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吴烧腊(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吴烧腊(征文·散文)


作者:风雨 秀才,1454.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37发表时间:2018-09-04 18:02:33

【流年】吴烧腊(征文·散文) 小城有好几家卤菜店。
   卤菜店有大有小,却仿佛一个模子铸出:七字形的玻璃柜台,透过亮堂堂的玻璃,台面上摆着各式各样卤菜。靠墙一张条桌,放着菜板、塑料盒、塑料袋,几把明晃晃的刀,砍、切卤肉时用得着。柜台当街,开着拱形小圆洞连通里外,钞票递进去,卤菜顺出来。
   东门广场的“非七辣”,不是不辣,是很辣。小城方言里的“非”,不是“不”,是“很”,而且是非同一般的“很”,比如“非烫”“非烧”“非麻”。口语里,还要在“非”后加个四川人经常挂在嘴上的“球”。非七辣,其实是非球辣。球字不雅,店老板改为谐音“七”,别有洞天:不是一辣两辣,也不是三辣四辣,甚至不是五辣六辣,是七辣。一辣都受不了,何况七辣?东门广场的“非七辣”,强调的是卤菜的辣。
   上城壕的“七星椒”,据说得了市里三圣宫总店的真传。市里三圣宫,一街的卤肉店,店名虽不同,所售却差不多。本地人认为最好的“七星椒”,在巷子最深处。七星,指哪七星,是外人不知的秘密。每次去,都人挤人水泄不通,那场面,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最好诠释。周末,许多人大包小包往成都带。但奇怪,老板到成都开分店,却生意清淡,没做多久,就关了门。上城壕的“七星椒”,借的是三圣宫七星椒的名。
   石岭路的“幺宜妹七星椒”,或许该写成幺姨妹。男人走过,都抿嘴一笑,想起一句有些下流的俗语:“舅母子,半边妻;幺姨妹,各人的。”舅母子,妻弟媳;幺姨妹,妻妹;各人,自己。民间希望三妻六妾而不可得的人,陷入迷幻症,编出这样的俗语,当然只是戏言,不能当真。石岭路的“幺宜妹七星椒”,想用“幺姨妹”的暧昧吸引人的眼球。
   西门的“秋哥麻辣鸡”,什么卤菜都卖。单位有同事,平时叫他秋哥,还编顺口溜:“秋哥秋哥,东西多。”东西多,有“花样多”“板眼多”的意思,但其意蕴却又是“花样多”“板眼多”所无法涵盖。西门的“秋哥麻辣鸡”,并非同事开办,但门面大,东西确实多,两只玻璃柜,摆得满满的。
   卤菜店是坐商,有规模,品种多。鸡肉、鸡翅、鸡腿、鸡脚、麻辣鸡,板鸭、鸭翅、鸭腿、鸭颈、鸭脑壳,猪头、猪脚脚、猪肝、猪肠、葱嘴、圆尾肉,牛肉、牛脸、牛肚、牛黄喉,菌肝、鱼干、蛇肉、牙签肉……还有几样素卤配盘,洋芋、海带、藕片、豆笋、胡豆花……
   连锁的“廖记棒棒鸡”曾在街心花园开过一家门店,天天活动,天天优惠,半年不到,还是关门了。家乡人虽爱吃卤菜,却不喜欢吃量产的。家乡人要吃散养的鸡鸭,本地的猪牛,看重的是每天现制现卖的卤菜。
   小城还有数不清的烧腊摊,也做卤菜。
   和卤菜店比起来,烧腊摊很简单:一只铁皮架,下装四轮,上顶一篷,中放几只大盆子,一只菜板。城管上班,置于小巷屋里,躲着。城管下班,叽叽嘎嘎,推到要道口,忙乎。烧腊摊是流动的,摊小,品种不多,几样荤卤,偶有素卤。
   烧腊与卤菜,既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都用卤水煮熟,凉干,或切成片,或砍成坨,吃。卤菜,佐料拌好,该咸的咸,该甜的甜,喜欢荔枝味的买荔枝味,不怕辣的买麻辣味,买回家,筷子拈起来就吃。烧腊,多是现切现拌,有时将佐料置一小袋,带回家,吃时才拌,也可不要摊上的,自己加佐料,还可回锅炒一炒,再吃。在小城读中师时,吃过很多烧腊,全是加葱花、蒜苗回锅的。
   西街东乡二完小旁边的小巷里,有个烧腊摊,摊名吴烧腊。
   吴烧腊与其他烧腊摊不同,摊位固定,不怕城管。被城管撵得若鸡飞的烧腊摊,佩服吴烧腊的摊位选得好:紧邻大街,又不在大街,摆个坐摊,又不影响市容。其实,也不是选,吴烧腊一家人,就住在小巷旁的楼上,当初觉得近、方便,摊一摆,就是二十多年。
   吴烧腊是个钟点摊:每天下午四点开摊,九点收摊。小巷墙上,一个红底黄字的招牌,大书“吴烧腊”三字。风吹日晒,却一年四季红底鲜红,黄字金黄。黄字下面留着电话,不在摆摊的时段要买烧腊,电话一打,就送下楼来。
   吴烧腊是个夫妻摊。下午三点多,老公用背篼背一背烧腊下楼,顶上的盆端开,下面还是盆;再端开,下面还有。四五只盆里,满满当当全是肉一一摆到摊上。接着,老婆也下楼了,手里端着几样素菜。两只塑料凳从街边的门市里端出来,一人一凳,坐着等生意。
   五点到七点,是高峰。老公负责称秤,顾客指什么,就拿什么,放在秤盆里称称,报出斤两,递给老婆。老婆负责切,负责拌,麻溜得不着痕。明晃晃的刀不见起落,哚哚一阵响,半斤葱嘴已经切好。小钢盆里一倒,三下两下,拌好佐料,倾入塑料袋,递了过来。生意好,却不拥挤,前脚走,后脚来,一个接着一个,仿佛约好似的。盆里冒梢梢的肉,渐渐齐到盆沿,渐渐只有小半,渐渐到了盆底。来晚了,许多菜都没有了,你遗憾地摇头,两口子热情地笑,异口同声:明天,明天给你留着。
   八点过,生意清淡了,夫妻俩坐下来吃饭。孩子送来的,一人一大碗,底下是饭,面上是菜。老婆说:我吃不了这么多,给老公碗里拔一坨饭。老公说:你喜欢吃这个,给老婆碗里夹一筷子时鲜蔬菜。老婆问:加个餐?老公放下碗,站起来,将一只猪脚脚一剖为二,一人一半。老公问:喝一杯?见老婆不言语,从裤兜里摸出一只小酒瓶,狠狠啜一口,递给老婆,老婆眯着眼,轻轻抿一嘴,还给老公。
   街上依然人来人往,车来车往。烧腊摊上的灯明晃晃的,照着菜品几罄的摊子,照着吴烧腊夫妻俩,在他们轻松平淡的脸上,镀上一层明晃晃的光。

