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青年南路的馕(散文)
两年前,青年南路有一家维吾尔兄弟开的馕铺,铺子不大,有十余平米,外面有一个馕坑。我们买的所有的馕都是从这个坑里烤出来的。我经常去那儿买馕,男的负责在外面烤和卖,女的就抱着一个一岁光景的孩子,有时在铺子里面,有时就在一旁做一些杂活和顾客说说话,增加点气氛,有时也帮丈夫收收钱。经常去,我也学了几句维语,每次见面,我都用维语和他们打招呼,每次他们都很高兴。
维族兄弟的馕是用发面做的,很好吃,也很养胃。金黄的外皮,中间薄,外延厚,圆圆的,有时中间还印有花纹或撒些芝麻,让人看了都有胃口。买到家里,老人孩子都爱吃。为此,我还专门带儿子参观过他家的馕坑,观看了维族兄弟烤馕的整个过程,儿子感觉很神奇,就问:“叔叔,怎么进去时是一片面,出来就成黄色的馕了?”儿子的问题一下把维族兄弟一家人都逗乐了。
馕,是新疆人的主食,历史悠久。据说,在新疆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吐鲁番出土的唐朝时的馕,但我没有去看过,想必很刷新人的常识。由此可见,两千年多前,我国都已经有了成熟烤馕的技术了。馕很适合长时间保存且不易变质。新疆的朋友说,外出旅行,只要后备箱里有馕和水什么都不用带,都没问题。当然,这是打趣的说法,但馕旅行必备,方便充饥的特点可见一斑。
因为工作,我去过新疆,也去过中亚,中亚那里和新疆一样,到处也都有烤馕的,不远处就有一馕坑,家家户户也都是“无馕不成席”!无论到谁家,客厅的餐桌上都摆放着馕,排放的形状也很讲究,但多半是塔型的。主人招待再尊贵的客人,宴席上都少不了馕。在李白的老家碎叶城,也就是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大街上就有很多卖馕的,去那儿的旅客饿了就买个馕,喝点水,然后接着逛。馕在古代称“胡麻饼”。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中曾写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炉。寄予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以辅兴无。”这里的“胡麻饼”就是今天的馕。
在维吾尔族兄弟眼中,馕就是生命,他们认为:“馕是信仰,无馕遭殃”。据说,维吾尔族对馕也有很多禁忌,比如不允许数数,不能把馕渣丢弃到脚踩到的地方,不能浪费,掉在地上的馕渣要拾起来放到高处给鸟儿吃。由此可见,馕在他们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在新疆和中亚,最令人回忆的是把刚炒好的大盘鸡倒在铺满馕的大盘子里时的味道。刚烤好的馕,外焦里嫩,一经大盘鸡的浸润,馕里就充满了汤汁,而馕的表面还未来得及沉醉酥软,依然还是脆的,赶紧夹起一块馕就吃,麦香和着大盘鸡的清真香,真是开胃又暖胃的人间佳肴。据说,在新疆只有“儿子娃娃”的到来,主人才如是招待,就像给客人宰羊,煮羊腿一样。“儿子娃娃”是新疆人对老铁的称呼。
后来由于拆迁,青年南路的那家维族兄弟的馕坑不知搬哪儿去了,但每次走过那片工地,眼前都能浮现他们卖馕时的身影和仿佛又听到他们身后播放的那些熟悉的维吾尔歌曲。