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我难忘的中学生活(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我难忘的中学生活(散文) ——教师节巡礼


作者:古月执忆 布衣,380.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57发表时间:2018-09-11 06:25:47

我的初中是在n城度过的。那时的n城小小的,但我的学校却很大,n城中几所中学,无论是说历史,还是那时的现实,都是无法相比的。
   记得我头一天踏进这所中学的大门,她的规模和庄重就深深的震撼了我,让我欣喜之余又有一些莫名的紧张和肃然,恐因我的不是而玷污了这神圣的殿堂。
   进了校门,到教学区得经过一条长长的,林荫覆盖的大道(当然不能与现在的大道相比),然后是一个由三个篮球场组成的操场。操场的尽头是一个很大的田径场,周围有跑道,中间是足球场,一旁则是单杠、双杠、跳远跳高用的沙坑等运动器材。在操场的左侧是一个有一二十级台阶的高台,两边延出一二十米的护坡,就好象一坡护堤,护着这神圣的殿堂。台阶下宽上窄,犹如一个矩形的几何图形。在高高的台阶上的一边有一棵三五人才能环抱的百年老槐,它的树冠足以覆盖整个高台和部份的操场。而它的后面则是一间桔黄色的平房,中间开着一个通往后面的通道,好像寓意着走过这条通道,才算步入了这神圣的学府,你才能算是这所学校的真正学子。
   踏上这一二十级台阶,我虽有无限的欣喜,但更多的感受则是庄重和不可侵犯,还有就是亲近和温暖,觉得这必是我该来的地方。过了通道,学校的全景就尽收眼底。两排修剪整齐的冬青隔出一条笔直的石板路,引导你直达尽头的办公大楼(也只有三层高)。宽大的门掾上是一副醒目的红标,上面清醒地写着:“热烈欢迎xx届新同学!”在两排冬青的中间还对称的开着两条叉道,也是石板铺成,连着的是一色的桔黄色墙体的两层楼的楼房,共有十来栋,左边是高中部,右边是初中部,我是初一的新生,教室当然在右边。就读一段时间后我才知道我们的学校还有礼堂、宿舍、食堂,那是为住校的学生准备的。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能有这样规模齐全的学校,在n城就只有我的学校了。然而让我更爱我的母校的,不仅仅是这学校的规模,更是那轻松的学习氛围和和睦的师生情。
   我的班主任是一个快乐的浙江老头,他既是班主任,又兼着我们初一年级的《历史》课。大家都知道《历史课》是不好上的,没有精心准备是讲不好《历史》课的,结果必然是枯燥无味。但我们的班主任可真叫绝,一堂《历史》课能让他讲得眉飞色舞,激情昂然,就连那些不喜欢《历史》课的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乐此不彼。讲历代农民战争,他大讲陈胜吴广带领农民起义的故事;讲十年军阀割据,讲蒋介石的三次围剿;讲共产党的革命史,他讲林祥歉的“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讲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讲八年抗战,他带头唱起《大刀进行曲》;讲叶挺,他用《囚歌》讲述共产党人的英雄气节。老师讲得投入,学生听得有味。一堂《历史》课竟然让我们的班主任讲出了活生生的生命,如今细想起来,这哪是在上《历史》课,完全就是在教我们怎样做人啊。
