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祝福祖国】渐行渐远的“笼”(散文)

精品 【丁香•祝福祖国】渐行渐远的“笼”(散文)


作者:同淑君同淑君 秀才,1684.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08发表时间:2018-10-15 21:41:54
摘要:现在,已经是工业化的时代了,想吃面粉去超市买,那个年代的草笼马篮淘麦笼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东西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而家畜的喂养、庄稼的收种等已经有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了。可是那个年代的生活的印记却是忘不了的,童年时打猪草时玩耍吃野果的快乐、母亲蒸馒头、淘麦子时忙碌的情形,母亲和我们聊天时的音容笑貌,特别是每次母亲拿出一个“顾嘴馍”递到我手上时那温馨的微笑,却是我生活中难忘的记忆!


   “笼”,按照老家合阳人的说法,指的是用竹篾、杨木条、柳木条、藤条编成,可以提着、用担子担着或者两个人抬着的盛物器具。这种器具现在越来越少见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可是在小时候,“笼”却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东西。小时候家里常用的“笼”有三种:草笼、马篮、淘麦笼。
  
   草笼
  
   草笼有大有小。小时候,我常用的是小草笼,也叫粪笼。这种笼不是很大,直径大约三、四十厘米,有的是笼口稍大,底稍小一点点;也有的是口和底一样大或者稍微有点收口;笼襻也是用锨把锄把那么粗的木条或竹子做的,打磨的光溜溜,方便手提,做工相对来说粗糙一点。
   叫它粪笼,顾名思义当然主要是装粪土,也可以用来装柴草、煤渣等。后来有了架子车,装粪装土就少用它了,但还是用来装柴草等杂物。如烧火做饭时、冬天烧炕时,就用草笼装一些柴草。
   夏秋之时,特别是放暑假时,经常要去田间打猪草,我们一人提一个草笼,拿上小镰刀,几人小孩子一起,有说有笑,到田间地头找猪草。那个时候,认识很多野草,也知道猪最喜欢吃那些草,如刺角、蒲公英、打碗花蔓、苣菜、狗尾巴草、车前草、反枝苋等。特别是刺角,到处都有,很快就割满了一笼。如果想割的多一点,将笼里的草按一按,就可以再放多一些,不断地按,不断地放,直到按不动为止……在笼里按过的草,容易发热变质,回家后要立即倒出来晾着,不能久放。
   春天,当沉睡了一个冬天的麦苗开始返青的时候,麦田里就有了翠绿嫩嫩的荠菜,有不少人拿着小镢头、小镰刀或者小铲子,提着小草笼,到麦田里挖荠菜;也有人到田头荒坡寻找白蒿、野茄子;夏天还有灰条条和天穗谷,甚至苦须菜,这些野菜拿回去,择洗干净,拌上干面粉,蒸麦饭吃,用来补充粮食的不足。现在,春天也有不少人去挖野菜,当然是为了尝鲜,寻找一些天然健康的野味食材,或许是怀旧,也许是满足一下好奇心理。
