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汪致正《汪注老子》《老子正解》随感(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汪致正《汪注老子》《老子正解》随感(随笔)


作者:南堤 布衣,18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57发表时间:2018-10-02 09:35:11

年轻的时候,听说西方不承认中国有哲学,很不以为然,认为那是西方文化中心论者的看法。近来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哲学”,只有“诸子”,近代以来才有“学术”、“思想”的说法。可是,我们今天谈论自己的“学术”、“思想”,不用“哲学”(西化语言)的说法,却无法谈论我们自己了。这种情形,不知是西方文化殖民了我们,还是我们世界化了。
   我们的学术思想,从源头上来看,比起西方的哲学来,一点都不逊色。老子的年龄和所处的时代,与毕达哥拉斯基本重叠,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数,提出著名的命题“万物皆数”——万事万物背后都因“数”的法则起作用。再早几十年的泰勒斯认为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本源是“无限”,一切生于无限复归于无限,而无限本身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这些,与老子何其相似!与《周易》何其相似!比老子和老毕小40岁的赫拉克利特则进一步发展了老毕的学说,认为宇宙万物是因为其内部的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相互依存而存在,对立双方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只能在彼此统一中存在。因此,他认为自然是对立的统一体,并在相互斗争中达到和谐统一,故而是永恒地变动着。他把它名之曰“逻各斯”,与老子的“道”何其乃似。
   看来,早期人类的智者们对世界的认识,出发点大体都相近。20世纪之初,邓实在《古学复兴论》中说:“周秦诸子之出世,适当希腊学派兴盛之时,绳绳星球,一东一西,后先相映,如铜山崩而洛钟应,斯亦奇矣!”
   古希腊的学术、思想,在以后的发展中,向着分科学发展,发展成各类学科体系。而我们的学术、思想,以“家”相传,与国相结合,最后的学术是“国家”,在思想上仍然如原初“混沌”状态——包罗万象。(实际上我们上古的科学及其自然哲学,也是相当发达的,有周易、医学、墨子、甚至庄子等等,尤其是墨子,在自然科学方面,创立了几何学、物理学、光学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我们今天的量子卫星就以“墨子”来命名。)《老子》五千言,注者何止三千家。仍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看老子的学说是一种“混沌”——自然——状态,也可以说是一个“圆”状态、一种“思想”状态,可以生发出许多点面、许多学说出来。
   20年前,傅晓东兄写《老子解读》,每写一张就念给我听,或给我看,他还要我“提意见”,我哪有发言权,我看过的不过是朱谦之的《老子校释》,只是作为了解来看,而且许多还看不懂。反倒是晓东兄给我狠狠地上了一课。在我和他没有“分居”以前,时常聚在一起谈读书,写同题诗,我读他的小说、书法,看他练气功、辟谷。移家后,我们就很少聚在一起畅谈了。那一段时间,真是值得怀念。今年国庆节,他回自贡,送我两本书:《汪注老子》、《正解老子》。
   这两本书是汪致正先生近期出版的。汪先生解注《老子》,从字的发生学开始溯源,通过考证、对勘、注释,以求最大程度地还原《老子》原意,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绎读,如对“无、有”的解释为“存在的隐形生成模式、存在的显性模样,无和有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相关状态”,诸如此类。对“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汪注老子》第一章)的绎读:“能够道(观察到)的道只是道([具体]规律[呈现出的现象]),而不是恒道([恒久变化这个]普遍规律)。可以直接称呼的只是具体事物的名称,而不是恒名(通用的抽象名称)。无,描述的是万物初始发生前,已经‘存在的隐性生成模式’。有,描述的是万物发生后‘存在与变化时的显性模样’。”见解与前人不同,把众说纷纭的奥义用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汪先生说:“《老子》全书的大义是告诉你,如果要想趋吉避凶、趋福避祸,就要在观察事物的具体规律呈现的现象之后,注重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归纳总结,理性认识规律,掌握规律,遵循规律;反过来,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出现问题,甚至可能受到规律的惩罚。”他认为《老子》是一部可以用以指导人生具体活动的哲学著作。