   说起上学读书,大家都知道课程。到了初中、高中,课程就会大量增加,也就是说我们做学生的到了吸收更多更丰富的知识的时候了。但对于每一科课程,从主科到副科,从音乐到美术,我们的老师们都是兢兢业业,认真备课,希望每节课都能讲出新意,讲出特点。就没见过老师们没课就往家里跑,就找不到人。《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我们大多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老师讲解,做示范,我们则亲自动手去做,通过做去体会课程的内容。《动物学》《植物学》课,课任老师还带我们到学校的养殖场,实验地里去赏识养兔子和种蔬菜的乐趣。那时的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妙气横生,老师爱教,学生好学,缺课、逃学、完不成作业那真是罕见的大事。人生一世,几十年风风雨雨,大到国家大事,个人命运;小到家庭琐事,柴米油盐,什么事都会遇到。灯头坏了换一个灯头(我可不是主张每一个人都去换灯头),保险丝断了换根保险丝等等,这些能力哪来的呢?不都是学生时代老师赋予的吗。
   再说《语文》《代数》(包括几何学)《外语》(我们学的是俄语)《思想道德教育》这些主课吧,因为是主科,难度定会大,学生学起来难一些,老师就得多费一些心思。除了白天上课,晚上的两节自习课,每天都有两三个主课老师在各班间来回巡视。那时的校园,欢腾了一天,全都安静下来了,教室外除了路灯在夜色中闪烁外,已经很少有人。同学们都在教室里,在日光灯下静静地做着作业,有时也会有几个同学在小声探讨某道题的做法,遇到这样的场面,巡视的老师就会主动的上前询问,是自己的课程,他就在同学们让出的座位上坐下,耐心地给同学们讲解;不是自己的课程,他也会帮着同学把相关的老师找来。那时的师生情就像父兄,就像姐妹,老师把知识教给学生,欲得桃李芬芳,所费的心神,说是“春蚕到死,蜡炬成灰”,一点儿也不为过;学生们学习则为了将来奔走四方,报效祖国。
   在所有的课程里,还有一块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在教室里坐久了同学们都会希望到教室外透透气,活动活动身体,课间做广播操,是一种形式,体育课更是同学们向往的。百米跑、三步上篮,单杠双杠、跳高跳远,所有的运动项目,体育老师都会按照国家制定的《体育运动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达标是每个同学非得做到的,学校不图所有的学生将来都是优秀的运动员,但练就一副强壮健康的体魄,则是必须的。所以体育课该说是所有课程中让同学们感到最辛苦最劳累的课程。老师反复地折腾,严格地要求,学生们严格地训练,摸爬滚打,一堂课下来能让你出一身的透汗,能让你把积压在胸中的污气尽情释放,再走进教室,就会觉得体力充沛,脑清目明,思路清晰,好像一下子聪慧了许多。
   到了课外活动时间,一向保持庄重严谨的校园,一下就欢腾起来,所有的课外活动都在辅导老师的组织下展开,歌咏队、舞蹈队、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等都在认真地排练、训练。操场上则是热浪一浪高过一浪。首先是学校不允许有同学留在教室里,其次就是值班老师会带着值日的同学一个教室一个教室地搜寻,但这往往都是徒劳,这个时候谁会留在教室里呢?
   操场上,篮球场是最热闹的地方,在体育老师组织下,班与班之间的比赛,年级与年级间的比赛,校与校间的比赛,校与厂矿企业间的比赛,可以从开学一直进行到假期的到来。场外则是男女生组成的“啦啦队”在为自己的班级、年级、学校助威呐喊。而我呢,那时就是我们学校乒乓球队的主力队员,还代表n城参加过全省的比赛呢!
   几十年过去了,回忆起儿时读书的快乐,心中仍不免甜丝丝的,总还希望回到那个年代,那个年纪去重新体会浓浓的师生情和学习的快乐。虽然我这全优生到底没能进入高中部去学习,但那是学校也无法左右的,谁让我遇上了“阶级斗争”叫得最响的年代呢,谁让我是问题家庭的子女呢?学校也得跟着当时的形势走!
   说起现在的教育,我感到的就是不理解,是困惑,看不懂。农村怎样我不了解,不好说,但城里的情况我还是或多或少知道一些的,如果要说我的感受,总结起来就一个字“累”。国家累,学校累,老师累,家长累,学生累,就连我这个现在以教育搭不上界,没有直接利益关联的老头,在一旁看着也觉得累得慌。
   教育究竟是为什么?这是一个从国家到个人,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具体实施的实体问了千百遍的问题,但就这样一个问题,谁能答得明白,做得象样?
