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闲话草原石人(散文)

精品 【菊韵】闲话草原石人(散文)


作者:鹏鸣 举人,4059.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69发表时间:2018-09-26 07:37:36


   一
   在新疆北部以及沿天山一带的草原上,有不少的石雕人像。它们数量众多,广为分布,质地不同,形态各异,它们年代久远,历尽沧桑。它们是新疆大草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见证了早期游牧民族辉煌的历史,是一种神秘的象征。
   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游牧民族,对这些草原石人也许是见多不怪,谁也没有深究这些石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有的甚至认为这些石人是“天神”,是“天外来客”。及至这些石人被外地来的人发现并传播开去,就立即吸引了历史学家、考古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研究兴趣。
   尼勒克县文管所就征集到一尊石人,此石人为全身雕刻像,高90厘米,宽28厘米,是利用一块天然砂岩石雕刻而成。从整个造型看,石人为一女性造型,大眼睛,小嘴,脑袋较长,一手执酒杯,自然弯曲向下,一手自然下垂,腰部有一线,像是束身之物。两腿分开直立。从全身比例看,腰部最长,腰部以下约30厘米。雕刻手法属于阴刻,头部、手臂、腿部为原石面,其他部分凹刻。雕刻线条精细,特别是手指部分,纤细的手指给人一种动态美感。
   1995年5月,在尼勒克县科克浩特浩尔蒙古族乡巴尔盖提河西岸的山前坡地的农田里,出土了两尊石人,是被农民犁地时的犁铧挂出来的,其中一尊非常完整,另一尊残缺断裂。那完整的一尊刻痕十分明显,与那些历经千年风霜雨雪或因人为破坏而面目模糊的草原石人不同,大概是在它立在那里不久就倒下埋在土里,所以面目保存完好。这尊石人提供了许多信息,如他的相貌特点、服装、所属民族、凿刻工艺等等。另一尊残缺的石人是半成品。
   那尊完整的石人通高130厘米,肩宽30厘米,通体圆雕,头戴宽边平顶帽。上眼帘、眉毛、额头缺失。脸呈长方形,脸颊丰满,细长的丹凤眼眼角上翘,雕刻有眼珠,鼻梁狭窄而直,凿有鼻孔。上唇胡须厚实曲翘,呈八字状,嘴唇紧闭。双耳浮雕,戴有耳环。帽子下裸露的鬓发梳至双耳后。身着无领长袖左衽长袍束于腰后。右臂屈至腹部,手执一个高脚杯;左臂屈于腰部,手做握短刀状卡于腰带上。腰带上凿有许多扣眼,右边挂有一个小荷包。
   眼下,新疆发现的石人有200多尊,主要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准噶尔西部山地草原。阿勒泰地区是我国草原石人最丰富的地区,已发现80余尊。最高的石人通高3.1米,露出地面高2.7米,最矮的石人露出地面高0.6米。
   伊犁目前发现的草原石人有30多尊,除察布查尔县和伊宁市外,各县都有发现,其中昭苏县为最多,保存也最完好。昭苏草原石人中最有名的是县城东南5公里草原上的小洪纳海石人,这尊石人高230厘米,头35厘米,身宽50厘米,面朝东,头戴冠,背后披有发辫,其下颌和胸部遭到毁坏,唇上还存有八字胡的右半撇,右手握酒杯贴于左胸,左手下垂握刀,腰下至腿刻有古代民族文字。研究认为,是古代粟特文字。新疆草原石人身上刻有古代文字的仅此一处,十分珍贵。
   这些石人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人刻的?是哪个民族或部落的文化遗产?这些来历不明的石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游人的兴趣,而考古界、研究历史的学者们也在积极探讨这些石雕作品的“来龙去脉”。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彻底揭开这些文化之谜的谜底,不过,学者们正在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相。
  
