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丹枫】小议人生态度(随笔)

编辑推荐 【丹枫】小议人生态度(随笔)


作者:秋鹏飞 秀才,114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02发表时间:2018-10-27 08:35:26

人生态度,说到底就是人生观问题。这是一个大题目,因为它内含丰富,外延宽泛,古今中外讨论这个题目的人不计其数,但都没能给予一个明确结论。笔者不惴才疏学浅,拟就以下三个层面略作探讨:一、人对自然的态度;二、人对自己的态度;三、人对别人的态度。
  
   一、人对自然的态度
  
   把人与自然彻底区分开来的思想观念,主要来源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起源于古代的希腊和罗马文化;古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克里特岛,小亚细亚半岛西海岸等地区,这里海陆交错,这种地缘经济现状不适宜农耕作物是显现的。而古罗马国家建立在意大利半岛,东部是狭长地带,这里依山傍水,宜于畜牧,西部和南部有一些肥沃的平原,宜于农牧业,自然条件优于西腊。
   西腊的封闭经济在其政治城邦制的推动下,使其不断地向外移民,而罗马丰厚的物产则需要向外推销,它们共同特点就是向外扩张。西腊的移民扩张,是为了谋求生存;而罗马的移民扩张,则是为了占领市场。这种不断地建立新的殖民地的方式,给被侵占地区的人民带去了痛苦和灾难,而给它自己却带来了大量的财富和奴隶。
   除自然经济的移民扩张外,基督教文化对人的世界观影响也很突出。基督教的形成是在罗马帝国东部各省产生的,罗马皇帝季别里在颁给埃及总督埃米利的圣谕中说:“保存羊皮剪尽羊毛。”这种残酷的盘剥至使人民无法忍受,一次又一次的奴隶和自由民的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在痛苦、无奈的精神折磨下,人们希望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解脱自己,“上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哲学家谢涅卡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累赘,是对灵魂的惩罚,世俗生活只是死后灵魂生活的前奏。这种死后灵魂生活无论对穷人还是富人,都是可以达到的。费伦认为,物质世界,包括人的机体,是罪恶卑贱的根源,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种哲学观点,不仅融入到《圣经》里,而且也为统治者盘剥穷人提供了理论依据,最终被统治者所接受。宗教一旦与政权结合在一起,其血腥味就显而易见了,十字军东征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总之,西方文化这种略夺性的本质延宕了数千多年,至今也看不出有什么实质性的改观。
   由此不难看出,西方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人要战胜自然,占领更多的自然资源。在这种人生观念驱动下,所造成的结果是:(一)、具有强烈的略夺性;(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三)、促进了市场经济发展;(四)、因为市场经济人口流动性大,这就出现了人们的性观念扩张,淡漠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庭观念;(五)、受基督教文化“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等等。
  
   二、人对自己的态度
  
   人对自己的态度,在佛教文化中显得尤为突出。佛教基本教义的核心就是“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1、苦谛。苦谛,就是人生一切皆苦,一辈子都沉溺于苦海之中;2、集谛。集,就是探究苦的原因。佛教人为,产生苦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的各种欲望,即爱情欲(夫妇人轮之欲望),生存欲(求生命延存等欲望),繁荣欲(对于权力和资财的欲望)。有了这三种欲望,必然产生以下三毒,即贪(婪)、嗔(仇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痴(无智、愚昧)三种烦恼。3、灭谛。灭,意思是终止痛苦,到达涅槃,这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的,是人生的归宿,也是佛教的最高理想境界。4、道谛。道谛指出了到达涅槃的途径,即通过精神上的自我净化,自我修行,去克服和消灭痛苦的根源。
   总之,佛教认为,真正的幸福,在地上是不存在的,在现世是得不到的,现世只有无量的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只有自我修行,净化心灵,到达涅槃,才能得到永生。由此不难看出,佛教的人生观是一种出世的人生观,它教人厌恶人生,逃避现实,泯灭任何欲望和追求。
  
   三、人对别人的态度
  
   与佛教出世的人生观不同,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华文化,表现出的是入世人生观,这种人生观强调的是如何正确处理人与别人的关系。为此,儒家思想为人们勾画出一幅蓝图:“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把尽忠、尽孝、尽义、守节、守信,作为个人生存的目的。强调从我做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观念的突出特点是注重人的整体性,社会性,强调的是义务,是责任。然后以家庭为单位向社会扩展,因而这就形成了宗法制的社会政治形态。
   首先,从家庭看。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庭宗法性决定了它的基本特征:
   1、父系承传和父权统治。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亲独揽大权,君临一切;家庭中只有嫡长子才有继承权,中国历代皇帝继位都是根据“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进行的,这正是中国家庭制度中血缘关系和等级观念的放大。
   2、夫权至上和两性疏远。在家庭中,妇女没有任何地位。《礼记·丧服》说:“传曰: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议婚时,只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很难谈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3、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中国文化中忌淫尚孝的根本原因,是宗法制家庭必然重视的两个极端。忌淫,主要是针对女性,究其目的,从人类学和生物学角度看,乃是在于延续家族血统的纯正;尚孝,仍是在于绵延血统,包括延续父母在内的祖宗生命。
   4、重男轻女。如上所述,因为家庭所崇拜的祖先由父系上推,没有儿子,就意味着家谱传递的中断和祭祀的断绝,因此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乃大”的说法,这里的“后”,就是儿子。
   其次,由家庭推及社会,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政治的一般特征:
   1、家天下与君权至上。把天下视为自家的私有财产且代代传递,结果造成中国传统政治的专制和独裁。
   2、有人治,而无法治。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基本上没有“法”,只有“律”,所谓“律”,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红头文件,“刑不上大夫”就是最好的注释。
   3、“内圣外王”,强调政治与道德合一。外王以内圣为基础,政治以道德为前提,二者不可分割。把证治与道德混为一谈,这就严重压抑了其它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着重强调人要善待别人。孔子用“仁”来界定人,主张“仁者爱人”。《论语·颜渊》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的记录。爱人,就是爱别人,爱众人。
   应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主要基根于小农经济。在古代的中国社会,农业人口占85%以上,除战乱或自然灾害外,他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种“爱人”的人生观,不仅有利于邻里关系的和睦,也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所以,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亲睐。但是,这种看似和谐的社会,不可能带动工业发展,更不可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至自鸦片战争后近百年以来,中国人倍受带有殖民统治思想和略夺意识的西方文化的欺凌就不奇怪了。

共 27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用流畅的语言,就以下三个层面略作探讨:一、人对自然的态度;二、人对自己的态度;三、人对别人的态度。阐述了人生的态度。有理有据观点鲜明。推荐欣赏。【编辑:佳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佳音        2018-10-27 08:39:05
  有理有据,观点鲜明。为你点赞。
回复1 楼        文友:秋鹏飞        2018-10-27 14:49:17
  谢谢编辑。遥握问好!
2 楼        文友:秋鹏飞        2018-11-27 16:41:16
  拙作本是论纲,没有展开论述。
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