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流淌在心尖上的运河文化庙会(散文)

精品 【丹枫】流淌在心尖上的运河文化庙会(散文)


作者:刘维嘉 秀才,129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40发表时间:2018-10-16 13:08:53


   从大年初一到初五,2018通州运河文化庙会在运河文化广场举办那几天,每天都是人挤人,人挨人,好不热闹,我去了好几趟愣是没逛够。
  
   一、庙会儿悠悠底蕴
  
   据记载,早期的庙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郊社活动。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指在寺庙附近进行社祭、娱乐和购物等活动,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举行,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并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节日形式和风俗习惯。后来,很多地界儿庙会的地点发生了变化,都选在规模较大的公园举办。
   记得小时候过年,通县新华大街闸桥、万寿宫一带曾经举办过庙会。庙会上有踩高跷的、划旱船的、抖空竹的、卖风车的、吹糖人的、拉洋片的、杂耍的、变戏法的、卖东西的,还有小人书摊儿。以后我和妻儿去过龙潭湖、地坛、厂甸和通州三教庙逛庙会。
   运河文化庙会与众不同,突出了文化特色,包含着年味儿、副中心和文化三大元素,展示了“非遗”技艺。设有大运河文化艺术展示区等七个板块,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应有尽有。庙会设置了巨大的平面示意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明了各个板块所在区域和人流走向箭头。车辆存放,安全防范,游人疏导无缝对接,保障有力。老年人和残障人员得到人性化服务。
   特别是来自通州民间艺术协会的艺术家们,都在各自展位展示大风车、风筝、空竹、骨雕、面塑、北京绢人、京剧脸谱、毛猴、泥人、剪纸、葫芦烙画、枯木陶等传统手工艺品。以往从报刊、电视才能瞅见的好多非遗传承人,纷纷展示着他们的才艺和绝活儿,让传统文化从历史和媒体中走了出来,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人倍感亲切,令人肃然起敬。
  
   二、“噗噗噔儿”声声悦耳
  
   在通州民间文艺协会展位处,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兄满世界寻找“噗噗噔儿”。“噗噗噔儿”是干嘛的,我活了大半辈子,还真没见过,更没听说过。这位老兄说他已经70多岁了,小时候在京城庙会常买“噗噗噔儿”玩儿。如今还想玩儿,可走遍京城庙会也没瞅见,没想到在这儿找到了。他买了一对儿大的,还向人们演示“噗噗噔儿”的玩法。
   第二天,我又去了庙会,在那个展位结识了通州民间艺术协会会员张炳春,他说看着我面熟,一聊您猜怎么着,他家曾经住在靳家胡同小学对面,和我一样也是通县三中毕业的,我们越聊越近乎儿。我问他怎么没瞅见“噗噗噔儿”,他说就剩一个小的了,得知我要写东西,忙拿出来送给我当参照物件儿。
   从他的介绍得知,“噗噗噔儿”是一种玻璃吹制的玩具,还有玻璃喇叭、不不登、响葫芦、“倒掖气”等多种叫法儿。它的底部薄如蝉翅,往里凹,嘴儿细长,玩儿的时候对着嘴儿一吹一吸,底儿就一凸一凹,“噗噔噗噔”的声音就响个不停。真让年轻人瞅着新鲜,老年人瞅着亲切。
   “噗噗噔儿”一般是暗红色或红褐色,这玩意儿早在明代就有了。明代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中有这样的描述:“别有衔而嘘吸者,大声嗦嗦,小声啁啁,曰倒掖气”。“噗噗噔儿”是谁发明的已经无从查起,但后人会感念他们的,感念那些为后人带来欢乐和造福的人。
  
   三、空竹声儿嗡嗡动听
  
   走到庙会“枯木陶”、陶器、空竹展位,我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空竹大王”张国良和他的徒弟郭晓霞。“空竹张”的这门手艺已历经百年,传承了三代。
   展位桌子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空竹,他和徒弟还时不时地为逛庙会的人们展示着自家的“绝技”。只见他轻抖手腕,空竹就上下翻飞,左右旋转,空竹抖起来的“嗡--嗡--”声吸引着过往的游人驻足观看。游人来买空竹,张国良师徒就帮着他们挑选,手把手传授抖空竹技巧。
   说到空竹的起源,由于历史文献中的资料极少,民间说法很多,有的相传三国的曹植作过《空竹赋》,还有其他说法儿。《燕京杂记》中记载:“京师儿童有抖空竹之戏。截竹为二,短筒中作小干,连而不断,实其两头,窍其中间,以绳绕其小干,引两端儿擞斗之,声如洪钟,甚为可听。”
   空竹的种类很多,从空竹的结构来分有单头、双头、双轴、楼子、地轴。从材料看不仅有竹木结构,还有塑钢、塑木等结构。空竹还有响葫芦、嗡子、地铃、响铃、转铃、天雷公公这些别名。
   小时候,“抖空竹”在通县县城很流行,空竹声、卖百货的拨浪鼓声、卖香油的梆子声、理发的唤头声、磨剪子戗菜刀的喇叭声、鸽子哨声在古城汇成动人心弦的优美旋律,时常在胡同里、大杂院儿和天空回荡。
   过年的时候,有不少人家花个块儿八毛的给男孩子买空竹,这些孩子抖空竹常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儿,城里的男孩儿几乎都会抖空竹。有的上学也带着,放学后在操场和同学一块儿抖空竹,天黑了都舍不得回家。大杂院儿的一个哥哥抖空竹玩出了花样儿,他还嫌不过瘾,就用茶壶盖儿、茶缸子盖儿、酒瓶子、葫芦等代替空竹抖着玩儿,把我们的两眼都看直了。
   记得2010年,在新华大街常见一个六七十岁的老汉,骑着小三轮车,车上装满大大小小的空竹,还有一个是用自行车钢圈做的彩色空竹。我和家人去运河文化广场的时候,曾瞅见他轻松自如地抖动那个十多斤重的大空竹,周边围满了游客。
  