   二
   这些石人都是用整块的岩石雕凿而成。
   从外形来看,大都是全身像,头部、脸型和身躯雕刻得生动逼真。在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温泉县境内的草原上发现的阿尔夏提石人,就是用一整块白沙岩石雕凿而成的。其头部雕凿出一个宽圆的脸庞,一双突起的细长眼睛和高高的颧骨,上唇有两撇八字胡须。身上雕凿出翻领大袷袢,腰部束一根宽腰带,右手拿一只杯子举在胸前,左手按着一把垂挂在腰际的长剑。脚部刻画出一双皮靴子。石人的脸部表情严肃,仿佛是威武的将士在保卫和巡视着周围的草原。
   经考古研究,阿勒泰地区在青铜时代已出现了墓地石人,有萨木特和喀依纳尔两个类型。萨木特石人类型以青河县萨木特墓地石人最典型,其特点是只注重表现脸面器官,圆形脸面,圆眼。鼻子呈三角形,翼部宽,平切底。颧骨明显,大嘴。喀依纳尔类型石人则以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乡喀依纳尔墓地石人最典型,石人不仅雕刻出了脸面,有的也雕刻出了手臂。石人明显程式化,缺乏写实。圆形或桃形脸面,圆眼,方直鼻,小嘴,肩胸部饰三角纹。
   阿勒泰地区也发现了铁器时代的墓地石人,主要有4个类型。喀拉塔斯墓地有男、女两尊并列的石人,皆立于墓葬的东边,面向东。石人仅雕刻出了脸面。男性石人居左,以剪底法显示面部轮廓,嘴比较大,鼻直,平切底。女性石人居右,以浮雕表现面部轮廓,小嘴,小眼睛。阿贡盖提草原上的石雕人像,都是选用整块岩石雕凿而成。从外表来看,有的雕凿了全身人像,头部、脸部、身躯生动逼真,线条明快。有的佩戴的饰物件件可数,造型细腻。而有的仅仅是一块大石头上浅浅刻画出几条细线,粗略地显出脸形的轮廓。这里石人像最高的有3米多,最矮的也有六七十厘米。服饰的衣领多呈圆形,胸前左右各有一个圆形铃状物,衣领相接处有锯齿形状浮雕物。有一尊石人,脸和眼部都是圆形,方直鼻,小嘴,胸前饰三角纹。还有一尊是武士石人,左手握刀,右手做托杯状,腰带雕刻精细,右侧垂以圆形的袋囊,刻有八字胡,风度威严。
   在新疆草原上分布最多的是武士型石人。武士型石人的特点是面部个体特点非常明显,腰部雕刻的有腰带的带扣,腰上还挂着刀,手执物品有兵器、杯、钵等。此外也有女性石人等类型。
   据考证,在我国,由于现在生活在石人分布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都没有立石人的习俗,因此,石人的族属应该是古代民族。在中国北方草原的历史上,曾先后生活过东胡、塞种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等游牧民族,这些民族长期处在频繁的迁徙和战争之中。那么,谁才是这些草原石人的主人呢?当时人们雕刻这些石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呢?这些石人又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为什么人们会于公元1000年前后突然终断了这项已延续了近2000年的传统习俗呢?
  
