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路碑纪事(散文)

精品 【看点】路碑纪事(散文)


作者:一鸣蝉 举人,439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87发表时间:2018-10-22 20:15:04


   一条石板路,从山那边爬上来,又从山这边落下去。
   石板路弯弯延伸的尽头,是林荫遮蔽的深处,看不到房屋和村庄。要不是间或有三两声鸡鸣,你或许就不相信这儿会有人家。
   但偶尔于丛林的遮蔽里,升腾起一两缕炊烟。接着就听到断续而急促地犬吠声,从远处传来。那是有陌生人经过村子,惊动了人家看家的狗。
   你于是便确信,这山里人家的久远、和日子的悠长。
   但你一愣神,从遥远地石板路尽头收回目光,却发现你眼前的不远处,出现了交错的路口。那是山里人常说的岔路口。你这时才想起,初次进山,你还不知道你要去的地方,究竟该走哪一条山道。你于是想找个人家打听,却发现山道近处并无来人。石板路磨得光滑发亮,路上却鲜有行人。
   你踌躇地往前走,及到岔道口时,才发现石板路交叉的地方,有一两通、甚至三五通低矮的石碑。它们或朝着不同的方向;或对着同一个路口、前后或并排的立着。
   有些年代已经久远,碑上爬满了苔痕,碑刻的字迹逐渐模糊;有些碑下长满杂草,杂草没过碑身,扒开杂草才能看清楚碑文;有些字迹清晰,碑下还露着新培的土,显然刚立下不久。
   但不管年代如何久远,碑上都刻着同样的碑文。中间一行正文,竖写着“弓开弦断、箭来碑当”。左右两行,分别竖写着:左通(哪里)、右通(哪里)。除了碑身的朝向不同、刻写的地名不同以外,其它的文字,完全一样。
   这是路碑,你可以按照碑上所指的方向,找到你要找的去处。
   可你扒开碑下的草。弯下腰细看时,却又发现碑面正文的下角,竖写着一行细小的落款:(某)年(某)月(某)日,父(某)为儿(某)立此路碑。而这些细小的刻文,皆因年、月、日、人名的不同而不同。
   路碑,指路,明道也。
   你于是怀疑,如若路碑,为何要在道路交汇的同一路口立下指向相同的如此多块?如若路碑,又为何要在碑帖的下角,刻写下立碑人的名姓,仿佛为着某种纪念。
   小时候,我就常常为这事疑惑,不解了好些年。
   跟许多山里人家一样,我们村子,就座落在山坡前。村前一条石板路,绕过村子,斜斜地延伸。一块一块并不规整的石板块,或层叠、或并列铺排着,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但每一块石板,都磨得光滑而发亮,让人感觉已历经了好些年,却又无从查考其年代的久远。
   石板路爬上山垭的路口,便分成两条。一条往左,通往乡上(当时叫公社);一条往右,通往镇里(当时叫区)。两条路岔开的地方,形成一个三岔口。三岔口中央,立着一块早年的路碑,略显高大。碑上刻有“民国”的字样,碑面的字迹都是繁体。就在那碑的前面,拥挤着数块不尽相同的路碑。它们大小、规格各不一样,年代也不尽久远。
   每一块路碑,碑上都竖刻着:弓开弦断、箭来碑当。两旁分别竖刻:左通塘尾头;右通回龙寺。
   碑上刻写的地名,是我们那地方远近熟知的“大地名”。塘尾头是乡,回龙寺是镇。我的中学,是在乡上中学念完的。这条石板路,我没少走过。
   每一天上学或放学,我跟我的三五同伴走过这条石板路,便都要在这三岔路口驻足停留,或跟邻村不再走同一条道的同学分别,或看着碑上的文字念三、五遍,然后离开。
   对于“左通”、“右通”的字样,我们自然看得明白。但对于“弓开弦断、箭来碑当”,我却困惑了好些年,从未有过透彻的理解。
   后来听老辈人说,那块高大的路碑,是民国时一位很有些田地的人家为他的孩子立的。那人家老来得子,生怕有失,便请算命先生算了一命。那算命先生说,他家的孩子命犯“将军箭”,恐早年丧命,便让他立一路碑,借以破解,以保长命。
   我这才明白,这路碑不但明道,还涂抹着一层迷信色彩。后来更衍变成一种习俗。当地人家,每有将孩子看得贵重的,便都跟了立一路碑。仿佛一种祈愿。
   于是这三岔路的三岔口,这样的路碑便越来越多……
   但直到好些年后,我才顿悟,明晰了路碑中间的那八个字。
   “弓开弦断、箭来碑当”,原来是针对将军的“将军箭”而应对的。我仿佛看到,一个命犯“将军箭”的孩子,正被一块路碑庇护着。那将军的弓一张开,那弦就“断”了;那将军的箭一射出,那碑就“挡”了。那孩子,便自然无恙,可保长命了。
   我佩服先民的智慧与机警。
   一块路碑,它承载了先民多少祈祷与祝愿。
   自此每经过山道,遇山道的岔路口立有路碑的,我便总忘不了弯下腰,把碑上的文字辨认一遍。似乎那指明的方向已不重要。我只于路碑前站立一会,然后离开。也早忘了它附着的那一层迷信色彩。我只感觉到一种厚重,和那厚重中的一种祈愿。
   而多年后,这种祈愿又再一次让我感受。
   儿子生下时,据说没有足月,这事让母亲很担心。母亲偷偷地去找了算命先生。回来后,母亲神秘地对我说:“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命犯‘将军箭’!”
   我听了就随便崩出一句:“迷信!”
   母亲没有因为我的不在意而放弃,又补充一句说:“那算命先生说了,只要立一通路碑,就能化解。”
   我听了又崩出一句:“瞎扯!”
   这下,母亲听了就生了气,冲着我就吼起来:“怎么跟你说你都不信,这孩子要是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就拿你抵命。”
   母亲这一吼,我就被唬住了,便连忙答应下来。倒不是怕母亲真拿了我去抵命。只是怕不依了她,倘真的出了什么事,我便担当不起。
   那一年,正好家中建房子,我便就地取材,用水泥按路碑的大小,制作了一块水泥路碑,并找根木棍,趁水泥还没有固化时,用自已那还算像样的字,按路碑的字样,在水泥上刻上字。对此,母亲也并没有过多的干预。因为那时想找个石匠,也的确很难,想刻一通石碑,几乎已没有可能。就这样,村子山垭口的那个三岔路口,在众多的路碑中间。便又多了一块不伦不类的水泥路碑。
   那年儿子上中学。一次,跟儿子一走过那条石板路,经过那个三岔路口时,我指着那块水泥路碑对儿子说:“这是你奶奶当年让我替你立下的路碑。”
   没想到儿子听了后,也像当年的我一样撂下一句:“迷信!”
   我自知这是迷信,但它赋予了母亲的寄予。我默默地祈祷:苍生不老,人间有情。
   后来,那条通往乡上的石板路,已辟成了进村的车道。那条岔往镇里的古石板路,早已废弃,路上少有人经过。偶尔再有人从上面走过,仿佛也只是为了拾起回忆。而当年那个三岔口、和那些大大小小的路碑,已然无存。儿子,也已上了大学。
   一次,儿子从省城的大学回来,路过进村的车道时,忽然想起来问:“那些路碑呢?”
   我说:“修村道时给撬了。”
   儿子问:“咋就给撬了呢?”
   我忽然想起来就堵他一句:“你不是说那是迷信吗?”
   儿子说:“可它也是一种文化呀!”
   我看着儿子,觉得儿子已渐渐长大。
   后来,不知是谁拾回来一块这儿曾经的路碑,埋在村道的一旁、紧挨当年那个石板路分岔的地方。
   我想,这路碑是否指路或者明道,或许早已不再重要。它曾经附着的那层迷信色彩,或也早已经被人淡忘。它的保留或者存在,也许真的就只是为了某种纪念了!
   我于是又一次在心里祈祷:苍天不老,人间有情!