   他给读者一个解读老子的方法,就是先弄明白“道、德、无、玄、眇”五个关键字,把这五个字弄明白了,阅读老子就容易得多。他认为“老子的关键字是基础层概念,是适用于万事万物域(宇宙域)的哲学概念。”这个基础层是“万事万物域或宇宙域”,他说:“哲学是基础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与规律”,此域包涵自然域和社会域,“自然域”:自然哲学主要研究自然界的本质与规律;“社会域”:社会哲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包含思维)的本质与规律。他用现今的分类把老子的学说分成几个层面和类别,便一目了然。因我读书少,不知其他的或以前的学者是否也有以这样的视角来分析解读老子。
   我有种奇怪的看法,总认为老子的思想体系是一种“圆”——“混沌”——包涵了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所以用西式命名总觉缺点什么。老子的思维方式是“宇宙思维方式”——演绎法思维模式,人类文明早期,无论东西方,其思维方式大体相同,东西方的古贤们对文化、精神的考量,大都从宇宙的形成溯源,用宇宙形成的规律(普遍规律)推导至个别,从共性到个性,这种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这种预设大前提的思维模式至今还影响甚至左右我们的思维,尤其是我们的政治。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却被后来的科学所证实。《汪注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老子的宇宙(自然)生成论,同今天的天体物理学解释的宇宙生成论异趣同工。现代粒子物理学认为,宇宙是由带电荷的物质微粒相互吸引成团,在引力的作用下,再抱成更大的团,慢慢地慢慢地,最后形成星球。我们老祖宗把“微粒”及“存在(混沌)”称之为“一”、“太一”,它有“阴阳”两极(正、负电荷),物与物之间阴阳相吸组成“物质”,慢慢组成更大的物质,物质之间及物质内部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相互排斥,造成了更大的运动与变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汪注老子》第四十二章)
   老子的创世学说得到后来牛顿万有引力、拉瓦锡物质守恒定律、罗伯特·迈尔能量守恒定律、粒子物理学及相对论的有力支持。老子从宇宙发生的源头,进而到生命的发生、人类文明的发生,直至到他的政治哲学——政治的“无为”是从宇宙的“无中生有”生发出来的。美国哲学博士温诺登在他的文章《<老子>的貌似混乱而实有条理》中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政治观都是在一定的宇宙学观念影响下形成的。也就是说,“道”在不用人力干涉(无为)的情况下就可以引导社会以及整个世界向最好的状态发展:“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汪注老子·第三十九章》)在老子那里,“道”——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是一致的、一体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汪注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认为在“道”那里,人与草木鸡狗等同,是自然的一因子,这是从“道”推导出的齐物论思想。因此,老子的哲学是自然哲学与社会哲学浑然一体的。就像马利坦和斯兵塞认为的那样“哲学涉及万事万物,是一门通贯学科。”老子的学说包含物与灵——唯物与唯心,在老子那里,自然与人的关系中,唯物与唯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就像蒙若在《道中之道》中认为的,《老子》不是哲学,而是给人类提供一种洞见,希望人类接受生命、享受生命及其乐趣、意义及能量,尽管与这些相伴的还有痛苦、悲哀和苦难。这是老子对人类的贡献,尤其是在今天。
   中国上古主流学说大都包含着“唯物与唯心”(以及辩证法),除《老子》而外,《周易》如此、《黄帝内经》如此、《太一生水》如此、《恒先》如此、五行学说如此、阴阳家如此、孔子如此、墨子亦如此,等等。
   读汪先生的大著很是轻松,主要是他的行文直接,不繁缛,明白晓畅。但是,读哲学对于我仍然是很艰难的事,平时读得太少,太费脑筋。汪先生对老子的还原,与其他诸多版本有不同之处,我读的时候总是被先前的认识干扰,这是先入为主的陋习造成的,以前我读朱谦之的《老子校释》,还做了一些笔记,因此,总是拿来作比较。前面所举《汪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与朱谦之先生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就不同,两位先生都有所据,汪先生还有绎读。断句不同,文义自有别。而我之所据,正是汪先生批评的“所谓学术性的解读之法”。汪先生在字义、断句、文义上多有与众本不同者,他在每章的最后,列出近古版本和传世权威版本六种,与之比较,可见其学术胆识。
