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古韵今弹】芳心九成篇 墨骨三秦章 ——兆华《漆水流韵》印象

编辑推荐 【古韵今弹】芳心九成篇 墨骨三秦章 ——兆华《漆水流韵》印象


作者:兆华 布衣,346.1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32发表时间:2018-10-19 16:06:18

戊戌八月,适逢立秋。我通览了兆华的书稿《漆水流韵》,看了作者的简历,对这个并非文学“科班”出身,仅有大专农业专业学历的“拼命三郎”肃然起敬。
   《漆水流韵》,系作者兆华近年来发表在报刊和网络的自选文学作品集,是作者多年来文学艺术创作的心血之作,全书约13万字。分五辑,第一辑散文;第二辑小说;第三辑诗歌;第四辑文学评论,第五辑新闻通讯。
   作者有少年时代在麟游农村长期生活、后考学在泾阳就读,之后又在县级政府机关工作的经历。对于作者来说,早年积淀的乡村和漆水情结挥之不去,促使他多年来热爱农村,扎根基层,善于思考,为文学创作打下深厚的生活基础,并成为写作的主要内容。在长期写作实践中,作者对写什么有着清醒地把握,这就是对家国的情感体验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关注。社会生活之风尽管形形色色,但作者始终从个人经历和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出发,把视角压低,把情感向历史和现实的普通人倾注,因此使他的文章在对麟游家乡地域风貌、风土人情和人类灵魂的叙说中充满悲悯情怀。在写作中,作者对涉及到的历史及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包括漆水、千山、秋景、粪筐等自然景观和物件,都试图在抒写中与之建立一种心灵上的呼应,并通过抒写倾诉一种对生命的感觉和对生命意义的审视。
   兆华是一名将文学创作融入自己感情和生命的业余文学爱好者。他出生农村,扎根基层,作品充满了浓浓的“草根”情结和平民意识以及忧患意识;诗意的语言和乡音口语,自然融合,相得益彰。中篇小说《少年家园》给我的印象最深。散文《漆水》《漆水流韵》、诗歌《秋思》《家乡的粪筐》和几篇评论文章以及新闻通讯,都表现出作者扎实而良好的文学功底。书前的数幅书法和摄影作品,虽是习作,也属上乘之作,表现出作者多才多艺和良好的艺术素养。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套用这句经典话语,我觉得一切好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在某种意义上,既是作家本人的一段心灵秘史,也间接体现了一个民族在某个特定时期内的秘史。当然她的前提是必须真实,不虚伪、不造作、不矫情、不粉饰。
   读兆华的散文时,我联想到了季羡林的《牛棚杂记》,联想到了巴金的《随想录》。前些日子重新读了一遍巴金老人所写的《怀念萧珊》,读着读着我眼泪就出来了。为什么我会这样联想,我觉得是这样,无论那些大家的作品,还是兆华这样来自民间、来自基层的作家的作品,最可贵的就是,每个人在追忆那段历史、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的时候,都是平等自然、发自肺腑和感同身受的,好比我们居住在一幢楼房里的居民,每个人都有一扇属于自己的窗户,当打开这扇窗户时,所看到的外面所发生的一切,只要他不粉饰、不说谎,他所看到的、他所给予在这幢楼居住的
   人们的转述,就应该是真实可信、可以重温、可以再现的,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但凡有心写作、恪守底线,不论他能力和名气大小,他的作品最可取的地方。
   读兆华的作品,有一种亲切感。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与作者一样,同属六零后。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是吃着黑馍馍和玉米糊糊长大的。那时候经济拮据,父母常为五毛钱的学费而犯难。中篇小说《少年家园》真实而形象地刻画了那个年代的生活状态,是同龄人少年时代的缩影。作者满怀真诚、精雕细琢,力图用他自己的写作,为后来者、或者同龄人,再次打开那扇渐渐被人遗忘的经历和情感的窗口,让后来者最近距离地、最真实地再次重温那段过往。散文《麟游民俗:敬烟•搭红》虽写的是麟游农村习俗,但折射出陕西西府地区的朴实的礼节。同时为陕西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生动素材。
   读兆华的作品,有一份厚重感。这是因为在作者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浓厚的家国情怀。而且这种家国情怀氤氲在三秦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就更加让人感觉某种辽阔和高远。我觉得散文《漆水流韵》、评论《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文学精神的构建与弘扬》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在《漆水流韵》里,作者引用《诗经•大雅》《国语•晋语》,将中华民族的历史回放到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漆水沿岸,物华天宝,山川孕灵,笃生圣贤,是传说中轩辕黄帝的起源地……”触角不妨再向前延伸,我们又将发现一个更加璀璨夺目的历史闪光点。《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所说的姬水,就是漆水河下游武功县一带,姜水便是沮水河,并称漆沮河。美丽的传说总是令人神往,漆水河畔新石器时代遗址让久远的黄帝时代生动地帝第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文学评论《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承和文学精神的构建与弘扬》则深刻剖析了麟游县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来具有建设性的设想与建议。这种家国情怀是值得肯定的。
