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星月】你不知道,孩子的感受力被屏蔽了!(杂文)

编辑推荐 【星月】你不知道,孩子的感受力被屏蔽了!(杂文)


作者:孙彩文 举人,3001.3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06发表时间:2018-10-08 18:00:57

【星月】你不知道,孩子的感受力被屏蔽了!(杂文) 孩子的感受力不同。有人愚钝如朽木,有人聪慧如流水,有人粗枝大叶,有人心思缜密……
   感受力,简单地说,就是迅速感知一切,能够运用自身对生活的感悟,迅速地将事物加以情感渲染的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关系人的内心情感,影响人与周遭世界的关系。
   谁拥有敏锐的感受力?
   诗人。
   诗人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具有敏锐的感受性,可以洞察事物的幽微变化,迅速地感知一切。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他们纯真的心灵可以迅速打通知与感的路径,使认识和情感实现畅通与互补。敏感的内心产生丰富的情感,而丰富的情感迸发更多的热情和好奇心。
   很遗憾,现实生活中,大多孩子敏锐的感受力被“知识”屏蔽了。
   有这样一组镜头:2岁半的男孩站在花丛中,用稚嫩的拇指和食指揉捏花苞。“宝贝,你在干啥呢?”妈妈问。“我在摘葡萄。”宝宝认真地答。“那不是葡萄,是花骨朵。”男孩忘了妈妈一眼,悻悻地离开花丛。孩子是用“心灵的眼睛”发现趣味,妈妈在用“知识的眼睛”发现问题。“知识”的介入使面前的景色失去了吸引力。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日:‘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会心处”往往使人心情舒畅,思维活跃,而“会心处”不必寻于远方。
   2岁半的男孩和简文帝同处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描述的“无我之境”。这种“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忘我境界,正是敏锐的感受力捕获人与物的共通之处,达到心灵感应状态的关键时刻。
   怎样激活敏锐的感受力?
   寄情于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月亮代表宇宙时空的永恒性,与人生命的短暂性相比,使诗人感慨人生易老,岁月无情的无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它成为陪伴孤独个体的忠实朋友……这里的明月在诗人对宇宙的体悟中,在丰富内心为前提的体察中,在细腻且敏感的感受中,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摆脱时空局限,浸染了诗人的无数情怀与思绪,成为一种拥有人的情感的超自然存在,并经无数文人的无限阐述,最终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寄托。
   融入大自然。在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的经典史诗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感觉异常敏锐的克里斯朵夫将自己交给大自然,他觉得在荡涤尘怀的空旷中,在和大地的接触中,他好像“重新发现了世界:躺在万物滋长的草上,在昆虫嗡嗡作响的树荫底下,看着忙忙碌碌的蚂蚁,走路像跳舞般的长脚蜘蛛,遥望斜刺里蹦跳的蚁蜢,笨重而匆忙的甲虫,还有光滑的,粉红色的,印着白斑,身体柔软的虫。或者他把手枕着头,闭着眼睛,听那个看不见的乐队合奏:一道阳光底下,一群飞虫绕着清香的柏树发狂似的打转,嗡嗡的苍蝇奏着军乐,黄蜂的声音像大风琴,大队的野蜜蜂好比在树林上面飘过的钟声,摇曳的树在那里窃窃私语,迎风招展的枝条在低声哀叹,水浪般的青草互相轻拂,有如微风在明净的湖上吹起一层皱纹,又像爱人悉悉索索的脚声走过了,去远了。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这位己被世间烦恼掌控的克里斯朵夫摆脱了一切羁绊,全身心将自己交付于包容万物的大自然。闭上眼睛,躺在草地上的少年沉醉于自然的美妙中,并将身边的一切声音都赋予有趣生动的艺术美感。正是这种对万事万物拥有的敏锐感受力,才使他从大自然中汲取力量,感受到生活处处有音乐,体悟到整个宇宙就是音乐的整体。也正因这感受力,他方能从音乐中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产生对音乐的向往,产生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憧憬,最终在音乐中享受人生的宁静,寻觅人生的最终意义。
   怎样依靠感受力人丰富内心?
   感受力愈丰富,看到的就愈多,体悟就愈独到,理解就愈深刻,内心就愈丰富。丰富的内心对人存在的意义重大,它决定了人到底是以以机器的方式还是人的方式生活,人就应当活出入本来的姿态。如若,有眼睛却看不到;有耳朵却听不到;有心灵却不去感受和理解,灵魂就会处于麻痹状态。
   培养敏锐的感受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词语联想。
   词语的出现,源于人们对分类和命名的渴望。分类,就是把有共同特点的现象归在一起。命名,就是赋予拥有共同特征的事物一个词语,使它和其他现象区别开来。引导孩子从生活中捕捉词语,分类认知,再还原到语境与生活联结。这就是词语联想带来的好处。比如:借助“雨”一词语可以联想现实中各种复杂的形态。现实生活中的雨有大小、快慢、急缓、时间长短、对农作物有用与否的差别。表达“雨”这种自然现象,就是对事物进行概括提炼的过程。可以使对无限事物的认识变得更有条理,给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点燃了希望。这是词语给人的认知活动带来的好处,这种好处带来的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由此我们才可以总结出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怎样怎样,工业文明时期人们的精神文化如何如何等具有宏大意义的知识。
   2.概念诠释。
   我们有时将知识分为两类:一种知识,能够帮你寻找新知识,它就像望远镜,可以帮你探寻到更广阔的天地:另一种知识,会帮你抵御新知识,它就像盔甲,穿上它,你就油盐不进,水火不侵了。比如,我们教孩子“糖是甜的,粥是喝的,屋子是居住的,被子是取暖的”等一系列常识。这类常识于孩子的生活至关重要,可以使他们在前一辈人的基础上更快捷地前行。但是,如果这种认识过于僵化,过于稳定,孩子的思维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构:“糖”与“甜”、“粥”与“喝”、“屋子”与“居住”、“被子”与“取暖”一一对应,两者之间稳固地结合起来。孩子们用这些词语的时候就只会贴标签。即在“糖”的性质上贴上“甜”的标签,在“粥”的食用方法上贴上“喝”的标签,在“屋子”和“被子”的作用上贴上“居住”和“取暖”的标签。这样做的唯一结果就是,在懒惰天性的驱使下,在简单标签的掩盖中,认知变得简单,思维变得干瘪。正是这种概括性将孩子们的感受力打磨成油盐不进、水火不侵的坚硬铠甲了。
