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晓荷.家国天下】秋天的风景:穿长衫,读古书(赏析)

编辑推荐 【晓荷.家国天下】秋天的风景:穿长衫,读古书(赏析)


作者:柳拂桥 秀才,1850.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47发表时间:2018-09-04 16:58:03


   我曾经写过一百余万言,有的是为工作而写,有的是为稿费而写,只有极少数是为自己写的。本篇是一个读书笔记,是为自己写的。很多的文字从它有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是短命的不值得珍惜的。用心血写出来的东西,才可能被人们记住,也才可能值得留存。
   尽管这是一篇未竟稿。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残缺与否与文章的价值无关。我常常因为一句话而喜欢一篇文章一本书,乃至一个人。
   没有过多的奢望,只要用心就好,就足够了。
  
   一、秋天活该属于诗人,也成就过诗人。苏轼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就那么简单,简单得叫余词尽废么。仅仅是这么个秋天,也就是寻常的一轮月亮,千里万里的思念,阴晴圆缺的期待失望,柔肠百结,如水一般融进去,浓得化不开,叫我们每年的这个时候,就不由自主地想起离人心上的秋。
   其实这样的秋天太书生气了,还只是苏轼那样的书生。旷放中不乏多情,牵着挂着,黏糊糊的。是王国维说的那种典型的“有我”之境,未尽善也。为什么能够流传下来,其窍门在于婵娟二字。我们的国人对于美人的态度是太过鲜明却又暧昧的了。在一个好色者的眼里,满世界都是可以寄托怜香惜玉心情的。
   贾岛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句,有盛唐气象,是这个长江主簿少有的好句。我们的文学史家是有些奇怪的。这么好的句子,流传得却不够广泛。倒是在《千家诗》里收录的小家碧玉之类,反能够口耳相传。仅此一点,不能小看了选本的厉害。
   仔细揣摩过这十个字:秋风在渭水河上生发开来,一叶知秋,而至乎坠满古都长安。想想还不是初秋,应该是深秋才对,也只有深秋,才能有那么多的落叶。秋风、渭水、落叶、长安,这几个关键词,已经够撩人的了,还一个生是萌芽状态,一个满,则是汪洋恣肆,横冲直撞地绚烂。一叶是萧疏的,等到满的时候,就萧萧西风了。个中况味,不言自明。
   有个叫潘大临的,写过一句秋的名句,仅此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结果旧时诗话里对此大加赞赏。老柳也深以为然。
   重阳是该登高的,要么有去国怀乡之思,要么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总之身边不够圆满,才需要眺远的。所以,过去的登高作品,每每脱不了怀远的干系。连被誉为老杜七律第一的那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也是没能跳出个中窠臼。只潘大临的这句,没有来去的路,不着痕迹,却是满城风雨,于重阳何干?就是这样无理,却无理而妙。还妙在没了下句,让人们尽情想象。
   为什么有唐一代诗歌昌盛,也是诗人们下足了功夫。把要说的话不说,含在嘴里,情在景中,有不尽之意,叫读书人咀嚼品味。这就高明。在这一点上,唐诗比某些宋词高。宋词的程式化现象严重,往往上阙写景下阙言情,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说到秋词,还是李易安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来得沧桑,远比所谓帘卷西风味足。当前的自由诗有这些个缺乏韵味的毛病,当然,许多因素是西风东渐的结果。那就与我说的秋,相去甚远了。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不说也罢。
  
