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家国天下】缝纫机的故事(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家国天下】缝纫机的故事(随笔)


作者:李孝贤 布衣,257.5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18发表时间:2018-09-15 21:27:05
摘要:如今,突然发现大街上那些年轻的姑娘子们,专门买开窟窿的衣裤,这是怎么了?想那时为衣裤开窟窿感到尴尬,而今这些开窟窿的衣裤反而成了时尚!尴尬已变成了坦然。   缝纫机“缝补”了那个岁月的沧桑,“缝补”了我对乡村的记忆和对亲人的眷恋!

【晓荷·家国天下】缝纫机的故事(随笔)
   现在农民自家购买缝纫机的几乎没有了,缝纫机在农户家逐渐消失,集中在那些专制服装的公司或个体老板的工厂里。衣裤样式的流行是一茬接一茬,进入服装店各色各样的衣裤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给,特别是那些追求时髦的姑娘媳妇们更是买的勤换得勤,随着季节的变换,大街小巷已是流动的“时装表演”,也给城市农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缀有“补丁”的衣裤早已消失殆尽,“补丁”一词也已转行跳槽,流行于互联网,打补丁者反而是手机电脑了,新时代科学生产力的发展让人不可思议!
   然而,70年代一台缝纫机确让多少人羡慕。在我的记忆中那些“嗡嗡嗡”的响声,多半是用来打补丁,经常缝制一件新衣新裤的人家,也是极少的。我的老家坐落在祁连山脚下,全村300多人口,清清楚楚地记得在我小学毕业后(1976年)全村没一户人家拥有缝纫机,村里人每逢进入腊月,为了过个年将积攒的购布证拿出,到服务部里给全家老小按尺寸扯上布料,拿回家里自己缝制,那时农村人缝制的衣服从来没有一件“制服”,都是对襟服、大兜襟的衣服,钮子也是用布条编制而成,裤子没有前后之分,裤腰大了向前一扯一折,将一条毛绳裤袋围在裤腰处系紧,只要是男人,谁的裤裆前都覆盖着一块明晃晃的尿液斑,谁若穿一件“制服”,那必定是公社及以上的干部。
   1977年我上了初一,初中学校就设在咱村里,学生娃娃们除了我们本村的,还有来自全公社各生产队的,那年的腊月父亲给我这个上了初中的老大终于扯了一块“黑条绒”布做一件制服,制服需要裁缝要裁,全村里没有一个会裁制服的人,父亲便拿着布料不知到哪儿去专门为我裁了衣服,母亲白天上班,夜间便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给我缝制服,缝制服的针线活不是“大针线”,而是要“砌线”,“砌线”缝制过去的线条虽没有缝纫机那么整齐划一,但针功好却也分不出好与差,就这样这年的春节我第一次穿上了一件条绒制服,弟妹们都羡慕的不得了,父母安慰他们说,到了明年给每人做一件,他们才算罢休。这年的年底,村里的毡匠李其美买了一台”飞人牌“的二手缝纫机,听说一百多元,乖乖,这么贵啊!李其美父子是咱村里的毡匠,那时的毡匠队里派出到外地搞副业,除了交给队里的收入,自己还可以多少落一点,不管是生产队还是个人,所得的羊毛基本都是擀毡、制口袋等,所以李其美才能买得起一台二手缝纫机,自打他家有了一台缝纫机,可以说这台机器就没有停过一天,那些打过补丁的衣裤穿在身上一样的漂亮,刚开始他们给村民打补丁一个子儿不收,可时间长了那些线啊针啊等都需要钱买,加之一些人经常去打补丁,这样只能收点成本费了,人啊就是一个“便宜虫”,听说收费了,到他家打补丁的人也少了。我的制服自打穿上除了太脏了洗一次,基本就没离过身,时间久了两边的肘部磨烂了,母亲说她用手工给打个补丁,我嫌难看说要缝纫机补,母亲说那是要钱的。