   记得我读中学的那个年代,这是一个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教学就是教学,传授知识就是传授知识。学校没有应试的压力,老师没有升学率的指标,学生也没有升学的压力,一切都在自然中。优胜劣汰这个大自然的法则,不单在自然界流传自今,也一直沿用在人类自身的所有活动中,教育也不例外。能考上大学的考大学,能考中专的考中专,再不行还可以考中职,实在不行的,就留级或者进入社会去谋求其他的发展和生存方式。
   那个年代的学校能这样做,当然与历史的背景分不开。首先人口少是第一因素,其次是就业压力小,再则就是大学毕业后的工资待遇与没读大学的相差无几,四就是农村教育没跟上,无形中参加高考的人数就大减,竞争力自然小得多。
   可是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今天,我们再来谈教育,就完全不是这样一回事了。大环境变了,一切都跟着变,如今再去痴谈纯教育,只能是可笑和幼稚的表现。现在的社会,经济是主导一切的首要,人们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都因它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如今人人都关心都必须去面对去解决的买房问题来说吧,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会去考虑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个年代市场经济的观念还没引入,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人们的思想中根本就没买房这个概念。在那个年代,城市里都还有房管局这样一个属于政府的一个下属部门,它的手里掌握着大量的公房,而房管局的使命就是要解决城市人口的住房问题。人们只须花极少的钱就能从房管局租到适合自己居住的,能于安家立命的处所(当然人均面积是很小的),而且不会有后顾之忧。老师自然也在其中。
   随着国家的发展,经济的积累,使得政府各部门,厂矿,企业,乃至学校都能从国家财政中得到支持,自建属于自己单位的住房,于是“宿舍”一词就兴盛起来,人们虽然都想在宿舍中占有一席之地,但那也是住房条件的比对,绝对与买搭不上边。达到条件的安心的等着拿钥匙搬家,没达到条件的也无怨言,就是有也只是极个别的,大多数的人们不会为这事费极大的心神。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房改的风暴结束了福利房的时代,住房从此成为“吃穿住行”的首位。没有住房意味着将流落街头,成为乞丐。当然到现在这个问题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在那时确实让人恐慌不已,稳定的住房第一次成为人们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人口的不断增加,新家庭的不断的组成,后一代的降临出生,人们终生面临的第一大事就是买房供房,国家不再提供免费的午餐,想要住房就得花钱自己买。
   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市场经济引领着一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家的复兴、富强;国家的实力,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从此一切就都美好了吗?事实且并非如此,就像网络时代的到来一样,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学到很多的东西,包括国外的先进的思想、技术。但同时人们也从网络上吸收了不少的污秽一样,在过分强调经济杠杆的作用的同时附带的是贪污腐化,巧取豪夺,在过分追求生活质量的高标准的同时,功名利禄成了成就这一切的红地毯,道德底线被粉碎了,带来的是贫富分化的加巨。这一切不能不影响到我们的学校,学校不是建在真空中,老师,学生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纯教学已经不可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去面对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因此要解诀教学改革的问题,已经不是一家一户所能做到的,得靠大家来一起做才能实现。

共 42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写得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学校教育的状况。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来对比现今的教育状况。文本中说,“对于每一科课程,从主科到副科,从音乐到美术,我们的老师们都是兢兢业业,认真备课,希望每节课都能讲出新意,讲出特点。”可见那时的老师教学是非常认真的。 认真,但不是无休无止的劳累。文本指出,现代的教育,“总结起来就一个字‘累’。国家累,学校累,老师累,家长累,学生累,就连我这个现在以教育搭不上界,没有直接利益关联的老头,在一旁看着也觉得累得慌。”确实如此,我们的老师现在是起五更睡半夜,一天十七八个工作时,哪能不累?这个累,全是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造成的。我曾经到过山东杜郎口和江苏的思洋,看到了他们的教学模式。说真的,就是一个字“累”。每天跟着学生,监督学生,连中午也不放过,当然是老师累,学生也累。这都是升学率惹得祸。像文本所说的“教学就是教学,传授知识就是传授知识。学校没有应试的压力,老师没有升学率的指标,学生也没有升学的压力”,这样的状况,已经一去不返了,或者说近期是很难改变的。教育的变化,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就连移民也多出了一个有力的借口“为了孩子的教育”。可见,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感谢作者给我们回顾了那个如火如荼的岁月,那个没有升学率的年代。推荐共赏。【编辑:寻找姚黄】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8-09-11 06:28:05
  这篇文章文笔流畅,语言简练,说理充分,值得品读。期待作者更多精彩文章发在看点!
寻找姚黄
2 楼        文友:古月执忆        2018-09-11 07:21:52
  谢谢老师精美编案,更赞老师的辛劳。昨晚才发,今天一大早就出来了,速度真快!谢谢
3 楼        文友:只留阳光        2018-09-11 07:53:30
  由当初自己的中学生活,引入对当代教育的思考,体现了文学作者的责任感,引人深思。
温暖向上,以心相交
4 楼        文友:金叶曼舞        2018-09-12 10:07:29
  行文流畅,简洁自然的文笔,富有给人思考的蕴含。老师好!
5 楼        文友:高永清        2018-09-15 11:12:53
  每一个人的学生时代都是难忘的,此作品写的行云流水,水到渠成。不错。欣赏了
6 楼        文友:古月执忆        2018-09-15 16:53:00
  谢谢老师们关注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