   二、晨起,窗外风雨大作,是个淋漓的秋状。昨晚,敲出短文一篇,纯粹是凭记忆所做。那个关于潘大临的七字诗,随手一查,竟是讹错两字,此处不再多说。想多说的,还是一个秋字。
   在传统的文学里面,秋总是能够深入精神一些,荣辱得失,离合悲欢,也总是和秋走得近,也就离文学不远了。过去说诗歌在风雪灞陵桥上,不是没有道理。我以前是读过不少的,只是这些年想努力忘记一些。
   最早的能够关尽秋思的,是那个“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屈原《楚辞》里的句子。在那儿有不少关于季节和鸟兽草木的句子。其实也是美人香草的套路,只不过还是中性的,没有萧飒的意思。秋风袅袅,就很有深意的。袅袅是何状态,想起许多关于女人的言辞,却是袅娜,更柔媚一些,也更活色生香一些。我始终不明白,能够找到最初通感的,一定有大才,要么是妙手偶得之。袅袅,一定是有位佳人娉婷地走,身材是纤细的流动的,不会是少女,而一定是妇人,为情所动,才韵损柔肠困酣娇眼。兼之在一个宏大的背景里,踏浪而来,还目渺渺兮愁予,盖有深意矣。只是,一个台湾的诗人说,我只是一个打江南走过的过客,此情不关风月。
   ——秋风扬波,落叶尽下。有美人兮,在洞庭湖畔。风也袅袅,人也袅袅矣!
   屈原的秋天还仅仅是脉脉含情的,虽然抛着媚眼,有不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意思,却不动声色,也不明示,非得仔细揣摩不可。
   到了宋玉那儿,秋天就一塌糊涂了: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盖文人悲秋之始作俑者。
   在早些时候,关于秋的话题,是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所谓民以食为天的道理。人们对节令的认识和总结,离不了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和五行八卦之类。秋属金,金克木,因而草木荣枯,一岁一遭,乃是自然之力之理。只是文人们叵耐多情,见风落泪。明明是草木之摇落,却能够联想到人生的许多际遇。也就悲从中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悲秋,因此而来。
   我好长时间替宋玉想过。就是那个东邻有美的文人,说落魄也不落魄,却始终多愁善感。尽管文章做得没话说,可是文章毕竟不是做人的第一要务。过去的文人里面,都是想着从政,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的。在文人们不能鱼与熊掌兼得的时候,也就吟词做赋,发发牢骚了。屈原的离骚,就是遭遇牢骚的意思。倘若屈原也一直春风得意,哪能有我们今天读的离骚九歌天问之美轮美奂的大作。
   可是,宋玉确实是个没出息的男人。在他的作品里面,也就是大王之风、巫山云雨一类东西。美则美矣,不算高格。
  
   三、前日随手写作说潘大临七字诗事情,未及深思。后偶尔翻阅,见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四:
   黄州潘大临工诗……临川谢无逸以书问有新作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闲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曰:“满城风雨近黄昏”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
   读此段,知潘大临所作“近重阳”乃是误记。某少时读书,往往如猪八戒之吃人参果,不知其味者多。近年以来,疏于耕读,何乃荒唐至此。有自责之意,心头惴惴。
   昨日下午,友人坚邀,无奈赴马仁山庄一会。晚间小酌后,一人在地球石屋村听雨无果,只秋声若干,一阵一阵地窗外掠过。信手翻出随身所带书册,某页记载,确是“近重阳”之句,虽不知孰是,抑或版本之故。然到底或可证实,非某随手臭棋。颇慰我心。知多年苦读,于此偶然得之,老柳之老,未至若此哉!
   此外,《溪堂集》载:
   潘邠老有“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今去重阳四日而雨大作,遂以邠老之句续为三绝,其最“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
   以此观之,近重阳之可能更足一些。
  
   四、我们国人造字是颇具匠心的。比如秋天的最深处,也就是心脏,是个“愁”字。难道季节也有心?其实,是自己有心,我们又习惯于把自己的东西强加于人。于是,山川草木皆有情起来。心情、心境,尽皆出于此乎?
   秋天其实走过很漫长的路,越过春天的播种,夏天的水稻麦田,终于看到一片熟识的劳动果实了。应该喜悦才对,为何要愁?愁从何来,我至今不懂。
   太子丹送荆轲刺秦,别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作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也一定是秋天。因为什么呢?因为风萧萧,这个风不萧疏,也不萧散,更不是潇洒,就是萧萧,何况还有冷寒的易水,甚至比凉水厉害。可见程度上更进了一步。
   杜工部在秋天,不是见到凉水,而是凉风。于是他怀念另外一个诗人来,那怀念的情愫,似乎有借他人酒杯的意思:“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不仅仅是怀念,还能联系到诗人的人生遭际和文章的出路。秋天总是叫人心情沉重,还脉脉含情。只是诗人们来得敏感些脆弱些。帕斯卡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还特别脆弱。芦苇到秋天也会枯萎么,只有思想在不停地游走。也没有到绝望的时候。如果绝望了,就不会月亮走我也走了。
   莎翁在其戏剧里面自语:我是一片羽毛,不知道风会把我吹向哪里!在文学里面,把秋风唤作西风的为多。挂名李白的唐词《忆秦娥》,有八个字不得了生:“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世事沧桑之情,江山代有嬗递,思接千载的怀古之意,悉尽于此。
  