   我的奶奶和大伯家住在一起,奶奶养了好几母鸡,母鸡下的蛋就是爷爷每天的早餐,哪个母鸡今天要下蛋,哪个不下蛋,奶奶心中非常有数,那天中午,我听到大伯家院子里的母鸡“咕咕咕,咕蛋咕蛋……”
   我知道那是母鸡下蛋了,我决定去偷一只鸡蛋用来付缝纫机打补丁的钱,我悄悄进入大伯家的院门,见那只下了蛋的母鸡从草垛上下来,却不见奶奶收鸡蛋,可能奶奶不在,我急忙爬上草垛,只见鸡窝里一只白里透黄的鸡蛋,我拿在手上鸡蛋还在发热,我将鸡蛋攥在手中并将一只手放在兜兜里,立刻去了李其美家,到了他家后李婶问我干嘛来了,我说:在衣服的肘部打两个补丁。李婶说:好的,你把衣服脱下来。我接着说:李婶,我没有打补丁的料啊。李婶说:我有,这就给你打。脱衣服时我便将那只鸡蛋给李婶,说是付的料钱,李婶说:先放那儿吧。一会儿我制服的补丁打好了,看着那两块补丁,又对称又好看整齐心里乐滋滋的,我穿好衣服要出门,李婶急忙将那只鸡蛋又塞在我的衣服兜里,我说啥不要,李婶说:娃娃,我知道鸡蛋珍贵,而且是你爷爷专门吃的,你肯定是偷来的,对不对?拿去,以后衣服破了就来找你李婶给你补,你们家里人从来也没有来打过补丁。我没话可说了,攥着鸡蛋又回到家里了,心想着鸡蛋还得放入原处,不然奶奶知道了肯定要骂,我又一次悄悄进了大伯家的院子,赶忙爬上草垛将那只鸡蛋放回鸡窝,我下草垛时奶奶确站在面前,用手摸摸我刚打的补丁,笑着对我说:嗯,这补丁打得确实好,怎么又把鸡蛋拿回来了?我说:李婶不要。奶奶说:以后不要偷,要鸡蛋奶奶给你,去吧!回到家中后母亲见我的衣服打好了补丁,问我:哪来的钱你打了补丁?我说:李婶给我打的补丁,她不要钱。
   直至1980年,村里人家买了缝纫机的也只有五六户,那时买缝纫机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还要巴结公社商店的领导,父亲在大队保健站工作,常和公社的人见面,自然和他们熟悉,通过这种关系我家也买了一台“标准牌”缝纫机,价格130元。从那以后家里人的衣服烂了我就能给补上,村里的同伴们只要拿来衣服打补丁,我二话不说立马给打好。
   如今,突然发现大街上那些年轻的姑娘子们,专门买开窟窿的衣裤,这是怎么了?想那时为衣裤开窟窿感到尴尬,而今这些开窟窿的衣裤反而成了时尚!尴尬已变成了坦然。
   缝纫机“缝补”了那个岁月的沧桑,“缝补”了我对乡村的记忆和对亲人的眷恋!
  

共 21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缝纫机记忆的故事。缝纫机在以前的年代可是一个稀罕物,那时候谁家拥有一台缝纫机,非常让人羡慕。作者娓娓道来,道出了关于那个年代缝制衣服的往事,缝纫机的出现,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代替了繁重的手工操作。而作者提到的李婶热心帮作者补丁不计回报,非常让人暖心。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繁荣变革,缝纫机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作者依然对它充满思念和感恩。文章朴实真情,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9-15 21:29:50
  正如作者所言: 缝纫机“缝补”了那个岁月的沧桑,“缝补”了我对乡村的记忆和对亲人的眷恋!小说拜读老师真情美文,把小编带入了那些久远的岁月,触动人心。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李孝贤        2018-09-16 08:26:47
  谢谢叶老师的编辑推荐,您辛苦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