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家国天下】村里的故事(三则)

编辑推荐 【晓荷·家国天下】村里的故事(三则)


作者:李孝贤 布衣,257.5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72发表时间:2018-09-27 20:16:19
摘要:“娃们,慢一点,这样跑会挣下得……”(古浪方言意思是会把人的肺功能破坏了),地里有专门散灰的,散灰也是一门技术活,要将灰散匀,这样庄稼的根部才能充分吸收肥料的营养。我们为了多挣工分,还是如此往返地背灰,每个人脸上布满了灰尘,只有一双眼睛是黑黑的,嘴里的牙齿是白白的,鼻子里擤出来的都是泥糊糊,那个时候根本就不戴口罩,一天下来,我们将一个大大的山灰堡背完了,晚上去记工分时,张先专门在“劳动记工手册”的姓名下填写了我的名字,当日我们的工分“24”分,还盖上了他红红的印章,我们高兴的不得了……

【晓荷·家国天下】村里的故事(三则)
   一、背山灰的故事
   山灰是一种很好地有机肥料,将潮湿的山土用铁锹挖成疙瘩并垒成长长的梯形土土垒子,然后引然烧成,春种前将其散于旱地,若遇雨水广年,庄稼必然丰收。
   --题记
   人民公社时代的生产队,村民们以挣工分获取一年的报酬,那时一般情况下一个壮劳力每天出工获得的“工分”为“12”分,除了农忙时的“包工制”下,每天的工分有“12”分会变成“24”分或更多,我的家里只有父母出工养活着一家六口人,而每逢年底生产队决算时我家都是“短欠户”,所谓“短欠户”就是倒欠生产队的钱,需要给队里缴清欠款才能获得一年生产队分给家里的粮食等等,每天下午饭后我们这些孩子们都要拿着“记工手册”到生产队院子里记工……
   “记工了——记工了——”
   下条村生产队的记工员是张先,他每天晚饭后一出自家的门,就大声地喊叫。我们听到这个喊叫声,赶忙拿上劳动记工手册到生产队里排队。别人家里的记工手册上是几个名字,因为他们劳力多,我家里的劳动记工手册上只有母亲的名字,因为父亲是赤脚医生,他的报酬在中泉大队所属的三个生产队分摊,所以不予记工。
   工分记完后,我们几个年龄相仿的童伴,便在生产队门外的大粪堆上玩耍,因为即使摔了也不会绊得太疼。记得最深的是玩的上高楼游戏,八九个孩子分两组,每组将一个人撑在上面,两脚分别轮换站在下面人肩膀上。看哪一组坚持时间长,输了的一组必须背着赢了一组的人在场上转圈圈。背不动的就要承诺将自己最好的玩具,画册等借给赢了的人玩一天或看看。那个时候,我们喊对方从来不叫大名,直呼小名字,我们几乎都抢着要“尕来”。因为他个子小重量轻,他也每次都愿意和我们一组,我们一组搭配的人就是我的几个叔叔或爷爷,领头人是“秋葫芦”(李宗明小名字),他个子高力气大。李学武(笔者叔,现为国画家,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青海彩陶文化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古玉研究会会员。小名字就不说了,呵呵呵),他年龄比我小4岁,即使输了我也不让他背,就想借他的“铁环”滚一天,他的铁环是村里最好的,铁环上还套着几个小小的环环,滚起来“擦啦啦,擦啦啦……”的响声很好玩,我们都羡慕他的铁环,当然有时我也缠着他,让他把铁环借给我玩玩,他从来就没推辞过,因为我是他侄子,我滚铁环的技术就是从他那儿学得。
   一天晚上玩罢游戏后,我的叔叔们提议要给家里去挣工分,说这是去朱家台(地名)比以往多,因为我们都是“短欠户”所以我们一直表示赞成。
   翌日星期日,我们背着家里最小的“背斗”(用笈笈编制),在妇女队长俞从桂的带领下,带着午餐(炒面)步行到离村十多公里的朱家台,上灰的都是妇女,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孩子,每次只能背四五锹的山灰,往地里倒灰是下坡路,我们每次都是跑着到地里将山灰倒下,俞从桂队长总是说:
   “娃们,慢一点,这样跑会挣下得……”(古浪方言意思是会把人的肺功能破坏了),地里有专门散灰的,散灰也是一门技术活,要将灰散匀,这样庄稼的根部才能充分吸收肥料的营养。我们为了多挣工分,还是如此往返地背灰,每个人脸上布满了灰尘,只有一双眼睛是黑黑的,嘴里的牙齿是白白的,鼻子里擤出来的都是泥糊糊,那个时候根本就不戴口罩,一天下来,我们将一个大大的山灰堡背完了,晚上去记工分时,张先专门在“劳动记工手册”的姓名下填写了我的名字,当日我们的工分“24”分,还盖上了他红红的印章,我们高兴的不得了……
   从那以后我们这些童伴们只要听到包工制,我们都会组成一个组,抢着挣工分,而每年的秋收,或割麦子(水地)或拔田(收旱地里的麦子),我们的记工手册上都会出现“24”、“36”分的工分……
  