   当然,割草的时候,也是我们一帮小孩子贪玩的时候。出门割草两三个小时,实际上用于割草的时间大约只有半小时。一边割草,一边逮蝴蝶、抓蚂蚱、踩蚂蚁……有时看到屎壳螂,拿一根细细的树枝,不断撩拨着它,慢慢地跟着它走,找它的洞在哪里。看到平平的地面上有一个红枣那么大的小洞,便乱挖一通,然而没有一次能在那洞里找到更多的屎壳螂。
   那时,还有一种东西特别好玩,就是采摘一些狗尾巴草的毛毛,用它来做猫头兔子头,用它做不像样子的娃娃,或者用它扎成微型的扫把,有时什么也不编,只是抓一把在手里,抚摸它那种毛茸茸的感觉,舒服极了!
   更多的时候,找找看有什么野草野果能吃:如蒲公英的花茎,折下来吃,甜味中稍苦;地梢瓜,我们家乡叫鱼奶奶的,翠绿翠绿的,样子非常漂亮,摘下来,大一点的有带壳的花生那么大,剥开之后,流出乳白色的汁液,吃起来香香脆脆的,稍微有点甜,还有点青草的味道。“高高崖上一点血,过来过去拿瓦撇。”说的就是蛇蜜子,它生长在高高的悬崖之上,有着长长的、带有小刺的藤蔓,夏末初秋之时,叶子从绿色绿中带有金黄色、玫瑰红的斑点,果实的外表像草莓、桑葚,但果蒂和草莓不同,是向里面凹陷的,果实形状也有点扁。而且个头也很小,有手指尖那么大,看它变红之后,就可以摘下来吃了,酸酸甜甜的,由于它长在高处,不容易摘到,小孩子就用石头瓦片砸,希望能把悬崖上的蛇蜜子砸下来。秋天,还有一种野葡萄,成熟之后变成黑紫色,一簇一簇的,摘下来吃,味道甜甜的,里面有绿色的小小的籽,也可以吃。也可以挖一些植物的根茎吃,通常吃的有两种:一种叫棒槌,其实非常细小,红色的,就像微形的胡萝卜,两头尖尖,味道也和胡萝卜有点像;一种叫姜姜根,找到一个头,把它从地下拽出来,放到嘴里咀嚼,吸掉甜甜的汁,将剩下的渣吐出来。
   有时,这些都不容易找到,如果在玉米地里打猪草,就找那些有两棵长在一起的玉米,把小的那棵折断,剥掉外面的叶子和包皮,吃玉米杆,我们叫甜甜杆。那个时候,庄稼都用农家肥,玉米杆吃起来很香甜,以为它和甘蔗一样甜。后来,不知怎么得到了一根甘蔗,吃过之后才知道玉米杆无论如何是不能和甘蔗相比的。当然,随着化肥的使用,现在的玉米杆早就不甜了,吃起来有一种怪怪的屎骚味。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年代,这些田间地头的野草野果就是我们难得的美味的零食!
   除了打猪草,拣蓝炭、拾羊粪、挖草药、摘辣椒、摘豆角、摘南瓜等、拣红薯、掰玉米等,草笼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草笼,还有一种比较大的,有圆的和椭圆形的两种。一个大草笼能装两三笼小草笼所盛的东西。如果是小孩子使用,一般用来装像庄稼秸杆、柴草等体积较大、重量相对来说比较轻的东西,否则提不动。如秋天的时候拾柴禾,拿着竹耙搂干枯的树叶,就要提那种大草笼。假如是大人使用,大草笼装了比较重的东西,通常都要两个人抬着,如果距离短的话,一人抓一边笼襻;如果距离远一点,就拿一根长棍子从笼襻中间穿过去,两个人一前一后,将木棍扛在肩上抬着走。
   早些年回老家,有时看到家公用镰刀把背着一个大草笼,抽着烟笑容满面,草笼装满了喂牛的青草,在台子上或者凳子上放下草笼,衣服后背上满是汗水灰土;现在回老家,经常看到大嫂提着大草笼下地干活,回来时大草笼里就有喂羊的草、从地里摘回来的各种青菜、苹果、花椒等……
  
