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村庄的河流(外二篇)

精品 【浪花】村庄的河流(外二篇)


作者:满山红叶 探花,18613.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93发表时间:2018-09-28 08:55:53


   一、村庄的河流
  
   那天回老家,父亲挽着裤脚,趿拉着一双塑料拖鞋,扛着铁锨镢头正准备去开掘清水河。父亲兴致勃勃地说,“你也参与一下,毕竟是喝着清水河的水长大的。”我二话没说,换了衣裤鞋子,随父亲到了偎依在村口的清水河。
   此时,午后的阳光照耀在河面上,河有些憔悴,仿佛病态的林妹妹。促狭的河流露出浅浅的水位。大片干枯的河床爬满青苔,水藻还有杂草。岸边歪斜着一行垂柳。已经有二十几号人,举着铁家什,在听现任的村民组长梁二叔宣讲政府下达的红头文件,保护地方生态平衡,重修河坝水利工程,第一是杜绝雨季河流水位上涨,淹了河两岸的几百亩稻田和谷物。二是,剔除这几年沿河居民乱扔的生活垃圾,恢复清水河原始风貌。
   三是为南家村四百户人的日常用水,庄稼地干旱年景的浇灌水,做大量的投入工作。
   大家精神振奋,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饮用清水河的水,清水河不仅喂养了南家屯的祖祖辈辈,更是南家屯生命的滋养。
   组长一声令下,父亲第一个跳下堤坝,挥舞着镢头,铲平河床堆积的淤泥,好久没有握过铁锨了,挖一下很费力,看着叔伯大爷们干的热火朝天,汗流浃背,我也不好意思站着,手掌居然磨出了血泡,破了钻心的疼。不过,望着重新修整后,变得平坦干净的河流,心情格外舒畅。
   想起八九岁时,家里有两亩稻子,每到四月中旬插秧季节,生产队的人马架子车齐上阵,一台柴油机长长的胶皮管子伸在清水河里,昼夜不停地往稻田灌水。
   那时候农村老断电,秧苗插到池子内,缺水不行。夜里,父亲找出两支手电筒,我和弟支着手电筒跟着父亲去清水河等水,有水稻的人家抓阄儿,分一二三数字依次排列下去,谁抓在前,谁就把水渠挖开,将水引进自家稻田。通常是要挨到后半夜轮到我家,困意袭来,真想贴着河滩睡一觉。
   为了驱赶瞌睡虫,我们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支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觉跑进稻田里捉青蛙。
   刚浇灌过的稻田秧苗松软,被我们踩倒了一些苗苗,叔婶子找上门,埋怨父亲娇惯儿女,讨狗不稀见的年纪,父亲爱面子,拿起一根刺槐条子,照着我的身上就抽,弟一看情况不妙,拔腿就逃了。傍黑,母亲满山满岭呼唤,狼来了,再不回家,就给狼叼走了,弟才低着头尾随在母亲身后进了门槛。
   小孩子记吃不记打,第二天晚上看稻田,外甥打灯笼——照旧支着手电筒在田里捉青蛙,然后钻入清水河洗澡。
   那时候的清水河水草茂盛,河床宽阔,暖季不曾干涸过,即使数九隆冬,雪花飘飘的严寒,河流也不结冰。主要原因是河的源头来自家乡纵横上百里的山脉,山里淌出的一股清流,在山底旋成一个深不可测的水潭,父辈们自发修了河道,河床,河坝。
   石缝淌下来的水清凉,喝一口甜丝丝的,而水潭的水温热乎乎的,三年前,台湾一对夫妻到南家屯串亲戚,发现了那个水潭,请有关专家勘测了一番,说是那里是一个巨大的地下温泉穴位,如果借助南家屯天然的山林风景,开发旅游项目会在两年内富了当地百姓。饭桌上父亲对我讲,南家屯的人碎了脑壳也不让台商搞什么旅游开发,他们的步调惊人一致,清水河不能被破坏,南家屯的老少爷们还要仰仗清水河过日子,河流一旦被包装被污染,这块大地上的人还拿什么活下去?
   清水河是南家屯的生命源泉,不能贪图一时的物质,葬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饮水资源。
   临回城时,梁二叔无事不登三宝殿,嘴里哼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这里遍地都是大豆高粱……”来到我家,喜滋滋地告诉父母亲,惠民政策落实到家,秋收后镇里派工程队来南家屯,在清水河上源修建自来水管道,为家家户户装上自来水。
   清水河畔的青壮年,再没有出去打工,他们搞科学种养殖,利用清水河的水养一方水土,一方人。
   父亲欢喜的满脸褶子都开成了艳丽的菊花,“今年过年能吃上自来水了,再也不用扁担挑水了,没想到老了老了,赶上了好政策。过年回来丫头小子就可以喝上自来水喽!”
   回眸走过的时光,父辈们何尝不是一道道河流?他们在滋养着儿女的生命之时,又是村庄最华丽的延续。
  
