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祖父往事(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祖父往事(散文)


作者: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童生,854.5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13发表时间:2018-10-20 18:53:06


   辽西盛产高粱,不仅仅是常见于松辽平原和三江平原的红高粱,还包括那种色泽很白质地细腻的高粱。农民管这种高粱叫白高粱。白高粱无霜期长,所以沉积的糖分相对于红高粱就多。秋天,农民把高粱收回家,晾晒、脱皮,就成了白高粱米。
   夏天,辽西农家喜欢吃高粱米水饭。做法很简单,就是把高粱米煮熟后捞出来用冷水浸,一般要浸上三到五次。这样的米类似淬过火的钢,吃起来很爽口。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概就是饮食上的偏好,才塑造了辽西汉子彪悍粗犷的性格。当年,日本鬼子就对辽西汉子畏惧三分,反复的拉网扫荡,石头过火,树叶要砍三刀。可愣是杀不服辽西义勇军。
   祖父是土生土长的辽西人,身材虽然干廋,性格里却潜伏着火山岩般的坚韧冷硬执着和热情。祖父为人正直、忠义,办事认真,与人亲善,注重节俭,实事求是的人。我身上流淌着祖父的血,心中常记起他做过的事和说过的话,所以,祖父的个性品行无形之中或多或少对我们产生影响。
  
   一
   祖父李景云于1908年出生于辽西兴城,是曾祖父李恩会的三儿子。祖父在当时的柳家地区小有名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祖父手巧心灵,且有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
   比如,在柳家地区第一个自家织布卖布,至今父母家还留着几块六十多年前的老粗布,质量上乘;在柳家地区第一个在一亩地里种植旱烟,销售额抵得过十亩地,后来家家都开始种烟,他就退出了;柳家地区第一个自生绿豆芽,经过十余次试错,终于在家里东屋,用自编的草囤子,生出鲜嫩肥壮的绿豆芽,全屯时有购买并远销到附近的劳改农场,并且,家里一冬天有菜可吃;在柳家地区第一个轧高梁桔杆垫子,供销社看好收购,全乡仿效,过去只能做为烧柴的桔杆卖出了较好的价钱;在柳家地区第一个试扣蔬菜大棚,那是七十年代,无任何经验可循。祖父自己领着我们以园墙为依托,再砌东西两土墙,顶部及正面向为塑料。太阳落山,则放好自轧的草垫子保温。连续多年秋末起砌墙搭棚,春天拆棚种园。每一冬天自产芹菜,韭菜,香菜,黄瓜等绿色蔬菜,成为赵家屯一景,后也被群起效仿;在柳家地区第一个自制各种捕鱼工具,如扳网,抢网,搅捞子,柳条絮篓等,每年庞家河发水捉鱼,事半功倍;在柳家地区第一个不用老鸡母,人工凭温度计在火坑上孵小鸡,且成活率超过老母鸡,出壳时间缩短一半。
   凡此种种,估算祖父一个人相当于两个壮劳力所挣工分。祖父常常小烧不断,生活自得,为五个孙子做出了人生而奋斗,人生而创新的榜样。只是,我们的手脚灵活谁也赶不上祖父。
   祖父到柳家安居后,一直保留着先辈“闯关东”后以耕读纺织为生的传统。五六十年代,村里让种棉花,各家都能分点棉花,家里穿得不够,就纺线,找人织点土布,靠家织布穿戴。祖父是织布专家,专门负责给生产队织布口袋。那时全生产队的口袋,多数都是祖父用土布织的。当年还没有机器织的麻袋。直到七十年代,村里不再种植棉花了,机器布也多起来才停止。高峰时期,祖父一天能织两个布口袋或一块布,两条口袋顶一块布。一块布或两条口袋都是三块钱。织布必须起早贪黑,并且还得两个人轮换。祖母也能织布,父母亲也会织布,但不会拉布和相布。那时多数时间是以祖父为主织布。其他人负责缝布口袋。才十岁的大哥就缝过布口袋,有时夏天坐在水泥窗台上,用大锥子和白线将布缝成口袋。那种口袋,非常结实,比后来的麻袋还好,生产队都用来装高粱苞米。一次祖父在生产队分红,领了给生产队织布口袋的钱,一共有二百多元,都是一块两块和五毛的零钱,就给大哥拿回家交给了妈妈。
  
