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暗香文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暗香】一座闪耀在历史时光中的古村落(散文)

编辑推荐 【暗香】一座闪耀在历史时光中的古村落(散文) ——秦砖汉瓦戊戌年秋南雄采风印象之二


作者:秦砖汉瓦 布衣,19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342发表时间:2018-10-04 18:36:02
摘要:站在古榕树下远眺,只见整座古村大片古旧的青砖大屋,屋顶上雕梁画栋、飞檐斗角;而与之相间而伴的则是一间间土黄色的泥坯房,质朴而简约。一条条幽深巷道贯穿其中,偶尔有穿插其中的几间现代建筑楼房亦不失雅致。整个建筑群呈现的色彩明度差与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建筑格局,绘就成了一幅灵动和谐的建筑画卷,美感十足。

浈水河畔、南岭脚下的一块红土地上,镶嵌着一颗璀璨的古村明珠,这就是有“中原南迁第一村”之美誉的乌迳镇新田村。
   新田村是一座至今仍然只生活着唯一的李姓村落,“先有新田李,后有浈昌县(南雄古称)”这一句话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尤其创建于西晋至明清以来的祠堂群、古城、古井、古学堂、古牌坊等古迹至今仍保留较为完整,可谓历史悠久、古韵无穷,令我这位学史之人多少回魂牵梦绕。由于诸多原因总是无暇深入其中,细品其韵。
   今年9月14日,南雄市文联组织了一次“南粤古驿道.南雄梅关——乌迳古驿道”的文创活动,我们采风团一行在南雄市文联沈主席的带领下,终于启动了对该村的采风之行。
   新田村属南雄市乌迳镇管辖。“乌迳”得名主要源于:从秦汉以来至唐代张九龄开通梅岭古道之前,“乌迳古道”是岭南通往岭北的一条主要驿道,有“庾岭未开,南北通衢”之说,故该镇取名为“乌迳”。而新田村正处于这条古驿道南端的尽头。此间,一条古驿道、一座古村落,此两者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是否是这条古驿道催生了这座古村落?是谁造就了这座古村落昔日的繁华?岁月老人又如何见证该村落的兴衰?要寻找这一系列确切的答案,满足游者的谒古探史情怀,就必须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首先把时光的钟摆定在一千多年前、即西晋末年的钟盘格上,让我们的思绪顺着时光的钟摆而转动。
   据陪同我参观的新田村宗长李叔介绍:西晋建兴三年(公元323年),该村开基先祖李耿位居太常(正三品),由于为人忠正耿直,多次铮言进谏,最后被昏君晋愍帝贬为始兴郡曲江令。怀着满腔忿气的李耿带着家人,跨过黄河,翻越江南雨林,栉风沐雨,历经艰辛,最终踏上乌迳古驿道,来到驿道尽头的新溪(后改名为新田),便在此小憩,准备登船沿浈江南下至北江上岸到曲江赴任。此时,他看见此处古木参天、群山环抱,浈水蜿蜒而过,如同人间仙境,是逃逸世事、安居乐业的理想场所,确为一块风水宝地,便萌发了在此开基立业的念头。走马上任后,其心中更难趋平静,心想:自“八王之乱”以来,晋王朝江河日下,胡人恣肆侵扰中原,黎民饱受战乱之苦,大量的中原仕宦庶民纷纷渡江南迁,而当今皇上又不思进取,不听劝谏,昏庸无道,奸臣乱政,整个朝廷黑暗无比,在此碌碌无为,倒不如辞官隐居山林。于是,便辞官回新溪开基立业,从此不问政事,寄情于山水。为此,新田(新溪)村建村至今已近一千七百年历史,繁衍播迁,李氏裔孙至今亦超三千人。此史实有开基总祠旁墙壁石碑上墙上镌刻的《晋太常李公介卿传》为证,“中原南迁第一村”美称果然名不虚传!