   四、小扑克儿深深胡同情
  
   毛猴、葫芦镶嵌展位的展台上码放着一大摞《通州胡同记忆》扑克牌。民间艺术家张炳春告诉我:“今年的非遗展位都汇聚在这儿了,这副扑克牌就我们这儿有,来找的人真多。”说话间,不断有人来买这副扑克儿。一个从石景山来的游人说:“小时候,我家住在通州卫,非常怀念胡同,一直找这副扑克儿,终于在这儿找到了。”
   记得2017年元旦前,在一次好友聚会时,通州区博物馆书记任德永送给我这副扑克牌,他告诉我用手机扫描能听、能看、能游览通州的胡同和景点。
   我是在胡同里长大的,我家曾经住在高上坡(通县医院家属院)、莲花寺胡同1号、回民胡同38号和药王庙西坡27号,对胡同有着很深的感情。虽说我早就搬进了楼房,曾经熟悉的很多胡同被高楼大厦所取代,而这些胡同却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用手机扫描《通州胡同记忆》这副扑克盒上的二维码,下载安装“AR文旅通”手机APP通用平台,点击手机上的“AR文旅通”图标,就能看到通州的胡同和旅游景点的图文介绍。用手机扫描牌上的胡同照片,马上会出现娇小可爱的“运河小精灵”动画卡通形象,让人阅读胡同的历史典故,观看360度全景和影像,还能导航,您说神奇不神奇?
   任德永告诉我,这副扑克儿是北京孝赢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划制作的“通州味儿”系列文创产品,胡同照片是王陆昕、罗浩和他用了12年拍摄的,54张照片都是从近1000张胡同照片里挑选的,其中有一多半胡同已经看不到了。从心里敬佩他们用这种方式把胡同文化留在人们的心里,留在古城的记忆里。
  
   五、大风车儿“嘎啦嘎啦”响
  
   庙会上,我见到了西集镇武辛庄村的梁德福,他是“风车大王”梁俊的独子,家传大风车第四代传承人。他家的大风车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走出了国门。
   梁德福介绍,他家的风车制作起来要四五十道工序,主要材料有黏土、高粱杆、牛皮纸、染料、皮筋等。说着,他拿来两个大风车,我们一人一个,大风车在风中发出“嘎啦嘎啦”清脆、响亮、欢快的响声儿。
   据说风车的出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叫“八卦风轮”。老北京的风车又叫吉祥轮,寓意是“四季平安,吉祥如意”。小时候过年,我的四爷都要给我们买老北京风车。
   我们少年时代,动手能力都很强,发小儿谁有好玩意儿,一看就会做,风车就是其中的一个。我们常用烟盒儿、红纸、牛皮纸、电影画报、彩色电光纸做风车。先把纸裁成正方形,沿对角线分别折叠两次,再用剪子沿着对角线由外而里剪并留有余地。最后把剪开的4个犄角按逆时针的顺序拉到中心点,用大头针从正面向后穿过中心点固定在高粱杆或木棍上。
   运河文化庙会底蕴丰厚,要写的远远不止这些。
   到运河文化广场赶庙会,感受最深的是庙会如岁月的书页被轻轻翻过,如转动的年轮轻轻旋转,更如从运河深处传来的美妙的歌声从我们的心头轻轻掠过。
  

共 323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流淌在心尖上的运河文化庙会,展示给大家的是厚重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作者讲述了通州运河文化庙会的特色;一种玻璃吹制玩具“噗噗噔儿”;“抖空竹”,空竹的种类很多,从空竹的结构来分有单头、双头、双轴、楼子、地轴。从材料看不仅有竹木结构,还有塑钢、塑木等结构。空竹还有响葫芦、嗡子、地铃、响铃、转铃、天雷公公这些别名;《通州胡同记忆》扑克牌;大风车儿“嘎啦嘎啦”响。运河文化庙会底蕴丰厚,到运河文化广场赶庙会,感受最深的是庙会如岁月的书页被轻轻翻过,如转动的年轮轻轻旋转,更如从运河深处传来的美妙的歌声从我们的心头轻轻掠过。全篇文字精炼,描述细腻,文化庙会,底蕴丰厚,历史传承,难能宝贵!力推佳作!【编辑: 梦锁孤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81020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10-16 13:09:39
  全篇文字精炼,描述细腻,文化庙会,底蕴丰厚,历史传承,难能宝贵!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回复1 楼        文友:刘维嘉        2018-10-16 14:35:14
  多谢梦锁孤音社长。
2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10-20 13:06:56
  恭喜老师佳作获精!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回复2 楼        文友:刘维嘉        2018-10-22 08:26:39
  谢谢社长对此文的赏识,祝您吉祥如意,
3 楼        文友:湘西古痴        2018-10-21 14:33:26
  我是在胡同里长大的,我家曾经住在高上坡(通县医院家属院)、莲花寺胡同1号、回民胡同38号和药王庙西坡27号,对胡同有着很深的感情。虽说我早就搬进了楼房,曾经熟悉的很多胡同被高楼大厦所取代,而这些胡同却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拜读好文,老师创作幸苦了!
回复3 楼        文友:刘维嘉        2018-10-22 08:28:11
  多谢。胡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记忆,还有邻里间的友爱互助和真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