   二、“号信弹”的故事
   1967年到1969年初中苏军队双方在边界上的若干地方,比如乌苏里江上的七里沁岛和珍宝岛,不断发生巡逻队冲突,从对骂到推搡、棍棒武斗等。从1968年开始中方准备在中苏东部边界进行武装行动。1969年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批准之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部署3月在珍宝岛进行“珍宝岛反击战”,为在4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定基调。1969年3月2日苏军发现中方有人上岛,便派出边防巡逻队上岛驱逐对方,被中方伏击,打死打伤数十人。3月15日和17日,中苏双方的边防部队在此再次发生武装冲突。苏军动用了坦克、装甲车、飞机和当时的“秘密武器”“冰雹”火箭炮。解放军使用了反坦克炮、无后座力炮、40火箭筒等轻武器和岸上的纵深炮火。双方都声称是对方蓄意挑衅,先开火。其后中方打退了对方的进攻,战斗之后中方控制全岛。中方伤亡比对方少,这次战斗中方称为“珍宝岛保卫战”或“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自珍宝岛战役结束后,我国与美国、原苏联关系均紧张,在“打倒美帝苏修”的口号下,全国各地掀起了民兵军事训练的高潮,我们下条村和中泉子、小山子村为一个大队——中泉大队,大队部就设在我们村。民兵连长是我村的李宗龙,那时的他身材高挑,非常干练,虽然没当过兵但他的军事素质非常高,队列、匍匐前进,口令下达、示范动作在我们横梁公社来说也属一流,大队民兵常常搞紧急集合,那时我们这些十来岁的孩子看到民兵训练时,就跑去看热闹,一次全大队民兵在大队部紧急集合后,我发现中泉村的马正明(退伍军人)的背包打得非常好,他的背包是退伍时带回的军用被子,方方正正,一面还夹了一双军用胶鞋,放在地上还可以当“凳子”坐在上面……
   还有一次在我村孙家河上红弯地里全大队民兵集中在此打靶,时至中午我村民兵张祺由于紧张,“砰”的一声枪响,面前冒出一团尘土,原来张祺将子弹打在了自己的前面,当时就有人编了一句“流淌”(即顺口流)“晌午了,张祺的子弹打在前面了……”。那时的民兵训练是常态化,人们的觉悟和战备意识也非常高,村上发现陌生人怀疑是特务,要报告给大队和公社,公社里长住着县人武部干部,有时在紧急集合时或电话通知、或发射信号弹,一天夜晚,在我村的西屲梁上空突然出现了红色信号弹,村民赶忙跑到大队部给时任大队干部的我村村民张丰年(时任公社党委委员、兼任横梁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报告,说“西屲梁上发现了信号弹”,张丰年赶忙拿起手摇电话向公社汇报,在汇报时由于紧张,将“信号弹”说成了“号信弹”,打那以后村里人把“号信弹”这个词就变成了张丰年的绰号。其实“号信弹”是一种精神,它折射出了当时环境下人们对于“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国防意识观,显现了当时我国国防及战备的紧张形势。
  
