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妩媚今朝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今朝散文】家乡,今昔水事

精品 【今朝散文】家乡,今昔水事


作者:雪地梧桐 秀才,236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73发表时间:2010-01-01 18:51:29

自远古时候起的人类文明,刀耕火种沧海桑田演绎了千万年,从近来发现在古猿遗址上看,大都在河岸湖畔落脚,幽谷流水旁活动。由此可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必需的最基本基础条件。在生产力落后的远古,依水而居是唯一的选择。只是后来凿井技术的发展,人们才离开水边,在广褒的平原上开疆拓土,发展璀璨的农业文明,人类从此进入了新纪元。对于水的印象和感触人皆有之。但作为我的家乡——河南林州,对于水在理解肯诠释就显得尤为深刻。
   我的家乡河南林州市(原林县),位于河南最西北端,晋冀豫三省交界之处,巍巍太行山东麓,2046平方公里在土地,山地和丘陵就占去了大部分,且土薄石厚。由于地处内陆,一年降雨量很少,干旱情况尤为严重。境内几条河流都为季节性河流,只有汛期山洪来时,可以看到浩荡的洪水东流。平时皆处于断流的状态,只剩下的鹅卵石铺满河床。根本无法利用于农田灌溉,历史上的林县就是穷山恶水荒蛮闭塞之地,很难养得住人。遇到大旱年间,更是会出现村里十室九空,田野龟裂举目荒凉的现象。沿着铺满落叶的乡间小路攀延而行,村落星罗棋布于大山深处,村口老槐树下常可以看到残缺的断碑,上面记载着“旱,大旱,大旱绝收,河干井枯,人相食”,残垣断壁间似乎还在诉说着久经风霜的岁月沧桑,石碑的字迹记载着当年的久旱无雨地荒人散的惨状,历史也许会也许会落满尘埃,记忆却是如此的触目惊心,震撼着人们的心田。
   修建红旗渠是一件伟大的壮举,她不仅仅是一座让人仰望的浩大工程,更主要的是彻底改变了林县的缺水现状。使得昔日久旱不毛之地,变成了适宜人居住的环境。1960年,林县县委决策,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引来漳河水。以一种重新安排河山的雄心壮志,愚公移山的执着信念,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走向茫茫的太行山深处修渠。时值国家正是闹饥荒的岁月,有心援助无力资助,林县人民以一县之力,自筹资金自制工具克服重重困难,历时十年,终于修成了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渠网纵横覆盖全县,大大的改善了用水现状。修建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百余名烈士长眠于深山中,英模的事迹广为流传。悬崖凌空除险,妇女抡锤打钎撑起半边天……许多典型的劳动场面出现在修渠的现场,组成了一道道雄壮瑰丽的建设风景线。
   从资料上看,全县农田全部靠天吃饭,遇到风调雨顺之年还能收获亩产400余斤,可以足粮饱食,遇到大旱之年,只能收回籽种,忍饥挨饿度日。实在没有办法,有时需要靠政府的救济粮来过活。这还是幸运的生活在新社会,解放前的遭遇就更是苦不堪言,我的父母就是从那时候苦熬过来的,遇到大旱之年,田野百里皆为焦土,田亩麦苗稀疏麦株枯黄,高不过一尺,麦粒干瘪不甚饱满。地主存活幸好还有存粮,却也不忘记收租收粮,可是就是苦了穷苦农民。家穷断粮户户断炊,实在饿得不行,就吃树皮挖草根充饥。结果是弄得树木皮剥杆裸。实在饿的慌,就吃观音土,结果搞的肠胃不畅,常有人因此致死。凄风苦雨的旧社会,忍饥挨饿衣不裹体的穷苦人啊,真可谓天道无情,视大地为尘土,人道丧失,阶级仇恨似海深。雄鸡一唱天下白,全国解放换了人间,才有了英明的政府领导河决策。修渠引水,造福家乡百姓。修渠后的农业灌溉大为改观,渠网密集畅通配套工程完备健全,毛渠斗渠犹如毛细血管布满田野阡陌,囊括了全县的山野沟壑,渠水通过渠线流入田地,像是甘露琼酿滋润久旱无雨的土地,一朝渠水来到,从此荒野也敢称江南。翻开老照片,穿越时空感受当时胜利通水的场景,会场上红旗招展迎风飘扬,万人空县,不远百十里汇聚红旗渠畔,锣鼓喧天逢盛世,旱船遍地跑,秧歌扭的欢,渠水奔涌倒影着青山人影摇曳……这般喜悦之情,只有久旱千年的偏僻之地的人们才会有此体会啊。
