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家国天下】村里故事(二则.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家国天下】村里故事(二则.散文)


作者:李孝贤 布衣,257.5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59发表时间:2018-09-18 20:51:53
摘要:进入秋季连绵起伏的毛毛山上,一簇簇金黄色的笈笈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婆娑轻舞,每逢一场秋雨过后,老农们便带上腰食,清早从家中出发,相互喊着:“走哎,拔笈笈走哎……”,他们翻山越岭,散落于满山的沟沟叉叉,双手掠住笈笈杆儿,“蹭蹭蹭”地拔下笈笈,扎成二三十公分粗的股子,下午回家时各个扛着成捆的笈笈……

【晓荷.家国天下】村里故事(二则.散文)
   “芨芨草”的故事
   导读:进入秋季连绵起伏的毛毛山上,一簇簇金黄色的笈笈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婆娑轻舞,每逢一场秋雨过后,老农们便带上腰食,清早从家中出发,相互喊着:“走哎,拔笈笈走哎……”,他们翻山越岭,散落于满山的沟沟叉叉,双手掠住笈笈杆儿,“蹭蹭蹭”地拔下笈笈,扎成二三十公分粗的股子,下午回家时各个扛着成捆的笈笈……
   笈笈草,多年生草本科。杆多叶细丛生。通常生存在微碱土壤中,特耐干旱。它是西北地区常见的植物。生活在祁连山深处下条村的农户家,用笈笈编织的各种农用品随处可见,背篼、席子、框子、草绳等等,用处可大啦。笈笈必须是等到秋季黄了才能拔,由于其根深牢固结实,一般等到雨后土壤松软时拔笈笈就不太费力,年轻人们大多都准备上一双用帆布制作的手套戴在手上拔笈笈,因为它结实耐磨,那些仅仅带着线手套的人,拔不了几个小时便烂了,双手的小指根多被磨烂血流不止,而那些老农们。手上的老茧多而厚,即使不戴手套也无妨碍,他们常常提醒后生们:“拔笈笈要将笈笈攥紧后再拔,不然笈笈在手中滑动必然将皮肤磨烂”。每逢一场秋雨过后,农家后生们便带上吆食,清早从家中出发,相互吆喝着:“走哎,拔笈笈走哎……哎……哎……”,他们翻山越岭,散落于满山的沟沟叉叉,双手掠住笈笈杆儿,“蹭蹭蹭”地拔下扎成二三十公分粗的股子,下午回家时各个扛着成捆的笈笈……
   我的爷爷是生产队里的搓绳高手,将拔来的笈笈搓成绳子需要诸多用具,因为笈笈根部有一层皮需要剥尽,首先必须有一个“刨子”,它是用一块厚厚的木墩上密密地钉上长约十公分的铁钉子,将其挂在墙上,双手拿起一股子笈笈,将根部使劲地在“刨子”上刷,笈笈根部的皮一会儿被刷尽,只剩下光溜溜地笈笈杆儿,然后将刷尽的笈笈杆儿泡在水中大约十二小时,这时将笈笈拿出放在一块石板上,用木质的小榔头将笈笈根部砸劈,这时就可以搓绳子了,抽出三四根将根部用细铁丝扎住压至脚下,笈笈杆儿放在手心向一个方向捻转,当搓到笈笈梢部时根据粗细抽出砸好的笈笈接在中间,如此往返一直搓到几十米,将搓好的细绳子盘成圆圈,第一道手续完工后,再将搓好的细绳子一头拴在一个小小的摇把上,这种摇把和现在手扶拖拉机的摇把相似,不过它很小且摇把头上有一个小勾,那是用来固定绳子头的,如果有两人时,那么一个人转动摇把,另一个人慢慢放开卷在一起的细绳子,等摇把转起吃劲时将那头折过来合二为一,再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摇把,这样一根草绳就成功了,随后再用一小张皮子裹住绳子,来回几次将绳子上的毛刺儿搓尽以防扎手。草绳分两种,一种叫“钎绳子”(较细),一种叫大绳。草绳主要是农户家自用,而生产队里用得绳子一般都是皮绳,其结实耐用且成本高。
