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记忆中,老师们的“经典”教学桥段(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记忆中,老师们的“经典”教学桥段(散文)


作者:王菊梅 童生,579.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44发表时间:2018-10-07 08:55:09
摘要:作者通过3个章节的内容,讲述了不同上学时期遇到的三位老师,在不同阶段授课时所谓的“经典”桥段,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和难忘记忆,进一步说明老师在传道受业解惑中对作者的影响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对我来说,老师就是上天派来为我们传授知识、答疑解惑的使者。记忆中,那些老师们风趣幽默的语言和诙谐形象的比喻,以及意外“桥段”的出现,往往给人留下“经典”难忘的印象,它镌刻在大脑的沟沟回回中,时不时会跳出来,让人反复联想……
  
   一
   高一时,语文老师是一名高个子的中年男人,板书超好,当然这不足为怪。关键他还有一个超级本领——用粉笔头“砸”人,尤其是砸上课捣乱的男生,100%地准确,所以,我们班的语文课秩序很好。
   八十年代初,学校风靡金庸的武侠小说,我也不例外。每天排队看靖哥哥蓉妹妹的打打杀杀,颇有剧情。但书只有一本,为了赶进度,只能打上课的注意了。语文课,本是我的最爱,但有一天,书催得紧,便顾不得许多,只好在课堂上立起课本,装模作样,然后低头在桌洞里瞄小说。
   那天,正巧连着两节语文,第一节继续上鲁迅的小说——《药》。其实,第二节开课不久,老师便转入了下一篇课文《百合花》了。但我正沉浸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并不知道此时课文已经翻篇了。
   冷不丁,突然被郭老师叫起来:“你说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几个人物?”老师操着浓重的乌盟口音慢斯条理地问。
   同桌戳了我一下,压低声说:“老师提问你呢?”我立马惊恐站立,瞅了老师一眼不吭声。他以为我没听清,又重复了一遍问题。此时,我的课堂内容还停留在“人血馒头”的章节中,以为是四个人物(华老栓、小栓、夏瑜、康大叔),准备开口回答时,同桌却向我暗示了三个指头,意思是三个人物。我一头雾水,突遭袭击,脑子转不过劲来,一时不知如何?只能顺着她的比划说三个。老师接着追问:“哪三个人物?”我待要说华老栓、小栓和夏瑜时,同桌轻击了下一篇课文《百合花》示意我。那时,我尚未近视,视力很好,撇一眼过去,心说,糟了!这篇课文没预习,啥内容?真不知道。同桌见我傻站着,只好再次压低声悄悄提醒:“我、小战士和小媳妇”,不知是过于紧张还是“做贼”心虚,怎么都听不清“小媳妇”三个字,勉强说了两个人物,就面红耳赤低头不敢吱声了。
   出乎意料,郭老师大为诧异地说:“都啥年月了?思想怎么还这么封建,一个‘小媳妇’你说不出口?”
   “看把你羞的,脸都红成啥样了?李老师(我们的班主任)把你们班也管得太严了,下次见了他,得说道说道。”他似有不平地说。
   我在惊愕中喜从天降,全然不知道自己就这样被莫名其妙地解脱。哪里是封建思想说不出口?哪里是班主任管得太严?分明是自己不知道课文内容。原本以为老师发现我偷看闲书不听课,故意提问提醒的,竟不知会是这样的意外之喜,我在心里默默祈祷。
   从此,再不上课偷看闲书!
  
   二
   上卫校时,讲授《病理学》的是一位中年女老师,高度近视,皮肤黑,衣着严肃,极少笑容,但说话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第一天上课,如果不是那个山口百惠的“妹妹头”造型,我差点把她当成男老师。
   病理学相对于其他医学基础课,概念抽象很多,比较难理解。上课没几天,在解释一个叫“疤痕”的名词时,讲了半天,大家都一脸茫然,估计没怎么听懂。老师是个急性子,她接着解释,打个比方,通俗地讲,“疤痕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的必然产物,虽然动机是有益的,但外观结果却是有害的,在增生过程中会出现瘙痒、刺痛或灼痛等局部过度敏感的症状。”
   关于“疤痕”的真实概念,直到今天,我仍不能完整复述,但我却真实体验了一把疤痕修复过程,在自己身上的演练。
   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因为熟人的关系,索要了一支卡介苗,又因为熟人的缘故,一个实习护士把我变成了试验品。不仅皮内注射违规变成了肌肉注射,而且剂量超倍。几个月后,我的胳膊化脓后肿胀难忍,外科主任说,可以做手术了。
   为了不影响女孩子穿无袖上衣的爱美心理,主任从靠近胳膊内侧的地方切开引流,使用局部麻醉。纯粹是刮骨疗毒,手术时,耳边不时传来一刀一刀割肉的“刺刺”声,麻醉药效达不到的地方,疼得我如杀猪般一声声嚎叫,如果不是臂带绑在手术床上,估计早逃地无影无踪了。
   手术很成功,结果很疤痕。
   之前,并不知道自己是疤痕体质,但那道缝了四针的创口,让我一天天真实地感受着“疤痕”——动机很好(增生),外观很糟(疤痕)在自己身上淋漓尽致地演绎。最初,它并不明显,后来却渐长渐宽,越长越难看,像一个紫红色的蚯蚓,趴在胳膊上,又硬又丑。女儿小时候睡觉,常常用小手摸着它好奇地问我,“妈妈,你的胳膊上怎么长了紫红色的虫子?疼不疼呀?”
   差不多十年的功夫,它才吸收至与肤色相近。
   这段经历,让我常常不自觉地看见它想起《病理学》老师,想起她那句对“疤痕”过程完美诠释的金句。
  