   五、悲秋并不仅仅属于诗人,甚至帝王将相们也悲。“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这个好像是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我是在余冠英先生的《汉魏六朝诗选》里面读过。那时候也就十六七的年纪,哪能懂汉魏的诗呢。其实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对汉魏六朝名篇,不能有准确的把握。文学在那个时候开始了生命的自觉,个性化、文人化、抒情性,以及生命意识的觉醒,是有里程碑意义的。对于汉武帝来说,他应算是功成名就了,可他一生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遗憾还是有的。首先是对匈奴的事,一直困惑他。还有,面对浩荡时空,他常常感觉人生的短促,所以他想尽办法要长寿,最好是成仙得道,长生不老。当一切努力终归徒劳的时候,他只能哀叹,个体的生命在时间的长河里,就像花开一季,燕飞来去,不由悲从中来,不可断绝。曹孟德的《短歌行》也有这意思,气韵沉雄。
   在读李白的《忆秦娥》时,说实话,我是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感动过的。还有一首范文正公的《渔家傲》,写关山边塞征战之秋之苦,也是极为有名的佳作:“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比诸王之涣的《凉州词》或曰《出塞》的七绝,丝毫也不逊色。
   这样的秋天,是纸上的风景,尽管山南海北,跨越时空的,也不乏美学上的意义。哪能如禅宗六祖慧能说的,不是风动,亦非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呢。真正的文字是没有技巧的,也不需要学习,是浑然天成,如清水芙蓉,映照内心,表里俱澄澈的。只有纸上的风景成为心中的风景,才能成为绝美的文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杜学的傅庚生先生推崇斛律金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样的诗歌,我们在读的时候,就像见到宋玉的东邻美女,任何人工的雕凿都显得画蛇添足。与此类似的还有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六、秋天的晚上,想不怀想都难,因为那样的氛围,最能够撩拨你。而我,是想将这个关于秋的诗话继续下去的。
   打开博客,点击新浪乐库,于是有好多的音乐供我任意选择。我就根据自己的心情,点开一个。反过来,被点击的音乐,又来营造一种境界,牵着心思走……
   我以为在深秋里,是不适合盛唐的,那样太张狂了,也不适合宋词,又太婉约了,除了乐府,就一定是晚唐了,很能够对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在意乐府的,以为是些下里巴人的东西,可是40以后,尤其是我对生命哲学关注以后,我对那样的一些诗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乐府里面有许多只能阅读,而不能学习的东西,就像李白的诗歌,是一般人学不来的。其实,李白的很多诗歌是有乐府的痕迹的。我前面提到的《李延年歌》等,也是可以归入这个范畴的。当代学者余冠英、马茂元、隋树生和萧涤非先生,对此有深入的研究。
   《古诗十九首》有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显然这是关于七夕,当然也就是关于秋天的。在《古诗十九首》里面,在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诗歌里面,它应该是很有名气的。为什么说好,因为它有时间的气息。我常常想,好的文字是要经过时间沉淀的,把自己的思想和一些古怪的念头,像泡功夫茶一样对待。如果一种文字,哪怕是短短的即兴之作,如果要称得上好,是非得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不仅如此,我们的想法,还得放在时间的场里,看看能否找到合适的位置。却道天凉好个秋,为什么好?因为许多情绪,我们很难把握,也不容易说清楚,情以景出,叫人咀嚼得之,还各有各的味道,就是好。
   晚唐的小杜也写过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有两个版本。“银”,一作“红”,“卧”,一作“坐”。我以为还是我录入的更恰切一些。“红”,与秋,与夜色,与凉凉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怨不合,多少是影响了画面干净和风格的统一的。“卧”,也比“坐”好。因为“卧”,应该是一个少女,在做梦的年纪。如果是“坐”,那么就应该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了。卧,青扑扑的,如处女,见出憧憬,也有一丝丝顽皮劲。坐,就沧桑许多,含蓄许多,如半老徐娘,不会再“轻罗小扇扑流萤”了。

共 903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赏析文章,流畅的文笔,厚重的内容,从古诗词中欣赏描写秋天风景的精典诗句,读出秋天的韵味。作者以“穿长衫,读古书”为题,意蕴厚重,有着大家的胸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宽阔的视野,诉说自己阅读古诗词的感悟。全文分十个短章,都是赏析关于秋天的古诗词,那些吟诵秋天的经典古诗词在文中一一展现,正如作者文中所言,秋天活该属于诗人,也成就过诗人。精彩的赏析文章,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8-09-04 17:02:05
  精彩的赏析文章,流畅的文笔,厚重的内容,从古诗词中欣赏描写秋天风景的精典诗句,读出秋天的韵味。作者以“穿长衫,读古书”为题,意蕴厚重。全文分十个短章,都是赏析关于秋天的古诗词,那些吟诵秋天的古诗词在文中一一展现,贯穿着作者的读后感。感谢赐稿支持,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2 楼        文友:何叶        2018-09-06 08:02:30
  感谢柳哥支持社团,祝好!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