   背篼、席子是农家常用的工具和物品,家家户户都有,下条村编背篼、缔笆的高手较多,但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国俊、张国富兄弟俩,小时候离村子北头的那片沙地里种着葫芦,每逢秋季我们总是去地里偷摘葫芦,张国俊老人是专门看葫芦的,沙地的高处搭了一个简易棚,他常坐在那里手里总是不停地编背篼,我们发现他在编背篼的时候基本不管地里的葫芦了,这时我们几个童伴悄悄地爬进地里,捡一个大一点的葫芦摘上就跑,即使他发现也追不上我们,他腿不灵便更不要说跑了……
   有一次他悄悄地蹲在我们常溜进的地方,我们东张西望后便走进了熟路,结果被他发现了,我们不好意思便蹲在跟前看他编背篼,笈笈编制背篼是一个喇叭方形,其编制的笈笈加工和搓绳是一样的,首先编制好背篼地,从四方形处向上折起的数根笈笈条子上横向纵向交叉接编,编制的大小在于何时收头而已,为了结实耐用收头时背篼的上沿必须用笈笈根部。张国富老人是村里有名的“流汤”专家,他说顺口溜出口成章,诙谐幽默,他一家后来由于修建新房和我家做了邻居,一次我背着一个大背篼往自留地里背粪,背得多了背不动,少了走起来那个大背篼左右摇晃着实难受,张国富老人发现了,他说:“这娃的背篼嫌大了,我给编一个小背篼吧”,第三天下午他拎着一个小背篼到我家来了,他还用一根细麻绳穿好了背篼绳子,我连忙说:“七太爷,谢谢您!”,他接着说了一句顺口溜:“这娃个子小来跑得欢,一大堆粪几天就背完”,惹得我们全家人大笑不止……
   “席子”是农家用来晒粮食、铺在炕上的用品,也可用于盖房子时压在椽子上,上面铺上草抹上泥,防雨防风,它和卖的那种用竹子编制的帘子是一样的,不过是用笈笈编制而成的,那时农家人穷,土炕上首先铺一层厚厚地麦草,上面铺上用笈笈编制的席子,然后再铺一条毡,家庭状况好一点的人家毡上面铺一条床单,炕上叠几条用何子布缝制的被子,这或许就是“土炕文化”,其实家乡的缔笆、席子、帘子是一个物品,用途不一样叫法也就不一样,铺在炕上的叫“席子”,用于晒粮食的叫“缔笆”,铺在房上叫“帘子”,缔笆用后卷起来放在闲置的屋内以便下次再用。
   扫把是家家都具备的用品,它的制作需要一个“载撞”和一个直径约十公分的铁环,“载撞”是用杏木或桃木制作,根部较粗且留一处用榔头砸的地方,一头需削得尖尖的,制作扫把时将笈笈根部毛皮刷尽后,用铁环套住根部直至用手力插不进去笈笈为止,然后用“载撞”尖部插入铁环中间,用手举起使劲地将载撞地部往石板上猛砸,直到笈笈梢部散开为好,这时一人将笈笈分成两股,各踩在两只脚下,刚开始时用线绳子将十多根笈笈的根部扎紧,戳入载撞尖部后不能松劲,另一人开始用榔头砸载撞根部处往外捅,随着载撞慢慢退出那股子笈笈便也随之挤进铁环内,如此往返多次直至笈笈再也挤不进为止,将准备好的一根粗约三四公分、长约两三米的木棒使劲地插入铁环中间,然后用一根细细地线绳儿将扫把的笈笈分绊成数股子,这是因为扫起来力不扩散,一把扫把便制作而成。
   包产到户后,村里人利用笈笈制品来赚取经济收入,一只背篼根据大小能卖五至十元钱,一条席子能卖到二三十元,一把扫把卖到十五元左右,那些能工巧匠们编制背篼、席子、扫把等,拉倒大靖市场一眨眼功夫便卖完了,而年轻后生们专门给他们提供笈笈双方获利,由于笈笈产业的发展,村子周围成熟的笈笈再也没那么多了,拔笈笈的人需跑到远离村子十多公里的水泉沟、朱家台、庄浪村以东的石沟屲里等地,笈笈拔了它的根还在,它的生命力极强,所以家乡的笈笈是拔不完的,只是跑的路多而已,而下条村人正是发扬了“笈笈”精神,面对贫困而不畏,不怕苦不怕累,易地搬迁奔富路,不管走到哪里,骨子里的那种浓浓的乡情始终没有忘却……
  
   “金珠玛米”的故事
   导读:藏语称“解放军”为“金珠玛米”,汉语意思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兵,在我的人生长河中,在那个挨饿的年代,积攒着那段难忘的岁月,今天由衷地称一声“金珠玛米”!