共 21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什么是岁月静好?什么是琴瑟和鸣?小城吴烧腊夫妻俩的生活,就是最生动、最形象的诠释。在小城,有好几家卤菜店:东门广场有“非七辣”,上城壕有“七星椒”,石岭路有“幺宜妹七星椒”,西门有“秋哥麻辣鸡”,还有半年不到就关门大吉的“廖记棒棒鸡”。家乡人爱吃卤菜,却不喜欢吃量产的,他们喜欢吃散养的鸡鸭、本地的猪牛,看重的是每天现制现卖的卤菜。正因如此,与坐商的卤菜店不同,数不清的流动烧腊摊应运而生。作品如同电影镜头,由远及近,由坐商的一家家卤菜店开始,将镜头逐步推向小城数不清的烧腊摊;由众多的烧腊摊,又再次将镜头推向西街东乡二完小旁边的烧腊摊——吴烧腊。吴烧腊摊位固定,是个钟点摊,也是个夫妻摊。生意高峰时,老公负责称秤,老婆负责切拌,分工合作,配合默契;生意清淡吃饭时,夫妻两个又脾胃相投,互敬互爱。文章基于底层百姓的日常生活,在介绍当地风土人情基础上,以一个特写镜头,着力表现了吴烧腊夫妻俩生活的小确幸。作品笔调清新,叙写流畅,尤其描写吴烧腊夫妻俩做生意时的麻利干脆与吃饭时的心意相通,动感十足,画面温馨。佳作,流年倾情推荐共赏!【编辑:思绪飞扬淡墨痕】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思绪飞扬淡墨痕        2018-09-04 18:07:14
  不大的小城,独特的风土人情,温馨的夫妻生活。文不长,但描写细腻,干净利落。拜读学习,并问好作者。
思绪飞扬淡墨痕
2 楼        文友:巴山如歌        2018-09-05 17:12:28
  风雨老师的作品耐读,细腻有品味,把个吴烧腊写得鲜活有味道!
巴山如歌
3 楼        文友:熊海舟        2018-09-22 15:23:54
  写一下肉格格,我对肉格格情有独钟!
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铻而难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