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浪花】脸(随笔)

编辑推荐 【浪花】脸(随笔)


作者:老娄 举人,421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13发表时间:2018-10-25 16:07:40
摘要:说千道万,归根结底,“脸学”即“人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脸”也同样如此。

人人都有一张脸,但脸与脸是不同的,即便是孪生兄弟姐妹,也只能是极为相似,而非同一张脸。所以,就有了辨别身份的刷脸。俗话说:“人活脸,树活皮。”树扒了皮会死,人丢了脸呢?在古人眼里,那是比死更严重的事情。俗话还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打人的脸,与揭人的短处,都是很犯忌的,是对人最大的侮辱。在这里,脸不仅仅是一个人身体组织的构件,更是一个人的尊严,一个人的人格,一个人赖以活在世上的标志性招牌,一个人已被社会公认的全部意义的代表性标识,不可损坏,不可侵犯,不可凌辱。
   一般来说,“脸”和“面子”是近义词,譬如,赏脸,长脸,给脸,都是给人面子的意思;但是“脸”的内涵要比“面子”的内涵大,内容更丰富。“脸”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面子”却只是抽象的;“脸”可以派生出“面子”,包含着“面子”,有时候还可以代替“面子”,但“面子”却不能逆向扩展。你可以说一个人“不要面子”,在他听来,也许你是在赞扬他;但你不能说一个人“不要脸”,那是在骂他。
   在陕甘川一些地方,有一个很特殊的常用词汇,叫作“日脸”,陇南也常说这个词汇。陇南方言把“脸”读作“nian”(碾),把“眼”也读作“nian”(碾)。那么,“rinian”这个词汇到底应该是“日脸”,还是“日眼”?从它使用时所针对的人和事来看,似乎是前者。“日脸”的词义是很丰富的,有“调皮捣蛋”的意思,有“脸皮厚”的意思,有“不知趣”的意思,有“行为不大规范、不合常理”的意思,还有“大煞风景”的意思等等,但更多的是“令人生厌”、“讨人厌恶”的意思。但是,这些丰富的意思都是“日脸”这个词汇的外延,并不是它的内涵。
   实际上,“日脸”一词是对“不怀好意”、“非分之想”、“意淫亵渎”等等暧昧意思的高度概括和精准抽象,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人的某种本性的深刻揭示,是人的思想、智慧,通过只有人才具有的高超的语言形式,所传递出来的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仅仅是两个字的结构简单的词汇,就高度浓缩了许许多多的人的情感意识、行为动作、本质特性,以及某种说不口的火辣灼人的欲望企图。
   俗话说:吃饭挑碗,偷人挑脸——话丑理端。“日脸”一词,又何尝不是话丑理端呢?以至于大众都在使用。我们使用它时,又何尝忌讳过它的内涵实质、原本意思?如此暧昧的词汇,本应该以暧昧的方式偷偷地说出来,却大大方方地在大庭广众脱口而出,约定俗成,也就见怪不怪了。“日脸”一词,能够让男女老少在大庭广众脱口而出,无所顾忌,主要原因还是人们舍去了它的内涵,而仅仅专用它的外延的缘故,扬弃其“话丑”,使用其“理端”。
   现如今,整容美容早已成为时髦,说到底还是为了一张脸。把六十岁老妪的脸整成十六岁少女的脸,咋一看,颇能蒙人,但与臃肿的身体联系起来看,却像是做了换头术一般,就很不协调了,让人感觉到很假。“变脸”是川剧里的一种艺术表演绝活,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名。这种绝活,用于执行特殊任务的间谍、或畏罪潜逃的罪犯身上,尚可理解;但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常人身上,就显得矫揉造作、有失本真了。
   有两种人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一种是不怕死的人;一种是不要脸的人。不怕死,就可以铤而走险,去贩毒,去杀人越货,去拉杆子,占山为王。不怕死的人搞得是“硬件”,所谓“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不要脸,却搞“软件”,坑蒙拐骗,鸡鸣狗盗,当众脱自己的裤子,也扒别人的裤子,所谓“市井无赖”、“流氓小人”之流,“我是流氓,我怕谁!”
   不怕死,大都属于触犯法律的举动;不要脸,更多的是违背道德的行为。不怕死,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别人怕死。不要脸,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别人要脸。不怕死侵害的对象是怕死的;不要脸侵害的对象是要脸的。面对不怕死的侵害你,你可以用也不怕死去制服他。但对不要脸的侵害你,你总不能以牙还牙吧?所以,人不要脸,比不怕死还可怕。
   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脸上有麻子,他就忌讳人说麻绳、麻布、麻烦;进而引申到,他曾经当过和尚,就忌讳人说秃子、光头、亮、驴。凡犯忌者,一律杀头。朱皇帝倒是很“要脸”,到了不可理喻、神经兮兮、登峰造极的地步!