   倒是在《吕氏春秋·仲夏纪》中,我见到这样一段话:“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与汪先生断句有相近处。但是,这个“名曰大”之“大”,是“大(da)”呢,还是“大(te,太)”?我有不同看法,在当时,“道”、“一”、“太”、“太一”义近,有交叉,有重叠,有时混用,道居首,更高一级。《老子》中没有“太一”,老子的学生文子,在《文子》中记录了大量的老子言行,“太一”比比皆是,《文子·下德》:“老子曰:……体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伦。”等等。因而,我将“大”作“太一”解:太一是运行不息的,由于运行不息,就会向着无限发展,这种运行发展是循环方式,周而复始的,“周行而不殆”。这个规律(太)存在于“各域”(“域中有四大”),各领域有各领域的规律,但是规律自身必须遵循“规律”——更上一级的规律(制约),从“中央到地方”一以贯之,各域中的“大”,必有所依据,故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王亦大”,南怀瑾先生认为“王”作“用”字讲,是动词。照这样说来,就是“王天下”——即政治学、统治学的意思了,域中的四大规律,社会学(或人类学)居其一,但处于最低层次,这样,就与“人法地”相通了。这一章体现了老子“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他没有这样说,但我是这样来理解的。
   还是回到前面说过的话题,我们都用西方的理念、标准来评价、解析、阐释、分类、命名……我总觉得我们的文化缺失了什么,我们古代那么丰富辉煌的文化,用西方的理念怎么能够参透,不说那时(不仅仅是“那时”,包括中古、近中古)我们更先进,至少不相伯仲。我的意思不是回到文言文(文言文是脱离了日常话语的),而是要回到“我们”,一阴一阳之谓道,东西方文化不同,才有世界文化“阴阳”的流转。如果我们拼命趋同西方文化,我们就只能“被”文化,并逐渐丧失我们对其它文化阐释直至吸收的能力。
   南怀瑾先生认为先秦百家诸子都是从老子思想发源来的,这话或许有点过,但在老子之前确实未见有比肩者。老子思想主要来源远承周公(谭宝刚),但我认为这主要是在修身齐家方面,老子应该是当时学术的集大成者,他的来源,包括易、阴阳等,从人文的、自然的学术成果中生长出来。那时只有“古之道术”(到了庄子那里,道儒才开始相互诋诟),文化交流很频繁。如今像汪先生这种“还原法”,对中华文化真是善莫大焉。

共 45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汪致正《汪注老子》、《老子正解》随感:西方不承认中国有哲学,但是,西方哲学的起源,和中国老子的道家学说何其相似。而那时,中西方没有往来,所以不会有彼此的借鉴。那么,关于人类起源学说,却是神奇的一致。为什么?本编辑认为,一切都是造物主的安排。人类虽有东西南北、黄白黑红之分,但是,上帝造人是公平的,赋予的东西方人的智慧能力也一定是平衡的。所以,西方产生哲学的时候,中国就一定会有老子出世。汪先生解注《老子》,从字的发生学开始溯源,通过考证、对勘、注释,以求最大程度地还原《老子》原意,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绎读,如对“无、有”的解释为“存在的隐形生成模式、存在的显性模样,无和有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相关状态”,诸如此类。对“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汪注老子》第一章)的绎读:“能够道(观察到)的道只是道([具体]规律[呈现出的现象]),而不是恒道([恒久变化这个]普遍规律)。可以直接称呼的只是具体事物的名称,而不是恒名(通用的抽象名称)。无,描述的是万物初始发生前,已经‘存在的隐性生成模式’。有,描述的是万物发生后‘存在与变化时的显性模样’。”见解与前人不同,把众说纷纭的奥义用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汪先生说:“《老子》全书的大义是告诉你,如果要想趋吉避凶、趋福避祸,就要在观察事物的具体规律呈现的现象之后,注重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归纳总结,理性认识规律,掌握规律,遵循规律;反过来,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出现问题,甚至可能受到规律的惩罚。”他认为《老子》是一部可以用以指导人生具体活动的哲学著作。本文不仅论述了《汪注老子》与众多同类著述的不同之处,也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观点。譬如:我们都用西方的理念、标准来评价、解析、阐释、分类、命名……我总觉得我们的文化缺失了什么,我们古代那么丰富辉煌的文化,用西方的理念怎么能够参透,不说那时(不仅仅是“那时”,包括中古、近中古)我们更先进,至少不相伯仲。我的意思不是回到文言文(文言文是脱离了日常话语的),而是要回到“我们”,一阴一阳之谓道,东西方文化不同,才有世界文化“阴阳”的流转。如果我们拼命趋同西方文化,我们就只能“被”文化,并逐渐丧失我们对其它文化阐释直至吸收的能力。通读全文,甚为作者感佩不已。实乃妙文,力荐共赏。【编辑:古不为】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古不为        2018-10-02 09:39:11
  期待南堤君更多精彩绽放丹枫!问好祝福!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