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风雅树滋堂(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风雅树滋堂(散文)


作者:澹雅 童生,700.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62发表时间:2018-08-27 21:48:30

黎里,历来是一个风水宝地,传说刘伯温奉命来过黎里相风水,说黎里地下有龙脉,回去禀告皇上,建议在镇东的龙头建一座八角亭,镇西的龙尾建一座禊湖道院,这样方能镇住古镇的龙头和龙尾,以正朝纲。
   不过,黎里人才辈出,还真不少。特奏状元1名,进士26名,举人61名及大大小小芝麻官一箩筐。从而,有了黎里八大姓之说,周、陈、李、蒯、汝、陆、徐、蔡,八大家族。蒯家排列第四,可见其家族在黎里一方的显赫地位。
   对于黎里蒯姓,我从小就认识一位,他是妈妈同事的爱人,姓蒯名庆生,我常去他家玩。据说,黎里的蒯姓系吴县香山蒯祥后裔,始祖蒯驹,明末定居在黎里。而国内蒯姓,都以“襄阳堂”为总堂号。
   黎里,弄堂多,多达115条,形成了弄堂文化。可以说,每条弄堂都有故事。蒯氏就分布在黎里镇的几条弄堂,他们各有堂号。新蒯家弄“树滋堂”、门厅“大夫第”,老蒯家弄“敦睦堂”、“礼耕堂”和“鄂桂堂”,门厅“中宪第”等。
   住“鄂桂堂”蒯伯伯,她母亲陶家馨,是一位幼教老师,受人爱戴。小时候,她教过我,琴棋书画,是样样精通。而伯伯的叔叔蒯承先,曾担任震泽中学副校长,桃李满天下,受人尊重。伯伯的祖父蒯贞干,受家乡爱国诗人柳亚子的影响,加入了中国革命文学团体-南社,他们吟诗作对,思想激进,蒯氏家族可谓是一门风雅。
   蒯氏是黎里的大家族,有人说它似一部《红楼梦》史,从嘉道年间的崛起,经历三代人的传承变迁,蒯厅树滋堂见证了这一切。
   新蒯厅创始人蒯嘉珍,道光年间署山东曹州同知,购置七开间,七进纵深的蒯宅,正厅取名“树滋堂”,高大宽敞,是会客,说书的好地方。
   那时,黎里老街三里长。清末民初,茶馆超过20家,非常繁盛。黎里百姓喜欢听吴侬软语的评弹,至今也有150多年的历史。较多的书场就设在茶馆内,有十来家。说书先生,一壶茶,一把三弦,一只琵琶,就好摆开场子,琵琶“叮咚”说噱弹唱,唱尽了世间百态。
   不过,书场也有设在大户人家的,黎里就有两家。一是著名的李厅,名传经堂的易安书场,二是蒯厅树滋堂书场。那里,天天顾客盈满,不少响档都请来黎里演出。
   但特别的是,说书先生不能照本全说,有限制。因为黎里百姓都知道,其中一出“杨乃武与小白菜”弹词决不能说。原来,蒯嘉珍孙蒯贺荪,曾牵涉到杨乃武案,不得善终,成了蒯氏的一大忌讳。
   其实,纵观蒯贺荪的一生,还是有可圈可点,值得称颂的地方。他曾追随林则徐陪伴左右,被恩赐书斋名“求是斋”。他在任浙江按察使期间,为膜拜精忠报国岳飞,多次瞻仰岳飞墓,并为岳飞庙拟作对联:“晚受国恩封,花诰春深,已见东窗事发;早蒙家难死,寒泉秋碧,好同西市魂归。”除杨乃武案外,他还是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称呼他为“蒯阿母”,可见他在百姓中的声誉不同一般。
   树滋堂,除高大宽敞,音响好外。据蒯伯伯回忆,树滋堂曾放映过不少原版外国电影。小时候,放学路过,常驻足看一会儿解瘾,直到字幕上出现end,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据人查考,树滋堂还是黎里镇最早放映无声电影的场所。
   可见,树滋堂是多功能的集合体。不仅适宜演播,建筑本身也很有特点。新蒯家弄,我是时常去的,距我工作的地方柳馆才200米。朋友来黎里游玩,我陪同,新蒯家弄是必去的。
   长长的弄堂里,有一处张曜故居-退一步处文保点。张曜,清代人,官至山东巡抚,在朝廷曾受人弹劾,被嘲笑“目不识丁”。张曜取妻黎里名门蒯氏凤仙,贤惠通达,聪慧过人。张曜遂向夫人虚心学习,苦读四书五经。后来,不再是人们所说的一介“武夫”,而是一位通晓文理,写得一手好字的读书人啦。
   新蒯家弄里,还有一位住在那里几十年的翁惠农老先生,德高望重,我时常会请教他。到他家去得多了,知晓他家有一个小机关,称之“抽屉窗”,一拉一合,非常巧妙。从楼上看到大厅,一清二楚,而楼下人却浑然不知,民间戏称“听隔壁戏”。偌大的蒯厅树滋堂几代人下来,公子小姐,来来往往,不知相亲了多少,成就了多少好姻缘。
   不过,蒯氏家族的蒯嘉珍,他自有严格的家规“娶妻取德,取妾取色”,教育他们要以事业为重,行善积德,读书第一。他夫人钱与龄,擅书画。夫妻吟诗作对,琴瑟和鸣,人间的一对神仙眷侣。
   据传,如此风雅的树滋堂,还惊动了时下江南的乾隆皇帝,为褒奖评弹艺人来蒯厅说书,恩赐其“恕不迎送”匾额挂于屏门之上,寓意艺人不必低三下四作揖迎送,应该给艺人一定的礼遇。
   光阴如梭,1875年,是树滋堂兴衰的转折点。蒯氏后裔目睹宦海的险恶,不再让子孙走仕途之路翻身。培养他们在家读书,请来私塾先生教其琴棋书画。这样圈养在家里的蒯氏后裔,终于耐不住寂寞,在蒯厅里,白相起评弹、昆曲。而另一些蒯氏人则迷失了方向,染上了恶习,吃食鸦片、逛窑子、摊牌九等不良之风。
   直到新中国成立,唤起了民众,东方觉醒,蒯氏人也重新站起来了,重振雄风。他们中的代表人物蒯斯曛,蒯贺荪第四代长孙,他毅然踏出家门,接受新思想、新文化,与封建思想断然决裂。追随同乡柳亚子,成为南社纪念会的主干。后又投奔柳亚子,赴上海通志馆参与编纂《上海通志》。在此期间,他撰写《上海公共租界史稿》等诸多文章。
   1940年,蒯斯曛加入共产党。1941年后,他相继编辑进步刊物《译文丛刊》、《滨海报》、《苏中报》等。尔后,蒯斯曛南征北战,赴苏中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精通几国语言的他,后来担任粟裕将军的秘书。1944年后,历任华中军区司令部秘书等职。由此,我吟诗一首:树滋一曲叮咚响,三日余音绕旧堂。热血君澄(蒯斯曛字号,笔者注)风韵在,南征北战写书香。
   蒯氏家族,从树滋堂走出,名声在望。闻香读书,香飘千里。从蒯厅走出了一个个人物,遍布海内外,有教授、医师、工程师、书画家等等,一门风雅。他们执着的追求,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传播久远。

