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采飞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采】移情的魅力(赏析)

编辑推荐 【文采】移情的魅力(赏析) ——读杜东平《韩江暮色》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03发表时间:2018-09-10 23:52:27

读杜东平先生《克己篇·散文》,如泉洗心。“克己”乃佛家戒律,平素修心则克。杜先生“克”己,如在心灵庭园播种美丽花草,修正散乱,萃取美好,如古寺残月,似与不似之间,禅境古今有别。杜先生克己且不言道,平日凡事,抑制自身成为习性,融入性格,世间少人达至此种境界。实非无言,言时行者已是去了,只留浮尘一片,柳叶万千。品其名——东平——人心若平,世间便无不平。
   疑惑心存:空山本无古寺,残月何曾缺残?逐篇读去,疑云散开。
   晨起读第一篇《韩江暮色》,此文曾获潮州市文联与湘桥区文联联合举办的“首善之美”征文比赛二等奖。
   我用的是“词刺激”阅读方法,也就是捕捉关键词,然后建立连接。略读,扑面而来的是韩文公祠、韩江、韩愈、湘子桥、木棉树、韩江歌谣、家族往事、夜游韩江等,内容丰富,由景及人,由过去到眼前。想此文获奖,应该离不开“思乡”的真实情感植于“韩江暮景”、“家族往事”和“夜游韩江”的过往经历中。这亦是本文的基本框架。但细读,感觉词语间的内在关系脱节。比如:韩愈和我、我和族人、韩江之境与人的关联等。另外,开篇之景不是细描而是叙述,使韩江的魅力衰减很多。还有,暮色的意象或者韩文公祠又或木棉的意象不突出,人景分离。总之,感觉开篇魅力不足,散文味不突出,说是随笔更恰当。
   晚上,杜先生值班,要我发他点评。我把这些直感毫不掩饰敲击出来,却又后悔起来,担心给他泼了冷水。
   杜先生是谦逊之人,这是网络相识近三年他留给我的印象。他说:“麻烦把这些点评,一篇一篇写在文章的最后面。我细心修改之后,再发给你看。可以吗?我将来想结集的。”
   我似乎心有所慰,好在他是要“修改”,不留余地地“批评”应该不为过。他把已经结的“集”8万多字发我,该不是为了听“谄媚”之言。我素来喜欢提“意见”,总觉得不说点“问题”之类的话对不住朋友的真情,于是发文说:“你也可以尝试用词刺激方法读一读自己的文章。先捕捉3-5个关键词,然后建立联系,再用故事或情境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内在逻辑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发现段落间的层次问题,以及文化提升或哲理启迪的问题。”
   “词刺激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呢。”
   “这是文本解析的常用方法。如果彼此关联的词语在不同纬度,且有故事相呼应,就严谨了。你读一读第一篇,捕捉到你想表达的意思,用词语概括,你会发现有些散,停留在表面了,思乡的感情过于外露,失去了内在的支撑。韩江的独特美感和对自己成长的影响没有表达出来。”
   “没有哦。韩愈和潮州对我成长没什么影响。我是不是在潮州市区长大的啊。我得写出我自己的真情实感呀。”
   我意识到自己是自作聪明了。但觉杜先生文章和他人一样:谦逊、内敛,是特色,应该味道更“浓”些,可是技法性的建议自己词穷,只好推出文豪应场:“建议读一读贾平凹的散文,你的文笔有他的味道。学习他的文字呼吸节奏和思维的跳跃以及描写的细腻,总之,要有代入感,要揪心!真情实感是对的。但入笔的东西要有灵性,要注入你的灵魂。否则,怎么感染读者?”
   我推荐他读的是贾平凹散文《落叶时节看落叶》,我摘录了一段给自己: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就是这段文字揪住了我的心,我想这是“移情”的缘故。
   “移情”作为审美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文学创作中作用独特。这正是杜先生散文或缺之处。19世纪德国美学家费肖尔认为,移情即“人把他自己外射到或感人到自然界事物里去”,以造成“对象的人化”。也就是说,移情并不是自我的感觉,而是把“感”放到“对象”里,对“对象”的欣赏即是对“自我”的欣赏。这是朱光潜先生认为的,“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
   想到此,再读杜先生的“木棉树”:
   那一簇簇象征着革命烈火的英雄花,热烈地奔跑在韩江两岸。从韩文公祠的侍郎阁上望下来,犹如两条飞舞的火龙,守护着江流向远方飞腾。但我更爱韩江两岸木棉在秋风中温婉的美。春天,木棉花激情燃烧,美得那么耀眼,那么火热,一时之间竟使韩江逊色了许多。只有在秋季,木棉树才彰显出她们温婉的本色,衬映得韩江愈加美丽动人。思及此,忽然就想起自己的往事来。在外工作了这么多年,不堪回首的往事历历在目。如今回到自己的乡土,虽不曾来过,但居然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落叶归根,有多少木棉花凋零于韩江岸上?又有多少株木棉树吸取着韩江水的养分?看到这些景物,想到这些景物,心中感慨万分。忽然就想起泰戈尔在飞鸟集中的一首诗:“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其实,所有成长的背后必定有一股力量在支撑,有时是血缘,有时是故土,有时是自己的思乡之情。
   杜先生的“意识”(不堪回首的往事)活动,激活“自我”的情趣、性格、生命、能力,外射给“象征着革命烈火的英雄花”,使原本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木棉树“守护着江流向远方飞腾”,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杜先生自己的情感受到感染,达到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界——“根是地下的枝,枝是空中的根。”此时登高,凝神,触景生情,意与象通。这定是“成长的背后必定有一股力量在支撑,有时是血缘,有时是故土,有时是自己的思乡之情。”这里,物就是我、我就是物、物我一体,于是泰戈尔在飞鸟集中的诗词信手拈出。杜先生的“木棉树”之所以成为“英雄花”,是散文的移情作用,表现在情与景的统一上。如王夫之言:“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巧者则有景中情、情中景。”王国维亦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自然景物人格化,言不及情而情益增也。
   “移情”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魅力?