   读兆华的作品,有一份审美感。作者生活、学习、工作没有离开陕西,对陕西的风土人情有很到位的介绍和解读。比如说对麟游和九成宫的介绍和解读,对漆水河的介绍和解读,读来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小说《狼缘》运用拟人化的笔法揭示了因果报应的关系,告诫人类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诗歌《秋思》、《家乡的粪筐》的状物、抒情可谓绘声绘色、感情真挚、发人深思。一部好的作品,必定是作者长期储备、厚积薄发的结果。
   读兆华的作品就如同读麟游县的县志。没有去过麟游县的人,读了作者的作品,会对麟游有一种感性的认识;去过麟游县的人,读了作者的作品,则会对麟游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比如说作者在作品中,写到了九成宫,写到了欧阳询与《九成宫醴泉铭》。读后便知:九成宫始建于隋朝,作为避暑之用,最初取名“仁寿宫”。到了唐太宗贞观五年,又重新修建,更名“九成宫”,意思是九重或者九层,言其高大,后来又改名“万年宫”。公元632年,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杖导醴泉,其水甘洌,并命魏征撰文,欧阳询正书,刻碑立于麟游。这就是有名的《九成宫醴泉铭》。此铭为欧阳询晚年所书,其书法水平已是炉火纯青,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加之又是奉勅的用心之作,因而水准极高。自古以来,此铭一直被誉为“楷法之极则”,备受人们喜爱。发源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境内的漆水河,曾经孕育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她流经永寿、乾县、杨凌、武功后,汇入渭河,全长151公里,其中在麟游县境内就有71公里。漆水河年平均径流量达2亿立方米,是古黄河、渭河当之无愧的一级支流。
   滚滚流淌的漆水河,不仅寄托着麟游人民世世代代太多的美好愿望和憧憬,祝福与祈求,向往及沉思;而且还承载着华夏民族子子孙孙数千年的坎坷经历和奋斗史,成长与兴衰史,复兴及文明史;更是孕育了三秦大地岁岁年年丰盈的太平盛景,厚重的历史文化及传奇的英雄故事和人物,义无反顾地一路向东奔流,其水清澈,其流久长,其韵幽深。
   陕西省是一个文学大省,从《保卫延安》、《创业史》到《平凡的世界》、《人生》再到后来的“陕军东征”五大部作品以及电视剧《神禾塬》、《庄稼汉》、《半边楼》等优秀文艺作品的脉传,已把一个雄浑博大的秦人文化形象展示给众人。麟游县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我相信,麟游有像张秋里、祁军平、田启峰、李希平、杨鸿韬、兆华等这样一批文学爱好者的坚守,只要努力弘扬一种文学批判精神,就一定会实现麟游文学创作水平的整体飞跃,一定能够创造出一批可以与“陕军东征”的作品相媲美的不朽杰作!
   醴泉有铭,漆水养人。流不尽的漆水河,道不尽的山水情。希望作者感恩生活、感恩亲人、感恩师友,珍爱生命,不言放弃,勇创佳作!
   最后,以一首五言绝句《赠兆华》:谦谦君子风,绰绰秀才影;芳心九成篇,墨骨三秦韵。(张康德)
   2018年8月10日于北京清华园
  
  
   (张康德,陕西眉县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文艺出版社社长、编审,中国文艺网(http://www.zgwenyi.com.cn)总编辑。文艺.手机、非遗.手机创始人。中国百佳诗人、全国方志十杰。)
  

共 32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介绍陕西麟游作者兆华文集的,作者应该是很熟悉文集作者的,所以对于书作者各篇文章的用意都有很清晰的理解。【风之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舞风        2018-10-20 09:14:24
  这是对一篇文章的品论,也是对文学保持作者该有的观点。“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套用这句经典话语,我觉得一切好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在某种意义上,既是作家本人的一段心灵秘史,也间接体现了一个民族在某个特定时期内的秘史。当然她的前提是必须真实,不虚伪、不造作、不矫情、不粉饰。
力求心灵饱满,三寸醉眼、满屋书臭。 回首半生历程,一腔热血、两袖清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