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故乡的集市(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故乡的集市(散文) ——故乡的回忆之七


作者:江苏黄云峰 探花,18807.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55发表时间:2018-09-15 15:13:44

故乡是个小集镇,十天逢四个集。每次探家,我都要赶集。
   这几年故乡变化的确很大。从外貌看,故乡似乎越来越讲究起来。前几年春节,踏上故乡的泥土,看见的都是灰色。树是灰色的,草屋是灰色的,田地是灰色的,故乡的人也是灰色的:那脸,那衣服,那脚,那手,没有一点鲜气。姑娘穿的也很朴素,几乎没什么花衣服穿,商店的布柜上也摆了几种花布,可是,有多少人去买呢?一个工三两毛钱,吃都成问题,谁也无法讲究什么打扮。
   今年回家,故乡老远就让你看到:年轻多了。
   故乡变化的第一个特点是瓦房多了,东一片,西一片,大多是三间。瓦房盖得又高又大。三间瓦房,没有一千五百块钱是盖不起来的。前几年,盖瓦房,那是公家的事,私人谁盖得起?就是大队书记也盖不起,别说老百姓。如今,有三分之一的人家都盖起了瓦房,这不能说不富。
   故乡变化的第二个特点是自行车多了。你看集市上,停放的自行车,东一排,西一堆,要数的话,够你数半天。十家恐怕七八家都有自行车。遇到红白喜事,自行车一出门就是十几辆。我表弟结婚,年初六那天,我们十一个人十一辆车,几乎都是新的。我回家没几天,就看到几家又买了自行车。他们都不会骑,刚买来的新车就用去学,要是前二年,别说用新车子学,就是旧车子谁也当做命根子保管,除非公家车子,没人疼爱。我买了一辆王冠车,骑了一年,保管得很好,看上去像新的,我兴致勃勃地带到家里,打算送给弟弟,弟弟看后不以为然,说:“这种车子谁要?要买也买辆凤凰的或永久的,再不,买辆长征的也凑乎,这种车子……”王冠车子在安徽还是首屈一指的,弟弟竟不屑一顾,这还不算,还抱怨我不该带来给他,不然,他就可以买一辆长征的了。他跟前有一辆旧凤凰,还有一辆旧长征,可是,他还想要一辆好的自行车。弟弟是富多了,前二年他和他女儿多病,花了几千元,要不早就富起来了。今年,他身体特好,他是养路工,每月四十元工资,只能在家里当零花钱用。他妻子是妇联主任,县人大代表,每月二十元生活补贴费,再加上分到的土地,每年收入近千元,恐怕还不止,因为家里还有猪、鸡,他的岳母给他带孩子,粮食吃不完用不清,他跟我说:“粮食太多了,我真发愁,还得卖。以前没搞联产责任制,我比其他人家更富。”因为他老婆是干部,干不干活,也是给头等劳力工分,还有补助工分,如今包产到户,富是富,活得干,所以弟弟要吃些苦。不过,这种富是靠自己劳动得来的,人家不会嫉妒。
   实行联产责任制后,是苦了一些人。一次我在街上碰到一个老同学,他原是公社拖拉机站的拖拉机手,以前可是个大红人,到哪个大队,那个大队都像上大人一样招待,稍有不周,马上给你个样子看看,不是把你的田耕不好,就是跟你捣蛋。当然,他没那样做过,人家也没有慢待过他。他对我说:“邓小平这样一搞,可苦了一些人。以前,到谁那儿要个花生什么的一句话,如今,谁也不睬你。一家一户,有驴,有个牛,耕地根本不用愁,谁还用你拖拉机?他不用你,屌也不搭你。现在,商店也承包了。邓小平这一招是狠。怪不得有人说,宁要四人帮,不要胡耀邦。”这种口号,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是种政治性的东西,要是在四人帮时期,你知情不报,要“户灭九族”的。如今,看他那种笑嘻嘻无所谓的样子,也只能是耸肩摊手,无可奈何。我问他,这种口号都是什么样的人说的?他说,这种话,社员不说,干部不说,都是些拿硬壳小本捧铁饭碗的人讲的。他说:“不搞责任制,混多自在,现在混不下去了。”我笑笑,对这种混的人,对这种喝老百姓血汗的人,搞责任制是对他们的惩罚,不让他们坐牢也够他们受的,让他们抱怨去吧。不干就不给吃,要想活着,就得干活。
   故乡变化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家家几乎都有收音机。城里时兴录音机,家乡则兴起电唱机。不过,目前故乡电唱机还没有普及,不是没钱买,而是买不到。我到了几家喝酒,他们有的有电唱机,有的在托人买。乡亲们喜欢听地方柳琴戏、吕剧、豫剧、黄梅戏、京戏,特别喜欢柳琴戏,安徽人叫泗州戏,山东人叫柳子戏。电台很少播出,广播站虽然经常播送,也不能合自己的适。有个电唱机,买几张柳琴戏唱片,想怎么听就怎么听,我家东头李家大院买了个三用高音收扩机,还搞了个高音大喇叭竖在院子里的大树上,春节期间,一天放几遍,村里人谁不张大了眼睛看着,竖着耳朵听着,那种羡慕劲真没法提。
   家乡人好胜心还是很强的,谁都想占上风。比如两家邻居,倘若一家房屋高于另一家,那一家想法设法也要翻盖。关系好的,就盖一样高,关系差的,非盖得比那一家高不行。解放三十多年了,封建迷信思想想一时铲除,真还挺难的。他们认为两家房子一样高才行,不然,谁高谁就占上风,另一家就给压倒了,没有好运。依我看,两家房子一高一矮,看起来不过显示一穷一富罢了。条件好的,盖高楼大厦;条件差的,瓜棚茅草屋也就凑合了,别的能说明什么呢?可是故乡人却不会这样想的,即使再穷,也要装硬汉。今年春节,我们老家只有一户竖起高音喇叭夸富,明年,我看十户八户是不乏此人的。要能不走后门就能买到,故乡恐怕会有一半人家装上电唱机。电视机不是买不起,目前家乡人还没横过眼来,等横过眼来,恐怕电视机在故乡就会走运的。家乡人主要嫌恶电视机不过关,太娇,动不动会坏,会修的人不太多,买到家里是个累赘。再说了,电视里也没什么好节目,特别是没有柳琴戏,谁要?

共 21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从农村集市的格局变化,人物的精神变化,购买力的变化,写出了时代一步步走来的样子,值得一读。赶集的人都刻意打扮了,盖瓦房的多了,自行车不稀罕了,有些人日子混不下去了,都得靠自己的劳动来致富。收音机点唱机曾经是一个奢侈,现在大喇叭都有了,买牲口数钱那可不是几块钱地掏,日子从赶集上反映的非常好具体,这是变化,是时代发生的巨变。文章选择了赶集的画面,来表现时代的特点,看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同时也是感情充沛地讴歌时代的面貌,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散文。语言细腻可感,饱含感情,叙述乡土,味儿浓厚。推荐佳作,邀请文友共赏。感谢作者投稿柳岸,问候作者!【编辑:怀才抱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9-15 15:14:43
  从集市变化看时代的脚步,看人的精神风貌。推荐赏读,问候作者!
怀才抱器
2 楼        文友:江苏黄云峰        2018-09-15 16:19:55
  谢谢怀才抱器的编辑,这是我1983年写的稿件。
编辑、记者、作家
3 楼        文友:若海若蓝        2018-09-16 05:22:42
  集市的变化,时代的变迁,才有了我们笔下的世界。问好作者,秋吉秋祥!
只码字,不管事,不问事,不惹事。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