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诗词古韵 >> 【浪花】云岗石窟赋(古风)

编辑推荐 【浪花】云岗石窟赋(古风)


作者:幻雪 布衣,31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67发表时间:2018-09-29 16:15:32
摘要:游览云岗石窟,观古人精湛技艺,不甚感慨,遂铭文以记

据言佛需修行要遁世,遂依山而开石窟,以用修行,得梵宗之技,成中华之名窟,现存四大石窟○1,吾虽无朝宗拜佛之意,亦有崇尚文化流传之心,有瑰宝而不见,有名窟而不闻,有文化而不晓,纵后之忆起,亦是悲夫!遂择一而从之,因一窟得“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之赞誉,拥“中国最大之石刻艺术宝库”之称,遂慕而往之,以观其耀。问之窟名何哉?曰:云岗石窟也。
   吾辈从者,登车而至,路途得知者告:窟○2于武周山○3南麓,始建于北魏兴安二年,成于正光○4之时。其上承秦汉○5现实之精华,下开隋唐○6浪漫之先河,其石窟群当与莫高、龙门鼎立,其成早中晚,遂风格成异。早推“昙曜五窟○7”,其西域之情,磅礴之势,乐可道也;中念其精细雕琢,华丽之饰而著○8于世,以示北魏风格之复杂多变,布局之富丽堂皇,更添中国宫殿雕刻之饰样,始出中国之佛龛,后者尽仿之;晚举窟建成小○9,塑者皆清瘦而俊美,尽抛臃肿之富态,首开“瘦骨清像”之先河,后之者尽源于此焉,仰其局饰○10趋于中国化。语罢,听之兴趣盎然,欲晓更多其事,嚷之可否?知者遂又言:窟之形象,记录梵国及中亚佛之文化,予与中国之痕迹,以称其近世俗、民族之变,几多文化之累积,皆籍于此融会贯通,为中国佛教文化之转折,其影响之深刻,延至莫高、龙门之始建。然,国之文化圣物,多尽显之国外,若十二生肖之首,记忆犹新,而此间佛首、佛身,亦有千数散之在外,又加之雨露天灾,现之存者,皆不若前者矣!悲夫,唯憾而难平也。
   及至石窟,始入门,有僧石居中而立,书曰:昙曜。其位于此何哉?曰:石窟始建为其所筹,尔后昙曜五窟临世,其意为北魏太祖后五帝祈福之用,初成名曰灵岩山,尔后又名曰石佛寺。其后又多加扩建、修缮,始成今之石窟群也,尔后名之曰云岗石窟也。余继行之,过昙曜广场,有白象十三分立两侧,其寓舍利佛塔十三层为最,而舍利得白象之护,遂于此焉。穿之有壁显于前,其刻北魏君臣图,其后乃七孔桥,于七孔桥前可观武周山,虽不及昔日,亦觉神之眷顾,若无此山,石窟又将存于何焉?言之:昔时北魏王迁都之时,须翻越此山,此为军事重地,咽喉之要也。余踏桥而过,至灵岩寺门前,踏门而入,有石雕方形造像塔立于眼前,其上之刻皆源于窟中,乃今人之仿刻,雕刻之形大善也。尔后知者言:其较于窟中差矣,虽得形而无神,若见窟中之刻,乃知古人技艺之精湛,今人技艺之不足,望而叹也。绕塔而行,及至千佛殿前,其内千佛阁大小佛龛林立,目不暇接,殿后乃为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所在之所,余一一参之矣,感周遭之宁,闻檀香之味,得心之静,获灵感之泉。或为世人从之者故,不可名也!
   绕殿而过,石桥居于前,踏桥而行,有莲石刻于脚下,乃佛莲也。过桥而入石门,有壁刻留书,传之为第二十窟出土石板所刻,乃昔时昙媚○11所书,其尽述石窟之背景,福泽后世之恩惠。有门居于其侧,匾曰:入佛知见。入门便为石窟群,可观古人之杰作。然今之窟之在,非昔时之所在,纠其何也,然天灾地祸○12屡之不绝兮,今之存者不全矣;人为损之而少相护兮,皮之难覆矣。观今之窟所在,已退之二三,昔时窟内之景,尽显今时之露天,显之之物,湮灭如云烟矣,能观而存之之物,实乃幸事,愿天灾地祸少而绝之,佑此地之长存。
   言及云岗石窟,其依山而建,东西绵延一公里,其中窟为东四、中九、西三十二,辅以小窟千数。有言曰:其西行三公里,武周川北有窟名曰吴官苍石窟,再溯河西行,距云岗十五公里高山镇有窟曰焦山石窟,吾仅观云岗,未至他地之石窟,未免一憾。一、二窟乃塔庙式,供奉弥勒佛,据言二窟前有泉曰石窟寒泉,今已不得见,三窟○13乃云岗最大石窟,然因地震,存之者半,其主像为弥勒菩萨,后室乃今之前室,其内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居于之内。四窟乃晚期之窟,而今仅余模糊之像。五、六窟与七、八窟均有窟檐建筑,因战乱已损毁,前为清时所建,后为今时所建。五窟内释迦摩尼佛结跏趺坐位,乃云岗第一大佛,其右为弥勒佛,其左为迦叶佛。六窟有“第一伟窟”之称,其内中心塔柱上下分层,上层为镂空雕刻,环视无雕刻不及之处,犹有佛国之感,其内壁刻释迦摩尼诞生至降魔成道,其之雕刻乃北魏艺术最高之成就,康熙帝曾留匾于此,然已无踪矣!七、八窟乃双窟,传之或因孝文帝与冯太后共政所致,七窟其内主佛为三世佛,其内以释迦佛降伏火龙刻图甚为精美,其内南壁刻有合掌而跪供养天人之雕六位,专家称之为云岗六美人,非亲自得见而难晓也。八窟因鸩摩罗天像而著,其内之刻尽显想象之丰富,然风化使之模糊矣,不禁扼腕叹息!九至十三窟,晚清予以彩绘,遂又名之“五华洞”,九、十窟乃双窟,其雕刻颇具汉魏后建筑之“金楹(金柱)齐列,玉局(柱础)承跋”遗风。九窟主佛释迦佛,壁刻太子本生壁刻图,十窟主佛弥勒菩萨,其内刻须弥山及景,足显其凿刻之技艺。十一至十三为组合窟,乃为十二窟上开天窗,以凿洞内,尔后成窟,其侧十一窟、十三窟相对,三窟内所存之壁刻,乃为研究云岗开凿史、音乐史、历史等之宝库。十四、十五窟因未能入内,而所观佛像皆风华而难识貌焉。遂继行之,十六至二十窟乃昙曜五窟,有言曰其为北魏五帝之身,因崇佛之故,故取像立于此。十六窟有佛立于莲柱,西方游客称之为“美男子”也,其身着装始见中国式袈裟,其内余像生动活灵活现,令人叹为观止。十七窟其内始见交脚菩萨,乃罕见之姿,其像底居于地面之下,或又因设计之误,像之容,稚气未失而又亲近人兮,使之不禁赞之矣。十八窟为立像,其左手抚胸,若扪心自问之状,有言之此乃太武帝矣,因灭佛而业障缠身,像成而为忏悔矣,余敬而拜之。十九窟乃昙曜五窟最大之窟,其称列若二十窟,其像使之参观者难得真颜,特定之地方可一观,或为阻无礼之视,其之存兮,亦乃今人之幸事也。二十窟历千年坍塌之祸,前壁及穹顶湮灭,显著于世人也,端坐佛像有妙相之佛、传神之佛之称,乃云岗诸佛之首代,流长闻名之耳兮,其自朝露于世,得八方来客之拜,亦得摄像之实,而今乃云岗之征象矣。其后诸佛之窟与佛龛,均为后世之人成之,较之技艺,差于此二十窟群,亦无犹有大佛之洞,至者少矣,多云岗之行皆止于二十窟焉,观之前人之智慧,成就佛之精琢,辅以波斯、印度之艺,更添此佛之传神,此行不虚矣。
   余继返,折他路而归,偶逢“石破天惊”等地,因观窟内众佛,感之少矣,未做久待,待再至初进之门,望之云岗石窟四字,心曳矣,不禁轻吟:千年风雨洗轻尘,磨难重重礼佛身。地震天灾如客送,蛮夷窃手盗国珍。现存窟佛皆文史,昔日风华有念真,得仰前人功伟技,禅心脉脉望长椿。
  
