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向着远方奔跑(散文)

精品 【流年】向着远方奔跑(散文)


作者:峨眉月 布衣,109.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75发表时间:2018-10-22 18:45:45

【流年】向着远方奔跑(散文) 一、载誉归来
   2018年8月28日下午,武乡县委四楼会议室里座无虚席,人声鼎沸,县文联正在这里召开“王刚获奖作品《板山赋》暨武乡文艺创作座谈会”。会议长桌靠墙的一侧,会标横幅下重要位置坐着一个约四十岁上下的中年男子,淡蓝色的短袖衬衫使整个人显得特别精神,这个人就是今天的主角——武乡文学新锐作家王刚。
   前不久,他刚刚参加完“汾酒杯•山西赋”赋文学大赛颁奖大会归来。这次赋文学大赛是由汾酒集团、山西经济日报社共同主办,面向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内外文学爱好者征集参赛作品,要求参赛作者以“赋”为文体,以《山西赋》《汾水赋》《汾酒赋》为题材,弘扬传统文化,吟咏“大美三晋”。王刚创作的《板山赋》受到评委的一致赞赏,荣获二等奖。
   大概还不习惯自己在公众场合下成为焦点人物,显得很是腼腆而拘谨,头颅微低,大而有神的眼睛偶尔向上抬起,视线从高高的眉骨下方投射出来,扫视一下会场,又略带羞涩地垂下眼睑。谈论自己创作《板山赋》的经历,视线也尽力避开摄像机的镜头,男低音简纲截要,生怕多说了一句话。
   和王刚沉静腼腆不同的,是参加今天座谈会的人,大家情绪激动,上一个发言人的尾音还未落下,下一个人的话匣子已经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评论《板山赋》的佳处,讲述诱发王刚创作《板山赋》的那次重阳板山游,还有人介绍作品背后的王刚……也难怪大家激动,谁让《板山赋》是难得一见的好赋文呢,况且它的作者王刚还是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民呢。
  
   二、苦难青春
   王刚是本县东沟村人,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东沟是一个比较偏僻的村庄,父母也没有其他技能,因此他虽是家中独子,生活条件却并不优越,勉强过日子而已。初中时的王刚不能算一个优等生,那些有着奇奇怪怪符号、线条的数理化,让他脑子都变大了,好在同学中间流行着一部部武侠小说,这让他空虚的心灵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放的地方。但作为一个学生,天天看小说总不是个办法,他还是要好好学习,平衡发展。伴着老师的谆谆告诫,他度过了三年初中生涯。
   三年初中结束后,他本想进入县城的高中继续求学,可是家境困难,实在是拿不出学费,只得辍学回到家中,成了一个年轻的农民。如果不是生活的变故,王刚也许就像大多数农村小伙子一样,在大家的撮合下讨个媳妇,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了。
   1997年9月18日那天,他的父亲像以往一样早早地吃完午饭,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准备去上班。临走时,父亲从窗外敲敲窗棂,“小子哎,下午去把咱麦地堰整整。”这样的情形他们一家早就习惯了,实在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可是谁知道这隔着窗棂的吩咐,却成为父亲和王刚最后一次的对话;父亲骑车远去的背影,却成为王刚记忆中父亲永远的背影。晚上八点多钟的时候,矿难发生,煤矿瓦斯爆炸,他48岁的父亲和18个工友永远留在了那个煤矿井下坑中,再也没能回来。噩耗在第二天上午才传来,把刚刚20岁,还没有挑起生活重担的王刚一下子击懵了。
   父亲遇难,继续求学的希望是完全没有了……
   回忆起父亲去世后那几年的生活,王刚叹口气,“父亲为让他继续读书,去煤矿打工。那时什么事也靠父亲,可谁知道会是这样的结局?突然失去了父亲,剩下我和母亲孤苦度日,我一下子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了。”看看家徒四壁,想想自己的未来,他在茫然中过起了“种豆南山下”的生活,心里却苦涩无比,没有陶渊明的那种悠然闲适。
  