共 28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条悠长的石板路,向我们诉说着村庄的过往。石板路的岔路口,矗立着一通通指路的石碑。石碑上不仅刻着通往何方,每一块还刻着“弓开弦断、箭来碑当”和父为儿立的字样。读者好奇,作者同样也曾经好奇。原来第一块石碑是民国时一位父亲为了破解儿子命犯“将军箭”而立的。开弓弦断,箭自然无法射出;即使箭射出,有石碑为孩子抵挡,孩子自然平安无事。后来立碑的行为被村人效仿。作者和自己的儿子都曾认为这是迷信之举,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石板路上的石碑,已经成为父辈对儿子茁壮成长的殷殷期盼,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苍天不老,人间有情!”小小的石碑,寄托了多少期盼,多少祝愿,多少人间真情啊!散文以路碑为线索,有过往的纪事,有现实的呈现;有景有情。感谢作者带给大家的美文,好文推荐欣赏。【编辑:梓烨灼灼】【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1024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8-10-22 20:21:50
  一块块路碑,寄托了父亲对儿子健康成长的希望;一个古老的故事,承载了多少过往。感谢老师投稿看点,祝创作愉快!
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回复1 楼        文友:一鸣蝉        2018-10-22 22:12:20
  谢谢你的认真剖读及精彩编按。“苍生不老,人间有情”。远握,祝安!
2 楼        文友:只留阳光        2018-10-23 11:57:28
  一块小小的石碑,承载的是父辈母辈深沉的爱,作者由小处入手,深入挖掘,既挖掘出历史民俗,又挖掘出人间真情。
温暖向上,以心相交
回复2 楼        文友:一鸣蝉        2018-10-23 17:11:46
  谢谢你的细腻剖读、及精到点评。遥致——撰安文祺!
3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8-10-24 22:10:27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众望所归,祝创作愉快!
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回复3 楼        文友:一鸣蝉        2018-10-24 22:16:06
  谢谢!劳你编阅了。远握,祝安!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