   竹笼
  
   我这里所说的竹笼,是家乡人对专门放馒头竹笼的一种称呼,也叫马蓝。
   这种笼和草笼不同,做工精细,形状美观。一般是用细细的竹篾编成的,为了美观和使用方便,就连竹条做的笼襻也是用细细的竹篾缠住,这样笼襻就更美观光洁,提着的时候手感更加舒适。常见的有方形和圆形。至于大小,也不一样,方形的大一点的一般长不过两尺,宽一尺一二,小的长不到一尺;如果是圆形的,直径也就一尺左右,出行提着很方便。
   有些竹笼还有花形的,编的时候为了漂亮,事先将竹篾漆成各种颜色,最多的是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鲜艳颜色,编的时候将这些不同的颜色交错编织,竹笼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花形图案。这种竹笼一般情况是有盖子的,同样是用竹篾编成。更为讲究的,中间分出几个格子,方便将食物分开放置。这种竹篮,在电视电影里经常可以看到,不过那种多数是非常漂亮、做工非常精细、分成好多格子的。而我家的马篮,则是最简单的原竹子颜色的那种圆形篮子,中间也没有格子。
   至于竹笼的用途,主要是用来装吃的东西。如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走亲戚,要提着必备的礼品——花馍,就放在竹笼里。事先在竹笼里铺一块大一点的棉布,将花馍仔细地摆放在蓝子里,然后将棉布四角提上来,将花馍盖住。这时,要小心翼翼地提着竹笼,要保持花馍上的花形完好无损,不能将花馍上的花碰烂。当然给田间干活的人送饭,这种篮子当然是方便实用。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合阳人在婚丧嫁娶时专门用来送礼的花馍比从前讲究了许多,规格也大了许多,那种传统的竹笼早已装不下了,人们就用另外一种更大的东西来装——食辂。食辂装好后,要两个人抬着,或者用车子装运。
   平时,竹笼就闲置着。到了正月初十以后,家里蒸好咬虫馍的时候,母亲就把要放到二月初二那一天要给我们烤着吃的咬虫馍放在竹笼里,挂在厨房墙壁上,等到二月初二时,咬虫馍已经是半干了,把竹笼拿下来,将咬虫馍放在灶膛里烤。这时,我们就不再跑出去玩,而是眼巴巴地守在厨房里,不一会儿,烤馒头的香味散发出来的时候,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干干脆脆的咬虫馍了。
   平常的日子,蒸馒头时,如果发的面多出一点,一大锅蒸不下,这时候我就特别高兴,因为肯定不会再多蒸一次了。母亲会把多出来的面放点花椒叶,洒一点盐,甚至滴上几滴油,接着揉一揉,搓成条擀一下,切成手指头粗三四寸长的条状馍,然后直接放到灶膛里边烤。烤的时候是需要细心,过一会儿将它翻一下,直到它膨胀起来鼓得圆滚滚的,渐渐变成焦黄,散发出一股酵母和麦香、还有烤焦馒头混合着香喷喷的气味时,就可以拿出来了享用了,这种馒头合阳人叫作“顾嘴馍”,是小孩子难得的非常美味零食。咬一口,咯嘣咯嘣响,干干脆脆的,香气满嘴,经常拿到巷子里,得意地炫耀着自己的美食。当然,母亲不会让我们一下子吃太多,烧烤的东西,吃多了上火。剩下的就把它用布包好,装在竹篮子里,挂到厨房墙上高处。我们想吃的时候,母亲帮我们拿一点点。
   现在,这种在灶膛里烤的“顾嘴馍”越来越少了。而在陕西、山西等北方以馒头为主食的地方,小商店、大超市里有各种各样的烤干馍卖,其中有一种条状的干馍,和当时的“顾嘴馍”倒是很像,但都是机器统一生产了,味道也是统一调配了,再也不是母亲特意为自己孩子制作的爱心零食了!
   夏天炎热之时,蒸熟的馒头放两三天就开始发霉了,这时竹笼就派上用场了。母亲将馒头用棉布包好,放在竹笼中,在笼襻上系上一条长绳子,将竹笼放到红薯窖里,绳子的另一端系在桑树树杆上,馒头就不会变霉。想吃馒头的时候,拽住绳子将竹笼拉上来,非常方便。当然,这种保鲜的方法,也可以保存凉粉、剩饭剩菜、青菜等。红薯窖,大概是那个年代家家经常使用的天然“冰箱”了。
   这种马篮,我的记忆不多,没有过多久,就被各种布包代替了,后来有了缝纫机,人们用粗布缝制成各种简单实用的棉布包,马篮就很少用了。
  
