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童年往事(散文)

精品 【菊韵】童年往事(散文)


作者:垂拱而治 童生,53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07发表时间:2018-11-02 17:13:25


   (一)红色童年
   我特别愿意回忆童年往事,总有一种幸福的甜蜜涌上心头、挂在脸上。儿童时的我们就已经有了正义感,我们扎起红缨枪,拉起队伍,嘴里喊着“杀杀”声练拼刺。在生产队的饲养场里,看着“四类分子”捣粪,对不老实想偷懒的进行批评教育。一边喊打倒他们的口号,一边派人跑去告诉生产队长,晚上开批斗大会。那时家家挖“防空洞”,始终绷着“打仗”“阶级斗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这根弦。国家还很贫穷,各行各业都是百废待兴。我们经常吃“忆苦思甜”饭,吃用糠做的窝头。据说劳动人民在旧社会连这也吃不上。
   上学以后,我们经常参加游行活动,人人举着用纸做的小红旗儿、小绿旗儿,排在敲锣打鼓人的后头喊口号。以这种形式还赶过“社会主义大集”,到处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好不热闹!
   我们是小学生,我们都热爱劳动,学校经常组织我们给生产队拾麦穗,给饲养场的牲口割草。我们比着赛着劳动,不怕脏和累,不怕扎破手和脚,自觉维护社会主义集体利益。
   我们背着粪筐上学,路上拾一筐马粪,自觉倒在集体的地里头,从不往家里的自留地里倒。有一段时间,学校老师也帮着生产队收粪。我是学校的体育委员,负责早起在庄里头吹一圈笛哨,叫醒同学们起床拾粪。我们庄东头不足一里就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马路,一些到北山拉石头的大马车经常从那里经过。由于我是第一个起床,所以我总是拾到最新鲜最多的马粪。后来有几个机灵鬼儿发现了我的秘密,就也自发地早起,我们一帮就开始抢粪,有的用粪筐先把一堆粪压住占为己有,再跟我们抢其它的马粪;有的看哪只大马撅起尾巴要拉屎,就跟在后面端着铁锹接粪。等天大亮该上学的时候,人人都满载而归了。学校里有老师过秤记分,一月一公布,对前三名给予笔、本、橡皮的奖励。
   我们也抗旱、“挖改”(田间的泄水沟)。“挖改”要服从公社的统一调度,不一定在本村挖,而是哪里需要到那里挖。有时自带干粮;有时当地的贫下中农挑着水桶给我们送热乎乎的片儿汤;有时学校专门组织男同学挖,由女老师领着女同学送饭。我们有一种战天斗地男子汉的气概。
   我们不但热爱集体、热爱劳动,而且更加热爱和亲近劳动人民,这种美德使我至今受益。
   “知识青年下乡运动”开展以后,我村敲锣打鼓地迎来了几个知青,乡亲们人人张扬着笑脸,比过年还高兴还热闹。女知青留在学校当起我们的老师,她们都有知识,语文课上给我们纠正了许多错误读音,现在想来还真得感谢她们,在后来的学习、工作和成长中才没有闹出多少笑话。我的母亲是个大队干部,有个女知青老师晚上经常到我家,坐在炕沿儿上跟母亲唠嗑儿,有时还抚摸我的头,我躺在被窝儿里非常温暖和幸福。女知青老师带着城里人的气质,不光大人们尊重羡慕,我们更是佩服崇拜得五体投地。即便在学习“张铁生交白卷”、“黄帅反潮流精神”的形势下,以及劳动课也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我们也很少跟老师对着干。
   我们读着《草原英雄小姐妹》、《小英雄雨来》《雷锋》《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张思德》等课文一天天长大,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我们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我们成长的财富。
   现在,我用它们教育影响着我的儿女和身边的年轻同事,他(她)们也都茁壮地成长着。如今他(她)们更是长在了幸福快乐的土壤里,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可同日而语,有目共睹。但为了祖国而学习,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决心和责任却始终传承着,永不变色。
  
