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继聊斋风格传家乡故事(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继聊斋风格传家乡故事(随笔)


作者:黄金山 进士,7517.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06发表时间:2018-11-03 22:17:18

黄金山最新乡土著作《金口三言》自序
   ——题记
  
   上世纪1999年10月,团堡镇的“普九”验收过关,随之工作结束。我这个被教育站聘任为“普九宣传员”的草根,又被长官指派到设立在石龙寺的“镇成人技校”去当教员,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石龙寺”的长老。说是“技校”,其实没有学生,就是无名无利的默默看护寺庙而已,每日很是寂寞清闲。这样的日子对我这个喜欢孤独“爬格子”的人倒是有一定的好处。于是我就开始利用这个时机开始搜集流传在团堡境内的民间故事。为什么要做这无名无利的苦事呢?主要是太热爱家乡的文化了。
   首先就从搜集石龙寺自身的故事开始。这座古寺修建于明洪武二年(1368年),其中历经冉氏家庙、寺庙、义学院、寺庙、屯兵、粮库等多种变迁,寺庙多处破烂,但原貌基本保持良好。2000年,在旅游热初步兴起时,团堡谢家莫、蹇楚光、黄少雄、甘旭群等一些有识人士认为寺庙应该将寺庙维修一下,可以引来游客,带动团堡经济发展,就组成“石龙寺修缮委员会”筹备维修,我也作为委员兼秘书长参与维护寺庙的活动。在维修活动中,除了油漆粉刷装修外,我和谢家莫还创作了许多有关石龙寺的历史和故事,诸如“四川来的慧明和尚”“鲤妃”“蟹将”“鳖后”等等,还发表在利川文联当时的杂志《巴山月》上,也在《恩施日报》《恩施晚报》《利川日报》相继发表过。经过维修的石龙寺果然大有起色,迎来邻近县市的不少游客香客。然而更欣慰的是,我们创编的石龙寺的故事连续被一些“报刊”“博客”“网页”“资料”转摘去发表,有的还获利丰厚。虽然没有落下我们的名字,著作权也被强奸。但是我们无法去计较争辩,我们也不会去计较,因为毕竟扩大宣传了我们的团堡家乡,于是我们就甘于默默无闻。我们欣慰的是:我们随意编写的故事竟然成了石龙寺的经典,成了团堡的历史,被人们认可了。可见搜集整理创编有关家乡的民间传说故事,那该是对家乡今后的文化发展和建设多么有意义,有价值的好事。这,也就形成了我编写这册三言文集的初衷。
   于是,我利用当石龙寺“长老”的闲散时机,每天下乡采访境内的老人,向他们索要和求取流传在团堡的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乡土、风物、人物故事。丁汉民、谢家莫、蹇楚光、文绍然、黄金钟、黄明仲、黄刚林、梁春桃、唐国才,姚以峰等80---93岁的老人成了我最好的伙伴,他们给我讲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素材,我白天边听边做记录,晚上回到石龙寺里在做整理。宁静的寺庙,没有红尘喧嚣,没有利欲争夺,我独自坐在灯下,静心的爬着格子,整理故事。此时,我好像当年编著“聊斋”的蒲松龄老人。故事整理到精彩处,我竟然“噗嗤”的发笑起来,有时还暗中感动无数……。就这样,我在石龙寺的三年“长老”生涯,竟然有了二百九十多个故事材料。当然,我如获至宝。心想如果有一天得到有远见有卓识的人士赞助,支持我把他编辑出版出来,那就可以算是团堡的一大文化业绩。但愿以后有人把它当《西游记》一样的不断改变成电视剧或其他……
   可是故事搜集好多年了,等啊,等啊,我等到花甲退休,等到迈进古稀岁月了,重视家乡文化的口号和讲话倒是不少,但还是没有等到真正的的智者和远见卓识者在实际上来稍微支持一下。我在一阵阵的叹息声中,想起中华民族的最好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想起“求人不如求自己”的古训。我还想起曹雪芹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环境里,痴心创作出世界名著《红楼梦》;想起吴承恩一生家贫,晚年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这样的日子还写出了超群拔萃的名著《西游记》,想起在大路边求人故事,艰苦创作《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于是我以这些文学巨匠的精神行为作榜样,开始了《金口三言》的艰苦的创编写作。
   2005年夏,那时我才55岁,就开始脑供血不足,头晕厉害,多次住院无效。但是我顽强坚持着。退休后,又被拉去创建利川诗词楹联大市和创建团堡诗联大镇,诸多的奔波活动,耗去我巨大精力和时间。2017年秋开始,诗词楹联活动之事愈见稀疏,我才有时间再来整编我在石龙寺那段时间得来的团堡乡土故事。
   因为我喜欢明代冯梦龙编著的《今古奇观》的语言和故事的叙事风格,喜欢《三言》《二拍》的构思,因此也就利用此时的机会来学习实践。也学作《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编个《金口三言》。“金口”者,是指这些故事都是金山自己劳动的笔记和说出的,并非是那种有预见有远见的高贵“金口”,并非是有皇帝老儿和刘百温一类的不可变更的“金口”。这里特作说明,免得读着误会我,说我很“狂妄”……
   《金口三言》共三卷,约32万字多点。第一卷《金口玉言》是
   团堡历史故事精编。这卷文字约10万字多一点,采用纪传编年体,记载从元末到新中国建立时团堡发展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和经典人物故事,资料虽然很不全,但是得来实在很不易,还基本真实。加上用话本形式写出,读来很有趣味,可以帮助你了解到团堡许多过去的鲜为人知的历史和传说。第二卷《金口通言》是团堡最优民间故事精编。这卷文字约12万字,整编收录团堡民间的各类人物故事、风物故事、地名故事、言谈故事70来篇。
   其中《银杏夫妻树的故事》《爱情天地独家寨》等都是首次精彩亮相。这些故事,大都有原型人物,比较真实。可以使你从故事里感知到真与伪,善与恶,因与果、报与应,大多富有惩恶扬善,反贪拒腐的正能量。你可以从这卷故事里分清什么叫好人,那些属于恶人,什么事可做,什么事莫为,开导你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卷故事里记载有本地的好公仆为民的故事,有名不见经传的微小人物的小故事,开导你如何在社会上去最一个好人。还有十余篇地名故事,都是可以值得一读的。至于“言谈故事”,其实就是杂文随笔一类,引经据典,平心而论,给人某种感悟。
   第三卷《金口良言》是团堡最新山歌剧本精编。这卷文字不多,7万字不足。除整理了流传在团堡民间的一些山歌盘歌,红白喜会告席词外(本来搜集较多,但没有精力来整理)其余的大都是自己生活的随意创作。特别是2017年6月15日,在农安合作社搞文化活动,左脚意外受伤后,住院几次无效,然后求医难得,就自己坚持走山路来顽强的锻炼,边走边时随口唱出一些叙事歌词,激励自己乐观的坚持下去,奋斗下去。还有根据生活真实故事创作了两个微型京剧剧本,可算别开生面,也算是开了团堡人写京剧的先例吧。反正我什么体裁都来学习实践一下,丰富自己的文化精神生活而已。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人有此境界,今人难得为之。眼下绝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实惠的钱,去奔波于那些急功近利的事情。一些号称名人的文化人也用文字结缘于商业,让纯洁的文学沾上铜臭,以致于文学价值极大地变味了。还有一些终生与教育文化结缘的人,退休后就成了精道的商客,赚钱的劳力,丧志的愚夫。而我们这些草根文人,总是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尽管我如今草居危房,箪食瓢饮,却仍然喜欢著文自娱,以乐其志以富精神。每天我学着那个聊斋老人,清淡度日,疾书文字,这大慨也叫文化自信吧。7月底,我毅然辞去利川一大文商乐意花大钱,约我编写利川经济志书的工作,回到蜗居里,每天学着那个聊斋老人,清淡度日,疾书文字,安心整编着我的《金口三言》,虽然至今我还没有找到印刷几册的所需经费,但是我总算把它编成册子了。我把《金口三言》放在自己的文库里。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一旦有高人慧眼发现,我的集子得以问世,那我该是多么的高兴呀!因为我是为家乡为团堡编出了一册富有数十万字的民间故事的第一人,还坚信我的故事将为以后家乡文化大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文化自信若此,爱著文若此,何乐而不为耶!
   权为序。
   2018年10月于卧薪斋
  