   有了水浇地后的庄稼收成大增,亩产约800多斤,是以前的2倍,自此农户粮丰囤满,实现了自给自足,彻底结束了靠国家救济的历史。人们再也不用为缺粮少食而忍饥挨饿,愁苦不堪了。曾经贫瘠、干旱的一片荒凉地,历史上习惯于逃荒要饭的地方,连兔子不拉屎,野兽饿也跑了的穷山恶水,哪里会养住人啊。新社会,政府体恤民情为民着想,领导组织建成红旗渠,把家乡改变了摸样,有了水浇地,就有了生活的保障,家乡自此成为了宜居的环境,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温饱是生存之本啊,红旗渠就是一条生命渠、母亲渠,给了家乡一次重生的机会。从此人们开始安居乐业,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重复着生活。这种平静安稳的生活,对于历尽久旱逃荒要饭的乡亲们来说,已经是一种奢望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融化了坚冰,消除了十年浩劫的阴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遵循社会规律谋求发展之路,搞活经济天地宽阔,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都在立足本身思寻着脱贫致富之路。路在何方呢?路就在脚下,修建红旗渠时锻造出大量的能工巧匠,掌握了各种土建技艺,正好拾起当年的修渠时的收益,走出大山迈向全国,大搞建筑业产业。瓦刀飞舞抹泥上墙,平地竖起高楼,当年的修渠匠人,今日的建筑工。不愧为修过大渠的人们,精湛的技艺,可靠的质量,赢得来声誉,创造了红红火火的建筑业,并成为家乡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做好一项事业,往往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这种良性发展模式,使得家乡摆脱了缺水的困扰,告别贫穷的生活,走上了富足幸福的康庄大道。
   现在的家乡,建筑业红红火火农民增收有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丰盈集体经济,市场繁荣流动带动经济发展……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发展前景似繁花氤氲一样的锦绣。这一切都是在解决了干旱缺水、贫瘠穷困的基础上,才得以顺利发展壮大的。温饱问题的成功解决,为建功立业拓展业务创造了条件,使得人们可以不在为此而劳苦奔波,省出时间来腾出精力来搞活经济。回想着往昔的苦难,陶醉在今朝的幸福中,遭遇和经历真是冰火两重天,心中无限感慨。
   红旗渠在家乡的山谷沟壑间蜿蜒连绵,如玉带缠绕倾泻人间,更是一座丰碑铭记人们心田。红旗渠水温润了家乡粗犷贫瘠的土地,渠水流动灵性,使得昔日荒蛮之地多了份清丽飘逸的风情。烟雨江南的流水小桥是一番诗情画意,家乡这种质朴厚重中糅合进一抹清新靓丽色彩是另一种神韵。红旗渠畔常有来此观光消闲的人们,或心存怀古幽思之情,或寄情于山水陶醉,或感悟修渠的岁月。一种淡定从容的心态,缓步行走览胜。岸畔树木在一岁枯荣中繁芜与凋零,一块块渠石凝郁着历史的沧桑,记载着过往的岁月,笑看着今朝幸福的时光。高山承载着渠水流淌,渠水依附着高山滋润山野的青翠郁葱,孕育家乡的土壤田园,收获着生活的希望。万物相互链接支撑,演绎着大自然的万千气象,维系着生物链的和谐圆满。红旗渠,家乡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渠。她的精神必将感动世代子孙万古流传,世代子孙也都会在她的庇佑下继续着美好的生活。
   水是生命之源,维系着人类的生存。惶惶五千年的历史,治水的历史始终贯穿其中,大禹治水的故事世代流传,疏通航运漕运变水灾为水利,历朝历代都把治水用水作为执政的主要内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造了众多的水利工程。现在的水利事业更加发达,三峡、小浪底皆为世纪工程,保护着国家水利安澜无患。家乡的红旗渠,作为地方的水利工程,造福了家乡人民,也是国家水利工程的组成部分。红旗渠的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鼓励起斗志修建成红旗渠,造福了后来人,必将在以后的岁月里继续发扬广大,激励着人们走向未来的美好生活。

共 297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自古以来,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业绩勋垂;新中国建立,谁不知道林县红旗渠?没想到这是作者的家乡。而今新时代,那条凝聚着人们血汗与智慧的救命的长渠,更发挥了经济建设的血脉作用;据说更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景点,盛观空前,在优美的笔下,已经有令人欣慰的领略了。【编辑:曲新同】【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002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诗梦        2010-01-02 08:38:28
  细腻的笔触,行云流水的文字,让我们领略了红旗渠那质朴厚重的神韵,欣赏!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