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家国天下】土地庙(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家国天下】土地庙(散文)


作者:匡建华 秀才,1958.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67发表时间:2018-09-20 08:07:56


   土地能生五谷,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因而人们祭祀土地。土地神就源于远古人们对土地权属的崇拜;土地庙是安置土地神(我的家乡称为土地老爷)的场所,当地人们就在这儿祭祀土地神。
   据传说,土地神在神中官最小,且为基层民众信仰,在清江流域的土地庙不仅小,而且造型简单,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庙:没有庙屋,没有修行者,更没有庙产,只有一块一米来高的石碑,左右两块护墙石头上刻着一副对联,上面打有屋顶一样的石块。石碑前的中央放有一个土地老爷石像,连土地奶奶的位置都没有。
   听老人说,在解放前每个村都有一个土地庙,负责管理这一片土地,也是人去世之后行超度仪式的场所。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人都信神的,那时的人大字不识几个,除了没什么文化,经济也十分困难,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没有科学办法来解决,只好请神保佑,求得一个心理上平安。如家里人生病了,就要到土地老爷那儿送点钱,这也让不少算命的人钻了空子。记得在文革期间,我的一位邻居的小孩生病了,颈部长了许多不红不肿的疱,算命的人就说是他去世的姑阴魂来摩了他一下,如果给土地老爷送些纸钱就好了。可正在烧纸钱时被当地民兵发现了,就把孩子的父亲带大队进行了批评教育,写了检讨才算了事。可碰巧的是那孩子的病不到半月就好了,这就让当地人更相信了。后来我学了医学才知道,许多病毒感染都是自限性疾病,不治也会好的,只是许多人不知道而已。
   土地庙在“文革”中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我发现在家乡至今还有两处土地庙保存完好。一处是在方山石林风景区,因那儿曾经贫穷,山大石头多,很少有人去,没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还是那座石头山,经过整体开发,竟然成了4A级风景区,并带富了一方百姓,真是验证人们常说的,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
   去年夏天,我和几位好友来到方山石林风景区游玩,走入上山的大门,四周悬崖峭壁,似刀削斧劈,石林排列成队,错落有致,可谓千姿百态,有的如健笔凌云,如青锋刺天;有的婀娜多姿,如少女含情脉脉;有的横刀立马,像披挂将军;有的像罗汉、玉蟒、走兽……。其中最大的一座立于石林之中,好像又浮于石林之上。只是东西只有一条小道可通上下,且上下海拔相差一千多米。清代当地文人杨正刚诗云:独立控西北,鸟道入云盘。足见其高、其险。
   走进景区,一条通向山顶的陡峭石阶便呈现在眼前。有的是直接在悬崖上开凿的,有的是用条石铺砌;一边是怪石嶙峋的陡壁悬崖,一边是长满花草树木的深沟,沟中是流淌着泉水。它就是那年代东西交住的官道。这条路不知走了多少人,也不知那些地方的人从这里走过,留下的只有早已被脚板磨得光光的石梯。
   走到上山的半路上有一块清光绪年间的石碑,那已不太清晰的文字,多少让人了解个大概。脚下踩着的石阶是当年县府募捐铺设的,从谷底一直延伸向上,向上,直到天柱山。那个年代,可算是功德无量了。如今山顶上还有一个村民小组,从祖上起就居住于此,二百多亩地,几十号人足可以自给有余,又有小径可通上下,而此路正在西边,正呼应了石碑上文字的记载。
   走到上山的路上,路边还有一座土地庙,不是那庙特殊,是那副对联让人吃惊,“善遊此地心无愧,恶过其门胆自寒”。我想,它之所以能保存下来,除了山高皇帝远,很少有外人来之外,那对联不仅没有迷信的味道,而且还有一些现代气息,就连我们的先辈人也感到这里的风景独特,值得观赏和保护。只是雕刻这幅对联的先人还不知道,它对来游玩的现代人还有警示作用。
   另一处土地庙是在红色景点麻池古寨,在土地革命时期,贺龙元帅曾三下长阳,并在这儿成立了苏维埃县政府,组建了红六军,当年这儿可是风生火起的地方,不知有多少土家儿女为国流血牺牲。我们参观完红色遗址群,发现在离当年县政府旧址百步之遥的后面还有一座土地庙。据当地老人讲,土地庙原来左右两块护墙的石头上刻的一副对联是:土发黄金宝,地生白玉珍。横联是:吾土地也。贺龙夫人看后,经过短暂的思索,就将其改为:土豪劣绅土崩瓦解,地痞流氓地磨草光,横批不变。就是这样一改,让原来死气沉沉的对联一下子变得豪情万丈,具有了革命气势。
   小小的土地庙,虽然带有迷信的色彩,但如果仔细研究,其中也体现出先人的智慧。
  

共 17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对于“土地庙”,相信很多年青一代不是很熟知了,所以作者开篇做了简介说明和历史典故。在接下来,作者提到了自己家乡保存完好的土地庙所处的方山石林风景区和红色景点麻池古寨。作者以游历为序,对山石林风景区的景观和土地庙做了细致的描述。正如作者所言“小小的土地庙,虽然带有迷信的色彩,但如果仔细研究,也体现出先人的智慧”。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支持。【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9-20 08:10:33
  民间很多遗留下来的东西都有它的习俗文化,是一份民间遗产,应该得以好好的保护。问好老师,创作辛苦了。期待更多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1 楼        文友:匡建华        2018-09-20 16:01:22
  谢谢叶老师编辑、点评、鼓励!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