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古风三首(古韵)
摘要:菊花不解归鸿意,依旧傲然凌风霜。
一、菊花吟
飞镜重磨银魄光,
北风催雁葵叶黄。
菊花不解归鸿意,
依旧傲然凌风霜。
蕊寒垂丝若飞瀑,
曲直百态生娇妆。
菊拥媚色行君道,
不羡蜂蝶恋他芳!
陶公锄后多隐客,
黄巢歌罢剑光藏。
异史赋菊重人情,
舍弃仙籍恋尘香。
胡地八月寒节至,
揽卷赏菊空留伤。
思罢再添杯中酒,
闲扫落叶烹蟹黄。
二、桂花吟
初识桂子因吴刚,
诗中遍觅读暗香。
难睹芳容空抚卷,
长叹身居落北疆。
醉吟山寺忆丹桂,
易安落笔只留香。
昨夜忽梦南国月,
木樨曾否伴王嫱?
三、题苏轼
人生尽阅五十秋,
千年诗文万古留。
珠崖仍遗东坡迹,
歌罢大江向东流。
宦海沉浮深莫测,
几度遭贬险做囚。
风刀严逼傲骨在,
霜剑等闲若曹刘。
少柔书谈论新弊,
离京诸城解民忧。
多刚乌台逢险恶,
一骑瘦马去黄州。
明月低徊叹高寒,
豪放吟诗不见愁。
唯叹平身遗憾事,
何不纵马佩吴钩?
【编者按】一组令人耳目一新的精彩古韵。《菊花吟》这首诗借自然之景抒情。落叶凋零,大雁南飞,而只有菊花傲然风霜,看它,千姿百态,有细丝若飞瀑,曲也好,直也罢,每一朵都是那么的娇艳。诗人由此想到了陶渊明,“锄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然时令已到了八月,但菊花迎风怒放,令人赞叹。《桂花吟》这首七言诗描写了桂花暗香浓郁,诗人由此想到了自己身在北疆,难睹其芳容。只有在诗中寻觅它的身影。《题苏轼》这组诗大气磅礴,描写了苏轼一生历经磨难,但他傲骨还在,笑对人生,令人肃然起敬。他的诗文为后世人所传诵。诗歌选材精当,用字准确,押韵合仄,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表达了诗人怀古思今的超然情怀。值得细品,倾力推荐!【编辑:阿巧】
回复1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18-10-18 17:36:06
多谢阿巧老师精彩点评与精彩的编按,每一次都是那么的用心,特别的感谢!欢迎来鄂尔多斯做客!
回复2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18-10-18 17:41:57
其实也是在学习古诗词,因为弄不懂平仄与格律,算是习作吧。得到阿巧老师好评,谢谢了。
3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18-10-18 17:22:59
题苏轼备注:①珠崖:苏轼在他谪居海南儋州期间,发展教育,他的学生姜唐佐苏轼就举乡贡,苏轼题诗曰:“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现在此处仍留有以苏轼命名的地方。②:风刀霜剑,见林黛玉《葬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③曹刘: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④少柔多刚:袁枚评论苏轼:“多刚而少柔,验其知遇早晚景穷也。”⑤书谈论新弊: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公元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在密州期间,苏轼没有因为被贬二颓废,而是大力发展民生,赢得密州百姓赞颂。⑥乌台:乌台诗案:公元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上书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新党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到黄州。⑦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4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18-10-18 17:31:15
《桂花吟》备注: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有诗云:“山寺月中寻桂子”;木樨,丹桂是桂花的别称。
5 楼 文友:上大人孔乙己 2018-10-18 17:40:42
《菊花吟》“异史赋菊”备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黄英》篇,故事讲述的是顺天府的马子才喜欢菊花,在南京结识了陶氏姐弟,陶三郎和姐姐陶黄英都是菊精,但陶三郎卖菊为生,后来马妻病故,子才与黄英结合,后来三郎醉死,变成了醉菊。蒲松龄,自命为“异史氏”,写“蒲公”可能好理解,但是为了不与“陶公”重复,所以写了“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