   三、山村书痴
   本来就内向的王刚更加沉默了,郁闷无法排解,就想看些书解闷。王刚初中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数理化成绩总是有点拉分。可却对古代文言文和诗词歌赋感兴趣,上学时买过的唯一一本课外书就是文言文翻译书,到现在他还记得自己喜欢的文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酣畅淋漓的排比,整齐对偶的句式,铿锵有力的韵脚,气势磅礴的情感令他一直不能忘怀。
   可家里本就捉襟见肘,哪有闲钱去买书?正好村里一位教师有《古代诗文选》,王刚就借来阅读。后来找自己初中老师借阅了《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现代文学作品选读》等书。正是这些书籍,使他增长了不少的知识,开阔了他的视野,同时也给他枯燥乏味的生活带来了一丝乐趣。
   一天,他去了同村一个小伙伴家闲逛,发现这个同学的父亲——自己的本家叔叔有很多藏书,他随手翻了几本,发现了一本86年版的《武乡县志》。书中系统地介绍了武乡的历史、河流、山川、文化等等,从来没有读过本地历史书籍的王刚才知道,原来武乡历史这么悠久,具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他如获至宝,借了回去。耕种之余,就随手拿起来阅读几页。对于自己喜欢的内容,或者觉得很重要的内容。他就摘抄下来,满满抄了几大本。读完这本县志,王刚还回去,这位本家叔叔看他很喜欢读书,就告诉他,想看什么书,只要他有的尽管来借,从此木讷寡言的王刚成了叔叔家的常客。从叔叔家,王刚借来很多书籍阅读。早晨,伴着初升的朝阳读;傍晚,就着昏黄的灯光读;白天,在田间地头树荫下读。看他如此痴迷读书,村里人送了他个绰号“书痴”。
   聊天中,我有点不解地问他:“你不是初中毕业吗?凭借初中那点古文功底,你能读懂古文书籍?”
   王刚腼腆地笑了:“查工具书啊。”为了能顺利地阅读古文,王刚省吃俭用买了一本古汉语字典,只要有不懂的字,他就一个一个地查阅,硬是积累了深厚的古文功底。
   父亲不在了,仅靠几亩薄田和王刚在村里有一桩没一件的打零工,实在挣不来多少钱,家庭经济更加窘困,有点难以维持生活了。
   20多岁的他不能总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必须要成熟,要撑起这个家。那时,村里人开始外出打工,王刚也成了其中的一员,主要是做木工搞装修。
  