   (二)两毛钱吃了一辈子肉
   我不吃荤,吃素。所以,在饭桌上经常引起大家的好奇。有的揣度我一定信了什么教,有的竟理解成我在家里受气,不给肉吃,怕在外头吃馋了不好办。于是就都心领神会地流露出怪异的神色,向我投来异样的目光。
   记得小时候我是吃过一次肉的。我三岁那年,父亲过生日,母亲从一个包裹里翻出两毛钱和一斤粮票。叮嘱哥哥到城里买5个馒头回来。哥哥背着我来到城里的饭馆。饭馆只有一个卖饭的窗口,前面排着几个人。哥哥把我放在地上玩耍,自个去排队。我竟在一个角落的草屑里捡到两毛钱,兴奋地摇晃着小手向哥哥炫耀。哥哥大喜,赶紧把我的小手和那张票子攥住,蹲下身子,偷眼看了看排队的人们,红着脸,悄悄地把钱塞进了自己的裤兜。
   这是个意外惊喜,哥哥不但买了五个馒头,而且还用这两毛钱买了一块巴掌大的熟肉。
   哥哥在我的脸颊上亲了一口,眼睛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说:“弟,你立功了,这下可以给爸过个像样儿的生日了!”
   他兴奋地把肉拿到鼻尖儿上嗅了嗅,又让我嗅了嗅,然后笑眯眯地装进书包,背起我就往家里奔。
   县城距我家有2里多路。我们沿着一条小河的岸边走。西北风刮得野地里头的电线嗷嗷叫,把哥哥走路的姿势也刮得扭起“东北大秧歌儿”。他把书包袋套在脖子上,把包裹甩在他的后背和我的胸前。熟肉的香味一股一股地冒出来勾引我,馋虫在嗓子眼儿里打转儿转儿。我好奇地拿出肉来端详,忍不住咬了一口。这一咬可不得了,竟香得无法收场了,咬了第一口还得咬第二口、第三口……结果没等到家,这块巴掌大的熟肉就被我就着大风吃了个精光。
   也许呛风的缘故,也许三岁的孩子不该吃那么多的肉,也许不该偷吃孝敬父亲过生日的肉,总之到家后就开始呕吐,从此便不再吃肉,连用荤油炒菜也不吃。后来生活逐渐好了些,过年的时候,可以炖一锅的肉吃,而我一闻到炖肉的荤味就呕吐,只好在村里游荡到天黑,等屋里的肉味散尽了,才敢进家。
   三岁发生的事,我没有啥记忆,主要还是后来听父母和哥哥姐姐们说的。其实,我不吃肉的原因还有一个,我对人从来没有说过,是个心中的“结”。唐山大地震那年,我村是重灾区,许多人家都砸死了人,有的挨住几口人。我二姐也被灾难带走了。家家都处在极度悲痛之中。生产队的大红马也被瓦砾埋在了饲养棚里。身子压着,马头露着,还瞪着眼睛,还能喘气、嘶鸣。看来伤势不重,若有人搬开瓦砾和棚檁,也许大红马就得救了。然而,那时的人都吓傻啦!连自己家里的事情都处理不了,哪还顾得上解救牲口的事?大红马从夜间一直嘶鸣到天亮。直到中午十分不但没人来解救它,反而有人拿着刀子来了。他们把马屁股处的瓦砾挪开,照着屁股蛋子就是一刀,拉下一块血淋淋的肉走了。这人走后,又有人来拉。大红马还活着,惨叫着……到了晚上,终于死去,身上的肉已经被拉去多半。
   那时,我年纪小,无法解救它,眼睁睁地看着他被残忍地杀害,活着就被割了肉去。人们极其残忍!从此,我对吃肉更加有了抵触情绪。
   唉!谁能想得到呢,我的第一次吃肉,竟然也是最后的一次吃肉,两毛钱吃了一辈子的肉。思来想去,还是命苦啊!
  