共 31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黄金山老师写了大量的作品,今日汇集成册,可喜可贺。序文把自己如何创作的缘由一一写出,如何收集素材,如何整理归纳,分类成三卷,写得层次分明,清晰明了。有历史故事,有诗词散文,有山歌剧本,内容丰富,多种多样。自为传之后世,乐此不疲!精神可嘉,其志可赞。欣赏学习了!【编辑 远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18-11-03 22:24:03
  《金口三言》,不错啊,以后再写,《金口二拍》,黄式三言二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1 楼        文友:黄金山        2018-11-03 22:51:30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人有此境界,今人难得为之。谢谢一贯支持!大大的辛苦!
回复1 楼        文友:黄金山        2018-11-04 11:06:21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人有此境界,今人难得为之。谢谢一贯支持!大大的辛苦!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18-11-03 22:51:17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古人有此境界,今人难得为之。谢谢一贯支持!大大的辛苦!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金丽        2018-11-04 14:22:32
  敬佩黄老的精神,感动于黄老的付出!遥祝安康!
回复3 楼        文友:黄金山        2018-11-04 15:19:12
  谢支持!还是坚持!致以秋日真诚祝福!
4 楼        文友:黄金山        2018-11-05 14:04:03
  愉快!版主辛苦了!敬茶
活到老学到老
5 楼        文友:黄金山        2018-11-06 23:01:19
  谢谢 上世纪1999年10月,团堡镇的“普九”验收过关,随之工作结束。我这个被教育站聘任为“普九宣传员”的草根,又被长官指派到设立在石龙寺的“镇成人技校”去当教员,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石龙寺”的长老。说是“技校”,其实没有学生,就是无名无利的默默看护寺庙而已,每日很是寂寞清闲。这样的日子对我这个喜欢孤独“爬格子”的人倒是有一定的好处。于是我就开始利用这个时机开始搜集流传在团堡境内的民间故事。为什么要做这无名无利的苦事呢?主要是太热爱家乡的文化了。
活到老学到老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