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一分辛劳一分才(赏析) ——赵福海散文集《泪珠打湿月光》赏析
得到赵福海出版散文集《泪珠打湿月光》信息是在个把月前,收到这部作品赠书是在上一周,闲暇之余匆匆拜读一遍,感触深浅,难以言表。俗话说:“会看看门道儿,不会看看热闹”。我作为“门外汉”,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作品内涵情真意切。收录在书中的文章,有四个部分,分别是《乡情篇》、《亲情篇》、《社交篇》和《评论篇》。在《乡情篇》中,福海以敏锐的眼光,观察栾川的山山水水,描写山区的旖旎风光,抒发对大自然的钟情与热爱。在《亲情篇》中,他把自己、亲属与邻里的相处写得惟妙惟肖。通过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一个个细节描述,烘托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在《社交篇》中,他以文交友,以文会友,情蕴文中,文采飞扬,令人感动,令人羡慕。在《评论篇》中,他不自卑,不谄媚,以严谨态度研讨,以谦恭精神求教,对评论对象和作品认真揣摩,仔细品味,写出“理深•情浓•至诚”的评论文章,读后受益匪浅。
二.写作技巧采用白描手法。所谓白描手法,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定义“白描”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浏览赵福海的散文集,愚认为作者白描手法运用娴熟。如《亲情篇》中,写老爷不忌讳,写他吸赌成瘾,不可救药,最终贫困潦倒,连尸首也没下落。写父亲刚直不阿不回避,宁愿蒙冤背黑锅,也不肯“催眉折腰事权贵”。写母亲热肠善良不溢美,摆出一个个鲜活事实,叫人不得不折服。写自己婚姻坎坷不掩饰,初离异时,“心里总象黄胆汁拌了辣椒水一样又苦又疼无法接受”,庆幸苍天有眼,有情人终成眷属,再恋再婚,“我们真正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我们燃烧了自己”。写儿子“天性顽皮”,虽疼爱有加,但恨铁不成钢,于是开始了一场马拉松式“新的博弈”。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唉,生活存在着变数,人也在变,事儿也在变……”,当这场博弈打上句号时,“我们百感交集,两行热泪不由的滚落面颊……”。这种直来直去的道白,这种发自肺腑的感慨,使人读之一目了然,随之心潮澎湃。
三.作品中熟语运用自如。熟语是现代汉语词汇根底深而发掘晚的家族。《现代汉语讲义》诠释:“熟语是常用而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一般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它是语言使用者长期锤炼、保存、使用的结晶,是人们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福海在作品中熟语运用信手拈来,恰到妙处,不胜枚举。他从放牛娃到学生娃,从煤矿工到雇用工,从乡镇政府到县直机关,从文学爱好者到一代作家,在写作道路上拓下了坚毅的脚印。“下决心搞好自己的写作……,想给父母争口气”。从这种质朴的愿望出发,他深入生活,扎根基层,从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中汲取精华,加以运用,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文风朴实,共鸣与人。俄国作家叶菲莫夫说:“要弄清一个作家的文体和语言的个人特点,重要的是确定他怎样和用什么方式来应用通用的语言熟语,在内容和结构方面,他赋予熟语什么新的东西,以及怎样发展和丰富了熟语的修辞作用”。福海作品中大量熟语的运用,以及溢出浓厚的乡土气息,不难揣测其生活根底的扎实程度。
著名作家张抗抗说:“写作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它需要人们付出全部的心血,得到的或许是瞬间的快乐。”《泪珠打湿月光》集中,不仅见证了福海同志的成长轨迹,而且也映射出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跋涉步履。我与赵福海同志相识较早,30年前,受他所在“竹林文学社”的邀请,我曾前往讲授写作课,他受启蒙引导,开始习作起步;30年间,他勤学苦练,矢志不俞,笔耕不辍;30年后,他竟然耍“大”了,大作不断,大器晚成,大有作为,成为栾川一方才华横溢的作家。这正应验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古训,已故科学家华罗庚先生曾有两句诗作:“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希望福海同志再接再厉,有更好的新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