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祝福江山】古镇,藕池,往昔之(岁月沉浮)

编辑推荐 【丁香.祝福江山】古镇,藕池,往昔之(岁月沉浮)


作者:又见阳光照耀 白丁,7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93发表时间:2018-09-10 12:16:58

对于藕池的往昔的最初认知,是在我很小的时候,从爷爷那里听来的。我们家的祖籍在石首的江坡渡,爷爷年轻时,是挑“八根系”的商贩,那时,他隔不了几天就会赶一趟藕池,对于当年的藕池,和其他老辈们一样,有着难以抹去的记忆。爷爷平时言语不多,但是,每每谈及从前的藕池,却也会津津乐道,让我记得很深的话就是:“街上人多得很,车水马龙,只震地,隔藕池好远都听得到。”“铺子一个挨一个,河边停地尽是船。”
  
   怀着对故乡的探源之心,我上网查阅过有关藕池的史料,因此,对古镇一路走过的昌繁与辛酸,就有了些许的了解。一方上好的水土,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家乡父老,古镇藕池,曾经也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故事荟萃之地,我为我的故乡,感到骄傲和自豪。岁月变迁,世事沧桑,我想极力拼接古镇藕池旧时的模样,嗅一嗅先朝历代遗存在时光里的味道。我不想沿用那些被时间斑驳过的字眼,清点和评说古镇过去的昌盛与劫难,但“九街车马通宵客,五里灯光不夜城。”我是定要记下的,这是对昔日藕池的不二评点与张扬。
  
   战乱的重创,古镇的古迹受到严重损毁,日本人的轰炸,使得藕池的元气已大伤。然而,真正让藕池从繁华走向萧条的最后黑手,还是1958年至1961年间几次火灾,而最最惨烈的,还数1961年的那场大火。其实,世间就是一道难解的迷题,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集镇,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浮起落,古镇藕池也不例外,顺时昌隆,背时灾多。后来的江河淤积,使得藕池口的良港优势不复存在。再后来的1965年,藕池从石首划归公安管辖,石首设在藕池的八大公司撤离,大批居民迁至石首县城,也是导致藕池萧条的重要原因。
  
   70年代前,镇上很多人家,住的都是简陋的茅草房子,这种房子,木头的梁柱,茅草的房顶,四壁是用芦苇编扎,再用泥巴糊上的篱笆墙,茅草房顶,每年都须翻修,否则,每逢雨天就会漏雨。而且,这种房子极易着火,镇上的居民谈火色变,为了防火,各家各户都备有沙包箱,晚上都会把自家的水缸蓄的满满的,即便这样,火灾还是会时常发生。听长辈们说,1961年的那场大火,就是由于一个茅匠,在帮别人家翻盖房顶时,因抽烟不小心,把房子点着的,这是严重的人祸,它烧毁一城的风景,古镇已是面目全非。
  
   1961年的大火,我才一岁多。时逢三年自然灾害年代,粮食短缺,镇上的人纷纷到乡下去挖藕,我家也不例外。那天,父母照例把我放在家里,托邻居梅姓老俩口代为看管,到乡下挖藕去了。5月3日这一天,对于古镇藕池来说,就是一个极其悲催、极其黑色的日子,谁也不曾想到会起火,更没想到的是会刮那么大的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一发不可收拾。大火烧到我们那条街的时候,街上一片混乱,是我的哭声,让梅老太太想起了屋里的我,赶紧把我抡了出来,可怜的梅老大爷,却葬身于火海,被活活烧死了。
  
   大火过后,我们家被安置到了三星楼,梅老太太搬到剧院那条街上,母亲常带我到她家去串门,老太太说话口音,与当地居民截然不同,后来才知道,她的老家是汉口那边的。她的儿子、儿媳跟我母亲都很熟,她孙女,是我们后来的初中同学。梅老太太看我的眼神,总让我觉得有种亲切感,也许,还包括着某种莫名的情愫在其中,那是透着与生死有关的含意。记得她对我母亲说过,说我命很大也很硬,后来算命先生也是这么说的,所以,母亲始终没让我叫母亲或是妈妈,而改叫当地的另一种对长辈的称呼——“幺爷”。
  
