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叹秦淮八艳(随笔)
金陵乃六朝古都,自古人杰地灵,是少有的富庶繁华。那秦淮河畔更是夜夜笙歌,才子佳人,比翼双飞;墨客文士,挥毫竟彩。不经意间为这形盛之地平添了几分柔媚与风情。
这锦绣江南啊,确实人人向往。南国风光呢,更是美不胜收。江南!江南!人人皆称江南好。个个都愿江南老。只可惜,风姿绰约经不住铁骑蹂躏;祥和安泰抵不住北兵冲闯。到头来,琼台楼阁成了瓦砾荒郊;神仙眷侣成了分飞劳燕。独这秦淮轻波见证着一个个王朝的兴盛衰亡;独着高天冷月观瞧这一幕幕离合悲欢。若非是这十里柔漪泄去了建康的王气;若非这浓艳的脂粉消磨了英雄的情怀。反正这片俊杰倍出之地是愈来愈颓弱了。想起夫差的张扬,越王的艰忍,仲谋的雄霸,祖逖的慷慨,思及后世的沦丧与屈辱,那么多的痛在心头燃烧;那么多的泪在翻腾奔涌。中华啊,中华,你何至于此?
南朝。来自遥远异域野蛮人对于华夏中土的称谓。它是广博,文明,丰饶与财富的代名词。在外来者的眼中,这个美轮美奂的天堂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牢牢吸引着那些掠夺者的目光。这个如画般的国度竟是如此的繁华;这个梦幻般的家园竟是如此的妖娆。这个有着高度文明的种族竟创造出了这么多难以想象的奇异东西。只不过,它光艳亮丽的外衣下却隐藏着一个孱弱的身躯。是啊,它的昌盛只是假象;它的傲骄只是一时的风光。自然,它所吹嘘的圣朝气象亦注定不会长久。于是,便有了投鞭飞渡;于是,便有了虏骑长驱。古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诗通篇充满了昂扬的爱国情怀。但遍观诸史,却是忠勇者绝少,溃败之师良多。要不然,怎会有“表请回师掩尘骨,莫让士卒哭龙荒。”那样的悲痛与凄伤。时光啊,慢慢流逝着;王朝啊,不断更迭着。而异族入侵的悲剧也在一次次地上演着。太多太多的苦痛让人们绝望了;太多太多的悲怆让民众麻木了。他们失去了抗争的勇气;失去了作为炎黄子孙应有的荣耀。意志的丧失代表着覆亡;代表着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若舍弃了那本该引以为傲的信念与持守,可不是毁灭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恨!恨!本当是恨家国沦丧,恨异族屠灭。可若只是恨自己生与乱世,恨自己命运多舛,那就成了行尸走肉;成了个活死人。好吧。你自绝与上天,造物又岂能容你?灵魂既以腐朽,又何以乞望新生。梦想之所以美好,那是因为你有所向往,奋斗之所以美好,那是因为你还存在着期望。可你若是沉睡不醒;可你若是自我麻痹,那失去了目标,没有了念想,就只能在永世的黑暗中泯灭消散了。
提到了亡国苦痛;提到了乱世情思,就不能不说到秦淮,这片营造梦境的地方;这片见证悲怆的地方。在这里,那么多的爱与痛在交织;那么多的悲与恨在流溢;那么多的切责与懊悔都在无可奈何中消散了。风月情色,颓废凄迷。这温柔之乡,销魂之所到底有何魅力,竟能让你深陷其中,让你不能自拔,乃至遗误了国事,颠倒了人心。
有关秦淮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时。可让人们深深将之记住的却是那几个风华绝代的佳丽;却是那一曲经久不衰的桃花扇,还有那与之相关的亡国情思。适时,江山崩解,王朝更替,剃发易服,种族屠灭。在历史的巨变面前人们不知所措,在纷乱的世事面前人们惶恐迷惘。我大明这是怎么了?我华夏为何如此不堪?你看,权贵沦为豚犬,将帅甘作卑奴,得志小人成为新主的宠宾,称王的逆渠成了丧胆的惊兽。为国忧者,痛心疾首者。苟且残喘者,自欺偷生者,营求奔走者他们混杂在一处;他们喧搅在一起上演了一场凄伤,痛惋,无奈而又滑稽的宏大剧目。在纷乱的变幻中,在颠倒的世事中,独她们保持着末日来临时的淡定从容;独她们保持着源自骨子里的慧雅与卓然。是啊,在笑语温存中她们已然识破了人性的伪善;是啊,在迎来送往中她们已然看透了红尘的虚幻。存活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她们唯一想要的便是用尽一生时间去寻求那独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她们唯一要做的便是寻觅那值得托付的,值得不顾一切去付出与持守的真情感。用尽全部身心,全部依恋去构建一所长存不朽的天堂,很痛,很美。但也很难。若问天下谁愿意如是持守?她们愿意。若问这世上有谁肯奉献自己的全部情思,全部的缱绻,为此,不管不顾;为此抛舍一切。试问,谁人可以做到?她们可以。试问,谁人可以痴心不改?她们能。
国家。国家。这天下是由一个个家庭构成的;是由一个个敢于担当的个体构成的。安康幸福呢?百姓们未必享受得到。但苦难劫磨却要全员一体来承受。家国沦丧谁之过?是君主?是臣属?是将帅?是官吏?是豪商富贾、是兵丁士卒、还是这个社会?还是我们所有的人?谁也说不清。也从来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只不过,在危难之际,你敢不敢坦然面对?你愿不愿尽力承担。在一片绝望中,人们回避退缩着;在哀叹与痛惋中人们畏惧游移着。只有极少数人用自己的忠贞与炽烈书写了那绚丽夺目的华彩篇章;用自己的坚韧与果毅唱响了那不屈不从的高亢音曲。
回顾风烟过往,细观那一张张面孔,解读那一个个事件,体味那难以言表的苦涩;感受那无法遣怀的哀怅。那种混乱不堪让我们失声痛哭;那种压抑憋屈让我们难以喘息。唯有她们的清丽与明艳;唯有她们的持守与决绝给这段冰冷的历史带来了一抹温情。在那个时代还有这样一群纯真的人?在那个乱世还有这样率直诚挚的情感?与其说是历史塑造了她们,莫如说是她们升华了历史。与其说我们为其高贵品质所深深折服,莫如说通过她们让我们看清楚了自己面对残酷命运时的懦弱与无力。合上书页,静心细想她们的浅笑绪愁,她们的孤寂淡然,她们的从容婉静,她们的灵秀恬适,她们的率真飒爽,不知不觉间便一步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那不忍回顾的苦痛岁月。
时至今日,烟雨楼台,轻歌泛舟,秦淮河依然摇曳着灯火。那两岸之旁依然矗立着楼台只不过,人们的眼中只有她们的花下身姿;人们的心头亦永远萦绕着那段挥之不去的浓愁。是啊。她们早已走出了历史融入那柔波冷月之中。是啊,她们早已化做人间的万千情思在不经意间触碰你隐藏在最深处的柔软情怀。
最后,笔者附古诗二首以供凭吊:“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重到红楼意惘然,闲评诗画晚春天。美人公子飘零尽,一树桃花似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