   (三)扁鱼
   我的家乡地处渤海之滨,有“九河下梢”之称。一年四季坑塘盈泽,鱼虾泛滥。于是便形成了家家打鱼、户户摸虾的习俗。随即作为捕鱼的网具也十分发达,有搬网、捞网、扒网、打网、粘网、谜魂网、扁网等不下十几种。根据不同时节的各种鱼虾习性,来选择不同的网具进行捕获。我最欣赏和难忘的应属用扁网捕鱼。
   扁网的制作工艺非常简单,用一根2米多长手腕粗圆的木棍揻成一个弓形,拱度较大,有半人多高。弓的端口相距1.5米,弓上罩一个网片,网片越往下面越肥大,到弓的端口处形成一个网兜,跟西北农民穿的扁裆裤十分相似。网兜棱边的中央拴一根拇指粗一人高的木杆。捕鱼时,人要站在水中,右手扶弓,左手持杆,把网放在水里,两腿在网前趟几下水,即刻起网。
   扁鱼必须水少、人多,将水趟浑才行,跟“浑水摸鱼”是一个道理。鱼在浑水里什么也看不见,扎在坑边或水草里不动,等扁鱼人把网一下,用脚一趟,就把它赶进了网兜。因此,扁鱼是个非常热闹的场面。记得小时候生产队长见坑里的水少了,就会在大喇叭里喊:“全体社员注意啊,村南翻坑了啊(水少,鱼自己能搅出浑水之意),都出来扁鱼去啊……”家家呼老唤幼,扛着扁网往外跑。各出一人下水扁鱼,其余在岸上捡鱼或看热闹。场面像赶集、过节一样欢腾。
   我父亲在外头做事,哥哥、姐姐和我又都年幼,因此我家没有扁网,只能当看客。邻居家的大伯是个扁鱼的老把式,我会主动参与到他家的行列。每当大伯一起网,噼哩啪啦的扁到一条大鱼,我就和他家的孩子一起,欢腾地连蹦带叫。等大伯把鱼扔上岸,我比谁跑得都快,把鱼给他家捡到筐里。等扁完了鱼,我也会积极地帮他们把鱼抬回家,直至看他们把鱼打理干净,下了锅。一大锅的鱼虾咕噜咕噜地煮着,鱼青、虾红,满屋里喷香。每到此时,我都会不自觉的流出口水来,失落地走回家。只是吃饭时咬着窝头就着咸菜没好气。
   这个时候,家家冒出熬鱼的喷香。我叼着窝头,走出家门,从一家家门前悄悄走过,把鱼虾的香味儿大口大口地往肚子里吸。然而却从来也没把鱼尝到过肚子里。那时家里困难,没钱买鱼吃,直到9岁那年,我生病,两天没去上学,母亲着急,问我想啥吃?大人们常说想啥吃时吃了病就会好。我说,想鱼吃。母亲破天荒地跟邻居大伯家要了一条,鱼还在锅里熬着,大妈给我铲了一条九成熟的鱼。哥哥和两个姐姐都围着看我吃鱼。他们也从来没吃过,闻到熬鱼的香味也会流口水。母亲是个重男轻女的人,不准俩姐姐尝一口,却准许哥哥和我一起吃。然而哥哥一口也没舍得吃,只是捡我挑出来的鱼头和鱼刺在口里漱着吃,还对母亲一个劲说:“鱼头、鱼刺可香哩!”
   说也奇怪,吃了鱼后,我的病真的就好了,至今想起来也弄不明白,不知我是真的病了还是馋得装病。
   眨眼间几十年过去了,那次鱼的香味还深深的印在脑海里。现在日子好过了,顿顿买鱼吃也不算难事,可我家熬出的鱼却总也比不上当年大伯家熬的好吃,无论放多少油、搁多少种佐料也找不着那种感觉。
   现在河的上游修建了水库,几乎垄断了所有的水源,河水再也无法自然地流淌了。因此,我村的坑塘也早就干枯了,昔日那种扁鱼的热闹场景,只有留在了记忆的深处。
  