共 23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风雅树滋堂》一篇纪实性的叙事散文,却给人以无限感叹之情,更给人一种无限神秘的感受。小编曾经数次去过那个不大不小的黎里镇,不仅为那里的独有地形地貌所诧异,也被那里的淳朴的民间风俗所感动,但,刚刚目睹作者分享的作品后,才知晓非同凡响的历史积淀——树滋堂的礼仪传承,也正是因为它,前后走出了许多无法被历史粉尘淹没的人物形象:特奏状元1名,进士26名,举人61名及大大小小芝麻官一箩筐,可谓是人文荟萃的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散文笔墨流畅,行文沉稳,既抒发了作者对树滋堂的膜拜之情,也展示了一方水土的独有风貌。笔力遒劲的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木石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木石语        2018-08-27 21:49:30
  问候作者: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木石语        2018-08-27 21:58:26
  第一次走进黎里镇,首先留下的让人无法忘记的口福:冰镇绿豆汤。炎炎夏季,无论你是否就餐和入住,店家总是一脸笑容地为你奉上一碗绿豆汤,待你心神气定后,才会去问你的需求!
3 楼        文友:木石语        2018-08-27 22:05:36
  虽然当时听不懂那吴侬软语的评弹,当时却被那说书的神韵所吸引,摞不动了脚步,成为了俘虏,呵呵!
回复3 楼        文友:澹雅        2018-08-30 06:56:31
  欢迎你再来
回复3 楼        文友:澹雅        2018-08-30 06:56:54
  欢迎你再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