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看点】究竟有多少人觉得对?大概是100%(随笔)

编辑推荐 【看点】究竟有多少人觉得对?大概是100%(随笔)


作者:任宋丹 布衣,491.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721发表时间:2018-10-30 07:01:55

在中国历史上,有铁臂担国的铮铮硬汉,也有阴险毒辣的奸佞小人,有豪情万丈的热血狂徒,更有忠勇无双的百战之将。这些品格突出、标签明显的人物一眼就可以区分其好坏,但有时候,并不能简单粗暴地用好或坏来看待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比如李陵,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看过《大汉天子》,了解汉朝历史的人对李陵并不陌生,他是一员勇猛的武将。他不仅身怀绝技,善于骑射,而且体恤下士,谦和有佳。他的爷爷是当年威震匈奴的飞将军李广。不过在李陵的身上,却还有着另外一个标签——叛将。但这个叛将却又是一个充满各种矛盾色彩的叛将。众多史学家和学者,甚至在这位叛将身上加上了忠义的评价,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不得不提李陵的成名之战。在这次战斗中,主角分别是汉武帝刘彻、司马迁,还有李陵,奇怪的是他们三个都自认为做了对的事情,可是三件对的事情加在一起,却促成了他们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当时汉朝刚刚攻破了大宛,汉武帝想乘胜追击,派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继续对匈奴施压。同时,汉武帝让名将之后李陵带一队人马为主力大军押送粮草,担任辎重的运输官,但是李陵不同意。他回绝汉武帝说:“臣的手下,那都是荆楚的勇士、奇才的剑客,百发百中,力可擒虎。”所以李陵提议,如此出色的士兵不能仅仅是让他们押运辎重,而是应该让他们奔赴前线、进行战斗。李陵愿意自领一军,分散敌人的注意力。汉武帝点点头说道:“先前朕已经派出去很多兵马了,可没有马再分给你了。”谁知道李陵却淡淡地说:“没有马不要紧,臣愿意带步兵五千,直捣匈奴单于的大本营。”
   “哦?你哪来的这么大的信心?”
   “因为臣的手下,那可都是……”
   “打住,我知道你后面要说什么,朕同意你。”
   最后汉武帝还是同意了,并且很赏识李陵的勇气,于是他派老将强弩都尉路博德率军到时候在半道接应李陵的部队。可当时的李陵在军中地位并不高,路博德作为一位老将军,比李陵就强多了,所以汉武帝下令让路博德去接应李陵。路博德觉得也挺没面子的,又不好直接拒绝,于是汉武帝写了一份奏折,说皇上,您看现如今是秋天,匈奴的马正肥的时候,不如还是等到春天的时候,我和李陵再出发,到时必定能够胜利。汉武帝那边一听就怒了,他以为是李陵打算反悔不想去了,才让路博德给自己上书的呢。汉武帝怎么能允许手下如此的忽悠自己呢,于是驳回了路博德的请求,并且命令李陵马上出发。
   按照汉武帝的命令,李陵带兵来到了浚稽山。李陵本想分散敌军注意力,如果幸运的话,李陵也许根本就碰不到敌军的部队,还可以试着骚扰一下敌人的大本营。可出乎意料的是,仅有五千步兵的李陵,面对的却是匈奴的三万主力部队。
   面对敌军的三万人马,李陵和手下的五千步兵毫无惧色。李陵先把部队驻扎在两山之间,他们以兵车作为营垒,而李陵更是亲自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阵势,前排的士兵双手紧握长戟和盾牌,后排的士兵拉满身边的烈弓和弩机。匈奴眼见汉军人少,于是信心满满的一拥而上,准备直接击垮汉军的营垒。可眼前的汉军却仿佛像铁筑的城墙一样,根本难以撼动。在李陵的指挥下,荆楚勇士们发挥出了非凡的能力,而匈奴的士兵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身边的战友,在汉军弓弩的齐射中一个个倒下。就这样,足足三万人的匈奴主力部队,被李陵的五千汉军杀了一个措手不及。匈奴军败退而走,汉军却还紧咬不放,硬生生地留下了敌人数千具尸体。匈奴单于震惊,他认为自己一定是碰上了汉军的主力,然而没想到这居然是李陵的部队!望着脚下匈奴的尸体,也许李陵的心中也回荡着那句话:“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仗还没有打完。被李陵的军队震慑住的单于也并不脆弱。单于马上又在周围的领地召集了八万骑兵,想要集合此前一战中剩下的两万多兵力,把这支汉军彻底消灭。这次李陵的对手足足有十万之多,硬拼肯定是不行的,只能一边战斗一边撤退。就这样,李陵的军队向南行走了数日,到达一个山谷。连日的战斗虽然使匈奴军损失惨重,但是李陵手下的士兵中间受伤的也不少。所以李陵下令,凡是身上伤口有三处以上的就用车载,受伤两处的就去驾车,受伤一处的,继续参加战斗。李陵的手下没有怕死的孬种,而李陵除了优秀的指挥能力之外,还有敏锐的嗅觉。途中李陵察觉,自己的部队似乎士气有所下降,怀疑军中有女人。一查果然如此。原来是在军队出发的时候,有些被流放到边塞的盗贼妻女随军做了士兵的媳妇儿,而这些女人大多被藏在了车里。李陵把搜出来的女人都杀掉了,第二天再战,果然又让匈奴人损兵三千。匈奴单于又生气,又委屈:“对方不到五千人,我这十万人难道还不够他们砍的吗?”望着手下们鼓励的眼神,单于一声令下:“给我接着追!”