   有一句夸赞人的话“会看脸色”,而又指责那些蠢笨木讷的人“没脸色”。凡是“会看脸色”的人,都是会揣摩他人心事、意图、想法的人。“会看脸色”的人是受欢迎的人,讨人喜欢的人;反之,“没脸色”的人,就不受欢迎,令人生厌。
   成语“巧言令色”、“喜形于色”、“不动神色”、“面不改色”、“色厉内荏”等等,其中的“色”说的都是人的脸部表情。把形形色色、瞬息万变的各种脸部表情,统统用一个很抽象的“色”字来概括,来表述,来形容,却也是人造字造词的大智慧。我们常说常用的“颜色”一词,其实也还是“脸部表情”的意思,“颜”者,脸也;“色”者,表情也。
   戏剧脸谱,便是“颜”和“色”的完美结合。各种不同的颜料,画出各种不同的脸色,代表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在舞台上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演出各种各样的悲喜剧。都说人生如戏,戏哪有人生丰富?舞台上的人物都脸谱化了,善恶忠奸,一目了然;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有好多都是变色龙,会随着气候、光线、环境、对象等等的不同,千变万化,变脸比翻书还快,就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也很难辨识,即便是川剧的变脸绝活,也会自愧弗如。
   俗话也说:“不看僧面看佛面”,是说“打狗要看主人”,看人家伺候的主子是谁。形容某人地位高、吃得开,是“脸大”。说某人不大方、不大气、贪图小便宜,是“小脸”。说某人不顾羞耻、纠缠不休,是“脸皮厚”。说某人心软、腼腆、不好意思,是“脸皮薄”。因而又说:“脸皮厚,吃得够;脸皮薄,吃不着。”把厚颜无耻的人,叫“没皮没脸”。把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叫“打脸”。把被人羞辱,叫“伤脸”。把做错了事,不敢见人,叫“没脸”。把仰人鼻息,祈求于人,叫“看脸势”;看来,“脸”也是有“势”的。把厌恶的人,说不给“好脸”。鄙视某人,说看你那“嘴脸”。老人求晚辈办事,说豁出这张“老脸”。关于“脸”的说道,五花八门,举不胜举。
   根据人的脸部长相、五官搭配、气色肤色、典型特征等,还产生了相面学。《礼记》载:“凡视上于面则傲,下于带则忧,倾则奸。”又如勾践平吴之后,范蠡深知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遂与西施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其他如苏秦是“骨鼻剑脊”;项羽乃“目有重瞳”;周亚夫是“纵理入口”,纵理即法令,相术谓纵理入唇为饿死之相;刘秀则是“隆准日角”等等。将人的脸相,与人的禀性、善恶、忠奸、命运相联系,揭示人的本质。半真半假,鱼龙混杂,信不信由你。
   “脸”的学问很多,也很深奥,涵盖了人体解剖学、相面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等等极其丰富的内容,即使写一部专著,也未必能够全部囊括,说得清楚。说千道万,归根结底,“脸学”即“人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脸”也同样如此。人体组织的这个构件早已经被“人格化”了,附于、派生和异化出了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枝枝蔓蔓,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甚至匪夷所思!
   无论怎样说,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人的“脸”由复杂变得简单,由善变变得稳定,由狰狞变得和善,由“苦大仇深”变得“幸福满满”。人类从苍古走来,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再由复杂回到简单,不是复古,不是返祖,而是人类情感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升华,是人类进入更高文明层次的必然。人人脸上都是笑逐颜开的表情,都是知足快乐的表情,都是与人为善的表情,而且表里如一,便是和谐社会到来的时候。
  

共 30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随笔《脸》写得十分精彩,涉及到好几门学科:生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等等,足见作者的知识十分丰富。它又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可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建议阅读欣赏。 感谢赐稿并期待更多佳作。[浪花诗语编辑 陈兵]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望雪        2018-11-19 05:13:01
  感谢老师赐稿,欣赏美文,遥祝冬安。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