   二、广播声中的流年
  
   那天,父亲无意中翻出那只破旧的小广播。松木铆的身子,里面的喇叭筒锈迹斑斑,不成样子。喇叭底部有一块圆形的黑色磁铁,上面缠绕了些铜线圈,喇叭里有一根短短的细针尖,用手碰触会发出清脆质感的音律。
   那时的农村家家都安装了这种有线广播,生产队长带人来按有线广播,要是晌午了,那户人家就要管一顿饭。伙食差了不行,都是平时很难吃到的七荤八素,我家也不例外,偏巧赶上中午了,父亲早就让母亲预备了,坛子里盐渍的鸭蛋,母亲拿着一只耙子满院追着四斤重的小公鸡,逮着了,杀了炖野蘑菇和红薯粉丝,再加上一些土豆瓣儿。即使吃不到小鸡肉,鸡肉汤就饭吃,也撑破肚子。
   广播基本挂在屋檐下,线路是用一根根铁丝连接起来的,先是从农户连接出来,汇集到生产队一根粗点的铁丝上,再到大队,最后到公社。做播音员是个美差,简直比做教师还脸上有光彩,相当于这个时代的白领。我那时候读小学了,每天听着广播五点钟就开始播放《东方红》,还有《艳阳天》等曲子,闻着厨房飘进房间的苞米粥煎鱼的香气,急三火四起来,等到播报新闻,我们一家人各就各位,上学的上学,下田的下田。广播俨然成了一座比挂钟还准时的时间表。
   喜欢下雨天,不上学的周末,不用割猪草。母亲煮上一锅青苞米,团一圈黄面饼子,我们坐在炕上,一边欣赏谷物带来的味蕾给养,一边倾听着刘兰芳播讲的评书《杨家将》。当时的评书就像电视连续剧一样,吸引人的心灵和听觉。母亲守着针线笸箩,为家人缝补碎裂的衣裳,一家人看露天电影似的,按时等在广播前,听评书,听大队部和公社的女播音员,宣读上边的红头文件,化肥种子农药等一些与乡村大地上的人们息息相关的事情。
   我记得大队部的播音员是男的,鼻子囔囔着,仿佛感冒没好利索似的,大伙不爱听他广播,时间长了,也就麻木了。我从广播里了解到《七侠五义》《花为媒》《血溅津门》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和武侠小说。
   枯燥的日子,广播却是最实惠最简捷的生活娱乐设施,不仅影响了几代人,在人的灵魂深处刻下美好的回忆。
   有线电视,家庭影院的普及,广播像民间的其他文化产物一样,被挤进了历史舞台。只是那段烙印在心里的广播岁月,不需要提及,谁又能轻易忘怀?终究,像那片土地一般用它的五谷丰登,春花秋实喂养过我们的生命。
   当年的有线广播,带给人几多快乐几多憧憬,我是其中一个。
  