   李陵带着人往东南方向突围,大概又走了四五天的时间,李陵的军队终于被一大片沼泽芦苇拦住了去路。
   “哈哈哈!臭小子,你跑的倒快!我堂堂十万骑兵,还会追不上你?”
   “大王,现在没那么多了。”
   “还有多少啊?”
   “大概还有九万多吧。”
   “你再好好算算,我要详细数字,算出来了以后,再减去一。”
   “那是为什么啊?”
   “因为你,我也不要了。算了,别算了,来人给我拉出去砍了。”
   对话是编的。但史书上记载,当时李陵的部队的确被困住了,而且匈奴军队为了消灭他们,还想纵火烧他们。就在匈奴单于心里正想用火烧的时候,却打听到李陵军队全然无事。只见李将军开始从容地指挥将士们跟着一起放火,将士们都懵了:“不对啊,我们帮人家放火,这不死的更快了吗?”但其实李陵的手段是相当科学的,而且最后还真就因为放了一把火,才摆脱了危机。事后将士们都觉得李陵是魔法学院毕业的,只有李陵每天不停地给大家普及知识:“跟我念,隔火带~”以火对火,李陵带着部队又逃到了一座山上。
   可谁知道,匈奴单于早在南面的山头上等着他,发现李陵部队后,马上命自己的儿子带着匈奴骑兵发动攻击。于是两军在树林之间开始厮杀,一番较量之后,匈奴兵又死伤数千。估计当时匈奴单于会有点错乱。心里面大概会劝自己:“可能是因为我们主动进攻,我们偷袭成功,我们人多势众,所以我们死了数千人?”
   这时,李陵抓获了一名匈奴的俘虏。这个俘虏特别老实地交代了匈奴人的战略。
   “快说!匈奴那边都说了些什么。”
   “他们说你们是汉朝的精兵,不好打。可你们老带着我们往南跑,怕你们有伏兵。”
   “那为什么你们还不走啊?!”
   “他们说,数万骑兵打不过几千人,没面子。他们还怕这次打不过,以后就不能混了。”
   “就这些了?”
   “噢,他们还说,再打打,打不过再跑。”
   这段对话基本符合史书记载。《汉书》中是这样写的:是日捕得虏,言:“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诸当户君长皆言:‘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不得不说,这让李陵的处境更加危险了,本来人数上就少于对手,而且一天要战斗几十个回合,战士们都基本带伤了,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陵他们还是灭掉了匈奴部队两千多人。
   可以想象传回战报时的单于都麻木了:“这回死了多少人?”
   “这回死了两千多。”
   匈奴单于兴高采烈:“噢!才两千多啊。厕所在哪?让我哭晕在厕所!”