   四、书市淘宝
   进入了打工大潮中,王刚成天与钉锤锯斧、高梯木板打交道。背着水泥替人送到楼上,扛着沉重的长长的木头在狭窄的楼道里迂回,在粉尘飞扬中切割板材……初入行,劳累的装修工作让他骨头都快要散架了,回到出租屋,身体一挨枕头,就马上呼呼入睡。不长时间,他成了一个和其他人一样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工,穿着粘着木屑、糊满白灰已经快要看不出颜色的迷彩服走在街头,有时很随意地把上衣搭在肩头,只穿一件二股筯背心;头发随性生长,很长时间才去理一次,上完工就去和工友喝点小酒,空余的时候也想想自己喜欢的女孩,他似乎忘记读书了。
   毕竟是年轻人,他很快适应了装修工作的劳动强度,晚上有了空余的时间。精力旺盛的工友们去打麻将、斗地主,王刚不会,即使会也不敢,打工能挣多少钱呢?三下五除二输个精光,自己和老母亲喝西北风去?找女朋友聊天吧,家境的贫困时时让王刚觉得自卑,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即使有人对他表示好感和他聊天,老实憨厚而又少言寡语的王刚也实在找不出多少可聊的话题,很快就陷入尴尬境地,不如自己一个人清静。
   其实,他的骨子里深爱的还是读书。历史的探索,文学的渴望,成了他唯一的追求。
   兜兜转转中他发现走出东沟这个小天地,打工生活居然把更多的阅读机会带给了他。在太原他找到了南宫附近的旧书市场,在长治发现了城隍庙是个淘书的好去处,晚上上网发现网上也可遇到许多不错且便宜的书籍。打工挣来的钱,除了他自己和老母亲必要的生活开支,剩下的很大一部分都用来买书了。每次回家,别人大包小包都是买的衣服、吃食,而他沉甸甸的包中,总是装着许多淘来的书籍。
   打工十几年,他穿的衣服还是朴素的那几件,家里的小院还是五间旧瓦房,简陋寒酸,唯一发生了变化、引人注目的就是屋子里多了千余册书籍。有时母亲也禁不住埋怨唠叨他:“你三十多岁的人了,不赶紧攒钱张罗找个媳妇,经常买那书干啥?那书能给你做饭还是能给你洗衣服?咱家就你这一根独苗,我还等着抱孙子呢!”
   母亲的唠叨,王刚总是无可奈何地摇摇头。他也想找个媳妇,可那哪是他说找就能找到的?看看自己的家境,想想自己的内向性格,不仅暗自摇头,婚姻,那是要靠缘分的哪。
   淘来的书,成了王刚的精神寄托。劳作之余或晚上躺在出租屋里,有空就拿出书来读,断断续续中,他阅读和查阅了大量的古典书籍文章,清乾隆《山西志辑要》、明成化版《山西通志》《读史方舆纪要》,一本本史册方志,让他熟悉了武乡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五、正本清源
   有了方志古籍阅读的基础,他开始对武乡各处的古迹发生了深厚的兴趣。
   每到一处,总是要抽空去查看当地的文物古迹,北上合种德圃、陌峪惜字塔、石门青龙寨……他现场查看、拍照、记录、采访,收集、保留了许多古迹碑刻的照片,有的碑文、铭文还要抄录下来,回家仔细查找资料进行解读,对这些古迹的年代、相关内容进行考证,并在考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推断,对残损磨缺的碑文中的缺字、坏字进行辨析。长时间阅读、考察,王刚对武乡本土文化探究颇有心得,结合自己的心得,写下了许多相关的文章:《关于陌峪村名的几点拙见》《武乡<韩氏家乘>中两篇唐代碑文》《<建青龙寨碑记>与“戊子之变”》《武乡北上合种德圃初探》……
   古代文学、历史知识的积累,渐渐地提高了王刚的鉴别力,他开始用审慎的态度、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前人对古迹的判断,并用古文献做支撑,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如在《武乡赵王古印琐谈》中他提出,在武乡首见载于民国十八年版的《武乡新志》卷三《金石考》,后又载于《武乡墨宝》《石勒传》等书中的赵王古印印文说法有误。历代都认为此印是“天水赵王之记”的石勒印,而王刚多方查找资料考证,此印应该是“天水郡赵正”的印信。根据史料他大胆提出所谓“赵王”,其实应该是赵正,“王”和“正”字在书写历史演变过程出现了相似之处,故有混淆的可能,他还把这两个字演变情况用图片形式列举出来,这也辅助证明了此印不是赵王之印。
   百度搜索词条宇文显和,发现上面的解释是“宇文显和(498年―554年),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这和他了解的情况有所不同。于是他又引经据典,他深入挖掘史料,并考证了《周车骑大将军赠小司空宇文显和墓志铭》,指出了百度百科中宇文显和词条中出现的错误,明确论证了宇文显和不是武川人而是武乡人。他还挖掘整理了被人遗忘的金代诗人邢安国相关资料,补充了武乡县志中对金代文学史料的记载,为武乡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些佐证资料。
  