   淘麦笼
  
   俗话说:“竹篮打水一场空”,说的就是竹篮子是漏水的。小时候,家里就有一种专门用来淘洗麦子的笼——淘麦笼。现在麦子都用机器收割了,机器磨面了,不用人工淘洗麦子了,这种专门用来淘麦的的笼应该也没有了。
   淘麦笼一般是用细细的竹篾编成的,整个笼的纺织非常细密,麦粒在里面不会漏出来的。
   在还没有机械化之前,收麦子、碾麦子直到磨面,各个环节只能通过人工来完成。因为麦子是在土场子里碾的,里面自然夹杂了不少灰土,也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石头块和各种砂子瓦渣之类的杂物。在将麦子磨成面粉之前,首先要将麦子淘洗一番。
   淘麦子之时,得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吃过早饭后,就用葫芦瓢把麦子从粮缸里舀出来,准备好大盆子、笊篱、几块抹布等,搭好晾晒麦子的架子:两条长板凳分开摆放,两条木椽搭在板凳上,上面铺好簿子(用筷子粗细的实心芦苇串成,主要用途是盖房子,放在木椽和青瓦之间;也可以用来晾晒东西,不用时可以像席子一样卷起来),簿子之上再把人字形席子反过来铺上,这样晾晒麦子的架子就搭好了。
   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席子为什么要反铺呢?因为席子正面中间容易翘起来,将席子反着铺,席子的四周向上翘,麦粒自然向中间取拢,不会向席子边缘滑落。
   做好准备工作,淘麦就开始了。给大盆子里倒上半盆干净的水,将麦子倒进去五六斤,用笊篱不断地搅,就发现盆子里的水变成灰土黄,这时用笊篱将麦子捞出来,倒在淘麦笼中让麦子空水,看水滴的差不多了,把淘麦笼中的麦子提起来倒在席子上,然后拿一块抹布,在刚从倒出来的湿麦子中擦,擦一会儿,将抹布用干净的水洗一洗,拧干,接着再擦,感觉麦子半干时,摊开晾晒。如此反复,一次淘洗五六十斤甚至七八十斤麦子。如果一次淘洗的麦子稍微多一点,就要把大面盘也搬出来,在上面晾晒麦子。至于大盆子里的水,也要不断地更换。等淘洗完麦子后,要将淘麦笼放在太阳下晒干,然后收起来,以备下次使用。
   等到麦子晾晒时,母亲就忙着做其它事去了,让我们小孩子负责拣麦子里面的石子杂物等。我就搬一张小凳子,坐在晾晒小麦的架子旁边,慢慢地将麦子一点一点地从一边拨到另外一边,拣出其中的石子、沙子等杂物。特别是冬天,温暖的太阳照在头顶和背部,整个人都给暧烘烘的阳光包围着,感觉非常舒服,感觉像一只眯着眼睛、蹲坐在热炕上的懒猫一样。过一会儿,将晾晒的麦子搅一搅、翻一翻,以便让麦子晾晒的均匀。从麦子中拣杂物、时常搅一搅晾晒的麦子,这样的活我特别喜欢做,比较轻松,只要慢慢地仔细地做,不一会儿,手里就有一小把石子沙粒等杂物,感觉特别开心,直到反复寻找,五六分钟都找不到一点点杂物时,才可以结束,这个时候,就会有一种特别有成就感。
   淘洗过的麦子,晾晒要适当,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如果麦子太湿,磨面时麦子会粘成小块,而且特别费磨石;如果太干,磨面时面粉粗糙,而且到处飞扬,还有麦麸也不容易和麦仁脱离,如果想磨出一些特别白、特别细的面粉就不行。小时候,家里做面条是用一茬二茬白面细面,做馒头则是用茬四茬黑一点的面粉——我们叫做红面。逢年过节时候,做应节的各种花馍也是用白面。至于麦麸,则是用来喂鸡喂猪等牲畜的。估计晾晒的差不多了,母亲会来察看,用手搅着麦粒,听听声音,或用牙咬一下麦粒,就知道干湿度是否合适,然后收起来装在袋子里,再捂一两天就可以磨成面粉了。
  
   现在,已经是工业化的时代了,想吃面粉去超市买,那个年代的草笼、马篮、淘麦笼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东西,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而家畜的喂养、庄稼的收种等已经有了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了。可是那个年代的生活的印记却是忘不了的,童年时打猪草时玩耍吃野果的快乐、母亲蒸馒头、淘麦子时忙碌的情形,母亲和我们聊天时的音容笑貌,特别是每次母亲拿出一个“顾嘴馍”递到我手上时那温馨的微笑,却是我生活中难忘的记忆!当然这也是农耕时代的一个必经的阶段,也让我见证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二〇一八年十月六日
  