   众知,魏晋名士向来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有“刚肠忌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个性,而且深受“隐逸无为”思想之影响,天性旷达,普遍存在“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以及“性本爱丘山”的隐逸思潮,后人概之为:“魏晋风度”。其中,东晋名仕陶渊明就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代表。故时人对李耿此行为用尽溢美之词加以赞之:“肝胆矢倾堂陛,风规裕蕴草茅。豺狼忍使满当朝。埋轮空有志,旌善莫悬梢。震怒何来不测,贬投一任相遭。批鳞宁惧谪荒郊。谁知鵰鴞志,仍占凤凰巢。”时至今日,如果我们有谁对“魏晋风度”历史内涵感兴趣,不妨至此一游,便可找到至为真实的史实印证,让游人的谒古探幽情愫在此得到尽情释放。
   此外,作为学史之人,我心里清楚:自“永嘉之乱”后、北人“衣冠南渡”以来,南迁时间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最终推动了中国古代出现了第一次人口南迁的浪潮。而此时南迁之人,多选择寓居江南。因为此时的岭南属蛮荒烟瘴之地,迁徙岭南之人甚少。记得,直到后来两宋之间的“靖康之难”发生时,宋室的隆太后率部分官吏士民南下进入江西时,深感前路茫茫,亦只有好在江西虔州(今大余)停留一年后,最后选择在梅关古驿道上的珠玑巷沙水村暂住。由此可知,南迁之人选择寓居岭南,必须具备非凡的勇气才行,从中我们不得不佩服李耿一族之胆识。此举彰显了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优良传统,让游人对先祖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南雄村落文化有一大特点就是:“开村必种榕,榕伴村长。”走近新田古村,果然看见一株树冠婆娑的特大古榕迎立村头。这株古榕盘根错节、虬须斑驳,从树杆上有块林业部门安挂的古树保护小牌记载可知该树龄为一千六百多年,其应与新田古村同龄同岁。站立村头的此株古榕古朴沧桑,犹如一位慈祥的长者,仿佛向游人倾诉着古村的千年过往。据传,乌迳古驿道曾经有过“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之荣光。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自从张九龄开通梅岭古道后,此古驿道地位逐渐被梅关古道所取代,其光环渐渐消退,早已风光不再。但,跳动过的历史钟摆,足可让游人追思遐想,深深感受到时光深处的沧桑巨变。
   遥想当年,曾经有过多少先民在乌迳古驿道上衣袂飘飘而过?曾经有多少船只在村前的这条浈江上来往穿梭过?曾经有过多少南来北往的商贾、挑夫在村头古榕树下驻足小憩过?又有多少新田先民在古榕树下吆喝摆卖过?显然,乌迳古驿道的光环曾经笼罩过新田村的上空,照耀着新田村曾经有过的繁华与辉煌。千年古榕虽然不语,却以岁月不老的光泽映射出古道与古村的千年沧桑。今天,如游人到此与树伴影,相信一定会让人恍如时光倒流,有瞬间进入历史时空隧道之感,让那颗深受凡尘感染而浮躁的心,顿时得到由衷的慰籍。
   站在古榕树下远眺,只见整座古村大片古旧的青砖大屋,屋顶上雕梁画栋、飞檐斗角;而与之相间而伴的则是一间间土黄色的泥坯房,质朴而简约。一条条幽深巷道贯穿其中,偶尔有穿插其中的几间现代建筑楼房亦不失雅致。整个建筑群呈现的色彩明度差与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建筑格局,绘就成了一幅灵动和谐的建筑画卷,美感十足。
   当我们从村头古榕开始,踏着斑驳的石板路,沿着悠悠巷道,信步走进古村腹地,此时宛如走进一座迷宫,让人有走进远古之感。具有这么悠久历史的古村,在我眼中犹如格律柔美的唐诗宋词,只有用心灵去慢慢品读,才能品出其韵,升华心灵。
   据说,新田村至今保留着唐宋元明清五代的民宅建筑共200多间,其中有8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具有鲜明中原建筑风格的大祠堂以及大小不一的30座分支祠堂,还有一个文明书院残阁、西晋古井、古城墙、牌坊等遗迹一批。一座千年古村,各朝各代的建筑汇聚一起,俨然成为了一座民居建筑博物馆。而其最具特色,又当属宗祠文化。众知,在西周创立宗法制的影响下,族人修建宗祠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报恩,即把出仕、宗族兴旺堪称是祖先荫庇所致,为报祖德而建祠堂祭祖;二是合族,祭祖虽然是表达对祖先的哀思,也是用血缘纽带连结族人,加强凝聚力。而新田村宗祠众多,与一般普通的“一村一姓一宗祠”的宗祠文化相比较,就更凸显了该村落文化的独特之处。漫步新田古村,便可发现其宗祠分布格局为:从北往南分别为“玉鉴祠(有政堂)→叙伦堂→爱敬堂-→玉珊祠→继述堂”为纵轴,往东有“孝思堂(西川公祠)-→永垂堂→永思堂”为横轴,构成了一副井然有序的宗祠群网。“九井十八厅”的华丽以及各宗祠门楼的气势雄伟,还有高高突兀的马头墙、雕梁画栋与飞檐斗角屋顶、精雕细塑的窗花格、丝毫不苟的室内外骑楼及天花木雕镂,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尤其,偶见祠堂外墙上长着些许小草和斑驳的青苔,更凸显宗祠之古朴和厚重。这些宗祠的一檐一角、一石一柱、一渠一井、一窗一棂、一楹一联的组合,犹如一部反映该村李氏宗源悠长的族谱,彰显了新田村李氏家族的历史荣光。总之,宗祠的每一砖一瓦、一梁一木均像一个个灵动的字符,与祠堂边的那口西晋以来被历代先民用井绳磨出了深深印痕的古井交相辉映,书写了一部该村千年沧桑的厚厚史书,让人仿佛徜徉在典雅的浓浓古风之中,心感慰藉。
