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心】画舫依旧,情韵何在?(散文)
数十年旅游新闻记者职业,数十年山光水色的陶冶,常见美好一瞬。那日,凭借追忆采撷一束,原来是西湖船宴!
唐诗宋词元曲中,许多词句让我眼前生景、浮想联翩。其中,便包括古人在船上饮酒品菜时段所吟唱的力作。
流水与行舟,虽附着诗情画意,却也要看心情。或纠结、或酣畅、或激情、或失落,多源于境遇。我每每翻阅《琵琶行》,便恍然看到秋风瑟瑟、枫叶飘零、芦花摇曳,夜幕低垂,官场失意、步履蹒跚走到浔阳江头的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他,一袭青衫、一脸愁容,听琵琶声韵,望泊位客船。那里,有朋友备好一桌风味独特的船宴,等着他畅饮畅叙……当白司马走进船舱,面对佳肴,却无心品尝,扫视窗外,吟叹成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我坚信,白居易直到人生灯油将尽,也会对船宴深记。《新唐书·白居易传》似可佐证。那年深秋,老人家看透官场险恶之后,以大隐之态,居住在洛阳履道。以“疏沼种树、购石楼香山,凿八节滩,号醉吟先生”排解情怨、聊以自慰。
自制的水景,蜿蜒向远,有画舫美酒。他思忆浔阳江头食不甘味的船宴,枫叶荻花的摇曳,凄凉无助的琵琶女……
唐开成二年三月三,莺飞草长、温润宜人,是白居易创意勃发的日子。那天,他与刘禹锡等15位著名文人参加了一个船宴,由斗亭出发,经魏堤而抵津桥。请文学大家“吃文化”,留下饭后絮语。船宴过程的佳句,成为传世之墨。
那天过后,白居易不断挥毫记述”船餐”的美妙“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墨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之如赌,尽风光之赏,极游泛之娱……”日后,一代诗宗感悟到,诗酒欢愉、日夜“乐天”,为人生一大美事。便在宅中自建水池、自制画舫中设计文化活动。先把美酒佳肴用油布包包好,沉入水底。嘉宾坐船而行、吟咏唱和之时,酒餐从水底缓缓提上,摆上餐桌,大家举杯品菜。随着一声声赞美,身着休闲装、一身潇洒气的白乐天仰天大笑、深感其乐。
我难忘那年中秋之夜,与一位知己来杭城西湖采访,应邀入画舫体验。但见客舱里木桌藤椅、简约且精致。几款地道的江南小菜与绍兴状元红鲜亮悦目。临窗小酌、随意观景,在波光映衬下,与知己笑谈古今趣事,笑对江南花色船点。当画舫缓缓前行、接近三潭映月景观,忽见另一条画舫驶来,超越我们乘坐的画舫,就在我们迟疑之间,听到一声“停船送菜”的吆喝,随着两条画舫缓缓贴近、一起抛锚,一条踏板连接画舫。随之,舞女进入、评弹试弦,隐约听到前船烹炒敲勺之声,而后,两船之间踏板上,身着古代店家服饰的帅哥靓女,以轻灵飘逸的行走方式,端来一道道凸显杭城特色的菜肴,枣红晶亮的是东坡肉、鲜碧精巧的是西湖莼羹、嫩黄层叠的是干炸响铃、白中点绿的是龙井虾仁……品着鲜亮美观、汤汁弥散诱人香气的吃食,饮着甜糯适中的黄酒,听着吴侬软语的弹唱,赏读婀娜多姿的舞蹈,遥看柳浪、长堤、亭榭、山外山、楼外楼……不醉才怪!
面对此情此景,我俩相视一笑、举杯畅饮,对起诗来……
20余年,如梦如幻。一旦梦醒,伊人何在?春雨秋霜,雨打风吹,一旦宁静,不知所措。有时,我也试图在京城水景之间寻觅记忆中的画舫,曾在北海公园五龙亭里伫立,玉渊潭公园樱花林下凝望、什刹海景区银锭桥上寻觅、颐和园公园昆明湖畔遐想……但都是失望而归。因为,见到的游船,大多形态平俗、千篇一律,乘坐者,用手机环顾拍摄。
彩绘画廊、典雅飘逸、酒香菜美的画舫,随着时尚新潮、古风远去,“流动的精彩”由此淡化!我也深刻领悟到,北人游赏江南,为何呼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之句。
不见飘逸艺术灵感的画舫,失去两情相悦的知己,远离了青春,寻不到佳句……美好画面远去,如此也好!一曲新词酒一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不也是一种超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