   三、“张堂爷”的故事
   在古浪至今仍流传着的一句歇后语:“趸者张堂爷家的门上了”,这句话的意思是某件事的发生出于人们的想象之外。但大多古浪人不知这句话出自何处,有何典故?
   30年代初,下条村民以种植鸦片(罂粟)为主谋以生计,每到夏季村里到处开满各种颜色的罂粟花,姹紫嫣红分外妖娆,下条村就是一个花的海洋,因当时的气候环境和土地的条件,下条村种植的鸦片纯度高深受吸食者的青睐,故此下条村民的经济收入算是丰厚,村里人家将子女送去外地求学者甚多,故而文人墨客、举人秀才闻名乡里,及或是未读书不识字的人耳濡目染也能出口成词,甚至将《三字经》、《道德经》等背诵的滚瓜烂熟,最为出名的便是张堂爷的侄子张国富,人称“溜淌客”,溜淌亦称“顺口溜”,然因当时大靖处于丝绸之路地带关内外流于此地的商贾甚多,其中下条村民的鸦片交易甚是活跃,是带动当时大靖经济的主流,为此古人称大靖集散之地乃“俊极天市”,周围几十公里外的村子在外人看来都称为大靖人,下条村人即使在外地经商或某官者以及文人墨客均称为大靖人,至今古浪东南一带居住的村民到外地也会自称“大靖人”……
   张堂爷者是现居住于下条村村民张元、张庆兄弟俩的爷爷,村里人称他为张堂爷,张堂爷家土地在村北,那一大片土地村里人称张家地弯,这年的秋天张堂爷种植的鸦片多,眼看已进入取汁收获期,村里人自顾不暇,张堂爷只能雇佣外地人来收获鸦片,一日一孕妇留滞于此受雇于张堂爷,她很吃苦干活也干的细致,深受张堂爷的赞赏,收获接近尾声,这日一大早此孕妇说:
   “堂爷,我今天可能出不了工,怕是这几天要生了……”
   “没事,今天再加紧干一把,明天给你结账……”
   张堂爷心想谁知道你何时生娃,就差这一天?
   孕妇拗不过张堂爷正常出工了,时至午时孕妇肚疼难忍,急忙往张堂爷家赶,刚到张堂爷家的门前,孕妇已将孩子生了下来……
   此事经下条村溜淌客们诙谐的宣传,“趸者张堂爷家的门上了”的歇后语就此而生流传至今……
  

共 34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农村永远都有独特的故事,对于农村人来说,农村的那些经历永远是生命的一道烙印。这篇文章分为三个章节,围绕农村分别以不同的视觉剪影出来了不同的生活。第一章节背山灰的故事,讲述的是那个集体合作社年代的生活,关于作者与同伴在生产队门外的大粪堆上玩耍的趣事,关于记功分的种种……而在“号信弹”的故事里,作者讲述了我们国家当时所面临的严肃国际环境,因此才有了全国各地掀起了民兵军事训练的高潮,作者的家乡也不例外,那时的民兵训练是常态化,村孙家河上红弯地里全大队民兵集中在此打靶……“张堂爷”的故事,讲述的是现居住于下条村村民张元、张庆兄弟俩的爷爷,村里人称他为张堂爷,他种植的鸦片,请了一个孕妇来不及去医院生产,将娃生到了张堂爷家的门前,因此就有了“趸者张堂爷家的门上了”的歇后语。全文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9-27 20:18:36
  作者的文充满趣闻轶事,也是当地历史宝贵的资料。记录下这些是很好的纪念,也是很好的珍藏。问好作者,感谢赐稿,创作辛苦了。期待更多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李孝贤        2018-09-28 18:18:21
  谢谢编辑叶华君老师!辛苦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