   六、崭露头角
   王刚不仅喜欢读方志、考古籍,同样喜欢阅读整理诗词歌赋、散文游记,明代魏令望《东山游记》、魏光绪的赋文,程康庄《游禅隐山记》、清代赵三麒《游仙堂山记》,这些古典文学的灵韵滋润着他,熏陶着他,他也象古人一样,游历山川,并开始尝试写散文。去左权登上万松山,游览石佛寺,那里秀美的景色缓缓地从他的笔下流出,“仰则山巅松叶接天,俯则幽谷密林盈沟。诸松或挺拔,或猗斜,或立于丘,或抱诸岩,或躬身作迎,或玉立婷婷,或乘风而起舞,或吟诵且欢歌,色色各异”(《游万松山记》);去重庆,写下了《入渝散记二则》,文笔不多,但清新流畅。
   在古典文学中,最华美的文学表现形式当属赋文学了,它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讲究排比的修辞和语言的华丽。在接触到赋以后,王刚就被这种文体吸引了,他也想学习写作这种文体。这几年广泛深入了解了武乡历史,又登山涉河欣赏武乡壮美山川,就想试着为武乡写一首赋文,“秀美武乡,万千风韵,名冠四方!崇城岩下,岑彭屯兵扎砦;林木荫中,高欢望景倚亭。鸟径迥仄,岚岫在足;圣泉清冽,诗书入耳……”尽管这首《武乡赋》受到了武乡人的称赞,可王刚还是摇头叹息。是的,这首《武乡赋》无论韵律还是辞藻都还不能算是一篇上层的赋文。
   2017年重阳节,“乡花文学网”组织文学爱好者登临板山,王刚也一同前去。他们黎明出发,沿着昏暗崎岖的山路登上板山之巅,静待板山日出。日出前天还暗沉沉的,远远近近、层层叠叠的山峰,在晨雾缭绕中如仙似幻,须臾天边灰暗的云层逐渐变亮、呈五彩,接着朝阳一点点地从山峦升起,板山也渐渐显露出它的巍峨、壮观。天光大亮,这群文学爱好者在板山各处登攀,欣赏板山群峰壁立,绝壁千仞的雄奇险峻,流连于板山红叶的旖旎风光,不禁有“云在脚下飞,人在画中游”的感慨。同是文学爱好者,大家一路上赞叹的不仅是板山的风光,谈论的还有板山流传民间的掌故传说和抗日故事。

共 618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奔跑是一种形而上的状态,更是一种幸福的能量源。向着远方奔跑,就是向着文学之梦奔跑、冲刺。这篇人物传记,以武乡文学新锐作家王刚为原型,从“载誉归来”、“苦难青春”、“山村书痴”、“书市淘宝”、“正本清源”、“崭露头角”、“征程无限”等七个横面,线性勾勒了他的文学成长之旅,立体而全面地呈现了一位“既要在艰辛的劳动中寻求生活,也要在文学大海中追寻梦想。”的甘苦自知与永不言弃。王刚省吃俭用买字典,淘书,读方志,考古籍,阅读整理诗词歌赋、散文游记,游历山川,写专论,写散文,由一位初中生成长为一个知名作家,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十年的勤耕苦读,王刚的《板山赋》,音韵和谐,骈偶结合,用典讲究,不仅写出了板山雄奇壮丽、斑斓秋色,还写出了金戈铁马的烽火抗战历史,抒发了热爱武乡的豪情壮志,赞美了太行儿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太行精神,一举斩获了“汾酒杯•山西赋”赋文学大赛获奖二等奖,被誉为“武乡牛人”,声名鹊起。此篇传记,倒叙入笔,技法纯熟,内容丰沛,细节翔实,思想醇厚,不失为励志佳作。为人物立传,为武乡讴歌,更是为生活和梦想导航,推荐共赏。【编辑:芦汀宿雁】【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81029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8-10-22 18:48:38
  有梦的人,总在路上,以奔跑的姿态,向前,再向前。
   王刚,载誉而归,却能荣辱不惊,在生活和文学的双轨道上,继续奔跑。
   一赞王刚老师,二赞峨眉月,一样的视界,才有一样的追求。祝福你们。欢迎来到流年,愿写作丰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1 楼        文友:峨眉月        2018-10-22 22:51:21
  谢谢老师倾心编辑。文学是梦想,逐梦的人永远在路上,愿我们能一路同行。
2 楼        文友:杨恩仁        2018-10-22 22:06:31
  作者好文定向您多加学习
回复2 楼        文友:峨眉月        2018-10-22 22:52:34
  文友过奖了,来到这里希望能得到大家都帮助。
3 楼        文友:伊蘭        2018-10-23 09:00:11
  励志,有一种美好向上在伟承。语言简而有力,值得学习和品味。
万人如海一身藏。
回复3 楼        文友:峨眉月        2018-10-23 09:31:31
  谢谢老师品读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