   劳伯特·费肖尔认为,这是因为首先从审美的角度看,当作家们全神贯注地观察欣赏某一事物时,深深受到对象的感染和打动,“把自己完全沉没到事物里去,并且也把事物沉没到自我里去:我们同高榆一起昂然挺立,同大风一起狂吼,和波浪一起拍打岸石。”在这种同喜同乐同哀的境界中,作者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陶醉,作品也因此显示出委婉含蓄、隽永深远、清意绵绵的艺术效果。其次从阅读者来说,它顺应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愉悦感心理,更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情趣,人们更乐于接受。当人们看到“那一簇簇象征着革命烈火的英雄花,热烈地奔跑在韩江两岸”,“犹如两条飞舞的火龙,守护着江流向远方飞腾”时,无情的木棉树变得通人性,懂人情,本身也会受到感染,从而得到极大的满足,得到一种艺术上的享受。
   然而移情的产生,并非无缘无故,从杜先生的《韩江暮色》中,我们可以悟出如下因素:
   其一,饱含真情。里普斯认为:“一方面,在我们心灵里,在我们内心的自我活动中,有一种如骄傲、忧郁或者期望之类的感情;另一方面,把这种感情外射到一种表现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对象中去。在这对象中,精神生活正确无误地找到了它安顿的地方。”这说明,热爱生活,胸怀激情,方能沉醉其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其二,找到情感触发点。陆机《文赋》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移情不是联想,而是暗含某种情感,这种情感因相遇外物而触发,这是敏锐的感受力。
   其三,捕捉独特的体验。移情需要创造性思维。要从平凡的事物中捕捉独特的体验,在情感的推动下创造新形象,要赋予风雨、花鸟、山水、草木等司空见惯的物象以新的含义。
   这样看来,感知在移情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感知是发生移情的基本要素。“移情”是我们的动物知觉的另一种,感知说白了就是感同身受的能力。感同身受,登山临水,才会忘乎其所,绘物描景,才能情溢于中。感知真实自然,移情发自内心。感知具有主观能动性,没有物我的交流,移情无从谈起。正如《庄子·渔父》中所言:“真者,精诚所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请记住杜先生的话:写出我自己的真情实感!
   只有“真情实感”才能使移情功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挥,才能使作品百读不厌,焕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共 34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表面看来,这是作者对杜东平《韩江暮色》一文的简评。实则,是通过对此文优缺点的分析对比,来阐明“移情”问题。为了阐释清楚这一问题,作者采用了层层推进法。首先,通过指出文中不足,说明该文“真情实感”表达不充分,它与移情有何关联?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了让杜先生信服,作者便又以推荐阅读贾平凹的散文《落叶时节看落叶》为例,说明贾平凹的散文之所以令人揪心,是移情的缘故。由此,自然而然引出移情问题。并郑重指出,“这正是杜先生散文或缺之处”。其次,又通过进一步解释和引用论证,说明何为“移情”?再次,又通过以《韩江暮色》中杜东平对“木棉树”情景交融的描写为例,说明散文的移情作用表现在情与景的统一上。即是移情的独特魅力所在。接着,又通过道理分析,说明移情何以能产生如此大的魅力的原因。最后,又通过对由《韩江暮色》悟出移情产生的几大因素的具体分析,得出结论:只有真情实感才能使移情的功用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才能使作品百读不厌,焕发出永恒的魅力。上文伏笔疑问,由此解开。全文将简评与议论融为一体,环环相扣,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构思全文,阐明观点,别具一格:既巧妙指出杜东平《韩江暮色》一文的优缺点,又以个人观点给出了修改意见,具有“一箭双雕”之效。因此,该文的议论性特点颇为显著,值得一阅!推荐阅读。【编辑:纪昀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孙彩文        2018-09-11 11:33:05
  谢谢推荐!题目修正极好!短评专业精当!
2 楼        文友:灯之芯        2018-09-15 21:56:14
  感谢孙老师辛苦点评。我的散文将会努力修改。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