   本来经过这次战斗,匈奴军准备撤退。可就在这个时候,李陵军队出现了一个叛徒名叫管敢。他因为在军中被校尉凌辱,于是投降了匈奴。这回单于可算是知道李陵的老底了。原来李陵非但没有援兵,而且弓箭也都快用完了,真正投入战斗的只有一千六百人左右。匈奴单于听到这不禁点点头:“太丢人了。”不过既然已经知道了李陵的真实情况,就没有什么好犹豫了,马上下令所有骑兵合力攻打李陵部队。
   汉军艰难的抵抗着匈奴的猛烈攻势,一天之中仅存的五十万支箭已经全部用光了,战士们人人带伤,有些人甚至连兵器都没有了。此时此刻,李陵和战士们应该想到,这场战役应该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战了,但是没有人退缩。五千对十万的战斗,打到这个地步,对军人来说无疑已是一枚光荣的勋章。当士兵们面对临死之战的时候,脸上应该还会有淡淡的微笑。因为战士的归宿就是沙场,此时身上只有残缺的短刀,而没有武器战士干脆折下战车的辐条当作兵器,无论战士们手上拿着的是什么,他们都勇敢无畏的扑向了敌人,激起了无数血雾。
   战争毫无悬念地结束了,近五千人的部队,最后只有四百多人逃回了国。以少胜多的旷世之战,英勇无畏的铁血男儿,只可惜,李陵最后没有死,他投降了。连傻子都知道,投降之后,前面无论有什么功劳都是狗屁不如了,无论家世再显赫,功劳再大,结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遗臭万年。无论是按照李陵的家风还是按照李陵的个性,我都相信,李陵的投降是权宜之计,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逃回祖国的。可惜面对此情此景,在汉武帝身边,无数为表忠心的臣子们已经把李陵骂得猪狗不如。
   这时候,只有司马迁站出来为李陵说话,这段话就记录在《汉书》里面。“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这段描述是说今天李陵一次战败,那些为保全身家性命的人便不遗余力的攻击他,实在让人痛心啊!况且李陵提兵不满五千,深入匈奴腹地,搏杀数万之师,敌人被打死打伤的不计其数。转战千里,战士们还能以死效命,就算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如今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赎罪以报效朝廷啊。
   可惜,司马迁却因为这段话被汉武帝判了宫刑。而李陵的家人最后也没能幸免于难,被汉武帝满门抄斩。李陵万万想不到,那自己曾经为之抛洒热血的祖国,有一天也有回不去的时候。自诩为忠义之将的自己,最后却成了一名真正的叛将。李陵的人生是何等的讽刺。
   回头想想这件事的责任究竟在谁?这个问题大概并没办法解答。故事的三个主要成员谁都没有错,李陵诈降匈奴,想来日继续报效国家没有错。司马迁仗义执言,客观评价没有错。而汉武帝呢,也没有。没有任何一个领导会允许自己的将领投降其他的国家,任何理由都不可以。虽然汉武帝知道,李陵的失败跟自己没有派援军有关,即便汉武帝十分后悔,但他作为领导者,甚至都不能随意地表现出来。站在不同的位置,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谁对谁错这个问题,根本就说不清道不明。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即便是有,那也只能说,最后的结局错了。

共 42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任老师的这篇随笔写的是非常著名的故事,在抗击匈奴的战斗中,李陵祖辈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李陵投降了匈奴,一切功劳都被归零了,当然,不是功过相抵,而是追究叛国的责任——株连九族。这时候,司马迁出来为李陵辩解,他说李陵投降匈奴是权宜之计,但这只是一种猜测,并不是事实,更没有我方的卧底传递情报,所以,说李陵投降是另有打算便站不住脚了。还有,司马迁说政府没有给李陵派去援军,导致战斗失败被擒,政府也有责任,这话明显是针对两个人,一个是汉武帝,一个是汉武帝的亲戚。所以,汉武帝发怒是可以理解的。谁叫那时的社会是专制统治呢?但任老师的这篇随笔除了给读者展示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外,还对当权者的心理进行了揭示。“虽然汉武帝知道,李陵的失败跟自己没有派援军有关,即便汉武帝十分后悔,但他作为领导者,甚至都不能随意地表现出来。站在不同的位置,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谁对谁错这个问题,根本就说不清道不明。”也许是李陵、司马迁两个人没有遇到敢于承担责任的明君,一切罪责只有自己来承受了。所以,读完此文,让人唏嘘和感叹。这篇作品延续了任老师一贯的文风,语言幽默风趣,读来兴趣盎然。推荐共赏。【编辑:寻找姚黄】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寻找姚黄        2018-10-30 07:04:31
  故事虽然陈旧,但写作角度新颖,所以,赋予了本文有较深的内涵。感谢任老师对看点的一贯支持,期待更多精彩作品!
寻找姚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