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浅说农村养老(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绿野】浅说农村养老(杂文随笔)


作者:林科 举人,478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34发表时间:2018-10-11 11:11:29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有着九亿多农村户口的农民。据民政部门统计,2018年我国城乡60周岁以上的人口总共有24090万,比例占到全国总人口的17.3%,其中又有超过60%以上的老人居住在乡村。
   生老病死是生命之规律,老年时期是生命过程的一个节点。人老的不仅仅只是年龄,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体力骤然下降,也有可能是各种悄然而至的疾病。苍老的身躯意味着生活自理能力弱化,同时,也昭示着老人的生活将会对外界的依赖性加大。老一辈农民扎根农村,默默无闻,辛勤奉献,风霜雪雨几十年,如今算是走到了日薄西山的垂暮之年。籍此,关乎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直观地摆在眼前,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让农村老人幸福地渡过晚年生活呢?
   人类生命生生不息,养老话题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除了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以外,民间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传统风尚。先秦时期的《礼记·王制》记载:50岁以上的老人可供给细粮;汉代的《王杖诏令册》规定:70岁以上老人即使触犯刑律“虽有罪不加刑焉”;唐代《唐大诏令集》规定老人可安排护工“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宋代已出现“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孤老院”等各种养老机构……先秦时的“免费医疗”尤其“实惠”。
   周代“九十者其家不从政”,规定家有90岁老人全家都可不服徭役,早在上古三代,“老人”的概念和标准已被明确。《礼记·曲礼上》记载:“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大概意思是,人到了60岁,就算老年人,可以指使人干活;70岁身体各项机能进一步衰弱,应该交代家事,把该安排的都安排好;80岁、90岁,已是成耄耋老人……
   先秦时期养老首先关注的是老年人的饮食状况。《礼记·王制》曾详细记载:从50岁起,就应该给细粮吃;到了60岁,还要准备隔宿的肉食;到了70岁,则要增加副食;到了80岁,要经常供奉珍馐美食。至于90岁的老人,因行动不便,饮食消费已没规律,可能随时要吃要喝,要在老人的床前伺候,如果老人出游,最好是带着食物跟着他……在夏、商两代,朝廷还会在仲春和孟冬两季给鳏、寡、孤、独者发放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其时为让子孙更好地赡养老人,周代实行给有老人的家庭减免徭役的政策。如果家中有80岁以上的老人,儿孙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90岁老人,则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此即“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
   古代人是以养儿防老为标准的家庭养老模式,自然孝道文化是其核心之所在。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传统的孝道理念与当下的时代风貌相比,在某些方面显得已经不合时宜了。比如古代的生活资料匮乏,当时的官方和民间把对养老问题的关注点,往往也就停留在“吃食”的层面上。反观当代社会物阜民丰,生活资料相当充足,可以说只有想不到的,不可能没有吃不到的。所以,当谈到现代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时,我觉得首先应该从陈旧过时的观念中分离出来,而应该紧随时代节拍,树立与时代特征一致的养老理念。
   本人自幼生活在农村,对村里老人居家养老的实际状况比较清楚。经过观察和归纳认为,关于目前农村老人养老状况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故土难移型。新中国成立以前,整个社会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低下的生产力将农民紧紧地缚在土地上。束缚了农民的不仅仅是手脚,而且是思想;他们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却对农事农时娓娓道来;他们没有见过大千世界,却对耒耜稼穑深谙其道。农耕文明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这既是一种古老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种谋取生活的基本技巧。像现在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农民大多都没有接受过文化科技知识教育,自然,他们就成了传统农耕的继承者和守护者,他们在乡下居住了几十年,对土地情有独钟,适应了相对散漫、寂寥的生活环境。近些年,有些老农民的子女们或求学或经商,通过奋斗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于是就盛情相邀父母共同居住,亲情陪伴,方便赡养,以尽孝道。但老人们却不愿意去城里居住,就喜欢住在农村的“老屋”里,有道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像村里这类乡村情节浓厚的老人不在少数,他们日常生活费用由儿女们定期供给,日子显得相对宽裕、闲适、滋润,但长期缺少亲情陪伴,倍显孤单寂寞。这类老人不愁吃喝,不善运动,缺乏积极正确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最容易患上三高、糖尿之类“富贵病”的群体。二是忙碌贫困型。现实生活并不一样,多数老农民并没有过多积蓄,真正属于可支配的养老费用,就是按月领取的那点基本养老金。他们的子女属于低文凭、缺技术的打工一族,出门干的基本上都是体力型的临时工,既没有收入保障,活路也很不稳定。这些老人为了减轻儿女们的经济负担,往往不是帮忙给管带孩子,就是作物几亩地的庄稼,更有甚者出门去打零工或者就近采摘中草药以供零用花销,等等,劳累形式不尽相同。总之这类老人最大特点就是经济状况拮据艰难,但快乐心情常相伴,日常生活节衣缩食,往往有了疾病也是硬扛着不愿花钱去治疗。三是信仰虔诚型。这类老人与生俱来就有一个坚定的宗教信仰,或佛陀或上帝,日常以参加教会庆典、聚会等各种活动和遵守教会之戒律为行为准则。这类老人精神丰富充实,自得其乐,安于现状,敏于行动,所以身体状况相对而言,往往显得比较健康。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农村老人生活状况各不相同。探讨乡村老人养老问题,通过对各种现实生活实例归纳比较发现,影响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因素竟然是那么的一致。这个共同点无关乎家庭财产多少,更无关乎社会地位高低,而是日常生活中老人的心理状态,只要心情好,一切都安好!
   不可否认,当下农村老人的养老方式依然是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这种养老模式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已升华为一种品德,这种品德便是“孝道”。孝道文化在华夏大地源远流长,其核心就是一个“顺”,所以我觉得做儿女的应该顺着老人的心意去尽孝道。居家过日子,并没有什么绝对的规则性,只要老人们心甘情愿怎么样都行,老人毕竟在乡村生活了大半辈子,养成的习惯难以更改啊!

共 24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杂文随笔观点明确,条理清晰,深刻剖析了农村养老的各种现象,谈古论今,表达了中国自古以来对老人孝道文化的深刻阐述,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农村老人生活状况各不相同。作者描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并以亲身经历加以证明,三种老人的生活状态,百善孝为先,顺从老人的意愿,弘扬尊老爱老的文化传统,提倡孝道文化,让老人度过一个幸福安祥的晚年。感谢赐稿绿野社团,问好林科老师,祝福佳作不断,精彩连连。【编辑:鹦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林科        2018-10-11 12:01:48
  感谢鹦鹉老师辛苦编发! 祝福幸福安康,时光静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