   我在过去的诗文中,每每就会不经意地提到我的家乡,我的藕池。我是带着满腔的思念与牵挂而写的,写的是一份怀旧的纪象,是深深烙印在心底的情意。我财校时的班长刘家斌,看过我的文章后,曾对我说过,想让我带他到藕池去看一看。是呀,到藕池去看一看,身处他乡,到了一定的年纪,思乡之情,就愈发的浓厚。其实,对于故乡,我是应该自责的,从藕池出来近四十年,前二十多年,在离家乡不远的沙市工作,但总是懒得回去,即便是回去,也是来去匆匆,后来举家迁到了杭州,回藕池的次数就更加的少了。
  
   儿时的藕池,虽然已是古韵遗失、繁华不在,但故乡的美丽,却是以另外的方式,驻留在我的心里,很多时候,我会梦见我的故乡,古镇藕池。如果可以,我真的愿意,回到以前的藕池,那些安然与清贫的日子。感谢岁月静好,让我把故乡的模样收藏为弥久的珍本;感谢季节冷暖,让我把古镇的姿态酝酿成朴实的温情。故乡藕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永远是至高无上的,她是我今生的怀想,那里,是我人生的起点,那里,留下了我太多的回忆,我会把心藏的情丝,好好的捋一捋,然后,纠结于故乡留给我的记忆的点点滴滴。
  
   我喜欢家乡的月季花,喜欢街边一路的大叶杨,喜欢荆江大堤犬牙交错的花岗岩堤坡,喜欢那一轮悬在藕池河上空的明月。藕池,走过了千年岁月,那是一个极富诗意的地方,更是一幅延展绵绵的画卷,其实,把我的家乡,称之为诗画藕池,真的是恰如其分。古镇藕池的所有的诗画,应该与藕荷有关,与湖池有关,必须有故事,有情节。藕池的美景,是自然修炼的结果,那一世,她着了一袭莲荷的容妆登场,给流走的年华,馨满迷人的清香,那一世,她因了一城繁华的市井名扬,给远去的记忆,留下长久的怀想。
  
   故乡藕池,一个不大的地方,却也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一代代文人志士,为古镇的传记增添了不少的光彩,他们与古镇藕池曾经的完美,交相辉映。我不是史学家,我没有那样的学识和功底,去考究古镇藕池的千秋辉煌,但是,在古镇的漫长的历史中,那些重要的章典和纲要,是一定要记牢的。明朝第六轮首辅杨溥,以廉谨雅操而名著于史,后人称之为“雅操宰相”,这样的品格,同样也是故土乡风的凝结。我记下了他写的家乡的对联:“倪家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不动,藕池河河中荷雨打荷珠河无珠。”
  
   这几年,我们初中、高中的同学都有了联系,相互在微信群里会经常闲聊,偶尔也会谈及以往的藕池,哪个同学住哪条街上,哪条街是哪个样子的,几乎就像在说眼前的事一样。其实,藕池往昔的样子,我是分明都记得的,当然,现在的藕池,已不再是以前的模样了,但总体布局和街道的脉络,还是以前的样子,变化应该不是很大,五一节我去了一趟石首,专门约了几个同学弯道去了藕池,我们走过了故乡的街道,走过了藕池河的河堤,也去了镇子中央的荷园,我们似乎找寻到了儿时的影子。心里如是想,走南闯北,最亲的还是故土,最醇的还是乡音难忘……
  
   文/邓光耀qq153708118
  
  

共 26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明朝第六轮首辅杨溥,以廉谨雅操而名著于史,后人称之为“雅操宰相”,这样的品格,同样也是故土乡风的凝结。我记下了他写的家乡的对联:“倪家桥桥上荞风吹荞动桥不动,藕池河河中荷雨打荷珠河无珠。”   作者的一篇文,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时代,久远的记忆,心中的故乡,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对故乡难忘的情……感谢老师赐稿丁香,推荐阅读赏析,期待老师精彩不断,佳作连篇!【丁香编辑: 夏晓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娇娇        2018-09-10 18:40:07
  故乡是游子最眷恋的地方,无论离家多久,家乡的一草一木,永远印在脑海中,时时品读,心里总会充满感激和思念。
娇娇
2 楼        文友:娇娇        2018-09-10 18:40:30
  感谢分享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娇娇
3 楼        文友:陶桃        2018-09-10 22:20:33
  欣赏老师佳作,祝老师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分享,致敬!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