   三、月饼飘香时
  
   那天几个同事在一起参考,中秋回老家过节,拎着二斤月饼还是买蔬菜水果海产品回去?大家意见不一致,有的说,单位分的月饼,老公和孩子都不喜欢吃月饼,放在家里时间长了就变质,不如拿给爸妈吃了。有的说,如今月饼不是稀罕,要想吃自己买来电烤箱就能做,父母年岁大了,不如买一些海参,补品之类的孝敬老人,中秋节那天,儿女从城里风尘仆仆飞回老院子,一家人难得团圆,下厨帮老妈包顿饺子,七荤八素的操办一桌田园小菜,整杯老酒,守着一窗明月,和老爸晕几盅,把酒话人生,享受着人间亲情的温暖。我选择后者,这些年就是以这种方式陪伴着父母过中秋节的。
   我不仅想起小时候,过八月十五中秋节,我和弟弟头几天掰着手指,数着日子,希望中秋节快点来到。不仅有香喷喷的月饼吃,母亲还会摘一捧大枣,两串龙眼葡萄,上果园摘四枚又大又红的国光苹果,毛豆一盘,地瓜几根,田里的谷物都要摘来一些。花红柳绿的粮食果子摆在堂屋那口立柜上,磁场一样诱惑着我们。
   中午盼到过节了,一早儿,不用父亲敲窗棂,姐弟俩就一骨碌爬起来,自觉的去堤坝割一扛青草喂猪,看着父亲穿上干净的蓝色中山装骑自行车去乡供销社,买来一斤月饼。
   花生仁馅的最好吃,家里穷生疼,父亲就买水果馅的,酸溜溜的味道,即便是水果馅月饼,能吃上那么一块也是奢侈,必须先敬了月神,才可以吃。
   弟弟嘴馋,那年中秋节,父亲把买来的花生仁馅的月饼,盛在竹筐里悬挂在西屋房梁上,从竹筐底露出油渍渍的包装纸,弟弟折进去偷看了好几次。最后,趁着爸妈到地里干活时,搬来两只木头板凳摞起来,够着了月饼,刚想拿着月饼下去。不料,凳子一偏,一觉踩空摔在地上,膝盖磕破了,流血了,害怕父母揍他,一瘸一拐地跑出去躲在草垛后面不敢回家。
   母亲晌午回来做饭,一看西屋地上滚落在角落的月饼驻扎了一群蚂蚁,凳子躺在那儿,就明白是孩子们惹祸了。我那时上学了,听母亲说,她满山满岭喊我弟弟回家。后来,实在饿急眼了,弟弟才猫着腰溜进屋,以为会挨父亲的巴掌。父亲二话没说,给弟弟的腿擦了药膏,咬咬牙,去小卖部又买了一包月饼。
   那晚,敬完月神,我们破天荒每人摊了两块月饼!
   舍不得一下子吃完,坐在天井的石阶上,我们一边欣赏着皓月,说着嫦娥玉兔和吴刚的故事,一边细细地咂磨着月饼的香气,一块月饼吃一半,留一半第二天吃,唯恐被苍蝇惦记,放在壁橱内。这样的日子,就连呼吸都弥漫着月饼的麦香。
   那时候真想天天过中秋节,有好吃的,不必下地干农活,还可以听邻家大娘讲的民间故事。
   又快到中秋节了,想起苏轼的诗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感慨万端,现在生活好了,想买的食品美味,超市应有尽有,要吃什么,交通方便,信息发达。不肯出去,一个电话服务上门,不愿下厨,外卖,饭店一声招呼,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眼下的日子,每一天都是过年。
   只是,节日里再也没有了年少时的那种吃嘛嘛香,喝嘛嘛甜的幸福滋味了!

共 384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村庄的河流延续着一代代农民的坚忍,纯朴和真实。二、广播声中的流年记载着岁月的变迁。三、月饼飘香时感叹着幸福的别样滋味。三篇散文满满的回忆杀,带着读者重温旧时光,让我们又看到了山是青的,水是清的,人是亲的,月饼是香的。记得小时侯家里也有那个挂在墙上的匣子广播,听评书,歌曲,听通知,农事。只是不几年就停播了。但那种新奇与快乐却仍在记忆中。如今山水流转,时光飞逝,有些快乐无法复制,有些回忆也只能是回忆了。三篇文笔素简,生动,亲和,真实的散文,情感饱满,笔力娴熟。力荐共赏。感谢赐稿,敬祝秋安。【浪花诗语编辑·望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929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望雪        2018-09-28 08:57:01
  编按不足之处见谅,期待更多精彩。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