   所以,我们要学习把“概念”打散,用生活重新诠释。
   例如,语言中有众多描写情绪的词语,如生气、愤怒、委屈、伤心、高兴、愉悦、兴奋、快乐、悲伤、沮丧、孤独……可以和孩子自己的生活情绪相对应,到底是生气,还是愤怒,是委屈,还是伤心,是高兴,还是愉悦,可以用生活中的“故事”来阐释。然后根据词语的引导细细品味内心的情感,对各种微妙的情绪重新命名。如果情感太复杂一时无法辨别,就要不断剖析自身,增加深度与广度,丰富情感,从而提升感受力。
   3.语义重构。
   丰富、异彩纷呈的词语能够不断拓展人的内心,对人内心的微妙变化进行命名,让入们清醒地意识到自身情感的波动以及他人内心的变化,从而使感受力变得更加敏锐。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常常处于这样的尴尬境地:句子中的每个词都认识,词的涵义也都清楚,可无论怎么理解,都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此作出解答,他认为,我们对词的不够敏感,用词混乱,是因为“我们没有将这些词跟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所见联系起来”。要想让每个词语都能够深入孩子的的精神生活,使词在头脑和心灵中转换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只有看到词语背后活生生的事物,并将事物与自身的生命体验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感受词语真正带给人的审美愉悦和视野的拓展。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历来被人们推崇,并誉为“秋思之祖”。王国维将它列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并评说“纯是天籁”,又在《人间词话》中称其为“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这首小令仅仅使用二十六字,就获得如此高的赞誉,可称得上是“字字珠玑”。全词由5句话构成,前3句句式工整,共18字,历数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9种事物,在这9种事物之前,词人又为每个事物添加一个词作为修饰语,即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9个修饰词的添加,使得每种事物拥有了鲜明的个性,具有了生动的形象特征。
   透过精炼的词语,我们要引导孩子透视词语背后的事物:透过“老树”,看到盘根错节的千年老树静静地延续生命:透过“枯藤,”看到枯萎的藤蔓缠绕老树而飘摇风雨;透过“昏鸦”,看到傍晚群鸦乱鸣的凄凉……通过语义重构,看到活生生的事物,与现实之间建立水乳交融的联系,创造一个不可言说的美妙世界。
   秋景,黄昏,人人都见过,可它能像触动诗人那样触动我们的灵魂吗?是“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还是我们的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迟钝和麻木的状态?语义重构就是从熟悉中来,从被我们忽略的平凡中来,只有在平凡中找到不平凡,在不平凡中找到平凡,感受力才会越来越丰富。
   我们应该意识到,不论是知识储备,文化底蕴,还是生活的应变能力,都必须以感受力为前提。换句话说,一个人感受力的强弱影响他的一生。柯尔律治曾说过,“只有感觉到的,我们才能认识。”[高晓玲:《“感受就是一种知识!”》,《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OnlyWhatwefeel,weknow.”)对事物的认识首先从感受开始,感受不到,即使它客观存在,但对人而言也相当于不存在,因为它无法进入内心,无法引起内心的回应,也就无法成为感知到的存在。当然,无法感知,就更不能认识和了解。
   感受力基于直接感官体验,同时又进入意识层面。感受,则能对事物作整体判断,在瞬时洞察一切。练就“能够点铁成金的眼睛”,孩子们就不会丧失发现诗意的感受力。

共 39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采用列举、分述与名家的成名之作说明孩子丰富的想象空间被知识的认知范围所限制,最后走上人云亦云的死空间,没有独到的见解,也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人的这种本能被制约,何谈科学与发展?这种现象是现实教学存在的弊端,把孩子圈在学校,很少有人注重对孩子想象空间的培养。无论是在数学课上,还是在语文课上,或者是各科的教学内容里,都可以设计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环节,还给孩子自由畅想的空间。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用眼睛去看,充盈内心世界,用心去感悟领受,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茁壮成长。遇事遇物有感而发才能培养优秀的人才,无论走到哪个领域都是有发展空间的时代带头人!支持作者,推荐共赏!【编辑:江南柳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18-10-08 18:03:05
  你好,彩文!
2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18-10-08 18:03:59
  读你的文受益匪浅,长知识了!
3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18-10-08 18:04:56
  感谢你的勤奋与对星月的信任!
4 楼        文友:孙彩文        2018-10-08 20:34:06
  星月编辑效率高,评点到位。谢谢!
5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18-10-08 21:55:17
  孩子的想象力总是被大人无情地抹杀掉了,很有深度的文字,拜读了。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6 楼        文友:柏丫        2018-10-08 21:55:50
  教育,必须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的能力。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