   二
   小时候,因为父亲又红又专,并长期在大队工作,我家不时有客人来吃饭,祖父和父亲都是好酒好菜相待,且从未厌倦。祖父对我们从小很严肃很严格,对顽皮的我们偶尔斥责,但从未动过手。记得多次,妈妈孝顺祖父的鸡蛋膏,祖父让我和四哥同吃。贪吃的我们,吃完自己这面的一半,竟在下面掏挖,最后塌方,祖父全当看不见。父母为祖父准备的小饼干从不间断,他老人家的小黑皮包装了点心,永远挂在炕头他最喜欢的中国地图上的钉子上边。我们被父母分的点心,哪懂细水长流,基本当天吃完。于是就羡慕祖父的皮包。因此,包里的饼干点心每每被我们偷吃,而祖父从未告诉我父母,也从未批评。直到我们看到包里只剩寥寥可数的几块,实在内疚,发誓再不过份。但是,及至下次,看到包里有饼干,还是忍不住馋嘴呀。
   祖父家族来自山东蓬莱。四十多岁时,与祖父相互依靠的祖母过世。祖父自己带大了父亲和姑姑。父亲经人做媒,祖父与外祖父做了亲家。外祖父年轻时多次往返黑龙江卖布卖线,屯人说两家以布为媒。六年后,盖起全村最大的五间平房,四哥和我先后出生在平房里。老房子至今尚在。
   祖父公德心很重,记得有一次,我与他在生产队,想拿一小把黄豆回家,被他严厉制止。生产队的马,场院,都由他负责,昼夜看护。几次因别人占生产队便宜,差点与村里和村外的血气方刚的地癞子拔刀相向。至晚年,还曾夜半磨刀,要去和村里立棍称霸的流氓拼命。我八九岁大小,窝在炕上读完《水浒传》,为一百单八将的零落泪水涟涟。祖父逢人就说,我老孙子肯定有出息。
  
   三
   从小时候记事起,家里就挂着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并且挂在家里最好的位置一一炕头,那是祖父固定的休息位置。家里一大铺火炕,祖父炕头,父母炕梢,中间是我们五兄弟。我紧挨祖父,自然离那两幅地图最近。所以炕头墙上是地图的固定位置,那是因为,那是祖父几十载的爱好,这种爱好直到他在这铺炕上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祖父为何养成爱看中国和世界地图的爱好,几无可考。因他老人家在世时,谁也没把这种爱好当回事,而他过世后,想问也没法再问了。因为祖父,毕竟是个农民,虽然曾经下龙江,走辽宁,但好像从未入过山海关,何况黄河长江了。
   祖父的地图,每年都要更新,他有时还能把变化的部分指出来,有时是最简单的日期,有时是颜色,有时是新增国家或新增城市,有时是细微的国界变更。他老人家闲暇时,边抽烟边看地图,看完中国看世界,能连抽好几袋旱烟。屯里贴地图的家庭,应是极少,因为我串门时从未看到,何况还每年更新呢。受祖父影响,没事的时候我喜欢站到炕头地图前面随便看,看得久了,就记住了中国的各个省,各个省会,还有不少省的大城市,知道长江、黄河是怎么拐着拐着就流入大海的,知道中国的主要的铁路干线,从我家去哪儿应该怎么走之类的。而且还对中国各个省的大小、形状、地理位置都有了很深的印象,对世界之大,国家之多,都有了形象的认知,因此到了初高中的时候,地理就学得特别好,很多知识好像都已经知道了考大学地理得分很高,这当然得益于祖父的影响。
   看地图慢慢地也影响了我的某些观念,知道了中国有多大,世界有多大之后就想多出去走走。大学毕业之后,在可以用自己赚的钱出去旅行的时候,慢慢地也算走过了大半个中国啦。但是到了现在,喜欢在家里研究地图更甚于出去远行了。每到法定大假,大部分是回老家陪伴父母。当然父亲也喜欢地图,在我们帮助下,各种版本的世界、中国、本省、本市地图贴了家里的主要房间。
   随着年龄渐长,我知道祖父作为闯关东的后人,对山东格外关注,对他闯荡过的东北十分关注。及至我们五兄弟或从军,或求学,分散到浙江,河北,北京,黑龙江及工作在省内各城市,更是他老人家挂念不忘的。地图寄托了他老人家的思念。祖父过世时,父亲因我和四哥正在河北和北京读大学,未告诉我们。未能为亲爱的祖父送终留下了我们永远的遗憾。
  