   1972年的冬天,村里突然驻扎了一个营的解放军,生产队里的大碾场上,解放军用白灰画成一个个的长方形框框,那些汽车兵用刀子将白灰线裁得整整齐齐,一辆车停一个框排成一溜非常整齐,大约有十多辆车,其它营连分布在中泉子、小山子村,团部设在咱村里,团长及勤务兵就安排在李虎(笔者姑爷)家居住,村子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了,家家户户腾出房间安排了一个班的住宿,每天军号声不断,时长时短、时急时缓,跟电影里看到的军号声一样一样的。每逢下雪后农户的房顶上总是解放军在扫雪,村里道路上的积雪也被扫的干干净净不滑不泥,村里人吃水要到离村子两公里的泉里去挑,农户家的水缸从来就没满过,自打解放军驻村后家家户户的水缸就从来没浅过,解放军决不让农民干自己家的活,他们还帮农户家洗衣服缝被子,给我们洗头理发。他们把训练和劳动相互结合,晚上还要上政治课,住在农户家的解放军每晚都要开“班务会”。村里的水浇地里运肥也被解放军全揽了,生产队里积攒的粪拉完了,有些地里还没运粪呢,解放军分三人一组一辆架子车,几十辆架子车组成了浩浩荡荡地“运粪队”,他们自带的工具有铁锹、洋镐,连刨带挖将大靖峡水库边缘的臭渍泥(也是一种肥料,有助于庄稼的生长)往乱营里的水地里拉……
   村里的军号声也没断过,最盼望、最熟悉、最难忘的还属“开饭号”,那个时候下条村民的生活相当困难,每顿饭几乎都和“山药拌汤”分不开,吃完后还要用舌头将粘在碗里的面糊糊舔的干干净净,我们总觉得吃不饱,村里打碾的场(上场)上是解放军开灶吃饭的地方,分几个灶做饭,而那个“开饭号”一响,住在农户家的解放军每人拿一只饭盒:
   “集合”,班长首先站在院子里大声地喊着,下着口令。
   “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报数”
   “1、2、3、4、5、6、7、8”
   “向右-转,跑步走,121、121、1234……”
   一会儿场上站满了解放军,一个连一个方队,值班的排长集合好全连战士后,分别跑步向各自的连队首长报告(右手敬军礼):
   “连长同志:全连集合完毕请指示。”
   “稍息!”
   这时,值班的排长礼毕后向右转,并发出口令:
   “稍息!”,立刻跑步站在队伍的前面。
   “讲一下……”,只见全连战士“唰”地一个立正。
   连长随后举手敬礼并下达了“请稍息”的口令后开始讲话……打碾场上都重复着这些动作。
   一会儿各连都唱着“开饭歌”……
   “学习雷锋好榜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等不同的嘹亮的歌声霎时传遍整个山村……我们这些孩子们站在场外,看着解放军们吃饭的流程,闻着那股香香的饭味总是不愿离开,大人们每每看到此景总是大声地狠狠地说道:“走,回家吃饭走……”
   我的父亲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团部有一个穿着四个兜军装的军医,不知道啥级别,反正听当兵的说,穿四个兜的都是干部,他是陕西人,常常给父亲传授医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他很喜欢我,见了我总说:
   “小鬼,长大当兵吗?”
   “当兵,我也要穿四个兜的军装……”
   “好!有志气……”
   解放军的“开饭歌”和那股浓浓地饭香总是勾着我肚子里的“饿虫”,一天下午我听到部队的“吃饭号”又响了,看到住在我家的解放军走后,我悄悄都拿了一个碗,藏在主袄子(古浪方言:棉衣)里边走到了场边,看到解放军吃饭了我便把碗拿出来,恰恰那位军医看到了我:“小鬼,想吃饭?来来来,快来……”
   他把我领到了一个灶跟前,对一位解放军说:“给这个小鬼盛一碗饭。”
   一个持勺子的大胡子老兵,给我盛了满满的一碗大米饭后,又舀了一勺子肉菜满满的压住米饭扣在了米饭上面,并说:“小鬼,吃完了再来……”,我狼吞虎咽几下子就吃完了,肚子吃饱了但觉得没尝出米饭的味道,但嘴上多了几个泡泡,那是因为吃的太快了被饭烫的,这也我第一次吃到大米饭……
   不知何因,打那以后住在农户家里的解放军每次吃饭回来,饭盒里都盛着饭菜,倒给家里人吃,父亲总是说:“不要这样,我们自己做饭,不能破坏解放军的纪律……”
   “大叔,您放心地吃吧,这是咱首长的指示……”
   三个月后解放军要走了,全村的人站在大路上欢送着他们,家家户户都煮了鸡蛋,一个劲儿地往解放军的挎包里硬塞着,老人们都流着泪举着手遥送着解放军,我们这些学生娃娃在老师的组织下,在到路边排成队打着腰鼓一直把解放军送出来村子,那位军医临走时送给了父亲一本厚厚地李时珍著作《本草纲目》,这本书我在高中毕业后的一段日子里,总是翻出来看看里面的各种药材图案及药性,还能闻到那种中药的芳香……
   1981年我高中毕业后当兵了,也实现了我孩童时代的愿望。

共 45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两则,叙述村里的故事,叙述生动,内涵厚重,都是作者在农村的亲身经历,有着深刻的感悟。《“芨芨草”的故事》,叙述农村的“芨芨草”,农民用来编织背篼、席子、框子、草绳等等,就有着许多与“芨芨草”相关的故事,文中进行了生活详实的叙述。《“金珠玛米”的故事》,叙述七十年代驻村解放军的故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那是段难忘的岁月,解放军战士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作者孩童时代就树立了当兵的愿望。优美厚重的的散文,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8-09-18 20:57:27
  优美厚重的散文两则,叙述村里的故事,叙述生动,内涵厚重。农村的芨芨草有着许多用途,也有着许多故事。进驻村里的解放军,在作者的童年留下了难忘印象。文中的叙述,都是作者在农村的亲身经历,有着深刻的感悟。感谢赐稿支持,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2 楼        文友:李孝贤        2018-09-18 21:10:33
  感谢编辑老师,您辛苦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