   三
   当前,学术界最主要的观点已经形成,那就是新疆的草原石人属于突厥石人。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对新疆伊犁考察时发现了几尊石人,经过初步研究之后,他第一次提出了新疆草原石人就是突厥石人的观点。突厥,从公元6世纪中叶建国,到9世纪中叶灭亡,前后历时280余年。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蒙古国和我国新疆发现的众多武士型石人,是突厥汗国留在草原上的唯一历史见证。
   公元6世纪中叶至9世纪是草原石人的兴盛时期,分布比较广,具有代表性的是乔夏类型石人。乔夏类型石人是典型的武士型石人,多为圆雕,表现出了头、颈肩、两臂及服饰,雕刻了髭。右手或做托杯状,或作执杯状,左手握刀或剑。腰带雕刻精细,带下右侧,往往垂以圆形袋囊或磨刀石等。短刀一般斜佩于下腹位置,不少的呈横佩状,长刀一般是斜佩。有的石人短刀、长刀齐佩,很具大将风度。这一时期的石人主要是突厥石人,史书记载,突厥阙特勤死,中原皇朝“诏金吾将军张去逸、都官朗中吕向赉玺书入蕃吊祭,并为立碑。上自为文书,仍立祠庙,刻石为像,四壁画其战阵之状”。
   历史文献中对石人的称呼有许多种,比如翁仲、巴巴、巴力巴力、杀人石等,不同的称呼对石人就有着不同的解释。
   我国最早发现新疆草原石人的,是清朝末年的地理学家徐松。他在《西域水道记》中记载了在伊犁河以西发现石人的经过,并怀疑是古代军人墓葬的附属物,与唐代昭陵前的石翁仲一样。
   翁仲是传说中的巨人,《淮南子·汜论》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在临洮这个地方有一个巨人,身高五丈,脚有六尺,人们按照他的形象,用金子铸造了一个塑像称为翁仲。后来人们把铜像或墓道石像都称之为翁仲。
   通过对石人所在周边环境的调研,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在原野上分布的石人身旁或身后都有用石头圈子围就的大土堆,很明显像是一座坟墓。因此,要揭开石人身份之谜底,人们的目光首先集中到了石人身旁或身后的墓葬上。可是,由于历史上游牧民族的葬俗本来就很简单,再加上年深日久多种因素的破坏,要找到保存完好的石人和墓葬十分困难,也就是说很难找到石人与墓葬有直接联系的证据。这给鉴定石人身份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研究人员在野外寻找考古证据的同时,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后,发现《周书·突厥传》载,突厥人死后要“于墓所立石建标”,这说明古代突厥人有在墓地立石的风俗。但这个“石”是指石人呢,还仅仅是指石块?在《北史·突厥传》《隋书·突厥传》中有一段详尽的记述,说突厥人尚武好战,死后要“图画死者形仪及其生时所经战阵之状”。也就是说,突厥人墓地立石之上刻画的正是墓主人的形象。突厥战士生前杀一人,死后则在墓前立一石,有的成百上千,以此来昭示突厥武士的显赫战功。这就是所谓的“杀人石”。
   另外,蒙古国在对一系列立有石人的古墓葬进行挖掘的过程中,出土了一些带有铭文的石碑,碑文中明确地记载着这正是突厥贵族的墓葬。由此断定,草原石人系突厥人所为。
   那么,突厥人为何要在石头上雕刻已故者的形象呢?它有什么象征意义呢?现代人又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呢?
   从突厥石人的造型来看,多为一手执杯、一手仗剑的武士型石人。对此,专家解释说,石人仗剑,代表的是突厥人尚武的风俗。对于一手执杯的现象,学术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一是认为这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另有人认为杯子的含义仅仅就是酒杯。因为石人代表的就是死者本人,它也和活着的人一样,正在参加追悼自己的丰盛酒宴。依照这种解释,石人应该具有通灵的作用,即人死之后,他的灵魂也会依附在石人身上,只要石人不倒,他的灵魂就不会消失。此外,在突厥石人中还有极个别的双头石人造像,专家对此解释为,当本部落的一个首领死后,他的族人会偷偷将敌对部落墓地的石人破坏掉,然后刻上自己人的形象,表示对敌人的永远征服。
   从突厥石人的形象来看,有的是高鼻深目,留着浓密的胡须,近似波斯人;有的脸形明显属于蒙古人种;有的则显出欧罗巴人种的特点。因此可以说明,突厥人可能不是专指某一民族,而是由不同民族组成的联合体。
   从突厥石人的存在年代来看,早期的石人大多雕琢细腻,后期的突厥石人则简单多了,仅以阴刻的方式勾勒出双臂的轮廓。到了大约公元11世纪前后,就再也没有突厥石人了。专家认为,突厥在与唐帝国的连年征战中,屡遭重挫,被迫西迁。其间,在与新兴的阿拉伯帝国的频繁接触中,开始接受伊斯兰教义。伊斯兰教是禁止偶像崇拜的,突厥人原有的刻画人形的习俗也在被禁之列,所以后来的石人便为更加抽象的石块所代替。如受突厥人的影响,直至近代,哈萨克人的一些部落仍沿袭着用石块砌墓的风俗。
   有人认为,那些高大的柱石、鹿石,包括石人,都是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生殖崇拜,从母系氏族社会的中后期就开始了。西域先民的生殖崇拜,大都表现于早期人类的岩画、雕刻、随葬品,以及远古的传说中。男性生殖崇拜,从父系氏族社会开始,逐渐取代了女性生殖崇拜。说明当时在草原上,男性在抵御外族入侵、狩猎游牧和社会生活中,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它象征着权力和尊严,象征着繁衍和兴旺。
   后来,由原始的生殖崇拜逐渐演化为祖先崇拜。西域古代民族的祖先崇拜,集中表现在丧葬和祭祀仪式上。从新疆草原墓地石人的演变也可以看出,在青铜时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对男女始祖的崇拜是并存的。而到了隋唐以后,就再也没有女性石人出现了,突厥人雕刻的武士型石人当中,就没有发现一尊女性石人。
  