   三
   在职读本科时,许多学校没有检验这个专业,只好选择了相近的生物专业。系里给我们安排的课程中,有一门《普通动物学》,任课老师是位姓马的回族人,话不多,却很幽默。讲到扁形动物门绦虫纲那个章节时,他自嘲道:“我们少数民族的人,爱吃半生不熟的牛羊肉,寄生虫病感染率就比较高,尤其是高海拔地区的藏族人。”并举例说明,说师大每年招收的民族班,只要他代课,一眼便能看出谁患有寄生虫病。
   同学们好奇地探问究竟,马老师风趣地讲:“两点,第一又黑又瘦,第二超能吃!”还自诩曾治好过四五个学生的绦虫病。方法是买半斤生南瓜子(驱虫药),嗑完后,打一盆热水坐浴,要求水温与体温接近就好。用不了多久,绦虫会自动从肛门游出。此时,千万不能害怕,一定要耐心等它完全游出来,否则就前功尽弃了。因为绦虫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它的吸盘还吸附在肠壁上,身体的节片损失多少无所谓,过不了几天,就重新长出来。作为寄生动物,它完全靠宿主(感染此病的人)来生存,所以感染了绦虫的人特别能吃,宿主的营养大多被绦虫吸收了,绦虫便长得飞快。再加上虫卵在十二指肠发育为六钩蚴的过程中,要穿壁而过,导致肠壁长期刺激过程中不断破溃出血,贫血便在劫难逃,所以人显得又黑又瘦。末了,他对同学们说:“下节课,带大家去动物标本室,让你们亲眼目睹各种绦虫的真面目。”
   次节课,我们来到了狭窄的标本室,呛人的福尔马林味熏得人头疼,高低大小不等的透明标本缸放眼满目,令人应接不暇。老师一边走一边讲解,待走到一个近50公分高的标本缸前,他停下脚步说,“这个,就是民族班一个藏族学生体内的牛带绦虫标本。”
   原来,某天晚自习,一个黑脸的藏族学生,突然端着沉沉的一脸盆东西来找老师,他无比激动地说:“马老师!出来了,全部出来了!”
   马老师惊了一跳,以为发生了什么事?结果一看,是半脸盆乳白色的绦虫,好吓人!竟然有二十多米之长,还在游动。鉴于绦虫的四个吸盘和所有节片都非常完整,老师便把它做成了标本,供生物系教学使用。
   本来,看到如此之长的绦虫标本,已经无比称奇了。没想到,马老师又半开玩笑地追问了一句:“记住它的形态了吗?没记住的话,我告诉你们,牛肉面的‘韭叶子’啥样,它就啥样!”
   最后一句话,差点没把我当天早上吃的“韭叶子”牛肉面吐出来。此后,很少再吃兰州的特色牛肉面,偶尔吃一次,绝不会再点“韭叶子”了,估计已经种下心病了。
   想想多年前的求学之路,总有一些桥段是令人尴尬难忘的;也有一些经典是催人奋进的;还有一些情节是鲜活直观的。曾几时,它无意间保全了自律不足少女的自尊和颜面,让沉迷小说的我,及时转入学业的正常轨道;又几何时,那枯燥无比、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在一次术后变得如此近距离,让我真实感受了女老师当日恰如其分的比喻;即使期年以后,那个丑陋不堪令人反胃的绦虫标本,在标本缸中定格的姿态令我生厌,我也依然记住了马老师,记住了那堂课。
   师者,正是这样传道受业解惑的!

共 312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用诙谐的语调回忆录学生时代那些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之所以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它们和求学路上的知识获得有密切的关系。在记住知识的同时,也记住了当时的情境。有的令人尴尬,有的令人反胃,但都和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的成长有关系。在这成长的过程中浸透着老师的心血。学生在多年以后将教师的形象生动地记忆在脑海中,这说明教师这种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教师的不经意行为会导致学生一生的记忆。因此作为教师家庭的家长,我从本文中得到的其实是:敬业,敬业,再敬业,不能小看了自己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整篇作品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语言流畅,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编辑:太行飞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18-10-07 08:58:37
  首先,向您致以亲切的问候,其次,表示抱歉,昨天点了您的文章,正赶上做饭时间,结果一忙乎,耽误了编辑您的稿子。
太行飞剑
2 楼        文友:王菊梅        2018-10-07 09:31:33
  感谢飞剑老师对文章到位的理解和诠释,正像您所说的,不能小看老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敬茶!秋安!
天上的星星之所以遥远,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的私生活!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