   四
   自我记事起,每年秋末冬初,祖父便领着我们一家人开始例行的家园基本建设——在两亩多的南园子中,选址开挖地窖。在那个年代,吃的都是自己种的菜,一到冬天这些菜放到室外就要被冻坏,放在室内又会很容易腐烂掉。随遇而安的东北父老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可以收藏冬天的食物,这个就是地窖。地窖里藏的这些蔬菜,可以让很多农村人在冬天可以好好过冬不用愁。
   查阅北镇资料,每年秋末冬初,农村家家户户在院子中的向阳背风处挖二米多深的长方形土坑,上横木杆,覆玉米秸子,再盖上土,内藏白菜、萝卜、土豆等蔬菜和苹果、梨等水果,供冬春食用,此即为菜窖。窖口仅容一人出入,取菜由梯子上下,窖内蔬菜可保存至第二年四月。此菜窖样式好像满族先人冬居的地穴,令人联想窖藏蔬菜与满族先人穴居生活可能有渊源。但现在,永久性地窖在北镇农村已渐普及。如今随着人民居住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已住进了楼房,加之反季节蔬菜的普及,地窖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目前北镇窖藏蔬菜已经转变成产业化,利用先进的制冷或者恒温技术,建造起蔬菜蔬果冷藏保鲜库。农民把秋季收获的葡萄,水果,各种蔬菜等等都大量的储藏起来,在市场行情适合的时候拿出来销售,或者经过长途运输,销往全国各地。
   地窖的类型也有很多种,有深一点的,也有浅一点的。只有一次,祖父临时在南园子中间小墙根下,挖了一处浅窖,储存菠菜。大多数家里挖的都是深一点的地窖。有两米多高,正方形,一般用粗而结实的长木杆隔一段距离放一根,上面铺放玉米杆,或者是用高粱桔杆编好的排垫,铺厚一些。在上面压上土,以不露桔杆为好。如果下雪,我们会将积雪厚厚地覆盖上去,保温效果会更好。
   一般情况下,地窖不可上去踩,以防不结实塌方。家里的黑狗或黄狗有时经过地窖,被我们捉弄从地窖口一脚踹进去,因里面黑咕隆咚,马上吓得哀嚎起来。狗不会踩梯子上来,还得我们下去援救。上来后黑狗或黄狗将尾巴摇得如同拨浪鼓,表示对救命之恩的感谢。经过几次捉弄,两条狗就会远远地避开地窖了。至于小猫,扔进去之后,会立即爬上来。若你盖上窖盖,它会发出闹秧子般的惨叫,吓得我们赶紧放它出来,也不再敢捉弄猫了。
   地窖里面有很大的空间,顺着梯子下去,一面摆好菜后,还可以容得下一个人在里面走来走去。这样的地窖都是用来放大白菜和土豆的,这是我家园子秋收后存量最大的两样蔬菜。这样保存,一个冬天的白菜土豆都不会坏,而且还有保湿的效果。
   这种菜窖,在我们那里几乎家家都挖,因为等于增加了一处冬天的天然储藏室,让很多农村人有了安心过冬的保障,一到冬季,很多家里的地窖里满满的都是萝卜胡萝卜白菜土豆等蔬菜,还有的放着倭瓜之类的,仅大白菜,一藏都是几百斤。放到春节,几乎和秋天一样新鲜,这可是农村人的一项大发明。码窖也是有学问的。白菜尽量码放在一侧,不要贴在墙壁上。这样便于人通过,另外在固定一段时间后,上下倒一回,使这些白菜能“呼吸”顺畅。留个过道也可以便于倒放时方便。菜上不盖东西也行。关键是洞口要封好,留好一个人可以自由出入的洞口,大约1米半见方。每次从窖口出来后要记得封严洞口。为了避免里面氧气不足,祖父反复告诉,下窖之前要通一会儿风才可以。祖父每天出太阳后,都会给窖菜放风,有时还在里面放一桶水,利用水的物理特性调节温度。
   春天将至,我们会将窖内消耗将尽的蔬菜全部集中到室内。然后,在祖父的统一指挥下,拆窖,平窖。因为柳家地处辽河流域低洼地带,地窖夏季会集满雨水而坍塌,并且上面也无法种地了。所以,我们每年的地窖都是一次性使用。
   全家上阵挖地窖,持续了十余年。最近的记忆是在1981年,祖父和父亲领着我们最后挖过一次地窖,还收获了一个几十年前锈迹斑斑的战马脚蹬。再之后,蔬菜大棚、冰箱冰柜、物流等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地窖逐渐从我们这一带消失了。祖父去世的时候,也标志着老一辈的习俗逐渐成为了历史。但是,当年围绕地窖的往事,都永留在记忆深处了,永难忘怀。
  