   “好兴农人说孝悌,桥南新辟读书堂。”游览了古祠堂,必然要看的就是古学堂。因为古人认为:传承优良的家风家德是确保家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源泉,所以把“家风”摆在标记血缘与骄傲符号的地位加以重视。因此,普遍存在“诗书传家、大兴耕读之风”的传统,对家族子孙的教育格外注重。这一点,我们从玉鉴祠柱子上所镌刻的:“创业自何年,晋之卿,唐之相,真是善能记述;作新于此日,燕有桂,郑有兰,皆当有意栽培。”这幅楹联便可看出端倪。新田村历史上曾创办过5间书院,但保存下来的只有村南北的那间文明书院。当我们沿着木梯,踏上学堂残阁,游览每一小间学堂时,仿佛学子朗诵“四书五经”的朗朗读书声,正从每一小间学堂的窗户传出,在整个学堂上空久久回荡。
   当谈到新田村自古以来对教育的重视话题时,宗长李叔告诉我们一个仍让新田李氏家族钦佩的故事:开基祖李耿的11代裔孙名叫李金马,由于其资质聪慧,才学兼优,最后官拜户部侍郎。他为官清廉,敢于直言上谏,颇具先祖耿公遗风。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去世后将家里数十亩田产悉数捐出,设为义学田,用来资助村人读书。他立下的义学田遗训居然延续千年,使新田村始终以诗礼传家,确保了该村人文蔚起、人才辈出。新田村总宗祠的那副“岭南国士无双品,唐代司徒第一人”就是后人对李金马善举的由衷赞美,且此佳话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新田村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流韵千年,至今仍生生不息。另据新田小学的叶校长介绍:该村现在珠三角经商的一位成功人士李总,当初新田小学改造、兴建新的教学大楼时,不但重资捐助,而且捐出重资设立教育基金进行奖教奖学。而良好的家训熏陶,又确保了良好家风的传承。在该村《叙伦堂爱敬堂修葺记》碑石上镌刻的该村历代族贤的不平凡事迹,目的显然是教导族人见贤思齐,争做优秀族贤;而每间祠堂柱上镌刻的楹联佳句则为了教育与熏陶族人如何为人处世、奋发上进。正是新田李氏的家风流韵千百年,才保证了该村李氏家族始终风光无限,成为当地有名的泱泱大族。闻言观景,确让人感触颇深。今天,只要游人抚摸一下各祠堂的每一根柱、祠堂墙上立的每一块碑、古学堂的每一扇窗户,就会让人淋漓地感受到其肃穆与庄重、感受到新田李氏家族的辉煌以及李氏先人对后辈的殷殷期望。
   时光悠悠,岁月无情。在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祖祖辈辈在古村落生活的村民逐渐随这股城市化浪潮飘向了天南地北的各个城市和市镇。“断桥荒藓涩,空院落花深。”一座偌大的古村落,只看见为数不多的留守老人和孩童,历经千年沧桑的古村,历史的灰尘湮灭了她曾经拥有过的繁华与喧嚣。尤其是,当我们走出古书房,来到池塘边上的一村角,只见一株株藤蔓在那几扇残垣断壁上疯狂地生长。而眼前绕村头而过的浈江却川流不息,使我心头立即想起了毛宁所唱那首“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的《涛声依旧》歌曲,一股苍凉感在我心头顿时而生。
   是啊,从西晋一路走来的新田古村,早已风华不再。但,历史是厚重的,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溅起的朵朵浪花均是华丽的。经过千载岁月洗礼的新田古村,却犹如历久弥香的老酒,古韵隽永。作为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新田古村落,在政通人和、生活富足的今天,洗去岁月的包浆,擦去岁月上的蒙尘,如能经过新与旧的完美整合,让千年光阴浓缩、渗透于每一建筑的方寸之间。那我们有理由相信:古村落之韵味一定能够在新的时代大潮中得到彰显,一定会让人们沉醉于其散发的古韵芬芳之中,成为人们了却乡愁的心灵家园。

共 45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古朴而厚重的优美散文。在作者的细致描述下,我们领略了千年古村的由来:一座千年古村,各朝各代的建筑汇聚一起,俨然成为了一座民居建筑博物馆。作者对历史上岭南的这座千年古村,既有追溯考据,亦有随性而发的相像,这既是历史,也是文化,我们现代人在面对这些历史文化时,应学习作者对待历史的态度,尊重历史,传承文化!正如作者所言:“作为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新田古村落,在政通人和、生活富足的今天,洗去岁月的包浆,擦去岁月上的蒙尘,如能经过新与旧的完美整合,让千年光阴浓缩、渗透于每一建筑的方寸之间。那我们有理由相信:古村落之韵味一定能够在新的时代大潮中得到彰显,一定会让人们沉醉于其散发的古韵芬芳之中,成为人们了却乡愁的心灵家园。”总之,这是一篇既有内涵美又有形式美的散文,实属难得的佳作!感谢作者赐稿暗香,祝作者创作快乐,期待更多精彩!推荐赏阅!【编辑:红旗如画】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旗如画        2018-10-04 18:38:59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者的这篇文章,真的是文质彬彬,把文史结合的非常完美!欣赏佳作!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毛主席在古田会议之后,进军清流途中写下的《如梦令·元旦》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