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童年记忆中的燕子(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童年记忆中的燕子(散文)


作者: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童生,854.5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68发表时间:2018-10-07 19:43:49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虽有诸多美好的诗情画意,但是,实事求是说,童年的乡下,我们对燕子是敬而远之的。
   所以敬而远之,是因为燕子,打不可打,抓不可抓,玩不可玩,吃不可吃,而又念兹在兹。
   具体来说,那时候虽然不知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但知道燕子是益鸟,专吃害虫,尤其是无数次看到燕子疾冲消灭令人讨厌的蚊子苍蝇小咬之类。大人说,小孩子不能伤害燕子,更不能用弹弓打,当然更不能吃燕子,否则会瞎眼睛,秃脑袋。何况,那时侯恒鸟乃至侯鸟甚多,足够我们玩的了。包括乡村与人同处的无穷无尽的麻雀,也叫“家贼”一一因为极精明,你略为挥手它已远遁了。麻雀偷吃宝贵的种子、嫩芽乃至秋收前后的高粱,所以农村人是鼓励打麻雀的。对小孩子来说,自然喜欢可以打来吃或拿来玩的鸟,而对燕子这种既动不得吃不得又玩不得,而又朝夕相处的侯鸟,只能敬而远之了。
   小时候的春暖花开之时,家乡就会有好多燕子,很多人家的屋檐下都会有燕子窝。农村有一种说法是,家里有小燕子窝的话就会有好运来。那时候,村子里很多家是草房,燕子最喜欢草房搭窝。当然,我家的平房也前后有五六窝燕子。春天燕子从南方回来后,一般是回到以前的窝。燕子的窝如建在堂屋的梁上,一般通过门进出,门不开的时候,燕子可以通过门上面一个洞进出。我家的燕子是在房檐下搭窝。在燕子垒窝或者哺育小燕子时,燕子的父母会频繁地在房前穿梭。小燕子学飞的时候,开始是在屋檐上跳来跳去的,有力气了再飞出去。由于农村是在堂屋里或院里吃饭的,为了防止燕子拉屎到碗里,有心的人家会在燕子窝下搞个东西遮挡一下。由于燕子是吉利的象征,人们是不去打扰燕子的,燕子的窝是不准小孩碰的。
   每到闷热的夏夜,父亲会把大灯泡拉到檐下,我们在院子里纳凉到半夜。而来自四面庄稼地和旷野里的无数昆虫蚊子,有时还有大红头蜻蜓,发挥了趋光天性,前赴后继反复冲向大灯泡,地上一片,于是放出土鸡大快朵颐。而燕子是不喜吃伏地虫蚁的,它们只在空中截击。有几次,附近潜伏的蝙蝠也突然出动,灯光下甚是吓人。每当此时,燕子就回窝了,似乎对那种鼠身鸟翅的动物也十分反感。
   在白天,无数次看到我家房檐下的幼鸟跟随成鸟活动,并逐渐长大消失在大群之中,再也辨认不出。一般来说,家燕多是雀形目、体长13~18厘米。翅尖长,尾叉形。背羽大都辉蓝黑色;翅尖长善飞,嘴短弱,嘴裂宽,为典型食虫鸟类的嘴型。脚短小而爪较强。燕子一般在4~7月繁殖。每年繁殖2窝,大多在5月至6月初和6月中旬至7月初。每窝产卵4~6枚。第二窝少些,为2~5枚。卵乳白色。雌雄共同孵卵。14~15天幼鸟出壳,亲鸟共同饲喂。雏鸟约20天出飞,再喂5~6天,就可自己取食,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昆虫。
   据说,家燕含泥檐下筑窝,筑窝后期,有时连血也吐了出来,大有“春蚕到死丝方尽”之感觉,但是我从未见过。比较城里人,乡下人和燕子更亲一些。小时候,每当开春燕子归来时,乡亲们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满脸的喜庆。小伙伴们甚至会拍起小手,欢快地又唱又跳,欢迎燕子归来。老燕归旧巢,而去年的新燕,则开始衔泥垒窝。那阵子,燕子是最忙碌的,不停地飞来飞去,用纤小的嘴衔来一口口的泥,精心地粘在屋檐下,没几天,一只精致的燕窝就完成了。这是小燕子温馨的家。从此两只燕子在这里成双入对了。
   在乡下人眼里,燕子是勤劳勇敢的象征,每天都忙忙碌碌的,一刻都不闲着。垒窝、生儿育女、捕食……矫健的身影始终在天空中。而且,这小小的生灵,竟然每年都要翻山越海,南北迁徙,这是何等的勇敢啊!想想燕子长途跋涉的身影,就会让人心生敬意。
   每当秋季来临,燕子在完成了繁衍生息的任务后,便开始集结准备南下了。那是非常壮观的场面,仿佛一声号令,分散在乡村各个角落的燕子,突然聚集在一起,黑压压的落在家南边的电线上,密密麻麻的,越聚越多,简直要把电线压断了。以往呢喃的细语突然变得叽叽喳喳嘈杂起来,像是在热烈地讨论什么。妈妈告诉我们,燕子又开大会,商量南返越冬了。果然,突然有一天,当嘈杂的声音没有了时,人们才发现成群的燕子也突然蒸发了一样,一只也见不到了。真是来无影去无踪。乡村的天空就忽然寂寞下来。只有“家贼”麻雀,依然在与小孩们打游击战。直到下一个春天来临,燕子又会悄无声息地回到乡亲们的身边。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记得多年来读过许多有关燕子的诗词,姑且学习总结如下吧:
   有的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丰丰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南宋词人史达祖更是以燕为词,在《双双燕.咏燕》中写到:“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极研尽态,形神俱似。春天明媚灿烂,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春天逝去,诗人自会伤感无限,故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乔吉有“燕藏春衔向谁家,莺老羞寻伴,风寒懒报衙(采蜜),啼煞饥鸦”(《水仙子》)之凄惶。
   有的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有了“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楼”(周德清.《喜春来》)的失意冷落,有了“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的留恋企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有的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还有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李好古的“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谒金门.怀故居》),姜夔的“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点绛唇》),张炎的“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高阳台》),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有的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的,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书,却是石沉大海,音信皆无,如“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思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
   有的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或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共 35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细腻地讲述了自己童年记忆中的燕子,生动有趣;作者也深情地例举了自己在古诗词中读到的燕子,诗情画意,难能可贵!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全篇文字精炼,描述生动,有所发现,有所研究,耐人品读!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10-07 19:44:46
  全篇文字精炼,描述生动,有所发现,有所研究,耐人品读!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回复1 楼        文友: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2018-10-10 15:56:41
  谢谢文友!祝安康!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