   五
   记忆中,大约六七岁光景,祖父就开始担任生产队的饲养员工作。小赵家生产队,也是柳东大队的第三生产队,其“饲养室”乃是生产队的“安保”部位之一,因集体经济时代牲口是全屯的财富,也是全屯的大件,全屯的重要生产力。
   小赵家队的饲养室,就在生产队队部斜对面,靠西的一趟牲口棚,以及耳房,祖父就住在耳房里。生产队离我家不远,一百多米,穿过我家南园子即到。生产队就建在原来的一片草甸子上,所以生产队前面场院紧挨着水草丰茂的南甸子。生产队通过东西两座大瓦房以及西侧的饲养室牲口棚,东侧的仓库和磨坊间,南侧的场院围墙,自然形成一个院落,一条砖石路由队部通向饲养室。在我的记忆里,固定祖父以及田宝忠的父亲老田头担任饲养员,两个人倒班。先前的饲养员,全无印象了。饲养员那可不简单,绝对经验丰富。特别饲养员与牲口之间亲如“伙伴”,形影不离,骡马驴脾气、秉性,了如指掌,心中有数,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共 852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作者回忆祖父生平和祖父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文章之长与印象之深思念之切成正比!这是孝子贤孙的心声!而作者祖父的生平,的确非同寻常——祖父李景云于1908年出生于辽西兴城,是曾祖父李恩会的三儿子。祖父在当时的柳家地区小有名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祖父手巧心灵,且有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比如,在柳家地区第一个自家织布卖布,至今父母家还留着几块六十多年前的老粗布,质量上乘;在柳家地区第一个在一亩地里种植旱烟,销售额抵得过十亩地,后来家家都开始种烟,他就退出了;柳家地区第一个自生绿豆芽,经过十余次试错,终于在家里东屋,用自编的草囤子,生出鲜嫩肥壮的绿豆芽,全屯时有购买并远销到附近的劳改农场,并且,家里一冬天有菜可吃;在柳家地区第一个轧高梁桔杆垫子,供销社看好收购,全乡仿效,过去只能做为烧柴的桔杆卖出了较好的价钱;在柳家地区第一个试扣蔬菜大棚,那是七十年代,无任何经验可循。祖父自己领着我们以园墙为依托,再砌东西两土墙,顶部及正面向为塑料。太阳落山,则放好自轧的草垫子保温。连续多年秋末起砌墙搭棚,春天拆棚种园。每一冬天自产芹菜,韭菜,香菜,黄瓜等绿色蔬菜,成为赵家屯一景,后也被群起效仿;在柳家地区第一个自制各种捕鱼工具,如扳网,抢网,搅捞子,柳条絮篓等,每年庞家河发水捉鱼,事半功倍;在柳家地区第一个不用老鸡母,人工凭温度计在火坑上孵小鸡,且成活率超过老母鸡,出壳时间缩短一半。祖父家族来自山东蓬莱。四十多岁时,与祖父相互依靠的祖母过世。祖父自己带大了父亲和姑姑。祖父爱看中国和世界地图,对后代影响深远。自我记事起,每年秋末冬初,祖父便领着我们一家人在两亩多的南园子中选址开挖地窖,储藏过冬的蔬菜。记忆中,大约六七岁光景,祖父就开始担任生产队的饲养员工作。农村生产队解体之后,我家自购毛驴,将原来的手推车,升级为驴车。祖父成为自家驴车的专职驾驶员。不论是我们兄弟何人,不论是我去县城高中还是远赴北京,祖父必然是亲驾驴车,送至南县道汽车临时站。文中有几首作者兄弟写给祖父的怀念诗歌,特别优秀感人:三哥《故居犹存祖父一别三十整年》诗:“百年老屋尚坚强,旧日地图犹在墙。隐隐言如耳边起,匆匆影似院前忙。我贻算草裁烟纸,谁与布兜充药囊。长大孙儿皆远去,唯凭经纬看端详。”三哥纪念祖父诗云:忆昔锄禾处,苍颜去不归。无风尤寂寂,未雨也霏霏。老树遗新绿,柔荑恋旧衣。西山遥瞩目,一抹白云微。还有文末作者十年前写的纪念祖父的长诗,都是特别深情特别感人!全篇文字精炼,情感真挚,细节生动,祖父生平感人,语言隽永,诗句凝练,字字含情,句句暖人!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10-20 18:54:00
  全篇文字精炼,情感真挚,细节生动,祖父生平感人,语言隽永,诗句凝练,字字含情,句句暖人!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回复1 楼        文友: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2018-10-23 16:46:07
  感谢梦锁孤音倾力推荐!祝文友安康幸福!
2 楼        文友:陆屿璠        2018-10-20 20:32:10
  祖辈几代人的故事串接成一段历史,每代都有那个时代的背景和特点。情感真挚、叙事清楚,品读佳作,为你点赞!
回复2 楼        文友: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2018-10-23 16:46:35
  感谢文友点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