   【注释】
   ○1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2窟:此文,窟皆指云岗石窟。
   ○3武周山:又称武周塞,其位于内外长城之间,是通向塞外的咽喉要道,为北魏时的“神山”。
   ○4正光:正光(520年七月—525年六月)是北魏的君主魏孝明帝元诩的第三个年号,共计近5年。
   ○5秦汉:指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
   ○6隋唐:指公元581~907年隋唐时期。
   ○7昙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
   ○8著:指著称,显著。
   ○9窟建成小:指建筑风格相较于前期,变小。
   ○10局饰:指格局,装饰。
   ○11昙媚:北魏女性出家人。
   ○12天灾地祸:指酸雨与地震。
   ○13三窟:专家考证,三窟为文献记载的“通乐寺”、“灵岩寺”,当时可容僧人3000人。
  

共 30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大同市云冈石窟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国内各界人士和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现存的云岗石群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做为历史,人文,佛教,艺术,雕刻技法,自然风貌,完美结合的民族艺术瑰宝,令人心向神往。作者适时的推出这篇作品,即慰神游之心,又举文赋之妙。无论字词择取,赋体结构都可称为精品之作。描述详尽细致,渊源起止清晰,能够引领读者思绪,抓住景观重点。作为现代人能把赋写得如此娴熟而适度,赋体本身与赋文主题相辅相承,令人欣羡叫绝。感谢老师赐稿,力荐共赏,愿更多读者品游景观之壮美,赏学文章之精妙。【浪花诗语编辑·望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望雪        2018-09-29 17:03:32
  编按不足,难托作品之重,不妥之处还望见谅。祝秋安文祺。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