给我看的。可圈可点太多了,我当时做了如下记录:
   “文学的情况往往是,社会意识尖锐的作品轰动易而持久难,富于情趣、意蕴深永、侧重文体追求的作品,又轰动小而耐读性长久。
   ……
   对每个作家而言,每一次具体的创作都只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倘若既能敏锐地感应时代思潮,又能在文体方面独出机杼,既非常重视写什么,又高度重视怎么写,让思想与艺术的结合如一健硕的新生儿般一体化地诞生我们文学创作的品位将会大幅度提高。”
   哦,我的心屏上仿佛窜出一条红线,有闪电撕空般的震撼!现在重阅仍然觉得赋予文学的真谛,任何时候都是航标灯!当时觉得,我虽然没有理论先导,但我是这样思考的,并且做到了。我甚至想:现代派重视语言美,但内容常常晦涩难懂,人物偏平,造成阅读疲劳,但注重心灵活动。传统现实主义注重人物故事,但语言只为故事服务,缺少灵魂的多音符,淡而无味甚至粗糙,可一目十行。我在想:如果现代派的语言审美和现实主义的人物和故事交汇,实际上就是写什么与怎么写的结合。艺术必须建立自己的思想王国,世界上没有纯粹的艺术,就是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也有现实意义。即便你是圣人,但没有凡夫的具体,也便没有圣人的整体。具体的美感与整体的宏大,才可能既轰动又耐品。雷达先生说:
   “……我曾提过小说诗意的失落问题。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很多读者抱怨当今的小说不好看了,再也没有让人沉醉流连、荡气回肠、潸然泪下的感染力量了,他们其实并不完全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呢?因为物质的巨大进步在给人以文明的同时带来了另一种深刻的危机,那就是上帝死了,人分裂了,心破碎了,那就是农业文明的均衡和诗意被打破了,掀翻了。于是,图画中出现了扑朔迷离的怪相,音乐出现了尖锐刺目的啸叫,小说里出现了丑陋、恶心的人事。然而,这并非真正充分的理由。正像我们承认审丑的出现有其合理性一样。我们的审美特性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没有的;没有了,就不成其为艺术品。”
   这段话触动了我的心弦:上帝死了,人分裂了,心破碎了,农业文明的均衡和诗意被打破了,掀翻了,且是审丑有其合理性了……是的,这正是我所看到的血淋淋的现实。新的文明取代旧的文明是必然,但审丑趋于合理,审美被人嘲笑,世人正在这种暗藏的危机中狂欢。我的长篇小说《神灯》,正是表达心的破碎,人的分裂,农业文明在崩溃前的阵痛呀!但,我没有让丑陋得胜。恶心和丑陋任何时候都存在,从形而下看,美不是丑的对手,善不是恶的对手。但是,只要耐心一点,善美永远是人间的胜者,这是宇宙不变的法则!当功利主义,实惠哲学如同一片汪洋淹没了陆地,拍碎了理想主义的帆船,一切属于心灵的梦想都将放弃,去追逐干燥的纸币……
   这个时候雷达先生已有先导,而且是充满对艺术流变的深切焦虑。我的心被搅动了,也许没有人会对一篇文论如此动心,就像是撞响了铜钟,余音三日绕梁。也许是因为思想共鸣造成的吧!
   说当下小说不好看了,再没有让沉醉流连,荡气回肠、潸然泪下的感染力了。不,我的小说类似这样的故事好几出呢。一个外科医生看《碎片儿》时,一个上午把自己关在室内流泪阅读,等到中午回家,两眼红肿继续关进卧室阅读,饭也顾不上吃了,妻子几次催促都未成行。妻子吓了一跳,以为是出了医疗事故,推门进去问其原因,原来是因为看书的缘故,说搅动了他自己的生命记忆,引起了心灵共鸣。他让妻哭笑不得。此后,这位外科医生托人要我的全部作品给他看。我想,这不就是流连沉醉吗?另有一个山区代理教师看到《碎片儿》,因为书是借阅不能常读,她以自己的普通话录在录音机里不厌其烦地读,但品不出阅读时文字传递的味道,找我找了半年,见我之后她已是山西《农民报》的一个特邀通讯员。她说《碎片儿》里主人公的励志情结激励了她,后来她成了一家报社的首席记者,起始是《碎片儿》的感染所致。
   另有一个经纬厂的职工看《陈荣桂与陈永贵》蹲在厕所里,看的忘记了起厕,直到中午妻子回来他才恍然大悟,蹲了一上午厕所。此后,托人请求非要见我面谈。

共 11053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著名评论家 雷达先生是这样评价的:“一切得益于作者忠于生活,忠于心灵,忠于真实,不怕重新撕开伤口也要还原真实的决心。作者洞烛幽微,把苦难写到骨髓里去,写出了激烈的灵魂论辩。由于逼真的现实,就能表达出别人不一定能表达出的深度。”韩石山先生说:“当一个人情动于衷时,写作是一种发泄!苦难培养作家,由苦难产生对抗,由对抗产生仇恨,由仇恨产生对人生的热情!”杨占平先生更是点石成金:“作者倾尽心血,把真诚表达的一览无余”。看来,保持“真诚”的心灵,对创作至关重要。成一先生所言就具有鸿蒙初开之功效:“人性与社会的冲突:是所有作品追求长远传世的重要品格。以前伤痕文学往往写的是政治命运,而《碎片儿》虽然也写了伤痕,但写的是人生命运,这样的作品没有时效性,若干年后它依然有生命力,因而就能进入文学轨道。”(2002年陈亚珍作品研讨会发言摘录) 陈老师多年的创作感受,值得大家借鉴。我们写了什么,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写?读了陈老师的此文,感慨颇多。问好,推荐阅读。【编辑:军旅作家18】【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822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军旅作家18        2018-08-21 12:50:41
  洋洋洒洒万言感悟,的确值得我们文学爱好者耐心读完的,欣赏,祝创作愉快。
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律师报、中国国防报、人民军队报等发表三百多篇稿件,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转业后是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回复1 楼        文友:陈亚珍        2018-08-21 15:56:33
  辛苦了,感谢您的编辑,作为文论太长了。但肯定不枯燥,我毫无保留,现身说法,是经历也是文学的结晶!
2 楼        文友:今生何求        2018-08-21 15:39:51
  本文事理通达,思维宽泛,论证严密,广征博引,众多的名家言论更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给予了写作者很明确的指导意义,拜读了,向您学习。
今生何求
回复2 楼        文友:陈亚珍        2018-08-21 15:58:35
  是的,永远感恩一路相遇的贵人,助我前行。想到了就畅所欲言!
3 楼        文友:郑美红        2019-06-26 19:20:31
  怎样的人就该读怎样的文,我不知道是第几次读你现在的这些文,喜欢就是喜欢。
4 楼        文友:郑美红        2019-06-26 21:18:40
  再次读完犹如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感谢感谢!!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