   (四)扔掉一分钱的公平
   地震以后,我们自己盖简易的学校,撂下木工活就干瓦工活,感觉真的长大了。偶尔也敢跟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着逮鱼去了。
   记得那是个盛夏的晌午,铁头、大印、留金我们四个小家伙儿顶着炎炎烈日到一个河沟子里淘鱼。狠毒的日头和臭烘烘的缁泥很快把我们染成了四个“小泥鳅”,我们一面被熏烤着一面快乐地劳动着,一个大晌午整整收获了一水桶“鞋底瓜子鱼”。
   我们美滋滋地抬着鱼回家。可是,说来也怪,越离家近,心里头越像揣了只小兔子,脑瓜子也不住地摇起了拨棱鼓,脸上挂着的甜蜜也丢失得一干二净。鱼分而食之自然好,然而家里哪有熬鱼的油呢?俗话说:“臭鱼烂虾,下饭的冤家。”不但费油,还费粮食。家长不但会把鱼剁碎喂鸡,还很有可能招至一顿呲嗒。
   沉默中我先出了个主意:“干脆卖鱼分钱!”
   三人拍手同意。于是讨论起把鱼卖给谁的问题。讨论来讨论去,目标锁定在老光棍么久顺身上。么久顺年轻时扛过脚行(搬运工),虽然打成了右派,下放回来劳动,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光棍打三年浑身都是钱”。于是找到么久顺的家。
   么久顺糊弄我们不经事,把一桶鱼压到5分钱。我们吵吵着不干,好说歹说抬到9分钱。当我颤抖着接过那9分钱后,就像占了个大便宜,生怕老人反悔,脸红着,带着大伙刮风似地溜出他的家。
   我们开始分钱了,你二分、我二分、他二分……分了一圈儿还剩一分钱。这一分怎么办?当时,二分钱可以买一根儿冰棍儿,三分钱能买一根儿冰块儿。谁吃冰棍儿、谁吃冰块儿?大伙又发起愁来。
   我说:“还是谁功劳大给谁吧!大印力气大,擓水淘鱼最卖力,干脆给他吧。”
   铁头不干,他说搭埝时他出的力最多,而且淘到半截,崩埝决堤的时候是他第一个跳下去堵住决口,那一分应该给他。留金也不干,他认为他的大腿还划破了一道大口子,流了许多血,要不然他比谁都能干。大印却说应该给小强(我),是小强出的淘鱼主意和卖鱼主意,不然哪能吃上一根儿冰棍儿?
   可是大伙儿都不吱声儿,看样子也都不满意。
   我说:“干脆把这一分扔到井里算了!”伙伴儿们一听,都吵吵着同意扔到井里去。
   于是我们来到村口的那口土井旁,把那一分扔了下去。眼看着那一分硬币飘飘忽忽地沉入水底,这回谁都是一身的轻松。四个伙伴终于胜利地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公平。

共 490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欣赏回忆童年故事的精彩散文!点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那天真,那烂漫,那纯真……都是难以忘怀。人到老年,都爱回忆往事,其间那童年,是最值得回忆的一页。细读这篇散文,我发现作者是个很会写散文的高手。选材精炼,从不同角度表现出童年的天性;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这篇散文的这一点做得很好。几件往事,都是紧紧围绕童年展开。好的散文要富有诗意,这一点作者也做到了。几件往事,文字记叙精炼,很流畅,还富有一定的哲理,引人深思!如“扔掉一分钱的公平”,富有儿童心理,讲公平,谁也不要多得,谁也不让谁多得,就干脆把劳动得来的钱,扔到井里……。这件事值得品味,扔掉就是公平吗?难道没有其他解决的办法吗?回味无穷,留下思考的空间,就是很灵动的立意!其他几件往事,都有当时时代的烙印,真实的记录着当时的生活,都来都很感人!问好作者,期待精彩多多!推出大家欣赏!【编辑:黄金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81108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山        2018-11-02 17:15:04
  一篇回忆童年的富有生活和时代烙印的好散文!作者的文字很流畅!
活到老学到老
2 楼        文友: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2018-11-02 18:06:26
  文笔优美,情感真挚,学习啦。
3 楼        文友:草心斋主人        2018-11-02 18:17:39
  这种内容的文章,60后,70后和80后的代入感非常强。因为我们都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读罢此文感同身受。
4 楼        文友:垂拱而治        2018-11-03 09:21:16
  谢谢金山老师的编发,谢谢给予的肯定。谢谢春和景明、草心斋主两位老师的鼓励。谢谢!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