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日常的修行之慈悲(杂文)
办公室的窗户一直在开着,外边小贩的拼命叫卖声可以穿到高高的7楼。“包子、鸡蛋、豆浆……”我不喜欢吃外边的食品,主要是我总觉得他们的食品可能不卫生,但我又希望有人来买他们的食品,这样,这些辛苦的小贩们便会有一些收入,来维持他们的生活。与这些小贩们,我是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他们的变化着的面孔,熟悉的是他们的不变的生活模式。女儿自从上幼儿园开始至高中毕业,在校门口等待了15年的时间。这15年的时间,除了看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剩下的就是那些在校门口那些小贩。看着那些变化着的妇女、老人,感觉着他们沐风栉雨的困顿,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城市管理者们,不能想出一个完美的方案,既能解决小贩们的生存需求,又能保障市民食品安全?其实,这个问题在技术层面上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关键是那些“肉食者”们没有一颗怜悯慈悲之心。
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是在美国白宫前有个卖热狗的老人,大约在白宫前卖了30多年的热狗,老人去世的时候,白宫很多的工作人员买鲜花自发去老人曾经卖热狗的摊位纪念老人。当然,不知道这则消息的真伪,按照“空穴来风”以及“无风不起浪”的原则推断,可能有一些事实在里边,不然,怎么没有中国类似的暖新闻传闻呢?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城管抓小贩,小贩刺死、刺伤城管的消息。就如柏杨所说,我们上下五千年的封建统治的“酱缸文化”已经深深地把统治思想的印记,牢牢地烙在了管理者的骨髓里,一旦有一点点权力,便或作威作福,或狐假虎威,没有一点点慈悲之心。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曾经的明君,尊重人民,只是站在了统治者的角度,为了更好地稳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做出的一点点对人民的恩惠与施舍,没有从尊重人性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更谈不上真正的慈悲了!《悯农》、《卖炭翁》以及《咏田家》等作品,其实质也是为了稳固统治者的利益,站在了维护统治者的角度表劝谏的角度达了作者对广大贫苦农民的深切怜悯与同情,不过也实属难能可贵。
曾经读过一个故事:一位知名企业家看到一个衣衫不整的卖铅笔的小贩,顿生怜悯之情。他把1元丢进卖铅笔人的怀中就走了,后来觉得不妥,返回从卖铅笔人那里取出一支铅笔,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记拿笔了,并且说:“你我都是商人,你是卖家,我是买家。”一年后,在一个商务洽谈会上,一个富有的商人走到这位企业家面前自我介绍:“您可能不记得我,但我永远忘不了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给我自尊自信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卖铅笔的小贩,是您告诉我‘我是一个商人’,现在我真的成了一个小有成就的商人。”真正的慈悲不是简单地怜悯,而是在尊重人格上的同情与尊重。
读《了凡四训》的时候,其中也讲到了很多发慈悲的故事,但我总觉得,里边太多的功利,追求往生的福报,追求的儿女后辈的荫福,不是真正的慈悲,不过,照此能做也属很不容易了。
家里的后阳台上住了一对野鸽子,冬天大雪茫茫的时候,我扫除一小块地方,给它们喂一些绿豆和米。夏天,女儿暑假回来,看着那些鸽子经常回来,孩子就问:爸爸,鸽子又来了,你为什么不喂它们?我对孩子说,冬天大雪茫茫,鸽子们找不到食物,可能会被冻死。夏天,它们会自己找到解决办法,过多地照顾它们,它们反而会对人类产生依赖从而失去生存能力。我又对女儿说,真正的慈悲,不是无原则的同情,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下的一种由内心产生的关怀,一种不求回报的万物众生平等的理念,不知道孩子懂得了没有,但愿她能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