共 533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细腻、感情真挚的语言介绍了草笼、马篮、淘麦笼的制作及使用以及围绕着它们展开的少年时代快乐的时光。“童年时打猪草时玩耍吃野果的快乐、母亲蒸馒头、淘麦子时忙碌的情形,母亲和我们聊天时的音容笑貌,特别是每次母亲拿出一个“顾嘴馍”递到我手上时那温馨的微笑,却是我生活中难忘的记忆!”读来好亲切,有一种既熟悉又久远的感觉,把人带回到少年儿童时代,特别是割草与淘麦,往事何其相似,有多少回忆和思念,就会有多少温暖!这温暖是生命历程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感染力强。感谢同淑君同淑君老师赐稿丁香,倾情推荐阅读赏析,期待老师精彩不断,佳作连篇!【丁香编辑:陶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017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陶桃        2018-10-15 21:46:20
  谢谢同淑君同淑君老师赐稿丁香,丁香有您真好,祝老师创作出更多的佳作分享,致敬!
回复1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10-16 17:35:21
  非常感谢陶桃的精彩点评与推荐,问好敬茶!
2 楼        文友:陶桃        2018-10-15 21:47:23
  好久没读到老师的佳作了,祝老师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回复2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10-16 17:36:05
  最近比较忙,写的比较少,感谢关注!
3 楼        文友:粉红莲秀        2018-10-15 23:26:38
  感谢老师赐稿丁香,淑君老师这篇作品,生活气息很浓,好像一下回到小时候,回到老家,父辈们的生活是离不开老师说的“笼”的,我们这边叫筐。微笑,嘻嘻。
做过生意的读书人!谁的江山,百媚千娇?谁的世界,各领风骚?
回复3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10-16 17:37:33
  是啊,小时候天天都要用到,成天要干家活,我们那里把没有笼襻的叫筐子,比较少见。
4 楼        文友:粉红莲秀        2018-10-15 23:31:12
  感谢陶桃总编的精彩编按,为您点赞,辛苦了。敬茶微笑。同时代人对于淑君老师描写的这个家什,不会陌生,只是叫法不同。粪箕子,竹篮子,元子;以前都是农村老家的常用家什。
做过生意的读书人!谁的江山,百媚千娇?谁的世界,各领风骚?
回复4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10-16 17:39:01
  “粪箕子,竹篮子,元子……”这种叫法很形象,名字和实体一致。
5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18-10-17 22:03:41
  祝贺老师斩获精品!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回复5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10-18 06:29:10
  感谢文友的祝福和鼓励,问好,敬茶!
6 楼        文友:陶桃        2018-10-17 22:16:34
  祝贺老师佳作摘精,祝老师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分享,致敬!
回复6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10-18 06:30:48
  能获得精品,也得益于
回复6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10-18 06:32:18
  能获得精品,也得益于陶桃的精彩点评和倾情推荐,再次感谢!
7 楼        文友:粉红莲秀        2018-10-17 22:34:49
  祝贺淑君老师作品摘精,编辑陶桃老师辛苦了。微笑敬茶!并祝两位老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做过生意的读书人!谁的江山,百媚千娇?谁的世界,各领风骚?
回复7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10-18 06:34:10
  感谢文友粉红莲秀,更感谢丁香社团文友,祝大家创作快乐!
8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10-18 06:40:13
  “笼”,农业时代常用的工具,记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辛苦劳作,更是一代又一代人收获的希望。我生而有幸,经历了从农耕时代到现代化的这一快速的变化过程,感慨良多。想着用自己的笔,记下这些生活的经历,让人们了解人们 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也能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巨大变化,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人类发展过程中点滴进步!
9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10-18 06:46:43
  刚上小学时,打猪草有时还带着红领巾呢!后来,学校养羊、养猪,全班同学都要轮流给猪羊打草,按时喂猪养羊……这也是文革时期特有的学工学活动。打草时,自己要从家里拿草笼和镰刀等工具。
10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18-10-18 06:53:58
  这篇文章发表之后,我的一位同学说,你写的笼以及那时的生活太熟悉了,草笼马篮淘麦笼,在我们小的时候家家都有,感觉又回到了那个年代,感慨唏嘘……只是我自己写不出来,看见你写的文章,又想起了簸箕、蒲篮、斗、升子……往事仿佛就在昨日发生的,历历在目。其实,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场景,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在陕西合阳的广大农村,情形都差不多。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