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创造“上合黄金汤”奇迹的人(散文)
2015年12月14日至15日,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郑州召开,贵宾就餐安排的食谱中有道别有风味的“玉米粥”和“玉米蝌蚪”,与会嘉宾对这道美食大加赞赏,被荣冕“黄金汤”。上合峰会之后,“上合黄金汤”闻名遐迩,申报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创造这一奇迹的是栾川县山川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建新,是他把豫西山区特产打出了名气。
留下一串青涩斑驳脚印
现年已逾“知天命”年龄的郭建新,出生在栾川县高寒山区的三川镇柳子村。他打懂事起就记着顺口溜:“山上尽是荆梢子,田里一片石拢子,一年只收一季子,过罢春节饿肚子。”他一家4口人,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交不起学费,吃饭常半饱不饱,勉强上完中学,便辍学跟着邻居到秦岭金矿打工。外出打工既可节省家里一个人的口粮,又能每天挣到几元钱。山里的孩子不怕吃苦,矿上安排郭建新运矿石,他就拉着架子车往返矿洞奔波,每月工资除了交伙食费外,还节余百余元寄回补贴家用。待个头稍高一点,他又到三门峡市灵宝矿山给人打风钻。这种技术活儿每天能挣80元,到1992年结婚时他已积存了4万元。
手里有了积蓄,郭建新的胆子壮起来,结婚后夫妇到栾川县城开了一家床上用品商店,苦心经营五年,腰包鼓了起来。1998年瞅准时机,回家搞起小型钼选厂,就地安排6名村民干浮选工和运输工收入不菲。群众看他是个干事人,公推他干生产队队长,他自掏腰包和筹措资金10余万元,扩宽改造了两道沟3公里羊肠小道,改善了居民出行条件。2008年,规划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考虑到上游水源因素,所有小选矿厂封停,他偃旗息鼓考虑企业转型,开始在开发农产品发展地域经济上动起脑筋。
办起一家特色农业企业
郭建新的家乡三川镇位于中纬度高海拔地区,是汉水直流河发源地,属于长江流域。由于海拔高,气候凉爽,雨水充沛,土质肥沃,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林作物果实别有风味。当地以纯生态原料加工的玉米糁、核桃油和豆腐,有三川“三大宝”称谓。2010年8月,郭建新与人合伙出资成立了栾川县新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一段时间试运作,逐渐积累了经营经验。2013年6月,合作社易名为栾川县山川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郭建新担任公司法人。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专卖店+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标,与农户建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经济发展双受益。公司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了一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引导农民科学种田,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公司有三条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年加工以安玉12为当家品种的优良玉米2000吨,年加工高山核桃油、荏籽油、麻籽油180吨,年加工高寒大豆鲜豆腐及制品1500吨。开发各类农产品50多种,在洛阳、郑州、苏州等地设有专卖店5个,发展代理商58家,代加工合作单位3个,形成了产代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从公司运营至今,连年获得荣誉璀璨,2012年被河南电视台授予“河南省服务三农优秀示范社”;2013年被洛阳市农业局评定为“洛阳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14年被全国企业征信系统评为“立信示范单位”,同年获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名优产品博览会“华裕杯”创意奖;2015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加工示范单位”;2016年其生产的“野生植物核桃”及“核桃食用植物油”被杭州权威机构认证为“有机产品”;2017年其加工的“三川石磨玉米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献出一份扶贫助困爱心
栾川县山川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年营业收入上千万元,盈利100多万元。郭建新不仅是一个出色的企业家,而且是一位乐于奉献爱心的“领头雁”。他干过生产小队队长、村民委员会主任,2017年又担任柳子村党支部书记。他说:“党组织和乡亲们信得过咱,就要尽力为大伙办实事。”2010年以来,他先后被县委表彰为“杨岳式农民党员”“优秀共产党员”“五个模范党员”,2017年3月还被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联合授予“百名栾川好人”荣誉。郭建新任村支书不久,为开拓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视野,自费组织到南阳市西峡县考察珍稀苗木种植项目;当年冬天又带领村组干部和居民代表到潭头镇拨云岭村、庙子镇老张村、庄子村观摩,实地了解度假式农家宾馆建设及袋料食用菌种植情况,结合村情户况,集思广益酝酿发展特色产业致富规划。自建起山川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当年,他就承诺每年免费为农户提供种子、化肥,并以每斤高出市场1毛钱的价格,从农户手中回购玉米,同时无偿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
五年来直接带动种植农户360余户,其中帮扶贫困户55户,间接带动农户2709户受益。他建起核桃加工车间900平方米,把收购的核桃组织村民集中除壳,按加工等级分类回收,安排38户闲散人员就业,其中因病致贫户占13户,有两户残疾人夫妇到厂务工月收入均在3500元以上。去年10月28日,郭建新组织举办全村“寿星宴”,邀请60岁以上老人到村文化广场集体就餐,让老人们畅所欲言谈感受,通过评选“敬老孝亲”道德模范,树立精神文明新风尚,其中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受到隆重表彰,彰显培育了醇厚民风。2017年9月,郭建新为本村考上大学本科的两名贫困学生分别捐助1500元和500元。2018年8月,他听到本县潭头镇应届毕业生孙宜林考上清华大学的消息,立即打听本人家庭情况,当知晓是寒门学子后,亲自登门捐赠5000元助学鼓励。“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郭建新做的善举好事用群众的话说,就像山里成熟的葡萄一串一串晶莹透亮。
绘就一幅憧憬小康蓝图
郭建新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战略布局,把发展农业产业实体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统筹考虑,有机融合,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实现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他精心谋划,并决意实施“短期、中期、长期”三步走产业发展规划。一是短期劳动密集型项目。已经建设核桃加工、服装来料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厂及扶贫攻坚营造林合作社等,巩固4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扶贫项目成果,促进健康发展,争取定点帮扶单位及上级职能部门整合资金230万元,带动120余名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户年均实现增收1.5万元。
二是稳步推进中期森林康养生态旅游项目。充分发挥毗邻4A景区抱犊寨的区位优势和高海拔气候优势,高标准做好“冬去三亚、夏来三川”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积极申请到户增收小额贴息贷款200万元,村集体组织以土地入股形式,规划建设“森林康养四合院”及“抱犊小镇生态养生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吸引本地企业家投资3000万元建设高档民宿酒店,倡导村民发展森林人家、家庭宾馆等庭院经济,带动全村780户群众共同致富。
三是规划建设长期保障型项目。争取帮扶单位县林业局的大力支持,着手实施“绿色银行”长效致富项目。发动家家户户种下“养老树”,规划建设柳子村“养老树”扶贫基地200亩,栽植七叶树、白皮松3.35万株,统一购树、统一管理、收益分成,预计15年后可长成直径20厘米以上的大规格绿化苗木,按不变价折算户年增加纯收入可达1.5至2万元,为全村群众稳定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