   四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那些石人是古代人认为的“通天石人”。
   在广袤草原上所发现的石人远远不止武士型石人这一种类型,上个世纪60年代在荒原深处发现的切木尔切克墓葬群及其中存在的大批石人,雕刻手法具有简单的程式化,男女兼有,表情质朴谦和,大多是秃顶没有任何发饰,且嘴部和下颚有较大的空间。部分石人的面颊上刻有三角状饰纹,颈部还有一些装饰性条纹,最主要的特点是这一类型的石人均手握镰刀。从出土的其他文物看,最显著的是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刻有水波样弧线纹的橄榄形陶罐。专家们综合以上发现认为,切木尔切克古墓葬群是不同年代墓葬的组合,其中的一些墓葬,与生活于隋唐时代的突厥人至少存在上千年的差距。因此可以断定,这类石人绝非突厥人的遗存。
   那么,在3000多年以前,又是谁在坚硬的石头上留下了自己的雕像呢?在中国早期古籍《庄子·逍遥游》中记述了称为“穷发国”的极北之国,而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几乎同时代的著作《历史》中也说到在阿尔泰山下居住着一种“秃头人”。文献中的“秃头”、“穷发”意思相近,很可能是同指某个民族不留发辫的习俗,而这些石人恰好秃顶。此外,希罗多德还描述“秃头人”长着“狮子鼻和巨大下腭”,这与石人的嘴部和下颚的形象也相吻合。

共 679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随着作者的笔锋来到新疆北部的草原上。不时有一尊尊雕刻精美逼真的石雕人像进入读者们的视野。但是这些石人来自何方?是谁人所为?是哪个民族或部落的文化遗产?学术界至今还没有彻底揭开这些文化之谜的谜底。这吸引了文化、考古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研究兴趣。 这些石人都是用整块的岩石雕凿而成。从外形来看,大都是全身像,头部、脸型和身躯雕刻得生动逼真。根据硏究考证,年代距离人们最近的,就是类似阿尔卡特石人这样雕刻成武士形象的突厥石人。草原石人形态各异,雕刻或精美或粗犷的石人。他们默默而立,见证了横跨新疆的亚欧大草原几千年来的,风云变幻。作为新疆的古代先民们,他们都已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都曾在这辽阔的大草原上创造了绚烂的草原文化。草原石人是以石材为主雕刻的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像。是新疆草原上的一大历史人文景观,石人与墓地有关。或是随葬于墓中,或者守护在墓前,面向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是可以重新唤起生命意识和力量的地方。来草原旅游的人们把草原石人看作一道独特的风景。作者老师富有想象力的解释使这些石人更加生动别趣起来。感慨作为新疆的古代先民们,他们都已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都曾在这辽阔的大草原上创造了绚烂的草原文化。鹏鸣老师细腻的笔墨,情节生动形象,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衬托物壮情,更增加文章的厚重感。这篇文章在很多“细节”上处理得好:开头写得好,情感丰富,入题快捷。每节个层次中都焕发出文采的深度与厚重。再者结尾写得好,好像是不经意的一句,其实在结构、在情感、在主旨上都有深邃之感。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它中间的“波澜”读者自然体会。激赞深度好文力推共赏!【编辑:素心若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927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18-09-26 08:11:50
  提笔注入激情,落笺便见真功。处在历史底蕴与现代文明交汇的垭口,感受苍凉与繁华交错的过往今昔,游记散文,写意现场,通过身临其境的所见所闻,来激情讴歌塞外草原石人以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同时融入民族情感,表达出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由衷赞叹,并充满自豪,毫不掩饰地展示出受此感召、激励的个人情怀。深度好文读后启迪,学习了!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2 楼        文友:青涩治愈        2018-09-29 21:56:57
  欣赏佳作,拜读学习了,问好秋怡
文风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